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青的講座被媒體做了一次“歸納總結”,這是美化後的詞,真實情況是“斷章取義”。
<李元青再談《無極》——細數張一謀、陳詩人功過,也曾認真看過《黃土地》>
李元青關於內地商業電影曆史的表述隻是做了簡單概括,關於電影工業化的內容更是一筆帶過。
隻有關於大導演之間“批評”“掐架”的內容被詳盡描述。
現在的記者素質就是如此。
比美利堅差那就是理所當然,想要“超英趕美”那叫倒反天罡。
更無奈的是,網絡輿論環境也被帶偏。
哪怕隻是簡單提幾嘴,“華國電影要走工業化”,也有刁鑽的網友認為李元青是“忘恩負義”、“異想天開”。
【去了美利堅實踐電影,沒想著給好萊塢“做狗”,想什麽迴報祖國?】
【華國有這環境搞工業化嗎?】
要不是李元青現在身上披著一層“好萊塢導演”的皮,這些刁鑽的話語就能匯聚成批判浪潮再次將他淹沒。
第二天,李安不僅結束了他的講座還被複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聘為名譽教授。
他的講座沒什麽敏感內容,就是他的一些人生過往。
李元青是年輕人,沒那麽多人生經驗可以傳授,李安今年五十二歲了,他有許多人生經曆可以拿出來分享給學生們。
終於,主辦方將兩人在公共場合湊在一起,暢聊電影。
這次對話的主題是“差異與共贏———好萊塢與華國電影的關係”。
其實這本該是個輕鬆的話題,但主辦方硬生生辦成了一場嚴肅大會。
主持人在讓兩位導演發言之前,非要詳盡介紹一番。
光念李安的介紹詞就念了近十分鍾,期間使用的語調還得抑揚頓挫。
“他!把東方文化傳給了西方;他!讓東方的……”
哎呦,聽得李元青頭疼。
好不容易熬到結束,主持人開始念李元青的介紹詞了。
“他!是最年輕的金獅導演!他!是......”
李元青真忍不住了,開口打斷道。
“我那點成績就沒必要這麽隆重了,大夥也都挺熟悉我的,咱們直接開始吧。”
主持人雖然略顯尷尬,但台下聽眾都熱烈鼓起了掌。
李安也鼓起了掌,估計他也聽煩了,但他歲數大,養氣功夫足,幸好現場有李元青這個年輕人敢站出來拒絕這些繁文縟節。
眼看場麵已經如此,主持人隻好開始下一個環節。
李安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
“華國電影在與外國影片競爭時不要丟掉自己的特色。”
“我,一個灣灣的導演拍攝一個美利堅西部同的牛仔故事,他們能夠認可,我想一定會有一個共同的東西。你要注意你自己的特色,你不能把自己的本色去掉。因為你不可能比好萊塢拍攝得更像他們。”
李元青則是認為“走向海外其實並沒有那麽緊迫,我們的電影應該先要得到華國觀眾的認可。”
“未來十五年內,我們國產電影麵對以好萊塢為首的外國電影將會持續保持守勢,未來,華國電影市場一定會越來越開放,這是大方向決定的,目前國內每年引進電影數量始終維持在二十部左右,這個數量不會一成不變,以後會提高,而被引進的電影質量、成本都會比國產電影要高,觀眾也更願意接受它們,想要守住陣地就得得到本國國民的認可。”
李元青拿《瘋狂的石頭》、《彗星來的那一夜》舉例,要先拍出本國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再去考慮如何讓外國人接受我們的文化。
其實讓外國人接受我們文化,這個話題與電影無關,這是國力問題,國力不強勢,人家對你沒興趣了解,國力蒸蒸日上,比肩乃至超越美利堅時,歐美會來主動學習了解我們的文化。
主持人在他們發言完後,問道。
“大多數華國電影導演都抱怨華國電影市場低迷,主流影院被好萊塢大片占據。兩位導演,你們認為應該對國產電影進行保護嗎?”
李安示意李元青先迴答,他對華國電影市場不太懂。
“我先說我的結論,應當保護。但是我認為應該保護國產小片,不該保護國產大片。”
“國產小片大多數是反映華國真實現狀的文藝片,這類電影成本不足、宣發不夠,往往上映了都沒幾個人知曉,看著這些精神食糧被糟蹋,我作為華國電影人覺得痛心疾首,相關部門應該想辦法給他們更多政策、資源傾斜,讓他們有更高的盈利條件,更多盈利渠道。”
“而國產大片則完全不應該被保護,就應該拿去與好萊塢大片硬碰硬,倒逼國內能拍大片的導演要拍出更好看的故事。”
為了讓《英雄》、《無極》等大片盡可能拿到票房,全都是采用行政手段強行把上映前後所有引進片騰挪至其他檔期,這種手段用久了,隻會讓國產大片越來越“懶”,反正旱澇保收,哪裏還有進步的動力?
李安拿起話筒考慮了很久才說道。
“外因不起決定作用,好萊塢並沒有任何保護,但是他們本土電影是絕對的老大,在歐洲也是如此。電影人首先要拍好自己的電影,然後再尋求適當的保護。”
主持人把話筒遞給台下一位學生讓他提問。
那學生問道。
“兩位導演都是在好萊塢拍過電影的大導演,你們是如何看待國內導演的‘好萊塢情結’,張一謀、陳詩人等導演近些年都在反複衝奧,你們覺得這樣的行為合理嗎?”
李元青沒什麽表情,李安一陣苦笑,怎麽複旦的學生提的問題都這麽尖銳,一個說不好又得得罪一票人。
李安隻好表示理解。
“每個導演都有好萊塢情結。這倒不是說好萊塢真有多好,其實是一種心理,你覺得隻有到了好萊塢這個世界電影的大聯盟裏麵,才能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其實,也許他們在電影的藝術上是根本看不起好萊塢的,但作為一個被大眾認同的標誌來說,好萊塢完整的機製、工作方式和平台,確實有吸引力。”
李元青則不會這麽溫和。
“一切得症結都在於美利堅國力強盛,他們的電影市場足夠大,你們要知道,奧斯卡、金球都不是國際類電影評選平台,他們屬於地區性電影獎項,如果非要類比,就是我們的金雞百花,可為什麽別人不來追求我們的金雞百花呢?因為我們的市場對他們沒有太大吸引力,帶給不了他們足夠的利益。”
電影隻是華國文化的附屬品,華國文化強勢與否得看國力大小。
這些學生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水平,李安和李元青都在盡可能在解答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一個學生的問題把大家都逗笑了。
他竟然問李安為什麽不去拍《紅樓夢》而是拍《色·戒》,他順帶問李元青是否有興趣拍《紅樓夢》,他異想天開認為劉奕菲很適合林黛玉,李元青可以去演賈寶玉!
新版《紅樓夢》的項目已經炒起來了,網絡上關於導演、演員的討論很熱烈。
李元青直接迴複道。
“我不可能拍或者演《紅樓夢》,87版《紅樓夢》已成經典,後續再有人翻拍也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了。而且,《紅樓夢》體量很大,改編成電影難度太大,有限的時長裏塞進太多東西,隻會讓人感覺像在走馬觀花。”
後來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李元青這時開玩笑道。
“你們也知道我和奕菲各自拍了一部動作片,要是真讓我來拍,劉奕菲就不會葬花了,而是林黛玉倒拔垂楊柳!賈寶玉麵對家道中落也不會出家了,而是拿起武器殺個地覆天翻!殺出個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台下許多學生笑得眼淚都出來了。
李安拿起話筒後坦言道。
“我很認同元青的觀點,《紅樓夢》難度太高,我還是先拍點低難度的張愛玲的小說。我深信好的東西都會有市場,但是《紅樓夢》很難處理,它不是電影的結構,而且其中最精彩的是詩詞語言。如果讓我來拍,肯定有點飛蛾撲火的味道。讓我害怕的是,還有多少紅學專家,正磨刀霍霍……”
這場論壇到此結束。
李安要趕去麵試演員外加堪景。
李元青則是要迴到評委團與評委一起閱片,獎項的歸屬也拖不下去必須要做出決定了。
<李元青再談《無極》——細數張一謀、陳詩人功過,也曾認真看過《黃土地》>
李元青關於內地商業電影曆史的表述隻是做了簡單概括,關於電影工業化的內容更是一筆帶過。
隻有關於大導演之間“批評”“掐架”的內容被詳盡描述。
現在的記者素質就是如此。
比美利堅差那就是理所當然,想要“超英趕美”那叫倒反天罡。
更無奈的是,網絡輿論環境也被帶偏。
哪怕隻是簡單提幾嘴,“華國電影要走工業化”,也有刁鑽的網友認為李元青是“忘恩負義”、“異想天開”。
【去了美利堅實踐電影,沒想著給好萊塢“做狗”,想什麽迴報祖國?】
【華國有這環境搞工業化嗎?】
要不是李元青現在身上披著一層“好萊塢導演”的皮,這些刁鑽的話語就能匯聚成批判浪潮再次將他淹沒。
第二天,李安不僅結束了他的講座還被複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聘為名譽教授。
他的講座沒什麽敏感內容,就是他的一些人生過往。
李元青是年輕人,沒那麽多人生經驗可以傳授,李安今年五十二歲了,他有許多人生經曆可以拿出來分享給學生們。
終於,主辦方將兩人在公共場合湊在一起,暢聊電影。
這次對話的主題是“差異與共贏———好萊塢與華國電影的關係”。
其實這本該是個輕鬆的話題,但主辦方硬生生辦成了一場嚴肅大會。
主持人在讓兩位導演發言之前,非要詳盡介紹一番。
光念李安的介紹詞就念了近十分鍾,期間使用的語調還得抑揚頓挫。
“他!把東方文化傳給了西方;他!讓東方的……”
哎呦,聽得李元青頭疼。
好不容易熬到結束,主持人開始念李元青的介紹詞了。
“他!是最年輕的金獅導演!他!是......”
李元青真忍不住了,開口打斷道。
“我那點成績就沒必要這麽隆重了,大夥也都挺熟悉我的,咱們直接開始吧。”
主持人雖然略顯尷尬,但台下聽眾都熱烈鼓起了掌。
李安也鼓起了掌,估計他也聽煩了,但他歲數大,養氣功夫足,幸好現場有李元青這個年輕人敢站出來拒絕這些繁文縟節。
眼看場麵已經如此,主持人隻好開始下一個環節。
李安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
“華國電影在與外國影片競爭時不要丟掉自己的特色。”
“我,一個灣灣的導演拍攝一個美利堅西部同的牛仔故事,他們能夠認可,我想一定會有一個共同的東西。你要注意你自己的特色,你不能把自己的本色去掉。因為你不可能比好萊塢拍攝得更像他們。”
李元青則是認為“走向海外其實並沒有那麽緊迫,我們的電影應該先要得到華國觀眾的認可。”
“未來十五年內,我們國產電影麵對以好萊塢為首的外國電影將會持續保持守勢,未來,華國電影市場一定會越來越開放,這是大方向決定的,目前國內每年引進電影數量始終維持在二十部左右,這個數量不會一成不變,以後會提高,而被引進的電影質量、成本都會比國產電影要高,觀眾也更願意接受它們,想要守住陣地就得得到本國國民的認可。”
李元青拿《瘋狂的石頭》、《彗星來的那一夜》舉例,要先拍出本國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再去考慮如何讓外國人接受我們的文化。
其實讓外國人接受我們文化,這個話題與電影無關,這是國力問題,國力不強勢,人家對你沒興趣了解,國力蒸蒸日上,比肩乃至超越美利堅時,歐美會來主動學習了解我們的文化。
主持人在他們發言完後,問道。
“大多數華國電影導演都抱怨華國電影市場低迷,主流影院被好萊塢大片占據。兩位導演,你們認為應該對國產電影進行保護嗎?”
李安示意李元青先迴答,他對華國電影市場不太懂。
“我先說我的結論,應當保護。但是我認為應該保護國產小片,不該保護國產大片。”
“國產小片大多數是反映華國真實現狀的文藝片,這類電影成本不足、宣發不夠,往往上映了都沒幾個人知曉,看著這些精神食糧被糟蹋,我作為華國電影人覺得痛心疾首,相關部門應該想辦法給他們更多政策、資源傾斜,讓他們有更高的盈利條件,更多盈利渠道。”
“而國產大片則完全不應該被保護,就應該拿去與好萊塢大片硬碰硬,倒逼國內能拍大片的導演要拍出更好看的故事。”
為了讓《英雄》、《無極》等大片盡可能拿到票房,全都是采用行政手段強行把上映前後所有引進片騰挪至其他檔期,這種手段用久了,隻會讓國產大片越來越“懶”,反正旱澇保收,哪裏還有進步的動力?
李安拿起話筒考慮了很久才說道。
“外因不起決定作用,好萊塢並沒有任何保護,但是他們本土電影是絕對的老大,在歐洲也是如此。電影人首先要拍好自己的電影,然後再尋求適當的保護。”
主持人把話筒遞給台下一位學生讓他提問。
那學生問道。
“兩位導演都是在好萊塢拍過電影的大導演,你們是如何看待國內導演的‘好萊塢情結’,張一謀、陳詩人等導演近些年都在反複衝奧,你們覺得這樣的行為合理嗎?”
李元青沒什麽表情,李安一陣苦笑,怎麽複旦的學生提的問題都這麽尖銳,一個說不好又得得罪一票人。
李安隻好表示理解。
“每個導演都有好萊塢情結。這倒不是說好萊塢真有多好,其實是一種心理,你覺得隻有到了好萊塢這個世界電影的大聯盟裏麵,才能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其實,也許他們在電影的藝術上是根本看不起好萊塢的,但作為一個被大眾認同的標誌來說,好萊塢完整的機製、工作方式和平台,確實有吸引力。”
李元青則不會這麽溫和。
“一切得症結都在於美利堅國力強盛,他們的電影市場足夠大,你們要知道,奧斯卡、金球都不是國際類電影評選平台,他們屬於地區性電影獎項,如果非要類比,就是我們的金雞百花,可為什麽別人不來追求我們的金雞百花呢?因為我們的市場對他們沒有太大吸引力,帶給不了他們足夠的利益。”
電影隻是華國文化的附屬品,華國文化強勢與否得看國力大小。
這些學生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水平,李安和李元青都在盡可能在解答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一個學生的問題把大家都逗笑了。
他竟然問李安為什麽不去拍《紅樓夢》而是拍《色·戒》,他順帶問李元青是否有興趣拍《紅樓夢》,他異想天開認為劉奕菲很適合林黛玉,李元青可以去演賈寶玉!
新版《紅樓夢》的項目已經炒起來了,網絡上關於導演、演員的討論很熱烈。
李元青直接迴複道。
“我不可能拍或者演《紅樓夢》,87版《紅樓夢》已成經典,後續再有人翻拍也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了。而且,《紅樓夢》體量很大,改編成電影難度太大,有限的時長裏塞進太多東西,隻會讓人感覺像在走馬觀花。”
後來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李元青這時開玩笑道。
“你們也知道我和奕菲各自拍了一部動作片,要是真讓我來拍,劉奕菲就不會葬花了,而是林黛玉倒拔垂楊柳!賈寶玉麵對家道中落也不會出家了,而是拿起武器殺個地覆天翻!殺出個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台下許多學生笑得眼淚都出來了。
李安拿起話筒後坦言道。
“我很認同元青的觀點,《紅樓夢》難度太高,我還是先拍點低難度的張愛玲的小說。我深信好的東西都會有市場,但是《紅樓夢》很難處理,它不是電影的結構,而且其中最精彩的是詩詞語言。如果讓我來拍,肯定有點飛蛾撲火的味道。讓我害怕的是,還有多少紅學專家,正磨刀霍霍……”
這場論壇到此結束。
李安要趕去麵試演員外加堪景。
李元青則是要迴到評委團與評委一起閱片,獎項的歸屬也拖不下去必須要做出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