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蜂擁而起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堂眾人不這麽覺得。
雖然朝中有不少屍位素餐之輩,也有不少不把人命當命的家夥,但楊堅說句實在話,還是有很多把百姓的苦難看在眼裏、把民生天下放在心上的人的。
這些人,固然大部分不會願意為了百姓而讓自己的家族受苦受累,也不願意為了百姓而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但是在其他情況下,比如製定政令,比如小小施恩,比如看待事情,他們都還是願意幫一幫百姓的。
那麽,他們怎麽會覺得這些百姓死有餘辜?他們都清楚地知道,百姓們隻想要糧食,隻想要活下去!
不支持楊玄感,是因為隻想要糧食,不想摻和任何大事;就算真的有人摻和了,那也是覺得楊玄感能讓他們更好地活下去。
而朝堂中的人都這麽覺得了,天下的其他人更不可能覺得這些百姓有多大的罪過。
——更有甚者,那些亂民們還會覺得,那些百姓之所以接受了賑濟,就是因為朝廷不給百姓賑濟,才逼得那些人去靠近楊玄感的!
楊廣的這個行為……
楊堅雙手捂住了自己的臉:“完了……楊廣這個命令一出,那時候的大隋是真的完了……”他喃喃道,“而如今的大隋,也更加艱難了……”
大業九年的大隋如何,楊堅雖然感到悲傷,但到底與自己隔了許多的時間;且想要救迴來的難度太大了,楊堅也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真正令他崩潰的,是如今的、自己治下的大隋——本來一切就已經不太妙了,如今又有了楊廣這一道雪上加霜的命令。
雖然自己不會讓楊廣再有登基稱帝的機會,百姓們也知道如今的皇帝不是楊廣,可……好的印象一旦崩塌,想要挽迴千難萬難;對朝廷的信任一旦完蛋,想要重建同樣千難萬難。
而隻要有野心家發現並抓住這個巨大的問題,即便大隋不會因此而亡,那也必然會受到重創。
……好端端的,為什麽一定要講楊玄感起兵的故事?就不能不講嗎?
-
朱棣同樣感慨非常。
不過,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從軍經曆,也遇到過許多交托後背的情況的皇帝,他還很好奇另一件事:“李績保下來了單雄信的兒子,單雄信的子孫後代真的就是黃巢軍的主要將領,那‘黃軍四傑’?”
這事兒還是唐朝人自己寫的《元和姓纂》裏記載的,而《元和姓纂》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失傳不少,也是前些年編纂《永樂大典》時勉強編纂了出來。
而此書原本編寫的時候,內容真假就不是很好確定,畢竟唐朝人當時給自己家攀附望族的事情就相當常見。
因此,雖然記載的單雄信的子孫後代又參與了黃巢軍,但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朱棣非常好奇。
【楊玄感雖然起兵失敗,但給天下造成的影響卻又大又深遠。】
【大業九年,餘杭人劉元進聽聞楊玄感起兵,頓時斷定:“天下思亂”,於是於家鄉起兵。】
【劉元進是餘杭人,自小行俠仗義,在鄉間頗受尊崇。大業八年,楊廣第一次出兵征討高句麗,百姓不安惶恐,劉元進同樣心生不滿,便產生了起兵的想法。】
【在這個時候,他就開始暗中收攏人手。】
【大業九年,楊廣第二次出兵高句麗,吳郡(江蘇蘇州)、會稽(浙江紹興)等三吳地區均被征兵;而這些地方在第一次出兵高句麗之時,就已經被征過兵了——但都沒有迴來。】
【當地的適齡男丁都私下議論,“去年我們的父兄跟隨皇帝出征,還是隋朝全盛的時候,還大部分人都死了,連屍骨都迴不來;現在天下已經陷入疲憊,我們這一去,怎麽可能迴來?”因而,許多人都選擇逃兵役。】
【劉元進自是看到了這一情況,七月十一日,他以反對朝廷征調江南百姓出征高句麗為口號,宣布起義,並響應楊玄感。】
【而三吳地區有數不清的百姓都苦於兵役,苦於勞役,因此,紛紛前來投奔劉元進,不到一個月,劉元進麾下的兵力就達到了數萬人。】
【而江南地區起兵的不止劉元進一人。】
【八月初二,晉陵郡·今江蘇常州人管崇率眾起義,起義之後,管崇立刻讓部將陸顗(yi)帶兵,渡江進攻駐紮在揚子一帶的隋朝將領趙六兒所部,一戰即勝,不僅攻破了趙六兒所部的兩營士兵,還成功繳獲了大量的兵器裝備。
於是管崇所部士氣大振,沒多久就發展到了十萬人。】
【八月初二,吳郡人朱燮起兵,他起兵的班底是數十名學生。
沒錯,數十名學生,因為朱燮此人在先前擔任昆山縣博士一職,早先還曾經當過道士。他既能擔任博士,自然是通曉經史,熟習兵法,他起兵的口號也與百姓苦於勞役兵役有關。】
【沒多久,管崇和朱燮就聯合在了一起。】
【十月,他們又與劉元進聯合在了一起,並且推舉劉元進為天子,朱燮和管崇則為尚書仆射。】
【如此聲勢浩大又宣稱自立的情況下,三吳地區的豪傑之士紛紛響應,他們把當地的地方官員抓了起來,投效劉元進。】
【除了劉元進三人之外,又有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湧現。】
【山東長白山地區,一名叫孟讓的人率眾起義,並與王薄聯合;
曹州濟陰·治所在山東菏澤陶區·人孟海公率眾起義,並成功控製了曹州、戴州兩地,麾下達到了三萬人——如今菏澤還有孟海鎮孟海村,就是以孟海公命名;
渤海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格謙率眾起義,部下十餘萬,自稱燕王;
北海·山東益都縣·人郭方預起義,自稱為盧公,部下三萬餘人……】
------------
單雄信的後代成為了黃巢起義的中流砥柱,反正有這麽個說法,如果確實為真,那還真是一種輪迴之感
雖然朝中有不少屍位素餐之輩,也有不少不把人命當命的家夥,但楊堅說句實在話,還是有很多把百姓的苦難看在眼裏、把民生天下放在心上的人的。
這些人,固然大部分不會願意為了百姓而讓自己的家族受苦受累,也不願意為了百姓而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但是在其他情況下,比如製定政令,比如小小施恩,比如看待事情,他們都還是願意幫一幫百姓的。
那麽,他們怎麽會覺得這些百姓死有餘辜?他們都清楚地知道,百姓們隻想要糧食,隻想要活下去!
不支持楊玄感,是因為隻想要糧食,不想摻和任何大事;就算真的有人摻和了,那也是覺得楊玄感能讓他們更好地活下去。
而朝堂中的人都這麽覺得了,天下的其他人更不可能覺得這些百姓有多大的罪過。
——更有甚者,那些亂民們還會覺得,那些百姓之所以接受了賑濟,就是因為朝廷不給百姓賑濟,才逼得那些人去靠近楊玄感的!
楊廣的這個行為……
楊堅雙手捂住了自己的臉:“完了……楊廣這個命令一出,那時候的大隋是真的完了……”他喃喃道,“而如今的大隋,也更加艱難了……”
大業九年的大隋如何,楊堅雖然感到悲傷,但到底與自己隔了許多的時間;且想要救迴來的難度太大了,楊堅也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真正令他崩潰的,是如今的、自己治下的大隋——本來一切就已經不太妙了,如今又有了楊廣這一道雪上加霜的命令。
雖然自己不會讓楊廣再有登基稱帝的機會,百姓們也知道如今的皇帝不是楊廣,可……好的印象一旦崩塌,想要挽迴千難萬難;對朝廷的信任一旦完蛋,想要重建同樣千難萬難。
而隻要有野心家發現並抓住這個巨大的問題,即便大隋不會因此而亡,那也必然會受到重創。
……好端端的,為什麽一定要講楊玄感起兵的故事?就不能不講嗎?
-
朱棣同樣感慨非常。
不過,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從軍經曆,也遇到過許多交托後背的情況的皇帝,他還很好奇另一件事:“李績保下來了單雄信的兒子,單雄信的子孫後代真的就是黃巢軍的主要將領,那‘黃軍四傑’?”
這事兒還是唐朝人自己寫的《元和姓纂》裏記載的,而《元和姓纂》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失傳不少,也是前些年編纂《永樂大典》時勉強編纂了出來。
而此書原本編寫的時候,內容真假就不是很好確定,畢竟唐朝人當時給自己家攀附望族的事情就相當常見。
因此,雖然記載的單雄信的子孫後代又參與了黃巢軍,但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朱棣非常好奇。
【楊玄感雖然起兵失敗,但給天下造成的影響卻又大又深遠。】
【大業九年,餘杭人劉元進聽聞楊玄感起兵,頓時斷定:“天下思亂”,於是於家鄉起兵。】
【劉元進是餘杭人,自小行俠仗義,在鄉間頗受尊崇。大業八年,楊廣第一次出兵征討高句麗,百姓不安惶恐,劉元進同樣心生不滿,便產生了起兵的想法。】
【在這個時候,他就開始暗中收攏人手。】
【大業九年,楊廣第二次出兵高句麗,吳郡(江蘇蘇州)、會稽(浙江紹興)等三吳地區均被征兵;而這些地方在第一次出兵高句麗之時,就已經被征過兵了——但都沒有迴來。】
【當地的適齡男丁都私下議論,“去年我們的父兄跟隨皇帝出征,還是隋朝全盛的時候,還大部分人都死了,連屍骨都迴不來;現在天下已經陷入疲憊,我們這一去,怎麽可能迴來?”因而,許多人都選擇逃兵役。】
【劉元進自是看到了這一情況,七月十一日,他以反對朝廷征調江南百姓出征高句麗為口號,宣布起義,並響應楊玄感。】
【而三吳地區有數不清的百姓都苦於兵役,苦於勞役,因此,紛紛前來投奔劉元進,不到一個月,劉元進麾下的兵力就達到了數萬人。】
【而江南地區起兵的不止劉元進一人。】
【八月初二,晉陵郡·今江蘇常州人管崇率眾起義,起義之後,管崇立刻讓部將陸顗(yi)帶兵,渡江進攻駐紮在揚子一帶的隋朝將領趙六兒所部,一戰即勝,不僅攻破了趙六兒所部的兩營士兵,還成功繳獲了大量的兵器裝備。
於是管崇所部士氣大振,沒多久就發展到了十萬人。】
【八月初二,吳郡人朱燮起兵,他起兵的班底是數十名學生。
沒錯,數十名學生,因為朱燮此人在先前擔任昆山縣博士一職,早先還曾經當過道士。他既能擔任博士,自然是通曉經史,熟習兵法,他起兵的口號也與百姓苦於勞役兵役有關。】
【沒多久,管崇和朱燮就聯合在了一起。】
【十月,他們又與劉元進聯合在了一起,並且推舉劉元進為天子,朱燮和管崇則為尚書仆射。】
【如此聲勢浩大又宣稱自立的情況下,三吳地區的豪傑之士紛紛響應,他們把當地的地方官員抓了起來,投效劉元進。】
【除了劉元進三人之外,又有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湧現。】
【山東長白山地區,一名叫孟讓的人率眾起義,並與王薄聯合;
曹州濟陰·治所在山東菏澤陶區·人孟海公率眾起義,並成功控製了曹州、戴州兩地,麾下達到了三萬人——如今菏澤還有孟海鎮孟海村,就是以孟海公命名;
渤海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格謙率眾起義,部下十餘萬,自稱燕王;
北海·山東益都縣·人郭方預起義,自稱為盧公,部下三萬餘人……】
------------
單雄信的後代成為了黃巢起義的中流砥柱,反正有這麽個說法,如果確實為真,那還真是一種輪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