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的評委除了每日固定時間坐在一起觀看主競賽單元的電影,剩下的工作安排就是各種講座、對話以及論壇。
周訊被安排對話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
雖然有人聲傳譯,但周迅還是把劉奕菲請了過去。
“我帶奕菲去見見世麵。”
劉奕菲遲早也是要獨當一麵的,讓她參與一下也能鍛煉她。
李元青本人則是被安排去複旦與李安對話。
複旦校領導見兩位奧斯卡導演一起來學校,果斷再加了幾項行程。
邀請李安和李元青在校內開一次講座,然後再坐在一起探討當下電影。
20日。
李元青走進複旦大學逸夫報告廳為喜歡電影的師生帶來一場題目為《華國內地商業電影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的講座。
麵對台下坐的滿滿當當的師生。
李元青對華國商業電影的發展史娓娓道來,按照時間線一一評判前輩導演的作品風格。
當時間線推到新世紀,李元青自己的作品也出現在演講內容中。
“02年不僅有《英雄》,還有我的《彗星來的那一夜》,現在迴過頭來再看當年我的第一部長片,我自己也隻能評判太過粗糙。”
“這種粗糙是由多種因素逼迫我選擇用極低的成本拍一個稍顯複雜的故事。當時華國電影市場全年票房不足9億華幣,準確的數字應該是8.6個億,國產電影票房隻占其中的54%,也就是4.6個億,這其中還有《英雄》在02年收入票房的一個億。”
“02年全年內地上映的電影數量接近一百部,一百部電影分3.6個億,如果電影票房完全均分,那每部電影也就隻能拿到360萬華幣,根據電影票房三倍迴本的估算,120萬華幣以內的電影迴本概率最高。恰好《彗星來的那一夜》成本也就150萬華幣,超出的部分是因為我請來了當時已經有些名氣的範兵兵和黃小明,如果男女主角不是這兩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那我第一部電影成本就會完全符合我個人對電影市場數據理論模型的預估.....”
在座的都是高材生,故弄玄虛的名詞忽悠不住他們,隻有拿出足夠多可以查到的數據,推理出的結論,他們才會信服。
又講了一個小時。
李元青談起了華國電影的未來。
“我在02年對華國電影未來做出的預判並不準確。我當時以為‘大製作!大場麵!大明星!’能起到兩個效果,但現在來看,兩個效果可能都沒有達到我個人預期。”
“第一個效果是將觀眾拉迴電影院。大片在電影院大屏幕播放的效果是小屏幕完全不能比擬的,各種音效、特效對感官的刺激能讓觀眾認為這張電影票花的值!這種正麵反饋一旦達成,就會將觀眾的注意力拉迴電影院,時間一長就能培養起觀眾以看電影為娛樂消遣的消費習慣。”
“但從網絡輿論來看,大部分觀眾都認可大片帶來的震撼感,但都對電影故事本身不夠滿意。這不是觀眾太挑剔,而是第五代導演沒有適應從文藝到商業的轉型。說白了,他們拍的不是商業片,而是投入了很多資金的文藝片。他們會給你玩‘羅生門’、‘色彩構圖’、‘黑澤明’、‘莎士比亞’.....這些都是和文藝電影息息相關的名詞,商業片觀眾不樂意看這個,他們更喜歡能夠看得懂、看的爽的故事.....”
“第二個我認為可以達到的效果是——推動華國電影向工業化轉型。幾千萬美金的資金砸進去,總不能聽個響,它會留痕,它會總結經驗,它會不斷進步....”
“可惜,全華國的導演、影視公司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又或者培養此類的思維,我們可以利用工業化讓電影成本降低,讓大片變得更便宜。”
“到現在還有人誇《英雄》使用了部隊群演,他們整齊劃一、調度一致,最後拍出令外國人震驚的畫麵!”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畫麵有一天不需要人力,用幾台電腦就能完成。沒人定下這樣的目標,甚至連暢想一下都不敢。”
台下師生鴉雀無聲。
李元青這時又捅一刀。
“而且‘外國人震驚’難道真是什麽好詞嗎?如果動物園裏有十隻黑猩猩,他們整齊劃一跳街舞,你們會不會感到震驚?但你們會害怕嗎?肯定不會,因為他們沒有創造街舞這類藝術的能力,他們隻能亦步亦趨學著人類教給他們的動作而已。現在的華國電影工業在好萊塢麵前就跟跳街舞的黑猩猩沒區別,任你跳到再好看,你都沒有追趕的能力,甚至目前國內都沒有‘追趕’的想法!”
“為什麽我的第一部大片要靠美利堅,拍的也算是好萊塢故事?”
“那裏的舞台更大!那裏的電影工業更先進!看著好萊塢各大影視公司總部大樓裏一排排正在製作特效的電腦,我才能明白華國電影與好萊塢的差距。”
“張一謀、陳詩人等人拍的大片全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大片’,任你拍十部八部,哪怕都賺錢了,對華國電影工業的發展進步都毫無用處。”
李元青喝了一口水。
“在座各位應該曆史都比我學得好,反正我的文化課成績肯定沒有你們高。”
這句話總算把現場詭異的安靜氛圍打破,響起了一點笑聲。
“低廉的人力成本並不值得我們驕傲,我們的絲綢再精美、蜀錦編的再好看,技術含量都沒有一台‘珍妮紡紗機’織出的麻布來的高。同理,華國電影工業也是如此。”
“我不是打擊在座熱愛華國電影的華國青年的熱忱,相反,我對華國電影的未來充滿希望,但是希望需要有方向,就像初升的太陽隻會在東方,你往西走隻會越來越暗。”
“華國商業電影的未來隻會是在工業化,隻能是在工業化。我本人還年輕,我可以在這個方向上至少奮鬥二十年,我的估算是五到十年左右,華國電影市場會成為北美外第二大電影市場,如果保持某個增速不降,十五年後應該可以和北美電影市場旗鼓相當。”
“總之,目標還很遠,我們這一代電影人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能與各位一起見證這個華娛大時代是我個人的榮幸。”
李元青的演講到此結束,他站起身向台下鞠躬。
台下師生亦全部站起鼓掌,向他致敬。
鼓掌結束後,現場進入交流環節。
工作人員將話筒遞給台下的師生。
複旦的學生確實和北電不一樣,第一個問題他們就想讓李元青講講《無極》還有胡戈的那部《饅頭》短片。
“首先,我要糾正這位同學的錯誤,《無極》是陳詩人拍的,不是小鋼炮。”
台上台下一片笑聲。
提問的是名女生,她可能是因為緊張了,《無極》的導演脫口而出了小鋼炮。
“我的態度很明確,《無極》是部爛片,從製片到上映,每個環節都有可以被挑剔的地方,觀眾也有拒絕爛片的權力。但這不代表《饅頭》就是正確,你們都是大學生,應該能理解‘侵權’,胡戈並沒有取得《無極》的版權,無論他帶著怎樣的目的,他的行為就是‘違法’,隻不過華國目前在版權保護方麵做得不夠好,才讓他如此肆無忌憚,同時大家也覺得好像這事兒也沒那麽嚴重。這事兒要是發生在美利堅,胡戈的行為夠他喝一壺了。”
“迴到《無極》,你們覺得它爛,在於故事本身。我作為專業電影人,我得承認畫麵美學夠我學半年的了。”
台下學生發出驚疑的聲音。
“這種電影也能有的學?”
李元青還是堅定的點頭。
“九月我會入學北電導演係,我就是奔著畫麵美學去的,第五代導演他們在顏色搭配、鏡頭構圖方麵是我仰望的高山。說出來大家或許不信,我認真拉片學習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陳詩人的《黃土地》”
“在場有幾人看過《黃土地》?舉個手讓我數數。”
不到一半的學生舉手,這些學生裏大部分還是熱愛電影的。
“大家把手放下吧。如果你們真的願意研究華國電影,一定要看看《黃土地》,這部電影的藝術高度、思想高度都是目前的我難以企及的程度。這部電影與我同歲,經曆了二十二年,陳詩人在美學層麵的沉澱更加紮實,所以我會認真看《無極》,當然,再拍一部《無極》就沒必要了。”
那位提問的學生樂嗬嗬的坐下了。
李元青看看表。
“我已經講了兩個半小時了,再最後迴答一個問題吧。”
一位男生搶到了話筒。
“李導,《超體》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部好萊塢電影,你什麽時候能拍一部純正的國產大片呢?”
“今年年底就會啟動一部純正國產大片,取材自聊齋,名字叫《畫皮》,這部電影05年已經簽署了備忘錄,隻是我一直覺得時機不夠成熟,目前時機已經有成熟的跡象了,相信等到《畫皮》上映後,國內電影市場應該會更加繁榮。”
周訊被安排對話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
雖然有人聲傳譯,但周迅還是把劉奕菲請了過去。
“我帶奕菲去見見世麵。”
劉奕菲遲早也是要獨當一麵的,讓她參與一下也能鍛煉她。
李元青本人則是被安排去複旦與李安對話。
複旦校領導見兩位奧斯卡導演一起來學校,果斷再加了幾項行程。
邀請李安和李元青在校內開一次講座,然後再坐在一起探討當下電影。
20日。
李元青走進複旦大學逸夫報告廳為喜歡電影的師生帶來一場題目為《華國內地商業電影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的講座。
麵對台下坐的滿滿當當的師生。
李元青對華國商業電影的發展史娓娓道來,按照時間線一一評判前輩導演的作品風格。
當時間線推到新世紀,李元青自己的作品也出現在演講內容中。
“02年不僅有《英雄》,還有我的《彗星來的那一夜》,現在迴過頭來再看當年我的第一部長片,我自己也隻能評判太過粗糙。”
“這種粗糙是由多種因素逼迫我選擇用極低的成本拍一個稍顯複雜的故事。當時華國電影市場全年票房不足9億華幣,準確的數字應該是8.6個億,國產電影票房隻占其中的54%,也就是4.6個億,這其中還有《英雄》在02年收入票房的一個億。”
“02年全年內地上映的電影數量接近一百部,一百部電影分3.6個億,如果電影票房完全均分,那每部電影也就隻能拿到360萬華幣,根據電影票房三倍迴本的估算,120萬華幣以內的電影迴本概率最高。恰好《彗星來的那一夜》成本也就150萬華幣,超出的部分是因為我請來了當時已經有些名氣的範兵兵和黃小明,如果男女主角不是這兩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那我第一部電影成本就會完全符合我個人對電影市場數據理論模型的預估.....”
在座的都是高材生,故弄玄虛的名詞忽悠不住他們,隻有拿出足夠多可以查到的數據,推理出的結論,他們才會信服。
又講了一個小時。
李元青談起了華國電影的未來。
“我在02年對華國電影未來做出的預判並不準確。我當時以為‘大製作!大場麵!大明星!’能起到兩個效果,但現在來看,兩個效果可能都沒有達到我個人預期。”
“第一個效果是將觀眾拉迴電影院。大片在電影院大屏幕播放的效果是小屏幕完全不能比擬的,各種音效、特效對感官的刺激能讓觀眾認為這張電影票花的值!這種正麵反饋一旦達成,就會將觀眾的注意力拉迴電影院,時間一長就能培養起觀眾以看電影為娛樂消遣的消費習慣。”
“但從網絡輿論來看,大部分觀眾都認可大片帶來的震撼感,但都對電影故事本身不夠滿意。這不是觀眾太挑剔,而是第五代導演沒有適應從文藝到商業的轉型。說白了,他們拍的不是商業片,而是投入了很多資金的文藝片。他們會給你玩‘羅生門’、‘色彩構圖’、‘黑澤明’、‘莎士比亞’.....這些都是和文藝電影息息相關的名詞,商業片觀眾不樂意看這個,他們更喜歡能夠看得懂、看的爽的故事.....”
“第二個我認為可以達到的效果是——推動華國電影向工業化轉型。幾千萬美金的資金砸進去,總不能聽個響,它會留痕,它會總結經驗,它會不斷進步....”
“可惜,全華國的導演、影視公司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又或者培養此類的思維,我們可以利用工業化讓電影成本降低,讓大片變得更便宜。”
“到現在還有人誇《英雄》使用了部隊群演,他們整齊劃一、調度一致,最後拍出令外國人震驚的畫麵!”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畫麵有一天不需要人力,用幾台電腦就能完成。沒人定下這樣的目標,甚至連暢想一下都不敢。”
台下師生鴉雀無聲。
李元青這時又捅一刀。
“而且‘外國人震驚’難道真是什麽好詞嗎?如果動物園裏有十隻黑猩猩,他們整齊劃一跳街舞,你們會不會感到震驚?但你們會害怕嗎?肯定不會,因為他們沒有創造街舞這類藝術的能力,他們隻能亦步亦趨學著人類教給他們的動作而已。現在的華國電影工業在好萊塢麵前就跟跳街舞的黑猩猩沒區別,任你跳到再好看,你都沒有追趕的能力,甚至目前國內都沒有‘追趕’的想法!”
“為什麽我的第一部大片要靠美利堅,拍的也算是好萊塢故事?”
“那裏的舞台更大!那裏的電影工業更先進!看著好萊塢各大影視公司總部大樓裏一排排正在製作特效的電腦,我才能明白華國電影與好萊塢的差距。”
“張一謀、陳詩人等人拍的大片全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大片’,任你拍十部八部,哪怕都賺錢了,對華國電影工業的發展進步都毫無用處。”
李元青喝了一口水。
“在座各位應該曆史都比我學得好,反正我的文化課成績肯定沒有你們高。”
這句話總算把現場詭異的安靜氛圍打破,響起了一點笑聲。
“低廉的人力成本並不值得我們驕傲,我們的絲綢再精美、蜀錦編的再好看,技術含量都沒有一台‘珍妮紡紗機’織出的麻布來的高。同理,華國電影工業也是如此。”
“我不是打擊在座熱愛華國電影的華國青年的熱忱,相反,我對華國電影的未來充滿希望,但是希望需要有方向,就像初升的太陽隻會在東方,你往西走隻會越來越暗。”
“華國商業電影的未來隻會是在工業化,隻能是在工業化。我本人還年輕,我可以在這個方向上至少奮鬥二十年,我的估算是五到十年左右,華國電影市場會成為北美外第二大電影市場,如果保持某個增速不降,十五年後應該可以和北美電影市場旗鼓相當。”
“總之,目標還很遠,我們這一代電影人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能與各位一起見證這個華娛大時代是我個人的榮幸。”
李元青的演講到此結束,他站起身向台下鞠躬。
台下師生亦全部站起鼓掌,向他致敬。
鼓掌結束後,現場進入交流環節。
工作人員將話筒遞給台下的師生。
複旦的學生確實和北電不一樣,第一個問題他們就想讓李元青講講《無極》還有胡戈的那部《饅頭》短片。
“首先,我要糾正這位同學的錯誤,《無極》是陳詩人拍的,不是小鋼炮。”
台上台下一片笑聲。
提問的是名女生,她可能是因為緊張了,《無極》的導演脫口而出了小鋼炮。
“我的態度很明確,《無極》是部爛片,從製片到上映,每個環節都有可以被挑剔的地方,觀眾也有拒絕爛片的權力。但這不代表《饅頭》就是正確,你們都是大學生,應該能理解‘侵權’,胡戈並沒有取得《無極》的版權,無論他帶著怎樣的目的,他的行為就是‘違法’,隻不過華國目前在版權保護方麵做得不夠好,才讓他如此肆無忌憚,同時大家也覺得好像這事兒也沒那麽嚴重。這事兒要是發生在美利堅,胡戈的行為夠他喝一壺了。”
“迴到《無極》,你們覺得它爛,在於故事本身。我作為專業電影人,我得承認畫麵美學夠我學半年的了。”
台下學生發出驚疑的聲音。
“這種電影也能有的學?”
李元青還是堅定的點頭。
“九月我會入學北電導演係,我就是奔著畫麵美學去的,第五代導演他們在顏色搭配、鏡頭構圖方麵是我仰望的高山。說出來大家或許不信,我認真拉片學習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陳詩人的《黃土地》”
“在場有幾人看過《黃土地》?舉個手讓我數數。”
不到一半的學生舉手,這些學生裏大部分還是熱愛電影的。
“大家把手放下吧。如果你們真的願意研究華國電影,一定要看看《黃土地》,這部電影的藝術高度、思想高度都是目前的我難以企及的程度。這部電影與我同歲,經曆了二十二年,陳詩人在美學層麵的沉澱更加紮實,所以我會認真看《無極》,當然,再拍一部《無極》就沒必要了。”
那位提問的學生樂嗬嗬的坐下了。
李元青看看表。
“我已經講了兩個半小時了,再最後迴答一個問題吧。”
一位男生搶到了話筒。
“李導,《超體》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部好萊塢電影,你什麽時候能拍一部純正的國產大片呢?”
“今年年底就會啟動一部純正國產大片,取材自聊齋,名字叫《畫皮》,這部電影05年已經簽署了備忘錄,隻是我一直覺得時機不夠成熟,目前時機已經有成熟的跡象了,相信等到《畫皮》上映後,國內電影市場應該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