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楊義臣·虞世基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義臣也是一時名將了,隻可惜遇到了楊廣這麽個君主。”朱棣看過楊義臣的生平記述,了解楊義臣的征戰生涯。
在隋朝後期及末期的那種混亂局麵中,楊義臣確實是隋朝的關鍵將領之一。
楊義臣出身將門,又頗受楊堅看重,自幼學習兵書謀略,而在他的征戰生涯中,除了早期的對突厥作戰以及鎮壓楊廣登基時的漢王楊諒反叛、征戰高句麗與吐穀渾外,就是中後期的鎮壓各路起義軍。
張須陀在河南、山東一帶帶兵遊弋,壓製這一片區域的反隋勢力,給隋朝大致製造出了一定的安寧狀態;而楊義臣就是在河北一帶不斷作戰,先後鎮壓張金稱、高士達、格謙等人。
雖然在此過程中,竇建德得以逃脫,但在一段時間內,他確實沒能擁有如何強大的力量、也沒能再度對河北一帶的情況造成太大影響——因為楊義臣還在。
理論上講,哪怕隋朝滅亡的趨勢不可扭轉,但如果皇帝能夠妥善任用楊義臣這樣的將領,並且布置好計劃,那隋朝的統治或許還可以再拖延一二;當然,楊義臣或許也能有一個配得上他身份的、符合他內心追求的結局。
比如,類似於張須陀的戰死沙場。
雖然戰死沙場這件事情很有可能代表著己方的戰敗,但這種結局起碼算得上一個武將的結局。
而楊義臣可惜就可惜在這一點上。
他碰上了楊廣,而楊廣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楊義臣在壓製了河北地區一段時間後,楊廣收到了他的戰況和當地情況匯報,楊義臣確實寫的明明白白符合實際,但耐不住楊廣本人並不想要看到這些事實,也耐不住朝中有些官員到底更樂於揣摩上意而非關注蒼生——
時任內史侍郎的虞世基負責給楊廣呈送奏文,作為天子近臣,他非常清楚楊廣的喜惡,於是當楊義臣這樣的奏報遞交上來時,他就會掩飾實情,向楊廣給出一個藝術化匯報,包括但不限於“盜賊不過小股勢力”“陛下無需擔憂”“地方上已經把他們清剿大半,很快就能剿滅”……
而楊廣——朱棣個人覺得他其實不是不知道裏麵有問題,但是他願意相信,所以相信——他相信了虞世基的話,真的覺得河北一帶的起義不算迴事兒。
直到收到了楊義臣報喜的捷報:他成功收降了數十萬叛軍!
這種捷報,虞世基倒是沒有再進行藝術化改造,楊廣本人也親自看了捷報,於是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竟然沒有聽說過盜賊能有這樣的氣候?他們發展得竟如此之快?楊義臣竟然能夠降賊如此之多?”
麵對這種情況,虞世基一方麵為了自保、不被楊廣追究之前的行為,一方麵還是在揣摩楊廣心意、知道他本質上還是不願意聽見這樣的消息——以上,還是朱棣的推測,但他覺得這種推測絕對沒有任何問題——
虞世基就迴答了楊廣的疑問,前半段,依舊是老調重彈,“小股勢力”“不成氣候”“無需擔憂”,後半段就是他更進一步地揣摩楊廣心意了:“楊義臣差不多剿滅了盜賊,可如今他身在京城之外,長期握有重兵,這……這很不合適,不得不防啊!”
虞世基這話簡直是說到了楊廣的心坎裏。
——朱棣私以為,楊廣其實也正在等人給他遞出這麽一個台階。
當即,楊廣下令召迴楊義臣,同時遣散士兵。
……
楊義臣不得不迴京,但從收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就悲憤抑鬱了起來。
這種情況,朱棣很能理解——畢竟登基之前,他當年也是在北方領兵作戰的;要是他打得好好的,同時敵人其實還沒有徹底清除、隨時有可能死灰複燃卷土重來,結果就被朝廷卸了兵權解散軍隊,本人還得迴京……
他也得發瘋。
想到這裏,他不由再次歎息:“楊義臣確實是運氣有些差啊。”
雖然迴朝之後,楊義臣升官,後來還當了禮部尚書,但這到底不一樣,沒多久他就死於任上。
而河北那塊兒,果不其然,竇建德飛快地收攏了高士達和張金稱的餘部,並且再度發展興盛起來。
-
李世民也記得楊義臣此人。
隻可惜……
但其中的緣由,固然有變成貪官奸臣的虞世基的讒言陷害,但關鍵還是在於楊廣。
虞世基此人,並非純粹的奸臣。比起一個絕對的奸臣,他更符合一個“看皇帝”的官員形象。若君主是明君,那虞世基便是賢臣;若皇帝是昏君暴君,那虞世基就是奸臣。
皇帝喜歡什麽,他就會變成什麽樣子。
如果皇帝喜歡一個清正廉潔、心懷天下的大臣,那虞世基就能把自己變成那樣;如果皇帝喜歡一個說好聽話的、符合自己心意、不要沒事兒找事兒的官員,那麽虞世基就會如此。
況且,虞世基也不是完全沒有能力和眼光之人——楊廣數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虞世基還曾經勸說楊廣,不要再打了,停止征伐,並且在洛口倉屯駐一部分兵力,以備不時之需。
隻不過,楊廣完全無視了這些勸說而已。
以虞世基的性格和追求,他的進諫,絕非那種“直言不諱”“忠言逆耳”的類型,多半是力求婉轉順耳順心,讓人聽著也舒服的那種。
但即便如此,楊廣也沒有聽。
既如此,虞世基這麽一個追求權利地位榮華富貴的人,又怎麽可能會再說一丁點不符合楊廣心意的話?
更不要說,即便虞世基不在乎權利地位榮華富貴,那他也非常惜命,特別惜命的那種——這個特點還要高於他特別喜歡榮華富貴這一點。而某個著名的對楊廣直言進諫、絕不屈服的人怎麽了?
死了。
有此先例,虞世基更加諂媚屈從,除了楊廣的心意之外一切都拋棄了。
當然,這不是說虞世基就是什麽好人,他畢竟不是那等心有堅持的人物,或者說,虞世基的堅持就是在不影響自己權力地位、榮華富貴的情況下,勸說勸說君王。
這當然不是什麽真正的賢臣,也不是什麽值得稱道的人物。
虞世基的所作所為,完全值得被所有人唾棄。
畢竟,哪怕是楊廣這樣的皇帝,哪怕是隋朝後期這樣的情況,也依舊有那麽多人奮不顧身地想要挽救,或是進諫,或是嚐試治理一方,或是鎮壓起義,或是……
但,最應該為之負責,為楊義臣負責,為張衡之死負責,為元善達之死負責,為隋朝滅亡負責的人終究是楊廣。
哪怕是尚且年幼的楊侑楊侗,也都知道隋朝的情況是何等危急,知道天下到底到了怎樣的地步,難道楊廣這麽一個長期手握最高權力、能獲取到最多消息的皇帝,真的不知道天下的情況嗎?
虞世基這樣的人能那般興風作浪,不還是楊廣的默許和放縱麽?
-------
張衡,楊廣時期的禦史大夫,自幼心懷大誌,頗為正直。隋楊廣打算修汾陽宮的時候,張衡進諫並因此失寵,被外放成了太守,隨後又被貶為平民。大業八年,楊廣下令賜死張衡。
元善達,楊廣時期的太常丞,在李密帶軍攻下迴洛倉和興洛倉之後,越王楊侗讓他向楊廣求援,請求楊廣還師京城。
元善達突圍到了江都,哭著勸諫,洛陽城中已經沒有糧食,請求楊廣迴京、召集天下兵馬,否則時間一長洛陽就真的守不住了。
後元善達退下休息,楊廣與虞世基商討此事,虞世基表示越王是被這些居心叵測的人給騙了,畢竟要是情況真的嚴重到了這般地步,元善達又怎麽可能能來到江都?
楊廣當即選擇了相信虞世基的話,勃然大怒,表示元善達竟敢欺君,直接把元善達扔到東陽郡催運糧草,沒多久元善達就被殺了。
在隋朝後期及末期的那種混亂局麵中,楊義臣確實是隋朝的關鍵將領之一。
楊義臣出身將門,又頗受楊堅看重,自幼學習兵書謀略,而在他的征戰生涯中,除了早期的對突厥作戰以及鎮壓楊廣登基時的漢王楊諒反叛、征戰高句麗與吐穀渾外,就是中後期的鎮壓各路起義軍。
張須陀在河南、山東一帶帶兵遊弋,壓製這一片區域的反隋勢力,給隋朝大致製造出了一定的安寧狀態;而楊義臣就是在河北一帶不斷作戰,先後鎮壓張金稱、高士達、格謙等人。
雖然在此過程中,竇建德得以逃脫,但在一段時間內,他確實沒能擁有如何強大的力量、也沒能再度對河北一帶的情況造成太大影響——因為楊義臣還在。
理論上講,哪怕隋朝滅亡的趨勢不可扭轉,但如果皇帝能夠妥善任用楊義臣這樣的將領,並且布置好計劃,那隋朝的統治或許還可以再拖延一二;當然,楊義臣或許也能有一個配得上他身份的、符合他內心追求的結局。
比如,類似於張須陀的戰死沙場。
雖然戰死沙場這件事情很有可能代表著己方的戰敗,但這種結局起碼算得上一個武將的結局。
而楊義臣可惜就可惜在這一點上。
他碰上了楊廣,而楊廣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楊義臣在壓製了河北地區一段時間後,楊廣收到了他的戰況和當地情況匯報,楊義臣確實寫的明明白白符合實際,但耐不住楊廣本人並不想要看到這些事實,也耐不住朝中有些官員到底更樂於揣摩上意而非關注蒼生——
時任內史侍郎的虞世基負責給楊廣呈送奏文,作為天子近臣,他非常清楚楊廣的喜惡,於是當楊義臣這樣的奏報遞交上來時,他就會掩飾實情,向楊廣給出一個藝術化匯報,包括但不限於“盜賊不過小股勢力”“陛下無需擔憂”“地方上已經把他們清剿大半,很快就能剿滅”……
而楊廣——朱棣個人覺得他其實不是不知道裏麵有問題,但是他願意相信,所以相信——他相信了虞世基的話,真的覺得河北一帶的起義不算迴事兒。
直到收到了楊義臣報喜的捷報:他成功收降了數十萬叛軍!
這種捷報,虞世基倒是沒有再進行藝術化改造,楊廣本人也親自看了捷報,於是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竟然沒有聽說過盜賊能有這樣的氣候?他們發展得竟如此之快?楊義臣竟然能夠降賊如此之多?”
麵對這種情況,虞世基一方麵為了自保、不被楊廣追究之前的行為,一方麵還是在揣摩楊廣心意、知道他本質上還是不願意聽見這樣的消息——以上,還是朱棣的推測,但他覺得這種推測絕對沒有任何問題——
虞世基就迴答了楊廣的疑問,前半段,依舊是老調重彈,“小股勢力”“不成氣候”“無需擔憂”,後半段就是他更進一步地揣摩楊廣心意了:“楊義臣差不多剿滅了盜賊,可如今他身在京城之外,長期握有重兵,這……這很不合適,不得不防啊!”
虞世基這話簡直是說到了楊廣的心坎裏。
——朱棣私以為,楊廣其實也正在等人給他遞出這麽一個台階。
當即,楊廣下令召迴楊義臣,同時遣散士兵。
……
楊義臣不得不迴京,但從收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就悲憤抑鬱了起來。
這種情況,朱棣很能理解——畢竟登基之前,他當年也是在北方領兵作戰的;要是他打得好好的,同時敵人其實還沒有徹底清除、隨時有可能死灰複燃卷土重來,結果就被朝廷卸了兵權解散軍隊,本人還得迴京……
他也得發瘋。
想到這裏,他不由再次歎息:“楊義臣確實是運氣有些差啊。”
雖然迴朝之後,楊義臣升官,後來還當了禮部尚書,但這到底不一樣,沒多久他就死於任上。
而河北那塊兒,果不其然,竇建德飛快地收攏了高士達和張金稱的餘部,並且再度發展興盛起來。
-
李世民也記得楊義臣此人。
隻可惜……
但其中的緣由,固然有變成貪官奸臣的虞世基的讒言陷害,但關鍵還是在於楊廣。
虞世基此人,並非純粹的奸臣。比起一個絕對的奸臣,他更符合一個“看皇帝”的官員形象。若君主是明君,那虞世基便是賢臣;若皇帝是昏君暴君,那虞世基就是奸臣。
皇帝喜歡什麽,他就會變成什麽樣子。
如果皇帝喜歡一個清正廉潔、心懷天下的大臣,那虞世基就能把自己變成那樣;如果皇帝喜歡一個說好聽話的、符合自己心意、不要沒事兒找事兒的官員,那麽虞世基就會如此。
況且,虞世基也不是完全沒有能力和眼光之人——楊廣數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虞世基還曾經勸說楊廣,不要再打了,停止征伐,並且在洛口倉屯駐一部分兵力,以備不時之需。
隻不過,楊廣完全無視了這些勸說而已。
以虞世基的性格和追求,他的進諫,絕非那種“直言不諱”“忠言逆耳”的類型,多半是力求婉轉順耳順心,讓人聽著也舒服的那種。
但即便如此,楊廣也沒有聽。
既如此,虞世基這麽一個追求權利地位榮華富貴的人,又怎麽可能會再說一丁點不符合楊廣心意的話?
更不要說,即便虞世基不在乎權利地位榮華富貴,那他也非常惜命,特別惜命的那種——這個特點還要高於他特別喜歡榮華富貴這一點。而某個著名的對楊廣直言進諫、絕不屈服的人怎麽了?
死了。
有此先例,虞世基更加諂媚屈從,除了楊廣的心意之外一切都拋棄了。
當然,這不是說虞世基就是什麽好人,他畢竟不是那等心有堅持的人物,或者說,虞世基的堅持就是在不影響自己權力地位、榮華富貴的情況下,勸說勸說君王。
這當然不是什麽真正的賢臣,也不是什麽值得稱道的人物。
虞世基的所作所為,完全值得被所有人唾棄。
畢竟,哪怕是楊廣這樣的皇帝,哪怕是隋朝後期這樣的情況,也依舊有那麽多人奮不顧身地想要挽救,或是進諫,或是嚐試治理一方,或是鎮壓起義,或是……
但,最應該為之負責,為楊義臣負責,為張衡之死負責,為元善達之死負責,為隋朝滅亡負責的人終究是楊廣。
哪怕是尚且年幼的楊侑楊侗,也都知道隋朝的情況是何等危急,知道天下到底到了怎樣的地步,難道楊廣這麽一個長期手握最高權力、能獲取到最多消息的皇帝,真的不知道天下的情況嗎?
虞世基這樣的人能那般興風作浪,不還是楊廣的默許和放縱麽?
-------
張衡,楊廣時期的禦史大夫,自幼心懷大誌,頗為正直。隋楊廣打算修汾陽宮的時候,張衡進諫並因此失寵,被外放成了太守,隨後又被貶為平民。大業八年,楊廣下令賜死張衡。
元善達,楊廣時期的太常丞,在李密帶軍攻下迴洛倉和興洛倉之後,越王楊侗讓他向楊廣求援,請求楊廣還師京城。
元善達突圍到了江都,哭著勸諫,洛陽城中已經沒有糧食,請求楊廣迴京、召集天下兵馬,否則時間一長洛陽就真的守不住了。
後元善達退下休息,楊廣與虞世基商討此事,虞世基表示越王是被這些居心叵測的人給騙了,畢竟要是情況真的嚴重到了這般地步,元善達又怎麽可能能來到江都?
楊廣當即選擇了相信虞世基的話,勃然大怒,表示元善達竟敢欺君,直接把元善達扔到東陽郡催運糧草,沒多久元善達就被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