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江都之變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起步確實是高,不知道宇文化及兄弟這種屬於普遍現象,還是偶發性事件。”劉徹給出評價。
劉據思考了一下,道:“宇文化及兄弟的情況應當還是比較特殊的,不然也不至於被專門拉出來講一遍;但當時隋朝的所謂貴族集團的子弟,起步定然要遠超常人。”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乃至於宇文智及,這幾個人的情況即使放在隋朝這等存在著“貴族集團控製大量資源”的情況下,應該也不能算是一個常態。
比如,這裏麵提到的楊素,他的兒子楊玄感待遇就必然沒有這麽好,和楊廣也沒有這麽親厚——不然,楊玄感也不至於為自己父親以及自己的處境而憤憤不平。
雖然楊玄感的話不能全信,但也總能反映一些情況。
而宇文述給宇文化及三兄弟帶來的好處,也絕非所有貴族集團子弟能夠享受到的。
比如,宇文化及在楊廣尚是太子時擔任護衛官、太子仆,還能隨意出入楊廣內宮,自己屢屢收受賄賂被免官卻又能迅速被楊廣起複……
這種親近,這種待遇,是所有的所謂貴族出身的人都能享受到的嗎?
當然不會。
楊廣根本不可能有什麽閑心對所有的子弟們都親近在意。
宇文述本人深受信任,宇文化及在太子身邊當近臣還真的得到了更深厚的信任,宇文智及也受到了父親和兄長的蔭庇,宇文士及則是尚了楊廣的女兒。
這種緊密關係,肯定不可能是所有貴族子弟都能有的。
更不用說,後來宇文化及兄弟二人私下偷偷和突厥交易——這簡直與賣國無異!
可楊廣是怎麽個處理方式??
別說處死這兩人了,連貶為奴仆都還要給這兩人找個好地方:宇文述的身邊。
再等到宇文述一死,楊廣就如同失憶了一樣直接把他們犯過的大罪小罪都拋之腦後,飛快地重新啟用了這兩人,還一個是右屯衛將軍,一個是將作少監。
這種待遇……劉據隻能說,楊廣最後死的真是不冤啊!
瞧瞧,這不就是他信重有加、非常關懷縱容的親信嗎?
宇文化及腦子不夠用,忠誠還不夠,這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之前楊廣難道沒有發現嗎?
宇文智及腦子活泛,又是個“素狂悖”的家夥,同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楊廣之前難道沒有察覺此人性情嗎?
當然,話說迴來,其他的貴族子弟們即便不可能享受到同樣的待遇,但他們的起步也必定遠超其他任何從下層拚搏上來的人。
這點就沒什麽好說的了,常識罷了。
【大業十四年三月十日,夜晚,司馬德戡掀起了這一夜巨變的帷幕。】
【他引導著驍果軍從玄武門入宮——誒,該說不說,這個門也叫作玄武門啊——裴虔通和元禮兩人直接衝到了宮中到處搜捕皇帝;聽聞驚變,楊廣也沒有什麽“朕直接赴死”的意思,而是藏到了永巷之中。】
【但是,楊廣的躲藏並不夠隱秘,裴虔通和元禮等人的搜捕決心搜捕力度都足夠大,因而,沒多久,楊廣就被從永巷中驅趕了出來,押送到了寢殿之中。】
【隨後,宇文化及便命令校尉令狐行達把楊廣縊殺。】
【除了楊廣之外,在江都行宮之中的所有隋朝宗室、外戚,也都被斬殺,除了一個人:楊廣的侄子,秦王楊浩。】
【他沒有被殺的原因是他之前一直都和宇文智及交往密切,關係不錯,所以被留了下來,並在之後被擁立為了新君。】
【而宇文化及本人則自命為大丞相,跡象宇文智及命為左仆射,而他們也沒有忘記一開始的打算、或者說對驍果軍的承諾——帶著隋朝軍隊離開江都,西歸關中。】
【到這裏,楊廣的人生就畫上了一個句號,而天下局勢也迅速走到了下一個階段。】
“你們看明白了嗎?”一個頗具氣勢的男子對著身邊人道。
這些人衣著都頗為簡樸,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麽權貴人家出身,但觀其神態,卻又有那麽幾分精明強幹之意。
一個男子便道:“得讓大家都願意跟著我們幹!如果不能召集到足夠的人,那說什麽也是枉然。”
宇文化及這一次政變——別管他是在什麽時候加入進來的,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理論上應當拱衛楊廣的軍隊基本上大量叛變,全都站到了宇文化及一邊,跟著他選擇了殺死楊廣這一條路。
如果他沒有這麽多軍隊的支持,沒有這麽多人的支持……他拿什麽殺楊廣?拿什麽清理掉那些宗室外戚?
就比如當年楊玄感起兵,他確實也有一部分兵馬,但和天下兵馬比起來就差遠了;而當時的大部分天下的兵馬,卻沒有站在楊玄感這邊,即便不支持楊廣,但也不支持楊玄感。
楊玄感的敗因有很多,但這個絕對是其中之一的因素。
坐在他對麵的另一個稍微年輕一些的男子緊接著開口:“除了足夠的人手,天下的這個‘勢’也很重要。順勢而為方可成功,逆天下大勢,基本上難以成功。”
就比如楊玄感,他拉到的支持者說到底其實也不算很少,軍隊、官員、貴族、百姓……他都拉到了一部分人,但他還是沒有成功,並且失敗的相當迅速。
為什麽?
不就是因為,他當時的時機還是不夠成熟嗎?
——這個男子之前其實也沒有看明白這個問題。但此時看到這裏,倒是悟出了一點。
楊玄感別的不說,時機就選的也還是不對啊!
雖然那個時候,楊廣帶著大軍遠征高句麗,不在國內,不能及時應對楊玄感的起兵,但是天下大勢還沒有走到楊廣人心盡失、無人支持的地步。
那個時候的楊廣,雖然已經搞出來了一堆破事兒,也有不少人看不慣他,民間的反抗也有許多,但——還不到時候。
很多人即便對楊廣不太滿意,但也不願意讓楊玄感成功。
可到了宇文化及這個時候,天下又是什麽樣的?
楊廣已經實質上喪失了對北方的控製,自己帶著妃嬪大臣軍隊跑到了江都,隻想享樂而不願意聽取一點關於外麵真實情況的消息;
各地的隋朝官員們,也許多都打從心底裏放棄了楊廣,河北的跑去投奔竇建德,江南地區的有些也去投奔杜伏威,瓦崗軍在洛陽也控製了不少地區……
而楊廣帶到江都的這些人,又有大量不願意維護楊廣、不願意留在江都——甚至,一個想要迴家的願望,能夠從“逃跑”發展成“殺了皇帝”,而且還無人反對。
放在之前,思鄉或者不願意作戰,那大家就偷偷跑路罷了,誰會直接想到幹脆殺了皇帝?
當年征討高句麗的幾次作戰中,逃亡之人也不算少,但卻沒有發展到團結起來直接打算弄死皇帝的地步。
所以,天下的局勢變了,大勢變了!
這個時候,宇文化及就能夠成功殺死楊廣。
這個時候,那個李淵就能夠成功進入京城,又自立為帝;杜伏威就能夠穩定在江都旁邊,邊治理邊發展;竇建德就能夠控製河北大片地區而同樣自立;瓦崗軍也能夠紮根在洛陽附近。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豈可違逆?
他們要做的,就是順應天下大勢,抓住那個加入大勢的最好時機!
除了這兩人之外,其餘的人也陸陸續續發表了一些觀點,比如“要盡可能及時掌握足夠的信息”——楊廣明明有人向他匯報消息了他卻不願意聽;比如“幹大事的時候一定要快準狠”——這次政變發動的速度也很快,處理也很快;比如“對大家許下的承諾一定不能忘記”——宇文化及等人還是打算西歸……
劉據思考了一下,道:“宇文化及兄弟的情況應當還是比較特殊的,不然也不至於被專門拉出來講一遍;但當時隋朝的所謂貴族集團的子弟,起步定然要遠超常人。”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乃至於宇文智及,這幾個人的情況即使放在隋朝這等存在著“貴族集團控製大量資源”的情況下,應該也不能算是一個常態。
比如,這裏麵提到的楊素,他的兒子楊玄感待遇就必然沒有這麽好,和楊廣也沒有這麽親厚——不然,楊玄感也不至於為自己父親以及自己的處境而憤憤不平。
雖然楊玄感的話不能全信,但也總能反映一些情況。
而宇文述給宇文化及三兄弟帶來的好處,也絕非所有貴族集團子弟能夠享受到的。
比如,宇文化及在楊廣尚是太子時擔任護衛官、太子仆,還能隨意出入楊廣內宮,自己屢屢收受賄賂被免官卻又能迅速被楊廣起複……
這種親近,這種待遇,是所有的所謂貴族出身的人都能享受到的嗎?
當然不會。
楊廣根本不可能有什麽閑心對所有的子弟們都親近在意。
宇文述本人深受信任,宇文化及在太子身邊當近臣還真的得到了更深厚的信任,宇文智及也受到了父親和兄長的蔭庇,宇文士及則是尚了楊廣的女兒。
這種緊密關係,肯定不可能是所有貴族子弟都能有的。
更不用說,後來宇文化及兄弟二人私下偷偷和突厥交易——這簡直與賣國無異!
可楊廣是怎麽個處理方式??
別說處死這兩人了,連貶為奴仆都還要給這兩人找個好地方:宇文述的身邊。
再等到宇文述一死,楊廣就如同失憶了一樣直接把他們犯過的大罪小罪都拋之腦後,飛快地重新啟用了這兩人,還一個是右屯衛將軍,一個是將作少監。
這種待遇……劉據隻能說,楊廣最後死的真是不冤啊!
瞧瞧,這不就是他信重有加、非常關懷縱容的親信嗎?
宇文化及腦子不夠用,忠誠還不夠,這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之前楊廣難道沒有發現嗎?
宇文智及腦子活泛,又是個“素狂悖”的家夥,同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楊廣之前難道沒有察覺此人性情嗎?
當然,話說迴來,其他的貴族子弟們即便不可能享受到同樣的待遇,但他們的起步也必定遠超其他任何從下層拚搏上來的人。
這點就沒什麽好說的了,常識罷了。
【大業十四年三月十日,夜晚,司馬德戡掀起了這一夜巨變的帷幕。】
【他引導著驍果軍從玄武門入宮——誒,該說不說,這個門也叫作玄武門啊——裴虔通和元禮兩人直接衝到了宮中到處搜捕皇帝;聽聞驚變,楊廣也沒有什麽“朕直接赴死”的意思,而是藏到了永巷之中。】
【但是,楊廣的躲藏並不夠隱秘,裴虔通和元禮等人的搜捕決心搜捕力度都足夠大,因而,沒多久,楊廣就被從永巷中驅趕了出來,押送到了寢殿之中。】
【隨後,宇文化及便命令校尉令狐行達把楊廣縊殺。】
【除了楊廣之外,在江都行宮之中的所有隋朝宗室、外戚,也都被斬殺,除了一個人:楊廣的侄子,秦王楊浩。】
【他沒有被殺的原因是他之前一直都和宇文智及交往密切,關係不錯,所以被留了下來,並在之後被擁立為了新君。】
【而宇文化及本人則自命為大丞相,跡象宇文智及命為左仆射,而他們也沒有忘記一開始的打算、或者說對驍果軍的承諾——帶著隋朝軍隊離開江都,西歸關中。】
【到這裏,楊廣的人生就畫上了一個句號,而天下局勢也迅速走到了下一個階段。】
“你們看明白了嗎?”一個頗具氣勢的男子對著身邊人道。
這些人衣著都頗為簡樸,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麽權貴人家出身,但觀其神態,卻又有那麽幾分精明強幹之意。
一個男子便道:“得讓大家都願意跟著我們幹!如果不能召集到足夠的人,那說什麽也是枉然。”
宇文化及這一次政變——別管他是在什麽時候加入進來的,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理論上應當拱衛楊廣的軍隊基本上大量叛變,全都站到了宇文化及一邊,跟著他選擇了殺死楊廣這一條路。
如果他沒有這麽多軍隊的支持,沒有這麽多人的支持……他拿什麽殺楊廣?拿什麽清理掉那些宗室外戚?
就比如當年楊玄感起兵,他確實也有一部分兵馬,但和天下兵馬比起來就差遠了;而當時的大部分天下的兵馬,卻沒有站在楊玄感這邊,即便不支持楊廣,但也不支持楊玄感。
楊玄感的敗因有很多,但這個絕對是其中之一的因素。
坐在他對麵的另一個稍微年輕一些的男子緊接著開口:“除了足夠的人手,天下的這個‘勢’也很重要。順勢而為方可成功,逆天下大勢,基本上難以成功。”
就比如楊玄感,他拉到的支持者說到底其實也不算很少,軍隊、官員、貴族、百姓……他都拉到了一部分人,但他還是沒有成功,並且失敗的相當迅速。
為什麽?
不就是因為,他當時的時機還是不夠成熟嗎?
——這個男子之前其實也沒有看明白這個問題。但此時看到這裏,倒是悟出了一點。
楊玄感別的不說,時機就選的也還是不對啊!
雖然那個時候,楊廣帶著大軍遠征高句麗,不在國內,不能及時應對楊玄感的起兵,但是天下大勢還沒有走到楊廣人心盡失、無人支持的地步。
那個時候的楊廣,雖然已經搞出來了一堆破事兒,也有不少人看不慣他,民間的反抗也有許多,但——還不到時候。
很多人即便對楊廣不太滿意,但也不願意讓楊玄感成功。
可到了宇文化及這個時候,天下又是什麽樣的?
楊廣已經實質上喪失了對北方的控製,自己帶著妃嬪大臣軍隊跑到了江都,隻想享樂而不願意聽取一點關於外麵真實情況的消息;
各地的隋朝官員們,也許多都打從心底裏放棄了楊廣,河北的跑去投奔竇建德,江南地區的有些也去投奔杜伏威,瓦崗軍在洛陽也控製了不少地區……
而楊廣帶到江都的這些人,又有大量不願意維護楊廣、不願意留在江都——甚至,一個想要迴家的願望,能夠從“逃跑”發展成“殺了皇帝”,而且還無人反對。
放在之前,思鄉或者不願意作戰,那大家就偷偷跑路罷了,誰會直接想到幹脆殺了皇帝?
當年征討高句麗的幾次作戰中,逃亡之人也不算少,但卻沒有發展到團結起來直接打算弄死皇帝的地步。
所以,天下的局勢變了,大勢變了!
這個時候,宇文化及就能夠成功殺死楊廣。
這個時候,那個李淵就能夠成功進入京城,又自立為帝;杜伏威就能夠穩定在江都旁邊,邊治理邊發展;竇建德就能夠控製河北大片地區而同樣自立;瓦崗軍也能夠紮根在洛陽附近。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豈可違逆?
他們要做的,就是順應天下大勢,抓住那個加入大勢的最好時機!
除了這兩人之外,其餘的人也陸陸續續發表了一些觀點,比如“要盡可能及時掌握足夠的信息”——楊廣明明有人向他匯報消息了他卻不願意聽;比如“幹大事的時候一定要快準狠”——這次政變發動的速度也很快,處理也很快;比如“對大家許下的承諾一定不能忘記”——宇文化及等人還是打算西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