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當年在位的老者們,對範明說的事情,集中起來,無非有三點。
其一,有位老者,當著範明和眾人的麵,直接就說,範明在名利場上的為人,太過於懦弱。行事作風完全不像一個巡撫大人應該有的樣子。
他來鳳陽府已經一年了,手下五州十三縣,很多官位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雖然這一年以來,他調整了幾次,個別大人的官位問題。
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鳳陽府上下依舊對他的調整表示不滿。
這就說明,範明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缺乏大局觀,說白了,就是格局不大。
甚至,有位告老還鄉的老大人勸範明,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
暗諷範明,不配做這個巡撫衙門巡撫大人的位子。
唐明雲當場就想站起來,和這些老人們舌戰一番。
他想對這些人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們這些老頭子,對巡撫衙門的事情都不了解,就對範大人,說三道四,指指點點。
他們隻是憑借著,自己道聽途說的事情,和老一套的經驗,對範明在任期間所做的各個方麵的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這無異於是瞎子摸象。
普天之下,是誰規定的,巡撫大人一旦上任,就要對下麵的班子,來個大調整。
這種事情,或許適合別的地方,但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地方和所有人。
若是巡撫大人一上任,不對下麵的班子,進行一番調整的話,就一定能說明,他的能力不足,甚至在下麵沒有威懾力嗎?
威懾力和官位的調整之間,到底是怎麽產生聯係的?
很明顯,這都是無稽之談。
巡撫大人的威懾力不足嗎?
自範明上任以來,鳳陽府大小事務,都沒有出現過大的波動。
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其二,有的老人說,巡撫大人上任已經一年了,竟然沒有對下麵提出,自己在位之時,打算要做的大政方針。
大明的每位大人,在上任的時候,都會對自己在未來的一段任職期間,做出規劃與展望。
以此來鞭策自己,和手下的大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到現在為止,範明統率的巡撫衙門,至今沒有提出一個指導思想。
如此,很容易造成,鳳陽府整個名利場上的大人們,缺乏統一目標。
久而久之,大家就沒辦法,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做什麽事情,都像無頭蒼蠅一般胡亂撞。
對此番言論,唐明雲同樣是滿腹牢騷。
自從範明上任以來,唐明雲在他的身邊小心伺候,對範明所做之事,算的上是最了解的了。
範明左手抓政治,右手抓經濟。
在鳳陽府內,範明無論是對權力的把控,還是對百姓生活質量的提升,都做了很多突出的貢獻。
尤其是,範明主張大力發展,鳳陽府五州十三縣的夜市經濟。
此舉,不僅促進了鳳陽府的消費能力,還提高了很多人的收入。
百姓錢袋子鼓了,精神文明也隨之提高了。
在短時間內,真正的做到了,幼有所養,老有所依,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範大人在短短的一年之內,對鳳陽府做了這麽多的事情,反而被這些老頭們一言以蔽之,唐明雲豈能不生氣。
期間,很多大人,對杜如晦和趙光明這兩件案子,議論紛紛。
有些老人說,這兩樁案子,難道是千古奇案嗎?
聽說都察院已經查完了,為什麽巡撫衙門這邊兒,拖著不給結案呢?
案子一日不結,這謠言,就在鳳陽府的街頭巷尾,多傳一日。
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抓住這個機會,肆意抹黑朝廷命官,抹黑大明朝廷。
如今,在外麵已經有了一種傳聞,說鳳陽府的名利場,從裏到外已經爛透了。
所有的大人全部都是,貪汙腐敗之人。
甚至還有人說,整個鳳陽府名利場上的腐敗,其根源就在上頭。
在之前鳳陽府那幾任,位高權重的大人在位的時候,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利。
用人的時候,不是看他對老百姓做了多少事,而是看自己獲了多少利,得了多少東西。
如果鳳陽府的名利場,再這樣下去,遲早是會出事兒的。
唐明雲聽到這些老者說的話之後,當即就覺得,說這話的人,一定是受了奸人所惑。
杜如晦的案子,到現在才多長時間。
從抓捕到現在,不過百天。
放眼大明朝,有哪件貪墨案,因為在百日之內沒有結案,便傳出這麽多的閑言碎語來。
更別說,趙光明一案,發生的時間更短。
為什麽有人希望,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草草結案,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這期間,唐明雲無數次的,觀察範明。
隻見他從始至終,麵帶笑容。
對每一位老者的發言,他都一臉認真的聽著。
聽到重要的事情,便會記錄在冊。
不過,至於他到底寫沒寫東西,或寫了些什麽,那隻有他自己知道。
至少從唐明雲看來,範明的態度是端正的,他極認真的在聽,這些老者們講話。
僅此一點,唐明雲便對範明,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才是真正有格局的政治家,無論遇到怎樣的局麵,直麵任何難聽的話語,都始終能保持鎮靜。
至少從表麵上來看,範明的情緒管理,和表情管理,不是尋常人能做到。
除此之外,這些老者還向範明提了一些意見。
這些意見,和鳳陽府的名利場上的關係不大。
更多的是,涉及到他們自身的一些利益。
諸如,這些老官員們的宅子,年久失修,有些破敗,他們詢問範明,鳳陽府巡撫衙門能否集中整理修繕一次。
遇到這些問題,範明能當場解決的,便會當場,叫相關負責的大人們,限期解決。
後來唐明雲才清楚,範明並不是天生就像現在這樣,表麵鎮靜。
有的人,或許可以通過訓練的方式,高度控製自己的表情變化,讓自己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
可是有些東西,並不是有強大的意誌力,就能控製的,比如一個人的酒量。
喝酒的人都知道,每個人的酒量都是有定量的,由於心情的影響,酒量也許會適當增減。
當情緒波動較大時,增減的幅度自然也會變大。
範明酒量到底如何,在整個鳳陽府的名利場上無人知曉。
他是鳳陽府巡撫大人,在飯局上,他說不喝,就沒人敢敬他酒,他說喝就喝,但也沒人敢勸他酒。
隻有在那種都是平級,或是彼此沒有官位顧忌的酒局,範明才可能敞開喝酒,這種場合,常人是碰不到的。
唐明雲因為是範明的貼身幕僚,因此有幸見過幾迴。
此次酒會,和那些告老還鄉的老大人們,一起喝酒的人數眾多,其中位高權重的大人也多。
這些人雖然在野,但名利場上,還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學生門徒,不在少數。
光是級別比範明高的老者,就有四十多位。
若是這四十位老大人,一一給範明敬酒,範明恐怕不能推辭。
巡撫衙門的幕府,已經事先,做好了準備,故意給範明準備了一個特製的酒杯。
表麵上看,範明的酒杯和其他人拿的酒杯,沒有什麽不同,但實際上,範明的酒杯,比其他人拿的酒杯杯壁要厚。
範明敬酒的時候,身邊會有一位幕府的大人跟著。
唐明雲對那位大人特別交代,每次給範大人倒酒的時候,都不準倒滿,最多倒一半。
敬到最後,唐明雲趁一次機會,將範明酒瓶裏的酒,換成了水。
唐明雲對範明的酒量,還是很有信心的。
他覺得,範明喝到這會兒,一定還是清醒的。
但實際上,觥籌交錯之後,酒席散去,唐明雲感覺,範明有些微醺的意思。
離開酒樓後,張濤一臉殷勤的迎了上來,對範明說:“範大人沒喝多吧,我送您迴去吧。”
範明說:“張總管有心了,明雲陪著我就行。你張羅了一天,一定累了吧,快迴府休息吧。”
唐明雲暗忖,今日或許是個可以單獨麵見範明的機會。
唐明雲趁著範明和眾位大人寒暄的時候,走到郝瑩麵前對她說:“你幫我去雅風書院,院長王玉倫的府上帶個話,讓他來範府門前候著。”
其一,有位老者,當著範明和眾人的麵,直接就說,範明在名利場上的為人,太過於懦弱。行事作風完全不像一個巡撫大人應該有的樣子。
他來鳳陽府已經一年了,手下五州十三縣,很多官位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雖然這一年以來,他調整了幾次,個別大人的官位問題。
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鳳陽府上下依舊對他的調整表示不滿。
這就說明,範明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缺乏大局觀,說白了,就是格局不大。
甚至,有位告老還鄉的老大人勸範明,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
暗諷範明,不配做這個巡撫衙門巡撫大人的位子。
唐明雲當場就想站起來,和這些老人們舌戰一番。
他想對這些人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們這些老頭子,對巡撫衙門的事情都不了解,就對範大人,說三道四,指指點點。
他們隻是憑借著,自己道聽途說的事情,和老一套的經驗,對範明在任期間所做的各個方麵的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這無異於是瞎子摸象。
普天之下,是誰規定的,巡撫大人一旦上任,就要對下麵的班子,來個大調整。
這種事情,或許適合別的地方,但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地方和所有人。
若是巡撫大人一上任,不對下麵的班子,進行一番調整的話,就一定能說明,他的能力不足,甚至在下麵沒有威懾力嗎?
威懾力和官位的調整之間,到底是怎麽產生聯係的?
很明顯,這都是無稽之談。
巡撫大人的威懾力不足嗎?
自範明上任以來,鳳陽府大小事務,都沒有出現過大的波動。
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其二,有的老人說,巡撫大人上任已經一年了,竟然沒有對下麵提出,自己在位之時,打算要做的大政方針。
大明的每位大人,在上任的時候,都會對自己在未來的一段任職期間,做出規劃與展望。
以此來鞭策自己,和手下的大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到現在為止,範明統率的巡撫衙門,至今沒有提出一個指導思想。
如此,很容易造成,鳳陽府整個名利場上的大人們,缺乏統一目標。
久而久之,大家就沒辦法,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做什麽事情,都像無頭蒼蠅一般胡亂撞。
對此番言論,唐明雲同樣是滿腹牢騷。
自從範明上任以來,唐明雲在他的身邊小心伺候,對範明所做之事,算的上是最了解的了。
範明左手抓政治,右手抓經濟。
在鳳陽府內,範明無論是對權力的把控,還是對百姓生活質量的提升,都做了很多突出的貢獻。
尤其是,範明主張大力發展,鳳陽府五州十三縣的夜市經濟。
此舉,不僅促進了鳳陽府的消費能力,還提高了很多人的收入。
百姓錢袋子鼓了,精神文明也隨之提高了。
在短時間內,真正的做到了,幼有所養,老有所依,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範大人在短短的一年之內,對鳳陽府做了這麽多的事情,反而被這些老頭們一言以蔽之,唐明雲豈能不生氣。
期間,很多大人,對杜如晦和趙光明這兩件案子,議論紛紛。
有些老人說,這兩樁案子,難道是千古奇案嗎?
聽說都察院已經查完了,為什麽巡撫衙門這邊兒,拖著不給結案呢?
案子一日不結,這謠言,就在鳳陽府的街頭巷尾,多傳一日。
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抓住這個機會,肆意抹黑朝廷命官,抹黑大明朝廷。
如今,在外麵已經有了一種傳聞,說鳳陽府的名利場,從裏到外已經爛透了。
所有的大人全部都是,貪汙腐敗之人。
甚至還有人說,整個鳳陽府名利場上的腐敗,其根源就在上頭。
在之前鳳陽府那幾任,位高權重的大人在位的時候,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利。
用人的時候,不是看他對老百姓做了多少事,而是看自己獲了多少利,得了多少東西。
如果鳳陽府的名利場,再這樣下去,遲早是會出事兒的。
唐明雲聽到這些老者說的話之後,當即就覺得,說這話的人,一定是受了奸人所惑。
杜如晦的案子,到現在才多長時間。
從抓捕到現在,不過百天。
放眼大明朝,有哪件貪墨案,因為在百日之內沒有結案,便傳出這麽多的閑言碎語來。
更別說,趙光明一案,發生的時間更短。
為什麽有人希望,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草草結案,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這期間,唐明雲無數次的,觀察範明。
隻見他從始至終,麵帶笑容。
對每一位老者的發言,他都一臉認真的聽著。
聽到重要的事情,便會記錄在冊。
不過,至於他到底寫沒寫東西,或寫了些什麽,那隻有他自己知道。
至少從唐明雲看來,範明的態度是端正的,他極認真的在聽,這些老者們講話。
僅此一點,唐明雲便對範明,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才是真正有格局的政治家,無論遇到怎樣的局麵,直麵任何難聽的話語,都始終能保持鎮靜。
至少從表麵上來看,範明的情緒管理,和表情管理,不是尋常人能做到。
除此之外,這些老者還向範明提了一些意見。
這些意見,和鳳陽府的名利場上的關係不大。
更多的是,涉及到他們自身的一些利益。
諸如,這些老官員們的宅子,年久失修,有些破敗,他們詢問範明,鳳陽府巡撫衙門能否集中整理修繕一次。
遇到這些問題,範明能當場解決的,便會當場,叫相關負責的大人們,限期解決。
後來唐明雲才清楚,範明並不是天生就像現在這樣,表麵鎮靜。
有的人,或許可以通過訓練的方式,高度控製自己的表情變化,讓自己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
可是有些東西,並不是有強大的意誌力,就能控製的,比如一個人的酒量。
喝酒的人都知道,每個人的酒量都是有定量的,由於心情的影響,酒量也許會適當增減。
當情緒波動較大時,增減的幅度自然也會變大。
範明酒量到底如何,在整個鳳陽府的名利場上無人知曉。
他是鳳陽府巡撫大人,在飯局上,他說不喝,就沒人敢敬他酒,他說喝就喝,但也沒人敢勸他酒。
隻有在那種都是平級,或是彼此沒有官位顧忌的酒局,範明才可能敞開喝酒,這種場合,常人是碰不到的。
唐明雲因為是範明的貼身幕僚,因此有幸見過幾迴。
此次酒會,和那些告老還鄉的老大人們,一起喝酒的人數眾多,其中位高權重的大人也多。
這些人雖然在野,但名利場上,還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學生門徒,不在少數。
光是級別比範明高的老者,就有四十多位。
若是這四十位老大人,一一給範明敬酒,範明恐怕不能推辭。
巡撫衙門的幕府,已經事先,做好了準備,故意給範明準備了一個特製的酒杯。
表麵上看,範明的酒杯和其他人拿的酒杯,沒有什麽不同,但實際上,範明的酒杯,比其他人拿的酒杯杯壁要厚。
範明敬酒的時候,身邊會有一位幕府的大人跟著。
唐明雲對那位大人特別交代,每次給範大人倒酒的時候,都不準倒滿,最多倒一半。
敬到最後,唐明雲趁一次機會,將範明酒瓶裏的酒,換成了水。
唐明雲對範明的酒量,還是很有信心的。
他覺得,範明喝到這會兒,一定還是清醒的。
但實際上,觥籌交錯之後,酒席散去,唐明雲感覺,範明有些微醺的意思。
離開酒樓後,張濤一臉殷勤的迎了上來,對範明說:“範大人沒喝多吧,我送您迴去吧。”
範明說:“張總管有心了,明雲陪著我就行。你張羅了一天,一定累了吧,快迴府休息吧。”
唐明雲暗忖,今日或許是個可以單獨麵見範明的機會。
唐明雲趁著範明和眾位大人寒暄的時候,走到郝瑩麵前對她說:“你幫我去雅風書院,院長王玉倫的府上帶個話,讓他來範府門前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