第334章 江淮不穩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邦等人同樣關注這些事情。
但沒兩下,劉邦就點了點頭——乃翁之前的判斷果然是對的!
這李唐,內部可還有的鬧的!
李淵作為開國皇帝——這沒什麽可說的了,已經是事實了,和自己的妻子竇皇後生了四個兒子,已經沒了的老三不用說了,都已經死了;可剩下的三個……
都是同一個爹和同一個娘,有多大的身份差距?
雖然法理上,真正意義上的繼承人其實就是既嫡又長的大兒子李建成,但是李世民和李元吉到底也是皇後的兒子,同母出身,和其他妃嬪所生的兒子總是不太一樣的。
而現在,李建成被封為了太子,李世民是秦王,李元吉是齊王,如此一來,大家就都有了各自的班底。
太子的班底,理論上當然是最豐厚也最強大的;兩個王爵總是不能比太子更強。
但,耐不住這時候是開國的階段,這時候是最混亂也最有機會的時期!
四處征戰,秦王做的不少,那他麾下積攢的力量就會顯著增強——就連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和徐圓朗都是秦王李世民去解決的。
這能怎麽樣?這要怎麽樣?
秦王李世民要是對太子之位、對皇位沒有一星半點的心思,劉邦根本不信!
前麵隋朝的那幾個皇子,那可都是同母所出,可不一樣鬧得腥風血雨,宛若仇人?
現如今,唐朝的這幾個皇子,又能有多少不同?
而且,秦王李世民本人的想法是一方麵,他麾下的那些功臣的想法又是另一方麵——接受了這些人的投靠,就業需要為這些人的利益著想。
除非李世民不想要自己的這些羽翼了。
他能和太子李建成和睦相處?
怕是和皇帝李淵都做不到和睦相處了。
劉邦笑了:“你們覺得,唐朝內部的這一場亂局,最終誰才是那個勝利之人?”
不等蕭何張良迴答,劉邦就又慢悠悠地自己說了起來:“要乃翁說,如果沒有犯下什麽驚天大錯,那就還應該是那個掌握兵權最多的人獲勝。”
手裏的兵馬,到底才是根基,特別是在開國初期這個階段。
而李唐上下,這個時候,到底誰手裏的兵權最多呢?
【這個時候,同在長安的還有一個人,雖然這人並非受到禮遇,而是被軟禁著——這人正是李子通。】
【李子通雖然被軟禁了,但還是能夠收到一些外界消息的,比如,他就得知了杜伏威來到了長安的消息;而李子通此人,不得不說,確實是對局勢有著一些獨到的判斷。】
【杜伏威前來長安,留下自己的勢力人馬遠在江淮……李子通據此直接斷定:江淮軍沒了正經的首領之後,江淮的局勢必定不穩!】
【而既然江淮將會陷入混亂,那就當然是渾水摸魚的好時機——自己隻要能夠逃出去,逃到江淮,就有機會收攏舊部,東山再起!】
【想到這裏,李子通說做就做,他也不想再在長安被軟禁下去了。】
【而他之所以這麽篤定自己有機會東山再起,而不懷疑擔憂一下自己能不能把舊部重新聚集起來,則是因為——雖然他坑了杜伏威很多次,可他對於自己的部下,到底是寬厚有加,非常善待手下士卒,很得人心。】
【如果他真的能夠逃出去,說不得還真就能做到東山再起。】
【但是,李子通的出逃大計執行到一半,在他逃到了藍田關——位於如今的陝西西安藍田縣西南方向——的時候,被守關的士卒發現了。】
【隨後,他就被抓住,押迴了長安,而李淵這一次則是如同對待李密一樣,將李子通斬殺。】
【但,李子通雖然在自己的逃跑大計方麵計劃不夠周密,可他對江淮地區的判斷卻沒有出錯,江淮,確實亂了。杜伏威所部,在杜伏威離開之後,確實發生了變故。】
“藍田關?”百姓們看著畫麵中展示出來的地圖,努力地想要記住這個關隘的位置。
有人一邊記憶,一邊道:“這麽說,這李子通其實都沒有能夠跑出關中地區,就被抓住了?”
按照這地圖上的描述,這還在那什麽“陝西省西安市”,這個地方,同時也被標注了一下“長安”——這不就是根本沒有出得了關中地區嗎?
雖然大家其實並不很清楚,關中這個地區的界限,到底在什麽地方。
“何止是沒有跑出關中地區,他這應該是連長安周邊都沒有跑出去吧?”有人更進一步道。
西安,長安,藍田縣是西安的一個縣,雖然在唐朝應該和長安不是完全一樣的關係,可到底距離是不會改變的。
所以,李子通,他的逃跑大計豈止是計劃不夠周全,分明是完全沒有計劃好吧?!
不然,怎麽著也得跑出關中地區,然後再被李唐的人抓住才對——至少,不能連長安周邊都沒能逃出去啊!
-
江南地區的百姓們,比起李子通的失敗逃跑,還是對江淮的變故更感興趣。
到底發生了什麽?
不是說李唐已經大勢已定,就是要一統天下了,各路勢力看到李唐如今的情況之後都紛紛識趣地歸順投降了嗎?
而且,杜伏威也已經歸順李唐;為了表示出自己的誠意、表示自己根本沒有野心,甚至都直接自請入朝,到了長安去了,,根本沒有一丁點問題啊?
所以,江淮地區還能發生什麽亂子?
總不能是有什麽小勢力還是不願意歸順李唐?
但這種問題應該也算不上什麽亂子吧——江淮早就已經是杜伏威所部的天下了,有什麽小勢力不聽話,不也是輕輕鬆鬆就能夠擺平搞定的嗎?
至於說杜伏威所部,在失去了杜伏威這個首領之後,也發生了變故……還能是什麽?
“難道是杜伏威所部自己給內亂了?”有人猜測道,因為他確實覺得江淮地區的其他小勢力搞不出什麽大風大浪來,真正有能力的還是杜伏威所部。
但是,杜伏威所部內部到底能夠怎麽內亂,發生了什麽亂子,他就搞不明白了。
——這天下都已經基本平定了,還能有什麽亂子?
就算有人想要搞事,但這種大勢之下,又能搞出來多大的亂子?
也有人自覺猜到了什麽:“是不是輔公祏和王雄誕之間出問題了?”
反正,這種情況在各種鋪子、店家內部也不少見,就是對權力和利益的爭奪,各種勾心鬥角唄。
或許,這種起義軍之中的爭鬥方式和他們這些庶民不太一樣,但是道理總還是一樣的嘛。
像是什麽店家酒樓鋪子,那也有各個掌櫃之間爭鬥,都想要更進一步,都想要地位更高一些;就是跑堂小二,還有時候要爭出個高下之分呢。
這輔公祏和王雄誕,應該也有這種可能。
輔公祏是元老了,但是杜伏威卻沒有把兵權給他,而是給了王雄誕;王雄誕是杜伏威的義子,但到底資曆不如輔公祏,此時卻掌握了兵權……
這倆人,肯定會有矛盾!
就是不知道矛盾大小了。
見這人似乎是有什麽思路,一群人紛紛提問:“所以為什麽杜伏威不把兵權給輔公祏?他倆不是關係最好了嘛?”
“為什麽要越過輔公祏給王雄誕,難道是因為王雄誕之前打的那幾場勝仗?”
“王雄誕確實打了好幾次勝仗了,特別是和李子通的時候……”
“但是輔公祏也打過勝仗啊?他也就是對李子通的那一次失誤了而已,也不能說他就不會打仗吧?”
“……誰跟你們說,杜伏威選擇王雄誕而不是輔公祏,是因為王雄誕更會打仗,而輔公祏打了敗仗的?”
“難道不是嗎?兵權誒,掌握軍隊的,難道不應該是會打仗的人掌握兵權嗎?如果不這樣的話,要是發生戰爭的時候怎麽辦?”
“我也覺得……要說朝廷上不這樣,那是因為有一堆世家子弟,但是杜伏威這邊又不這樣,他也就是起義軍啊,還沒到朝廷那個地步吧?”
……
但沒兩下,劉邦就點了點頭——乃翁之前的判斷果然是對的!
這李唐,內部可還有的鬧的!
李淵作為開國皇帝——這沒什麽可說的了,已經是事實了,和自己的妻子竇皇後生了四個兒子,已經沒了的老三不用說了,都已經死了;可剩下的三個……
都是同一個爹和同一個娘,有多大的身份差距?
雖然法理上,真正意義上的繼承人其實就是既嫡又長的大兒子李建成,但是李世民和李元吉到底也是皇後的兒子,同母出身,和其他妃嬪所生的兒子總是不太一樣的。
而現在,李建成被封為了太子,李世民是秦王,李元吉是齊王,如此一來,大家就都有了各自的班底。
太子的班底,理論上當然是最豐厚也最強大的;兩個王爵總是不能比太子更強。
但,耐不住這時候是開國的階段,這時候是最混亂也最有機會的時期!
四處征戰,秦王做的不少,那他麾下積攢的力量就會顯著增強——就連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和徐圓朗都是秦王李世民去解決的。
這能怎麽樣?這要怎麽樣?
秦王李世民要是對太子之位、對皇位沒有一星半點的心思,劉邦根本不信!
前麵隋朝的那幾個皇子,那可都是同母所出,可不一樣鬧得腥風血雨,宛若仇人?
現如今,唐朝的這幾個皇子,又能有多少不同?
而且,秦王李世民本人的想法是一方麵,他麾下的那些功臣的想法又是另一方麵——接受了這些人的投靠,就業需要為這些人的利益著想。
除非李世民不想要自己的這些羽翼了。
他能和太子李建成和睦相處?
怕是和皇帝李淵都做不到和睦相處了。
劉邦笑了:“你們覺得,唐朝內部的這一場亂局,最終誰才是那個勝利之人?”
不等蕭何張良迴答,劉邦就又慢悠悠地自己說了起來:“要乃翁說,如果沒有犯下什麽驚天大錯,那就還應該是那個掌握兵權最多的人獲勝。”
手裏的兵馬,到底才是根基,特別是在開國初期這個階段。
而李唐上下,這個時候,到底誰手裏的兵權最多呢?
【這個時候,同在長安的還有一個人,雖然這人並非受到禮遇,而是被軟禁著——這人正是李子通。】
【李子通雖然被軟禁了,但還是能夠收到一些外界消息的,比如,他就得知了杜伏威來到了長安的消息;而李子通此人,不得不說,確實是對局勢有著一些獨到的判斷。】
【杜伏威前來長安,留下自己的勢力人馬遠在江淮……李子通據此直接斷定:江淮軍沒了正經的首領之後,江淮的局勢必定不穩!】
【而既然江淮將會陷入混亂,那就當然是渾水摸魚的好時機——自己隻要能夠逃出去,逃到江淮,就有機會收攏舊部,東山再起!】
【想到這裏,李子通說做就做,他也不想再在長安被軟禁下去了。】
【而他之所以這麽篤定自己有機會東山再起,而不懷疑擔憂一下自己能不能把舊部重新聚集起來,則是因為——雖然他坑了杜伏威很多次,可他對於自己的部下,到底是寬厚有加,非常善待手下士卒,很得人心。】
【如果他真的能夠逃出去,說不得還真就能做到東山再起。】
【但是,李子通的出逃大計執行到一半,在他逃到了藍田關——位於如今的陝西西安藍田縣西南方向——的時候,被守關的士卒發現了。】
【隨後,他就被抓住,押迴了長安,而李淵這一次則是如同對待李密一樣,將李子通斬殺。】
【但,李子通雖然在自己的逃跑大計方麵計劃不夠周密,可他對江淮地區的判斷卻沒有出錯,江淮,確實亂了。杜伏威所部,在杜伏威離開之後,確實發生了變故。】
“藍田關?”百姓們看著畫麵中展示出來的地圖,努力地想要記住這個關隘的位置。
有人一邊記憶,一邊道:“這麽說,這李子通其實都沒有能夠跑出關中地區,就被抓住了?”
按照這地圖上的描述,這還在那什麽“陝西省西安市”,這個地方,同時也被標注了一下“長安”——這不就是根本沒有出得了關中地區嗎?
雖然大家其實並不很清楚,關中這個地區的界限,到底在什麽地方。
“何止是沒有跑出關中地區,他這應該是連長安周邊都沒有跑出去吧?”有人更進一步道。
西安,長安,藍田縣是西安的一個縣,雖然在唐朝應該和長安不是完全一樣的關係,可到底距離是不會改變的。
所以,李子通,他的逃跑大計豈止是計劃不夠周全,分明是完全沒有計劃好吧?!
不然,怎麽著也得跑出關中地區,然後再被李唐的人抓住才對——至少,不能連長安周邊都沒能逃出去啊!
-
江南地區的百姓們,比起李子通的失敗逃跑,還是對江淮的變故更感興趣。
到底發生了什麽?
不是說李唐已經大勢已定,就是要一統天下了,各路勢力看到李唐如今的情況之後都紛紛識趣地歸順投降了嗎?
而且,杜伏威也已經歸順李唐;為了表示出自己的誠意、表示自己根本沒有野心,甚至都直接自請入朝,到了長安去了,,根本沒有一丁點問題啊?
所以,江淮地區還能發生什麽亂子?
總不能是有什麽小勢力還是不願意歸順李唐?
但這種問題應該也算不上什麽亂子吧——江淮早就已經是杜伏威所部的天下了,有什麽小勢力不聽話,不也是輕輕鬆鬆就能夠擺平搞定的嗎?
至於說杜伏威所部,在失去了杜伏威這個首領之後,也發生了變故……還能是什麽?
“難道是杜伏威所部自己給內亂了?”有人猜測道,因為他確實覺得江淮地區的其他小勢力搞不出什麽大風大浪來,真正有能力的還是杜伏威所部。
但是,杜伏威所部內部到底能夠怎麽內亂,發生了什麽亂子,他就搞不明白了。
——這天下都已經基本平定了,還能有什麽亂子?
就算有人想要搞事,但這種大勢之下,又能搞出來多大的亂子?
也有人自覺猜到了什麽:“是不是輔公祏和王雄誕之間出問題了?”
反正,這種情況在各種鋪子、店家內部也不少見,就是對權力和利益的爭奪,各種勾心鬥角唄。
或許,這種起義軍之中的爭鬥方式和他們這些庶民不太一樣,但是道理總還是一樣的嘛。
像是什麽店家酒樓鋪子,那也有各個掌櫃之間爭鬥,都想要更進一步,都想要地位更高一些;就是跑堂小二,還有時候要爭出個高下之分呢。
這輔公祏和王雄誕,應該也有這種可能。
輔公祏是元老了,但是杜伏威卻沒有把兵權給他,而是給了王雄誕;王雄誕是杜伏威的義子,但到底資曆不如輔公祏,此時卻掌握了兵權……
這倆人,肯定會有矛盾!
就是不知道矛盾大小了。
見這人似乎是有什麽思路,一群人紛紛提問:“所以為什麽杜伏威不把兵權給輔公祏?他倆不是關係最好了嘛?”
“為什麽要越過輔公祏給王雄誕,難道是因為王雄誕之前打的那幾場勝仗?”
“王雄誕確實打了好幾次勝仗了,特別是和李子通的時候……”
“但是輔公祏也打過勝仗啊?他也就是對李子通的那一次失誤了而已,也不能說他就不會打仗吧?”
“……誰跟你們說,杜伏威選擇王雄誕而不是輔公祏,是因為王雄誕更會打仗,而輔公祏打了敗仗的?”
“難道不是嗎?兵權誒,掌握軍隊的,難道不應該是會打仗的人掌握兵權嗎?如果不這樣的話,要是發生戰爭的時候怎麽辦?”
“我也覺得……要說朝廷上不這樣,那是因為有一堆世家子弟,但是杜伏威這邊又不這樣,他也就是起義軍啊,還沒到朝廷那個地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