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權的李斯文,看到陶陽沒了靠山的支持,便不擇手段的開始對他的報複。
畢竟胳膊扭不過大腿。
飽受心理折磨的陶陽,曾想調離鳳陽縣,去一個新的地方,重新開始。
可是,他的調任申請,一直被李斯文牢牢卡住,留中不發,堅決不予批複。
李斯文對陶陽的所作所為,再一次刺激了年少輕狂的陶陽。
既然在官場上,受奸人所迫,不能如意。
陶陽便把自己的目光,放到了銀子上麵。
他並沒有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來收受賄賂。
也沒有封金掛印,一怒之下,辭官而去。
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撲在了從商上。
他通過自己在衙門裏的地位,從外夷那裏,引進了玉米、地瓜和煙草等一些緊俏的東西。
然後,通過自己人際關係,問票號借了一大筆銀子,包下了鳳陽縣郊外的百畝良田。
通過種植玉米地瓜。連同在鳳陽縣裏販賣煙草。
陶陽一時間,賺的盆滿缽滿。
一兩年的時間內,他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賺了很多銀子。
陶陽的口袋充盈了之後,利用銀子,結識了更多的人脈。
然後,他用自己這些人脈,和李斯文繼續內鬥起來。
陶陽和李斯文的內鬥,恰恰犯了名利場上的另一個大忌。
在一個封建統治王朝裏,士農工商的思想,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已經被街頭巷尾的老弱婦孺皆知。
再富有的商人,其地位,遠不如一個一貧如洗的窮酸秀才。
在大明王朝裏,有錢並不能使鬼推磨,有權才可以。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李斯文在知縣衙門裏和陶陽的內鬥,一直占著上風。
李斯文之所以,一直不讓陶陽調離鳳陽縣。
是因為,隻要陶陽在鳳陽縣縣衙裏,為官一日。
李斯文就可以很輕易的壓製陶陽一日。
若是陶陽一旦調離鳳陽縣,天高海闊,任他高飛。
到時候若想再整治他,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所以陶陽的位子,一直被李斯文,牢牢的按在風陽縣的縣衙裏。
李斯文的目的,就是想讓陶陽鬱鬱寡歡,一怒之下,辭官離去,從此做一介布衣。
此時的陶陽,並不在意這一官辦職。
他也不想著去調任到,其他的縣裏做事了。
他反倒感覺和李斯文的內鬥,成為他每日的必做之事。
即便如此,陶陽也僅僅隻能做一些,幹擾李斯文的事情而已。
對於李斯文在鳳陽縣的地位。他也無法撼動。
當時青樓剛剛在鳳陽縣興起。
整個鳳陽縣裏,那種不成規模,由地主和商人經營的青樓不在少數。
可是,真正有排麵的青樓,隻有一家。
是一個京城裏的富商創辦的。
有一日,陶陽聽聞李斯文邀請,鳳陽府巡撫衙門裏過來視察的幾位大人,去那裏飲酒作樂。
他便暗地裏派心腹之人,把整個青樓全部包場。
李斯文興高采烈的帶著鳳陽府來的上差們走了進去,連大門都沒邁進去,便又敗興而歸,狼狽不堪。
第二日,李斯文又請上差們,去鳳陽縣的一家酒樓,喝酒用膳。
陶陽再次派人提前趕往那家酒樓,將他們家裏所有的招牌菜,全部打包。
他讓酒樓裏的大廚連軸轉,隻要是他們在今天做出來的招牌菜,陶陽盡數打包,並且加雙倍的價錢。
酒樓當然不肯失去,這位財神爺提供的大買賣。
李斯文雖然派人提前訂好包廂,但卻沒有提前準備席麵。
當他又帶著鳳陽府幾位上差,過來用餐的時候,被小二告知,店裏的招牌菜已經沒了。
剩下的,隻是一些小菜、涼菜。
廚房裏,所有的夥夫都在為陶陽,忙的熱火朝天。
他們哪裏還有時間,去做其他桌子上的菜。
李斯文這頓飯吃的十分憋屈,酒樓裏的菜,隔很長時間,才會上來一盤子。
……
所有這些,能夠用銀子為李斯文造成困擾的事情。
陶陽都會出手十分大方。
但是陶陽那些,所有需要動用權利解決的事情,李斯文也會對他造成羈絆。
很快。李斯文從鳳陽縣的知縣一職,升任至鳳陽府的巡撫衙門裏正六品通判,去鳳陽府巡撫衙門裏做事。
而陶陽,還停留在自己原來的位子上。
此時,陶陽也意識到一件事情。
這些年來,他和李斯文的內鬥。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內耗。
真正吃虧了。還是他自己。
李斯文的官位。始終在他的上麵。
縱使陶陽的生意越來越好,陶府的銀子越來越多。
但是陶陽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一個東西。比銀子更重要,也更令人神往,那就是權利。
他悟到此事之後,便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他開始借助銀子,打開自己在名利場上升遷之路的局麵。
在很多情況下,銀子和官位,是可以相互置換的。
陶陽涉足官場,官至鳳陽縣正九品的主薄。
但他同時是一個,有錢的主薄。
權利和金錢一旦結合起來,威力無窮。
所以,陶陽在鳳陽府的名利場上的人脈,根深蒂固。
等他發現權利,比銀子更重要的時候,便開始動用自己在名利場上的這些人脈。
將李斯文死死的鉗製在,鳳陽府巡撫衙門的正六品通判一職上。
很多年過去了,李斯文好像被遺忘了一般,從未升遷。
與此同時,陶陽從商場中抽離出來。
他把自己獨自繪製的商業版圖,一分為二,一半兒交給了自己的夫人,一半兒交給了自己的弟弟陶鵬。
陶陽則利用自己在名利場上的優勢,開拓人脈。
同時,他尋求各方勢力,和李斯文處處作對。
陶陽曾和身邊的人說過,他要把李斯文牢牢的摁在現在的位置上,玩兒死他,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世事無常。
這世上的事情,總是那麽不盡如人意。
就在李斯文和陶陽明爭暗鬥中,陶陽逐漸占據優勢之時。
方文遠被袁震調入鳳陽府巡撫衙門,同樣出任正六品通判一職。
袁振的本意,是想讓方文元以後,升任巡撫衙門的同知。
方文遠剛來巡撫衙門,本應該立刻結識陶陽。
並立刻和陶陽同一條陣線上,壓製李斯文。
如此一來,李斯文定會受到壓製,再無翻身之日。
可是,不知因為什麽原因,方文遠並沒有聯合陶陽。
他不僅不喜歡陶陽,而且到了十分憎恨他的地步。
畢竟胳膊扭不過大腿。
飽受心理折磨的陶陽,曾想調離鳳陽縣,去一個新的地方,重新開始。
可是,他的調任申請,一直被李斯文牢牢卡住,留中不發,堅決不予批複。
李斯文對陶陽的所作所為,再一次刺激了年少輕狂的陶陽。
既然在官場上,受奸人所迫,不能如意。
陶陽便把自己的目光,放到了銀子上麵。
他並沒有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來收受賄賂。
也沒有封金掛印,一怒之下,辭官而去。
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撲在了從商上。
他通過自己在衙門裏的地位,從外夷那裏,引進了玉米、地瓜和煙草等一些緊俏的東西。
然後,通過自己人際關係,問票號借了一大筆銀子,包下了鳳陽縣郊外的百畝良田。
通過種植玉米地瓜。連同在鳳陽縣裏販賣煙草。
陶陽一時間,賺的盆滿缽滿。
一兩年的時間內,他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賺了很多銀子。
陶陽的口袋充盈了之後,利用銀子,結識了更多的人脈。
然後,他用自己這些人脈,和李斯文繼續內鬥起來。
陶陽和李斯文的內鬥,恰恰犯了名利場上的另一個大忌。
在一個封建統治王朝裏,士農工商的思想,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已經被街頭巷尾的老弱婦孺皆知。
再富有的商人,其地位,遠不如一個一貧如洗的窮酸秀才。
在大明王朝裏,有錢並不能使鬼推磨,有權才可以。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李斯文在知縣衙門裏和陶陽的內鬥,一直占著上風。
李斯文之所以,一直不讓陶陽調離鳳陽縣。
是因為,隻要陶陽在鳳陽縣縣衙裏,為官一日。
李斯文就可以很輕易的壓製陶陽一日。
若是陶陽一旦調離鳳陽縣,天高海闊,任他高飛。
到時候若想再整治他,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所以陶陽的位子,一直被李斯文,牢牢的按在風陽縣的縣衙裏。
李斯文的目的,就是想讓陶陽鬱鬱寡歡,一怒之下,辭官離去,從此做一介布衣。
此時的陶陽,並不在意這一官辦職。
他也不想著去調任到,其他的縣裏做事了。
他反倒感覺和李斯文的內鬥,成為他每日的必做之事。
即便如此,陶陽也僅僅隻能做一些,幹擾李斯文的事情而已。
對於李斯文在鳳陽縣的地位。他也無法撼動。
當時青樓剛剛在鳳陽縣興起。
整個鳳陽縣裏,那種不成規模,由地主和商人經營的青樓不在少數。
可是,真正有排麵的青樓,隻有一家。
是一個京城裏的富商創辦的。
有一日,陶陽聽聞李斯文邀請,鳳陽府巡撫衙門裏過來視察的幾位大人,去那裏飲酒作樂。
他便暗地裏派心腹之人,把整個青樓全部包場。
李斯文興高采烈的帶著鳳陽府來的上差們走了進去,連大門都沒邁進去,便又敗興而歸,狼狽不堪。
第二日,李斯文又請上差們,去鳳陽縣的一家酒樓,喝酒用膳。
陶陽再次派人提前趕往那家酒樓,將他們家裏所有的招牌菜,全部打包。
他讓酒樓裏的大廚連軸轉,隻要是他們在今天做出來的招牌菜,陶陽盡數打包,並且加雙倍的價錢。
酒樓當然不肯失去,這位財神爺提供的大買賣。
李斯文雖然派人提前訂好包廂,但卻沒有提前準備席麵。
當他又帶著鳳陽府幾位上差,過來用餐的時候,被小二告知,店裏的招牌菜已經沒了。
剩下的,隻是一些小菜、涼菜。
廚房裏,所有的夥夫都在為陶陽,忙的熱火朝天。
他們哪裏還有時間,去做其他桌子上的菜。
李斯文這頓飯吃的十分憋屈,酒樓裏的菜,隔很長時間,才會上來一盤子。
……
所有這些,能夠用銀子為李斯文造成困擾的事情。
陶陽都會出手十分大方。
但是陶陽那些,所有需要動用權利解決的事情,李斯文也會對他造成羈絆。
很快。李斯文從鳳陽縣的知縣一職,升任至鳳陽府的巡撫衙門裏正六品通判,去鳳陽府巡撫衙門裏做事。
而陶陽,還停留在自己原來的位子上。
此時,陶陽也意識到一件事情。
這些年來,他和李斯文的內鬥。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內耗。
真正吃虧了。還是他自己。
李斯文的官位。始終在他的上麵。
縱使陶陽的生意越來越好,陶府的銀子越來越多。
但是陶陽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一個東西。比銀子更重要,也更令人神往,那就是權利。
他悟到此事之後,便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他開始借助銀子,打開自己在名利場上升遷之路的局麵。
在很多情況下,銀子和官位,是可以相互置換的。
陶陽涉足官場,官至鳳陽縣正九品的主薄。
但他同時是一個,有錢的主薄。
權利和金錢一旦結合起來,威力無窮。
所以,陶陽在鳳陽府的名利場上的人脈,根深蒂固。
等他發現權利,比銀子更重要的時候,便開始動用自己在名利場上的這些人脈。
將李斯文死死的鉗製在,鳳陽府巡撫衙門的正六品通判一職上。
很多年過去了,李斯文好像被遺忘了一般,從未升遷。
與此同時,陶陽從商場中抽離出來。
他把自己獨自繪製的商業版圖,一分為二,一半兒交給了自己的夫人,一半兒交給了自己的弟弟陶鵬。
陶陽則利用自己在名利場上的優勢,開拓人脈。
同時,他尋求各方勢力,和李斯文處處作對。
陶陽曾和身邊的人說過,他要把李斯文牢牢的摁在現在的位置上,玩兒死他,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世事無常。
這世上的事情,總是那麽不盡如人意。
就在李斯文和陶陽明爭暗鬥中,陶陽逐漸占據優勢之時。
方文遠被袁震調入鳳陽府巡撫衙門,同樣出任正六品通判一職。
袁振的本意,是想讓方文元以後,升任巡撫衙門的同知。
方文遠剛來巡撫衙門,本應該立刻結識陶陽。
並立刻和陶陽同一條陣線上,壓製李斯文。
如此一來,李斯文定會受到壓製,再無翻身之日。
可是,不知因為什麽原因,方文遠並沒有聯合陶陽。
他不僅不喜歡陶陽,而且到了十分憎恨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