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亥微微皺起眉頭。
從天啟二年時,王安暴斃,魏忠賢開始掌握內廷,並且在外廷安排自己的人手,楚黨齊黨浙黨,這三黨人士紛紛投入魏忠賢懷抱,借助魏忠賢的權勢開始對東林黨還擊。
如今京城風起雲湧,魏忠賢和東林黨的鬥爭已經十分明顯。
“劉天宇非晉黨,亦非楚齊浙三黨。”侯亥說道,“隻要我們彈章送上去,以現在這些東西來看,足夠叫朝廷下旨徹查,隻要能繞過劉巡撫甚至宣大總督,一旦朝中派大員來查,劉天宇這些事情必定會水落石出。”
角落裏的範永鬥忽然說道:“小人從前有個掌櫃,與小人一樣深恨劉天宇,後來因為家境落魄,小人亦幫不上他,這人被迫到廣記去做事,聽說現在已經是太原鎮城的分號掌櫃。這人精細,在廣記又身處高位,如果能叫他出來當個人證,再有一些賬簿之類的東西,這件事就幾乎能坐實了。”
“太好了。”展布聞手中折扇一打手心,一臉興奮的道,“範東主你那舊日掌櫃叫什麽名字?”
範永鬥說道:“此人叫盧成達,是跟了小人不少年的老人了。”
“盧成達?”陶一錢想了想,道,“這人我似乎有印象,前一陣受東翁之命,盤查廣記在太原延綏大同宣府四鎮重要地方的分號掌櫃,這人我查看過,五十來歲,行事謹慎精明,做事有板有眼,投效劉天宇時間不長,但做到分號掌櫃,這人確實是一個重要人物,有他和劉豐二人出告,這件事朝廷最少也能信上七成。”
侯亥頗為讚賞的目光看了範永鬥一眼,道:“範東主果然不凡,怪不得此前在大同和張家口等地有那般大的產業,這事了了之後,本官的話絕不會食言,總會叫你恢複當年的風光。”
這件潑天大案真的成功,侯亥算是在巡按任上立了天大功勞。
他直接轉任巡撫不大可能,轉為四品地方職位,轉任分守或分巡道的可能『性』極大,以他的人脈資曆加上實打實的功勞,三五年後升任巡撫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的實權人物做出眼前這樣的保證,難能可貴,範永鬥深深揖拜下去。
隔了數日後,侯亥正式拜發奏折。
奏折上不僅上奏了劉天宇之事,還彈劾巡撫劉遵憲和總兵杜輝等人,包括若幹個參將副將,還有幾個道員,一大票中低層將領和佐雜文官,加起來林林總總過百人,幾乎是把大同鎮全鎮的官員都掃了進去。
如若不是因為考慮到打擊麵太廣,以東林黨的勢力未必吃的下來,侯亥還要將延綏總兵和太原總兵一並囊括到裏麵,甚至宣府總兵楊國柱和麾下將領,還有宣府的文官肯定也在內,甚至薊鎮的文武官員也在內。
如果真的全部彈劾,這個案子簡直就是國初藍玉案那樣的大案,最少要逮捕幾萬人,殺掉數千人,不知道多少官員被免官流放。
這種結果不要說侯亥承擔不起,就是東林黨或是皇帝也承受不起。
考慮到後果太嚴重,侯亥的奏折上主攻劉天宇一人,其次就是劉遵憲和杜輝,其餘各處有的是一掃而過,有的連提都沒提,這樣最多是大同一鎮倒黴,並不會引發太厲害的震動。
就算如此,當侯亥的奏折送到京城後,通政司和相關部門看到之後不敢怠慢,立刻便送往宮中。
與此同時,廣記的情報網也知聞此事,動用了在通政司和內閣裏頭的雙重內線,在第一時間把奏折的內容弄到手。
由於事態緊急,薛成祥動用了最高等級的消息傳遞,分別送往興和堡和小黑河堡。
常春旺等人進入興和堡的時候,正好和急速而來的塘馬一起進入堡城中。
“萬萬沒有想到的事……”
看完京城方麵送來的消息,楊書亭麵『色』鐵青,神『色』十分難看。
從塘報抄出來的奏折來看,侯亥將廣記的諸般事林林總總全都歸納出來,練私兵,私自鑄炮造槍,打造鎧甲兵器,私自屯田,兼並土地,走私物品至北虜地方,北上鑄堡與北虜爭鋒……
這些事歸納到一起,則劉天宇不僅意圖造反,實際上已經是在謀反了。
一旁的楊春臉『色』也很難看,他是劉天宇最親信的心腹之一,甸頂山土匪出身,和王大富雖然地位相當,論親信程度肯定在王大富之上。
廣記的事情,他幾乎事事都有參與。
曆朝曆代造反都是天字一號罪名,最要命的事情。
楊春倒不是害怕,隻是感覺這麽多年來,劉天宇步步都在算計之中,從未出過這麽大的疏漏,結果剛被圍兩月不到,就出了這般大事,他感覺十分慚愧,也有些壓抑和難受,不希望多年的努力,在這時被終結。
此時廣記正在草原經營最關鍵要緊之時,勢必難以騰出手來……
楊書亭和楊春目光對視了一眼,兩人同時搖了搖頭。
此時就算廣記舉旗造反,公然抗命,也絕不是好時機。
“這等事情,我們定不下主意來。”楊書亭轉而看向常春旺,道,“為今之計,隻有你抓緊時間設法迴集寧堡,由大人定奪此事。”
“好。”常春旺應道,“屬下立刻出發,隻是屬下有一點建議,希望能被應允。”
“你說?”
“如果屬下又成功進入集寧堡,這麽一出一進的,北虜還不知道會鬧什麽花樣,如果集重兵於堡外,這樣的話,劉大人得聞消息要出堡可能就困難的多,我想,如果興和堡這裏壓力不大的話,還請考慮一下,派一些騎兵往西南活動,攪『亂』一下北虜的布置,算是對集寧堡的援手。”
楊春點點頭,道:“這個建言很好,咱們理應如此。”
楊書亭同意道:“大人的手令是我們不必急著會戰,不過派騎兵稍作策應,也是理所應當的。”
常春旺建言成功,心中更加篤定,就此出發。
他和他帶來的幾名部下,已經連續奔波了五六天,每日均是在路上,每個人都十分疲憊,另外從西路過來換的戰馬也十分疲憊,興和堡這邊當然要替他們換馬,趁著這一點時間,眾人抓緊時間躺在地上休息。
從天啟二年時,王安暴斃,魏忠賢開始掌握內廷,並且在外廷安排自己的人手,楚黨齊黨浙黨,這三黨人士紛紛投入魏忠賢懷抱,借助魏忠賢的權勢開始對東林黨還擊。
如今京城風起雲湧,魏忠賢和東林黨的鬥爭已經十分明顯。
“劉天宇非晉黨,亦非楚齊浙三黨。”侯亥說道,“隻要我們彈章送上去,以現在這些東西來看,足夠叫朝廷下旨徹查,隻要能繞過劉巡撫甚至宣大總督,一旦朝中派大員來查,劉天宇這些事情必定會水落石出。”
角落裏的範永鬥忽然說道:“小人從前有個掌櫃,與小人一樣深恨劉天宇,後來因為家境落魄,小人亦幫不上他,這人被迫到廣記去做事,聽說現在已經是太原鎮城的分號掌櫃。這人精細,在廣記又身處高位,如果能叫他出來當個人證,再有一些賬簿之類的東西,這件事就幾乎能坐實了。”
“太好了。”展布聞手中折扇一打手心,一臉興奮的道,“範東主你那舊日掌櫃叫什麽名字?”
範永鬥說道:“此人叫盧成達,是跟了小人不少年的老人了。”
“盧成達?”陶一錢想了想,道,“這人我似乎有印象,前一陣受東翁之命,盤查廣記在太原延綏大同宣府四鎮重要地方的分號掌櫃,這人我查看過,五十來歲,行事謹慎精明,做事有板有眼,投效劉天宇時間不長,但做到分號掌櫃,這人確實是一個重要人物,有他和劉豐二人出告,這件事朝廷最少也能信上七成。”
侯亥頗為讚賞的目光看了範永鬥一眼,道:“範東主果然不凡,怪不得此前在大同和張家口等地有那般大的產業,這事了了之後,本官的話絕不會食言,總會叫你恢複當年的風光。”
這件潑天大案真的成功,侯亥算是在巡按任上立了天大功勞。
他直接轉任巡撫不大可能,轉為四品地方職位,轉任分守或分巡道的可能『性』極大,以他的人脈資曆加上實打實的功勞,三五年後升任巡撫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的實權人物做出眼前這樣的保證,難能可貴,範永鬥深深揖拜下去。
隔了數日後,侯亥正式拜發奏折。
奏折上不僅上奏了劉天宇之事,還彈劾巡撫劉遵憲和總兵杜輝等人,包括若幹個參將副將,還有幾個道員,一大票中低層將領和佐雜文官,加起來林林總總過百人,幾乎是把大同鎮全鎮的官員都掃了進去。
如若不是因為考慮到打擊麵太廣,以東林黨的勢力未必吃的下來,侯亥還要將延綏總兵和太原總兵一並囊括到裏麵,甚至宣府總兵楊國柱和麾下將領,還有宣府的文官肯定也在內,甚至薊鎮的文武官員也在內。
如果真的全部彈劾,這個案子簡直就是國初藍玉案那樣的大案,最少要逮捕幾萬人,殺掉數千人,不知道多少官員被免官流放。
這種結果不要說侯亥承擔不起,就是東林黨或是皇帝也承受不起。
考慮到後果太嚴重,侯亥的奏折上主攻劉天宇一人,其次就是劉遵憲和杜輝,其餘各處有的是一掃而過,有的連提都沒提,這樣最多是大同一鎮倒黴,並不會引發太厲害的震動。
就算如此,當侯亥的奏折送到京城後,通政司和相關部門看到之後不敢怠慢,立刻便送往宮中。
與此同時,廣記的情報網也知聞此事,動用了在通政司和內閣裏頭的雙重內線,在第一時間把奏折的內容弄到手。
由於事態緊急,薛成祥動用了最高等級的消息傳遞,分別送往興和堡和小黑河堡。
常春旺等人進入興和堡的時候,正好和急速而來的塘馬一起進入堡城中。
“萬萬沒有想到的事……”
看完京城方麵送來的消息,楊書亭麵『色』鐵青,神『色』十分難看。
從塘報抄出來的奏折來看,侯亥將廣記的諸般事林林總總全都歸納出來,練私兵,私自鑄炮造槍,打造鎧甲兵器,私自屯田,兼並土地,走私物品至北虜地方,北上鑄堡與北虜爭鋒……
這些事歸納到一起,則劉天宇不僅意圖造反,實際上已經是在謀反了。
一旁的楊春臉『色』也很難看,他是劉天宇最親信的心腹之一,甸頂山土匪出身,和王大富雖然地位相當,論親信程度肯定在王大富之上。
廣記的事情,他幾乎事事都有參與。
曆朝曆代造反都是天字一號罪名,最要命的事情。
楊春倒不是害怕,隻是感覺這麽多年來,劉天宇步步都在算計之中,從未出過這麽大的疏漏,結果剛被圍兩月不到,就出了這般大事,他感覺十分慚愧,也有些壓抑和難受,不希望多年的努力,在這時被終結。
此時廣記正在草原經營最關鍵要緊之時,勢必難以騰出手來……
楊書亭和楊春目光對視了一眼,兩人同時搖了搖頭。
此時就算廣記舉旗造反,公然抗命,也絕不是好時機。
“這等事情,我們定不下主意來。”楊書亭轉而看向常春旺,道,“為今之計,隻有你抓緊時間設法迴集寧堡,由大人定奪此事。”
“好。”常春旺應道,“屬下立刻出發,隻是屬下有一點建議,希望能被應允。”
“你說?”
“如果屬下又成功進入集寧堡,這麽一出一進的,北虜還不知道會鬧什麽花樣,如果集重兵於堡外,這樣的話,劉大人得聞消息要出堡可能就困難的多,我想,如果興和堡這裏壓力不大的話,還請考慮一下,派一些騎兵往西南活動,攪『亂』一下北虜的布置,算是對集寧堡的援手。”
楊春點點頭,道:“這個建言很好,咱們理應如此。”
楊書亭同意道:“大人的手令是我們不必急著會戰,不過派騎兵稍作策應,也是理所應當的。”
常春旺建言成功,心中更加篤定,就此出發。
他和他帶來的幾名部下,已經連續奔波了五六天,每日均是在路上,每個人都十分疲憊,另外從西路過來換的戰馬也十分疲憊,興和堡這邊當然要替他們換馬,趁著這一點時間,眾人抓緊時間躺在地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