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晨風從打開的窗口處湧入進來,盡管略帶著些許隱約的硝煙氣息。(.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皺緊眉頭的鬆井石根大將看著麵前的一眾陸海軍高級將領,默不作聲的端起手邊的茶具。


    上海的風依然是這樣的帶有著清然的水意,就仿佛那點點的水滴就充斥在風中,飄搖在空氣之中。可以帶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相比於自己出任上海領事館武官時的1915年,上海變化得太大了,到處都似乎存在有盎然的生機。鬆井大將知道,中國人愛把上海叫做‘十裏洋場的大上海’。雖然是曆史上的屈辱讓這座城市忽然在一夜之間躍然在世界的東方,可是上海的繁華卻是誰也不能忽視的。


    如果不是開埠通商,也許這個被稱為鬆江府-上海縣的小城鎮至今依然和那些沿江沿海的中國小漁村一樣,缺乏著必要的活力。可以說,租界在給中國帶來恥辱的同時,也讓這座本是一座小縣城的小城突然的成為了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的確很勤勞,這片擁有著遼闊土地和物產資源的國家總是那樣的讓人垂涎。如果不是這樣,難道身為一個島國的日本,願意讓自己的國民士兵在異國他鄉喪失生命?


    所謂的“大東亞共榮”、“東亞應該是黃種人的東亞”,這樣的話語在鬆井石根聽來,不過是一句虛假的空話。相比於‘皇道派’的瘋狂,‘統製派’則是擁有著更大的野心,而置身於這起紛爭之外的鬆井石根卻在這個問題上,看得比誰都清楚。


    但沿著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校-參謀-軍事主官-參謀-軍事主官,這樣的日本陸軍高級軍官普遍的道路走上來的鬆井石根並不知道的是,其實從這場戰爭開始,日本就已經越走越遠。(.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很顯然,1930年代對於中國是普遍有利的,而日本的政策卻到處存在著失敗。無論中國怎麽弱小,日本相對的如何強大,這背後始終存在有一個力量,那就是美英等西方勢力。


    但是絕大多數的日本人卻根本就看不到,無論是軍官、還是政客,他們都在這個問題上失明了,鬆井石根也不例外。而相比之下,中國國民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卻是很清楚的。


    盡管東北被日本強占,可是對於中國來說,這並不是致命的,否則國民政府也不會選擇在1931年的時候,保持不抵抗原則。可是對於日本來說,這恰恰是一個糟糕的開始,隻是沒有人在這個問題上,看到而已。


    為了鞏固滿洲國的利益,日本軍隊需要在華北製造一個真空區,而製造這個權利真空區,就必須增加在華北的支那駐屯軍,同時扶持那裏的中國漢奸偽政府。竭力推行日本-滿洲國-中國經濟圈。而這一點又恰恰的觸動著國民政府的底線。


    雖然以蔣中正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國民政府一直認為著是“攘外必先安內”,隻有很好的解決了國內的軍閥割據勢力,完成了對整個中國的統一,消滅了赤色力量,方才能夠使得中國強大,最終形成對日宣戰的條件。可是無論在什麽時候,華北是國民政府始終不願被外來勢力,尤其是日本這個潛在敵人所染指的。


    也許是北平對於中國來說,太過重要了,也許陝西、山西長久以來,都被視作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但不管是那種情況,對於南京政府來說,放棄華北,也就等於是被祖棄宗。(.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而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日本國內日益膨脹的軍國主義思想,都在兩國政府之後推波助瀾。當1936年,亞洲各國隻占日本進口總額的38.2%和出口總額的50.9%,而日本進口的30%都來自美國,而美國購買的20%的出口商品都來自日本的時候,日本發現自己和美英之間的貿易逆差額幾乎大得是嚇死人。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1937年4月16日,日本外務、大藏、陸軍、海軍四省共同聯合召開‘四相會議’,會上通過了兩份關鍵性的文件-《對華實施政策綱要》和《華北政策指令》。


    這兩份文件是具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因為,按照這兩份文件,日本政府強調的是用“文化和經濟”的手段以實現兩國的“共存共榮”,並需要“同情地看待”南京政府統一中國的努力。並且認為發展華北經濟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政策的關鍵部分,應按新方針通過注入日本的私人資本和中國人的資金來實現發展華北經濟的最終目的。


    應該說,這是一種驚人的政策轉變,也是日本政府對軍方肆無忌憚的擴張戰術失敗的一次坦率承認,可惜不幸的是,一切都並不是如同目光短淺的日本人所看待的那樣。


    首先,在中國,中華民國政府早就已經對日本的所謂親善聲明,完全失去了信任。西安事變已使中國空前團結,南京政府的權威不僅僅得到了地方軍閥的承認,而且就連中國也願意放下意識分歧,而在民族大義麵前與國民政府攜手同進。


    越來越多的分歧讓南京受夠了日本,同時因為普遍意義上的承認,尤其是願意團結在以南京政府為中心的國家政權之下,使得國民政府開始逐漸的認識到國內的矛盾點現在已經不是那樣的激化,相反和日本人之間的衝突卻是越來越是具有可能性。


    保持著一種強硬立場,加上國際環境也正向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自然而然的,開戰的條件首先在中國著一邊的形成。


    而這種條件的形成卻是日本所最不願看到的,況且現在的日本已經被軍人所捆綁住了。一條‘現任軍人內閣大臣製’就足以使得政治成為軍人的一個玩具。


    這種憲法明文規定上的條款對於軍人來說,那便是最為有利,而對於文官政府來說那就等於是玩完。所謂的意義存在是這樣來看待的:如果任何一個政府實施的法案、政策,讓軍方感到不滿意,甚至可能是海軍滿意了,而陸軍不滿意,那麽陸軍省、海軍省隻需一個大臣中的任何一個辭職。那麽這一屆內閣也就算倒台了。


    什麽意思?其實意思很簡單,由於是‘現任軍人內閣大臣製’,陸軍或者海軍任何一方對於內閣通過的法案,或者是對首相不滿,那麽陸軍大臣,或者海軍大臣,提出辭職,那麽內閣就因為缺少一個閣員大臣而被迫倒台。所謂‘現任軍人’也就是必須是從現任軍人中選出人選擔任陸相、海相。既然陸軍、海軍中的任何一方表示反對,陸相、海相任何中的一個辭職也就意味著陸軍、海軍不會在推選新的人選充當陸相、海相。而一條‘現任軍人’,也就意味著無法其他找出任何一個人臨時充當陸相、海相。


    而這種狗屁倒灶的政府自然也就等於是被軍方所把持著。這也就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雙重現象-日本的外交孤立、中國越來越受到西方的認同。


    作為軍人,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軍人,鬆井石根不會明白這些,同樣的,坐在他身旁的那一圈的陸、海軍將軍們也不會明白這些。因為戰爭已經在發生了。可悲的是,和中國相比,日本始終不明白,他們想要獲得什麽,或者幹脆的說,不知道自己的停止線在哪裏。


    自從1927年南京政府執掌政權以來,日本始終對中國保持著一種幹涉和侵略的態度。當1935年,全國上下的反日情緒已經變得甚是強烈,以至於國民政府覺得對日反應非強硬不可的時候,戰爭事實上已經距離並不遠了。


    1937年2月,親日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張群被撤職。隨後,和的和解。所以當七七盧溝橋的戰事爆發的時候,南京政府已經下定決心抗擊日本的進一步侵略行動。


    而這種舉國一致,異口同聲都支持中央政府,使得全國上下達到一種空前的統一的態度,卻正是南京政府所需要的。


    可是日本呢?東京之中沒有任何的戰略。1934-1936年,外相廣田弘毅的日本對華三項總要求:是鎮壓反日活動、事實上承認滿洲國,並建立滿洲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親善關係、中、日間在鏟除方麵合作。


    可是後來呢,當盧溝橋的槍聲響了之後,石原莞爾等一些參謀本部的人認為,反對在中國本部擴張。他們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且中國日趨統一,日本應當去做的是守住滿洲的利益。否則將會得不償失。


    可惜的是,多數軍方、文官政府都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對中隊始終報以一種蔑視的態度。他們隻會去認為著中國人的無能。甚至有人這樣去駁斥石原莞爾“為什麽你可以在滿洲取得勝利,而我們就不能去做?”。


    樂觀派主導了日本,他們認為三個月內就能取得對華作戰的勝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綠窗幽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綠窗幽夢並收藏歲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