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風,時間如夢。


    沈馬對道的感悟越來越深,也對於修行的道路愈加明確。


    道,真的是太偉大了!


    老子曾經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道”恆常的,沒有名的,質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不服從的。


    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世間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自己降下甘露,人們沒有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分布。


    取得了天下,製定了名,隨之各種名份的確定了,人們爭權奪利,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了就能不消亡。


    道與天下的關係,如同河川溪水與江湖大海的關係,要使天下長治久安,需要遵循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了解洞察他人,是睿智的,能反觀內照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是明白通達的。


    勝過別人是有力量的,但超越戰勝自己的人是強大的,需要更大的意誌與力量。


    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一個堅強努力不怠的人,必定有著一個很強的誌向。


    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以道為根本所在的人,才能長久。雖然肉身死掉了,但其精神永遠活著,不會逝去,才是真正的長壽。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廣泛包容,無所不能。萬物依賴它生養,而從不推辭,功成名就時候也不標榜自己有功。


    大道養育了萬物而不去主宰,保持沒有欲望,可以稱它為“小”。


    萬物都歸附於它,而它不自以為是萬物之主,可以稱它為“大”。


    正因為它一直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偉大事業。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悟道得道的人有闊大的氣象,天下的人都會向往。


    向往聚集在道的氣象裏,相互不傷害,平安太平和諧。


    音樂與美食,人們欣賞完吃完就停止了。


    大道嚐起來是淡而無味的,用肉眼看不夠,


    用耳朵聽不夠,


    但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要進行收緊前,必定暫時進行相應的舒展;


    在要弱化敵人時,必定暫時使之過份恃強;


    要廢除敵人之前,必定暫時使之過份驕興;


    如果需要得到,必定暫時給予;


    這是隱而不見的智慧。


    以柔弱勝剛強之道。


    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威攝力量,不可以四處弦耀張揚!


    道常無為而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大道”常常是順其自然,不妄作非為,但世間沒有哪一樣不是道所化育的。


    侯王將相若能堅持學道行道,老百姓就會上行下效,自我化育,充分發展。


    化育發展過程中產生貪欲時,我就用道的“無名·樸”來鎮住它。


    如能做到不爭名奪利,樸素誠實,就不會產生貪欲。


    沒有了貪欲和非分之想,內心就會平靜下來,天下將自然安定,天下自然就會安寧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最高的德,隱而無形,不處處標榜,這樣是有德的。


    低下的德,時時刻刻都不忘掛在嘴上,處處標榜,這樣是無德的。


    上德者遵循天地之規律,不去失常妄為,所以沒有什麽需要去幹預。


    下德者表麵上遵循天地之規律,卻製定出來很多人為的準則,所以不得不到處手忙腳亂去幹預。


    重視“仁”的人施恩於別人,多是無意而為;


    重視“義”的人幫助別人,多是有意而為;


    重視“禮”的人講究繁雜的禮數,如果得不到人的響應,就會卷起袖子,強迫人就範。


    所以說失去了“道”後,才有了“德”,


    失去了“德”後,才有了“仁”,


    失去了“仁”後,才有了“義”,


    失去了“義”後,才有了“禮”。


    “禮”,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處處講禮,從某種程度講是社會開始有禍亂了。


    智辯之人,後天學來的有些巧辯知識,對道來說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是愚昧的開始。


    因此大丈夫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


    要保持樸實,不要浮華。


    所以要懂得取舍,不能舍本逐末。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過去凡是能夠與道保持一致的:天就會清明無天災;地就會安寧;神就會很靈;山穀就會水源充沛;萬物有道的滋養,才會生生不息。君王有道,就會正天下。


    推而論之,天無法清明,恐會崩裂;大地不安寧,將會有許多災難發生。神不靈,起不了作用;山穀沒有水源,將枯竭。萬物若無道的滋養,萬物無法生長,將漸毀滅;君王無道則易成為暴君而遭推翻。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所以,君王用“孤、寡、不榖”,這難道不是以謙卑為根本嗎?


    難得不是這樣嗎?真正的榮譽其實無需讚賞。


    不想自己成為一塊光澤的美玉,寧願自己像一塊堅硬樸實的石頭。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物極必反,一陰一陽相互轉換,萬物周而複始地運化著,這是道的運行規律。處事柔弱、不爭、謙下,這是道的運用法則。


    天下萬物由有形有相的太陽與地球所化育,而這些有形物質,又都來源於看不見的茫茫宇宙,來源於混元一氣的無形大“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最有智慧的人聽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聽到了“道”,反應遲鈍,半信半疑;愚笨的人聽到了“道”,就認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諷,那“道”也就不成其為“道”了。所以《建言》中說:


    明道的人,好像是愚昧的人;


    精進修道的人,好像在退步;


    真正在行道的人,與世俗人沒有兩樣;


    上等德行的人,總是虛懷若穀;


    心地潔白的人,還是會遭受許多辱罵;


    明道建德的人,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偷懶;


    質樸而純真的人,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看不到它的棱角;


    越貴重的器具,做的越慢;


    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


    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道無形無聲,沒有名份。


    然而隻有“道”,善於輔助,萬物才得以生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無極太空生出一氣,一氣分出陰陽二氣,二氣合和生出中合之氣,陰、陽、和三氣生出自然萬物。


    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對立麵,它們互相衝蕩而達到和諧統一。


    人們討厭的就是“孤”、“寡”、“不穀”這樣的字眼,而至為尊貴的帝王卻自稱之。所以事物常以謙下損已而得益,以尊貴益已反招禍。


    別人用來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強橫的人是會不得好死的。”我將把這一原則當做教人的根本。”


    悟道完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馬般的大學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申陌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申陌離並收藏神馬般的大學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