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終日不滿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密隻看到了竇融歸附大漢,建下功勞,卻不見竇融的行事之謹慎,眼光之長遠,態度之謙卑,又如何覺得自己能夠得到如竇融一般的待遇?!
不說那李淵到底是個什麽性情,又是個什麽行事風格,即便是換做自己,若是竇融是李密這樣的性格,他也必不可能成為三公!
再者,竇融的功勞,和李密的功勞,是一樣的嗎?
竇融在自己尚未前去招攬的時候,便決意歸附大漢,並且還主動派遣了使者,在之後也在不斷為大漢效力、勸說隗囂乃至攻滅隗囂;可李密呢?
他之前明明是想要招攬李淵,而看起來表示出了似有似無的歸附之意的,是李淵!
雖然客觀上,李密確實為李淵牽製住了不少敵人,但是這……就算是真的算作是他的功勞,又豈能與竇融相提並論?
而且,李密自己現在就想著自己應該得到一個三公之位——心氣之高,野心之大,由此可見。
對於這種人,李淵真的能給出什麽實權待遇嗎?
恐怕不能。
而若李密自覺自己的功勞夠大,卻得不到心目中應當有的待遇,那他會就此認命,老老實實在李淵的控製下嗎?
劉秀覺得,恐怕也不能。
可等到那個時候,李淵之勢多半已成,又如何能讓李密在出去攪風攪雨?!
李密,最後恐怕是逃不過一個死字。
不過造就這樣結局的,除了天命時運這樣非人力可控的、讓人不得不為之歎息的存在外,就是李密本人的心性——這條路,到底還是李密自己選擇的。
【順帶一提,單雄信對於李密早已不滿,在當時就選擇了投奔王世充。】
【而其餘的瓦崗軍將領,如徐世績、秦瓊、羅士信、程咬金等人也陸陸續續歸順了李淵。】
【在抵達長安之後,李淵封李密為邢國公,擔任光祿卿,又將自己的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
【但是李密並不高興。因為這個官職與他想象中的相差太遠了。】
【即便不是掌握大權的三公之一,怎麽也不能是光祿卿吧?反正李密是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有朝一日擔任這樣一個官職。】
【光祿卿,在這個時候是從三品,主要的職責就是負責皇室膳食,雖然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一些職責,但主要就是如此。】
【這完全不符合李密的設想!】
【他祖上是八柱國之一,家中就是靠兵事起家;到了隋末,他本人又是一直在軍隊和戰事中摸爬打滾,總而言之,他從小接觸的、長大從事的,以及家族一貫傳統,都是軍事。】
【即便不是去走從軍的路,怎麽著也應該是正兒八經治國理政。】
【怎麽算,怎麽想,也和這光祿卿沒有半分錢關係。】
【所以,李密非常不滿,非常不服,終日鬱鬱。】
【但他短時間又沒有什麽辦法,隻能忍著,可心思確實早已活絡起來。】
【而李淵知道李密會不滿嗎?那當然知道,但他還是給了李密這麽個官職。某種程度上,他是把李密視作是一個招攬瓦崗軍舊部的招牌,但對李密本人則並不感興趣。一定要說的話,說不得反而還有些提防警惕。】
【就在雙方都有些忍耐不下去的時候,一個機會來了。】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李淵已經招攬了不少原本的瓦崗軍將領,但除了一部分歸順王世充的外,還有一部分人並不願意就這麽歸附李淵,而是想要走一走李密的路。】
【得知這個消息後,李密覺得這正是自己的大好機會,很可以借此脫離長安、遠離李淵的控製,然後東山再起!】
【於是,他表示自己可以去招攬並安撫昔日部下,李淵經過一番思考,同意了這件事情。】
【因此,就在大業十四年-武德元年年底,李密帶著一部分原本的部下離開長安,前往黎陽,招攬舊部,處理王世充之事。而時任左武衛將軍的王伯當則為李密的副手,一同前行。】
“光祿卿?莫不是由光祿勳而來?”劉徹覺得這兩個官職名稱頗有些類似,這麽近似的名稱,總不能是平白冒出來的。
畢竟,自古以來,增設或者改動官職,總要從曆史上找一找依據。
光祿勳這一官職,正是劉徹所設,在他之前,應當叫做郎中令。變成光祿勳之後,其職權並沒有太大的變動,但比以往更加顯貴。
光祿勳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掌握宮殿門戶的所有宿衛,包括常規宿衛、侍從、傳達官,還包括了期門(後改名虎賁)、羽林等一眾禁衛軍。同時,還負責一部分的選拔官吏的職責。
林林總總,堪稱手握大權,位高權重,下屬機構和官員都極多。
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官職,沒想到日後會變成……變成掌管皇室膳食的存在。
這變化確實太大了,大的劉徹都莫名有一種閃了腰的錯覺。
怎會如此?
到底是怎麽從好端端一個位高權重,掌握軍隊,控製禁衛軍,威風八麵的存在,變成了廚子膳房這種東西?!
此時此刻,劉徹竟仿佛能夠體會到那麽一兩分李密的心情來——畢竟,光祿勳這個官名還是他改的。
不過,這到底隻是非常淺淡的感觸。沒一會兒,劉徹就緩了過來,還能從中看李密的笑話,並覺得可能找到了幾分李淵這一任命的邏輯:“光祿勳變成光祿卿,是從掌管宮中宿衛侍從以及禁衛軍,變成了管理膳食;李密祖上以及他本人也是曾有過掌管大軍的經曆……”
這不就和光祿勳→光祿卿的變化非常一致麽!
李密也走上了這麽個變化道路。
如果李淵真的是這麽個思路的話,那可真是絕了。
不說那李淵到底是個什麽性情,又是個什麽行事風格,即便是換做自己,若是竇融是李密這樣的性格,他也必不可能成為三公!
再者,竇融的功勞,和李密的功勞,是一樣的嗎?
竇融在自己尚未前去招攬的時候,便決意歸附大漢,並且還主動派遣了使者,在之後也在不斷為大漢效力、勸說隗囂乃至攻滅隗囂;可李密呢?
他之前明明是想要招攬李淵,而看起來表示出了似有似無的歸附之意的,是李淵!
雖然客觀上,李密確實為李淵牽製住了不少敵人,但是這……就算是真的算作是他的功勞,又豈能與竇融相提並論?
而且,李密自己現在就想著自己應該得到一個三公之位——心氣之高,野心之大,由此可見。
對於這種人,李淵真的能給出什麽實權待遇嗎?
恐怕不能。
而若李密自覺自己的功勞夠大,卻得不到心目中應當有的待遇,那他會就此認命,老老實實在李淵的控製下嗎?
劉秀覺得,恐怕也不能。
可等到那個時候,李淵之勢多半已成,又如何能讓李密在出去攪風攪雨?!
李密,最後恐怕是逃不過一個死字。
不過造就這樣結局的,除了天命時運這樣非人力可控的、讓人不得不為之歎息的存在外,就是李密本人的心性——這條路,到底還是李密自己選擇的。
【順帶一提,單雄信對於李密早已不滿,在當時就選擇了投奔王世充。】
【而其餘的瓦崗軍將領,如徐世績、秦瓊、羅士信、程咬金等人也陸陸續續歸順了李淵。】
【在抵達長安之後,李淵封李密為邢國公,擔任光祿卿,又將自己的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
【但是李密並不高興。因為這個官職與他想象中的相差太遠了。】
【即便不是掌握大權的三公之一,怎麽也不能是光祿卿吧?反正李密是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有朝一日擔任這樣一個官職。】
【光祿卿,在這個時候是從三品,主要的職責就是負責皇室膳食,雖然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一些職責,但主要就是如此。】
【這完全不符合李密的設想!】
【他祖上是八柱國之一,家中就是靠兵事起家;到了隋末,他本人又是一直在軍隊和戰事中摸爬打滾,總而言之,他從小接觸的、長大從事的,以及家族一貫傳統,都是軍事。】
【即便不是去走從軍的路,怎麽著也應該是正兒八經治國理政。】
【怎麽算,怎麽想,也和這光祿卿沒有半分錢關係。】
【所以,李密非常不滿,非常不服,終日鬱鬱。】
【但他短時間又沒有什麽辦法,隻能忍著,可心思確實早已活絡起來。】
【而李淵知道李密會不滿嗎?那當然知道,但他還是給了李密這麽個官職。某種程度上,他是把李密視作是一個招攬瓦崗軍舊部的招牌,但對李密本人則並不感興趣。一定要說的話,說不得反而還有些提防警惕。】
【就在雙方都有些忍耐不下去的時候,一個機會來了。】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李淵已經招攬了不少原本的瓦崗軍將領,但除了一部分歸順王世充的外,還有一部分人並不願意就這麽歸附李淵,而是想要走一走李密的路。】
【得知這個消息後,李密覺得這正是自己的大好機會,很可以借此脫離長安、遠離李淵的控製,然後東山再起!】
【於是,他表示自己可以去招攬並安撫昔日部下,李淵經過一番思考,同意了這件事情。】
【因此,就在大業十四年-武德元年年底,李密帶著一部分原本的部下離開長安,前往黎陽,招攬舊部,處理王世充之事。而時任左武衛將軍的王伯當則為李密的副手,一同前行。】
“光祿卿?莫不是由光祿勳而來?”劉徹覺得這兩個官職名稱頗有些類似,這麽近似的名稱,總不能是平白冒出來的。
畢竟,自古以來,增設或者改動官職,總要從曆史上找一找依據。
光祿勳這一官職,正是劉徹所設,在他之前,應當叫做郎中令。變成光祿勳之後,其職權並沒有太大的變動,但比以往更加顯貴。
光祿勳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掌握宮殿門戶的所有宿衛,包括常規宿衛、侍從、傳達官,還包括了期門(後改名虎賁)、羽林等一眾禁衛軍。同時,還負責一部分的選拔官吏的職責。
林林總總,堪稱手握大權,位高權重,下屬機構和官員都極多。
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官職,沒想到日後會變成……變成掌管皇室膳食的存在。
這變化確實太大了,大的劉徹都莫名有一種閃了腰的錯覺。
怎會如此?
到底是怎麽從好端端一個位高權重,掌握軍隊,控製禁衛軍,威風八麵的存在,變成了廚子膳房這種東西?!
此時此刻,劉徹竟仿佛能夠體會到那麽一兩分李密的心情來——畢竟,光祿勳這個官名還是他改的。
不過,這到底隻是非常淺淡的感觸。沒一會兒,劉徹就緩了過來,還能從中看李密的笑話,並覺得可能找到了幾分李淵這一任命的邏輯:“光祿勳變成光祿卿,是從掌管宮中宿衛侍從以及禁衛軍,變成了管理膳食;李密祖上以及他本人也是曾有過掌管大軍的經曆……”
這不就和光祿勳→光祿卿的變化非常一致麽!
李密也走上了這麽個變化道路。
如果李淵真的是這麽個思路的話,那可真是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