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烈率領的騎兵急行軍衝刺,地斤澤的黨項部落毫無防備,情急之下自發組織防禦,曹光實偷襲的地方,是地斤澤邊緣的一個小部族,沒有什麽抵抗力,宋軍三下五除二就破開寨門,殺進了營中,火光衝天。
李繼遷和重要將領率領大部隊在漠北和其他部落作戰,收編,留在這裏的兵馬並不多,地斤澤中心的留守將領野波乞利被部下喊了醒來,急忙率兵迎敵,刑烈衝擊一陣之後,曹光實探查到這裏隻有老弱婦孺,隻有一支騎兵從側殺來,命令軍隊不要屠殺百姓,轉而迎上黨項騎兵。
曹光實手下的宋軍騎兵隻有不到三千人,野波乞利手裏也隻有五千騎兵,夜裏分不清情況,野波乞利怕李繼遷迴來降罪,拚死衝殺,宋軍不知虛實,隻看到騎兵悍不畏死,勇猛異常,以為黨項人馬很多,曹光實權衡利弊,下令撤退。他退了,野波乞利也不敢追趕,急忙派人給李繼遷報信。
曹光實有點懵,地斤澤的黨項部落看著多,可全都是百姓,第二天天一亮,刑烈才查清楚,原來昨晚隻有五千騎兵迎戰,李繼遷並不在地斤澤。宋軍斬殺了七百多人而已。
李繼遷火急火燎的率領人馬趕了迴來,地斤澤四周到處都是哨探,怎麽會有宋軍摸過來?這次漠北幾個部落有些難辦,他帶上所有的兵馬,留下的比較少,一來是宋廷實際上已經解除了對地斤澤的攻勢,二來他布下四層哨探,竟然被人不知不覺摸到老窩!
“都監,探馬來報,北方近萬人的部隊進入地斤澤,可能是李繼遷。”
刑烈身穿鎧甲,手握劍柄走了進來。
曹光實放下地圖,皺眉說道:“田祚欽上次擊敗李繼遷,打的他丟盔棄甲,短時間內竟然能有近兩萬人馬,這個人留不得啊!”
曹光實不知道,這次李繼遷是帶一萬精銳先趕迴來,後麵還有三萬多人馬,正在迴來的路上。
“大人,賊人和我兵力差不多,如何能取?”
曹光實搖了搖頭:“他的精銳早就被田祚欽打光了,現在不過一幫烏合之眾,你派人給他修書一封,就說西北路行軍都監曹某,帶兵七萬,已經包圍地斤澤,叫他投降,看在他姑父八賢王的麵子上,老夫留他性命,可保富貴,如若不然,兵臨城下,勢必摧枯拉朽!”
“大人……李繼遷可不是傻子,咱們這麽框他,恐怕沒用啊……”
“這是緩兵之計,你白日去傳信,夜裏咱們再襲地斤澤,殺他個措手不及!還有,命人在周圍巡邏,遇到黨項探子,格殺勿論!不能讓他知道我們的虛實。”
“遵命!”
地斤澤主寨樓裏,李繼遷拿著書信,皺眉看向宋使:“曹光實?我與他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他率兵圍我做什麽?”
那宋使不卑不亢的答道:“都監大人聽聞你欺淩羌族,吞並部落,特來招降留後。”
李繼遷沉思片刻,說道:“七萬大軍,我自知不能抵擋。唉!我早就知道會有這麽一天,朝廷定會再派人來,故而收攏部落,拿這些做資本,換取陛下饒恕我造反的罪過,你去和曹都監說,李繼遷並無抵抗之心,隻願投降,都監定個日子,我定地點,我願歸順朝廷,但求都監不殺我百姓。”
宋使大喜,說道:“留後若是歸降,地斤澤即是宋土,豈會殺我大宋子民?盡可放心。”
李繼遷親自陪著來使吃完飯,將他送出地斤澤。
送走宋使後,李繼遷立刻將地斤澤的百姓往後撤了些,空出兩片空營,命野利旺榮率一萬人馬在東,小五率一萬人馬在西,小三率一萬人馬繞道宋軍背後,他親自率兩萬人馬和淩雲,張浦,野波乞利等著曹光實。
使者迴去向曹光實說了情況,宋軍將領嘰嘰喳喳的討論,都認為是圈套,不宜前去。刑烈領頭說道:“李繼遷數次被擊敗都不曾退縮,這次何故投降?定是想騙都監前去,伏兵加害!”
立刻有將領反駁:“李繼遷想借功抵過,也不無道理,更何況,他們不清楚我們的虛實,真的以為有七萬人馬圍困,懼怕敗罪,提前投降,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更好?若是不去,豈不是寒了黨項歸順之心?”
刑烈怒道:“李繼遷反複無常,幾次抵抗天威,如今更是軍馬齊備,豈能甘心投靠?都監,莫言輕信中計!”
曹光實看著眾將,開口說道:“諸位將軍,既然黨項有歸順的想法,不論他是迫於壓力,還是真心歸順,咱們都要去會上一會的。老夫以為,李繼遷人馬,應該在三萬左右,若是守寨,憑咱們的實力,很難攻破,但是,如果把他引出地斤澤,誘到野外,咱們的勝算會增加很多。傳令下去,派人給李繼遷帶話,一切都可以,但是時間他定,地方得咱們定。”
“是!”
兩天後,李繼遷和曹光實約定,在葭蘆川接受投降。李繼遷先歸宋營,而後再派人接收地斤澤。
曹光實帶著人馬趕到葭蘆川,遠遠的就看到李繼遷橫在馬上,長槍冒著寒光,威風凜凜。
“曹大人果然是守時守信,在下佩服。”
李繼遷笑著拱手,兩隊人馬相距不過五十米,曹光實看著李繼遷,感慨道:“果然是少年英雄啊!可惜誤入歧途,想你父李沂一心為國,忠心耿耿。你姑父八賢王更是國之柱石,你的行徑,讓他們蒙羞啊!”
說起李沂和唐月輕,李繼遷臉上的笑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酷:“我父親一心為大宋,鎮守邊鎮,有召必從,卻被趙光義那狗賊放任賊人暗害!此仇不共戴天,不會因為時間久了就衝淡!曹光實,不要說你有七萬人,你就是有七十萬,我也未必怕你!”
刑烈怒喝道:“李繼遷!豎子竟敢如此猖狂!不知中原有人耶?!”
說罷,提刀飛馬而出,李繼遷冷哼一聲,打馬相交,這刑烈名不見經傳,本事卻是有的,二人打了許久,不分勝負,曹光實見離得近,立刻親自帶兵掩殺!李繼遷假裝敗退,逃進葭蘆川裏,宋軍緊追不放,貼的太近,黨項埋伏在兩旁的人不敢攻擊,怕誤傷李繼遷。
關鍵時刻,野利旺榮帶部下騎兵,從溝壑斜處衝開出來,放過李繼遷後,將刑烈劫住,雙方廝殺起來,黨項伏兵盡出,將刑烈圍在中心,把曹光實擋在陣外,目的很清楚,先消滅宋軍騎兵,再追步卒。
刑烈見黨項人馬越來越多,高聲叫喊:“都監快走!末將拖住他們!!”
手下將領護著曹光實,紛紛請求撤退。
“大人,撤吧!”
“大人,李繼遷人馬眾多,我們騎兵被圍,衝不進去,快走吧,再不走來不及了!”
“莫言辜負刑將軍一片苦心啊!”
曹光實拔出寶劍,怒斥道:“軍陣之間,豈能逃脫?敵兵馬快,能逃到哪裏去?唯有一戰擊退,方能得生!全軍聽令,隨我殺!”
曹光實坐下的馬嘶鳴一聲,衝向黨項兵馬,將領們不得已,率領軍馬往裏麵衝殺,黨項兵馬越來越多,已經遠遠超出預料,宋軍身後,野波乞利率領大軍趕到,將宋軍包圍,曹光實雖老,卻十分勇猛,硬生生從重重包圍中撕開口子,和刑烈迴合一處,宋軍步騎隻有不到五千人了,傷亡巨大!而黨項兵馬漫山遍野,望不到盡頭。
刑烈渾身是血,苦笑道:“大人,您這是何苦,末將……”
“不必多說,隨我殺敵!”
刑烈再不言語,宋軍同黨項騎兵展開慘烈的廝殺,越打越少,血流成河,遍地屍體。
曹光實胡子都被血染紅了,依舊揮劍砍殺,猛地一迴頭,一萬人馬,竟然隻剩自己和刑烈兩個人了。
李繼遷下令停止攻擊,策馬上前,疑惑的看著二人問道:“你們這是什麽意思?明知必死,卻義無反顧。曹光實,你到底是為了什麽?”
“哼!”曹光實抹了一把臉上的血,盯著李繼遷,哈哈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李繼遷,老夫早就知道,你黨項兵馬人數眾多,今日死得其所,快哉!”
手下人就要衝上去,李繼遷揮手止住他們,下了馬,走到前麵來。
“曹光實,你究竟什麽意思?”
曹光實背上,腿上皆帶傷口,流血不止,刑烈的馬早就被殺死,此刻手持長刀,立在曹光實身旁。
曹光實笑道:“老夫自知難敵,也知道你絕不會歸降,可依舊還是來了!老夫就是要用自己這條命,打醒朝堂上的袞袞諸公!讓他們看到你的威脅,讓官家明白斬草除根的必要!隻是……可惜了我這上萬好兒郎!”
李繼遷麵色一僵,沉默不語。
曹光實拍著刑烈的肩膀說道:“好小子,不愧是老夫的先鋒,打的好!今日我二人命喪於此,怕不怕?”
刑烈笑道:“有都監在旁,死又何懼?黃泉路上,末將為大人開路!”
“好!隨我殺敵!”
曹光實和刑烈這兩個人,向包圍他們的黨項四萬大軍,發起衝擊。
李繼遷背過身,閉上了雙眼。
弓矢如雨,將二人射成了刺蝟,卻依舊是向前衝殺的姿勢。
李繼遷迴頭,走到刑烈身邊,看了一眼,又走到曹光實身邊,怒目圓睜,並不閉上。他伸出手,替他合上眼睛。
“好將軍……”
李繼遷感慨的說完,下令:“將這二人屍身收好,送還宋營,用上好的棺木。”
“遵命!”
曹光實可能知道李繼遷兵馬眾多,為了不影響軍心,便沒有說出來。這樣飛蛾撲火的自殺式襲擊,拿自己的命,和手下上萬人馬的性命,隻為換取朝廷和官家對李繼遷的重視,他不是個能混官場的人,但確確實實是個合格的將領。
也許,馬革裹屍,是這個倔強的老卒最好的歸宿。
曹光實戰敗被殺的消息傳到東京,朝野震驚!他們以為李繼遷已經是喪家之犬,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的實力,樞密使陳從信上奏,調大軍布防,防止李繼遷叛亂邊疆。但文官們並不同意,北伐再即,沒有兵力抽調出來防禦李繼遷,他們認為,西北諸鎮皆有廂軍,不必再調禁軍。
就在朝堂上還在爭論不休的時候,另一個消息又傳來,李繼遷突襲綏州,殺知州,團練使,卷土重來,已經攻占了夏州!
趙光義被李繼遷搞得頭痛,下令西北軍和河東軍馬想辦法遏製,但不要主動進攻,等北伐結束,再行鏟除。
接下來傳來的,是不好不壞的消息。李繼遷沒有繼續攻打宋境,而是調轉槍頭,對準了契丹占領的夏州!
李繼遷去攻打契丹,也是迫於無奈,此刻的他,還不想引起宋廷太大的注意,如果攻打銀州重地,勢必會引起反撲,攻打夏州,一來可以恢複故土,二來也能讓宋廷安心,畢竟,同時得罪宋廷和契丹的黨項,威脅會小很多,因為契丹人也不是吃素的,不會任由他這般放肆。
契丹也是有苦說不出。王臣鶴早就被調迴雲州,宋軍大規模北調,明顯有意要大舉進攻,此刻無法分兵支援,河套五州,李繼遷盡歸囊中,而後才消停下來。
契丹和大宋都沒有精力對付李繼遷,此刻,從幽州到河套的千裏邊境的兩側,已經布滿了雙方的精銳人馬,隨時準備動手,宋朝開國以來,第二次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較量,一觸即發。
這一次,趙光義決定親自領兵,一定要報當年高粱河之戰的恥辱,宋廷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起用曹彬為東路軍都部署,從河北北上。田重進為中路軍都部署,從定州北上。潘美為西路軍都部署,王侁監軍,楊業為先鋒官,從雁門關北上。
契丹迅速做出反應,這一次,蕭燕燕決定,親自帶兵和宋廷決戰!
李繼遷和重要將領率領大部隊在漠北和其他部落作戰,收編,留在這裏的兵馬並不多,地斤澤中心的留守將領野波乞利被部下喊了醒來,急忙率兵迎敵,刑烈衝擊一陣之後,曹光實探查到這裏隻有老弱婦孺,隻有一支騎兵從側殺來,命令軍隊不要屠殺百姓,轉而迎上黨項騎兵。
曹光實手下的宋軍騎兵隻有不到三千人,野波乞利手裏也隻有五千騎兵,夜裏分不清情況,野波乞利怕李繼遷迴來降罪,拚死衝殺,宋軍不知虛實,隻看到騎兵悍不畏死,勇猛異常,以為黨項人馬很多,曹光實權衡利弊,下令撤退。他退了,野波乞利也不敢追趕,急忙派人給李繼遷報信。
曹光實有點懵,地斤澤的黨項部落看著多,可全都是百姓,第二天天一亮,刑烈才查清楚,原來昨晚隻有五千騎兵迎戰,李繼遷並不在地斤澤。宋軍斬殺了七百多人而已。
李繼遷火急火燎的率領人馬趕了迴來,地斤澤四周到處都是哨探,怎麽會有宋軍摸過來?這次漠北幾個部落有些難辦,他帶上所有的兵馬,留下的比較少,一來是宋廷實際上已經解除了對地斤澤的攻勢,二來他布下四層哨探,竟然被人不知不覺摸到老窩!
“都監,探馬來報,北方近萬人的部隊進入地斤澤,可能是李繼遷。”
刑烈身穿鎧甲,手握劍柄走了進來。
曹光實放下地圖,皺眉說道:“田祚欽上次擊敗李繼遷,打的他丟盔棄甲,短時間內竟然能有近兩萬人馬,這個人留不得啊!”
曹光實不知道,這次李繼遷是帶一萬精銳先趕迴來,後麵還有三萬多人馬,正在迴來的路上。
“大人,賊人和我兵力差不多,如何能取?”
曹光實搖了搖頭:“他的精銳早就被田祚欽打光了,現在不過一幫烏合之眾,你派人給他修書一封,就說西北路行軍都監曹某,帶兵七萬,已經包圍地斤澤,叫他投降,看在他姑父八賢王的麵子上,老夫留他性命,可保富貴,如若不然,兵臨城下,勢必摧枯拉朽!”
“大人……李繼遷可不是傻子,咱們這麽框他,恐怕沒用啊……”
“這是緩兵之計,你白日去傳信,夜裏咱們再襲地斤澤,殺他個措手不及!還有,命人在周圍巡邏,遇到黨項探子,格殺勿論!不能讓他知道我們的虛實。”
“遵命!”
地斤澤主寨樓裏,李繼遷拿著書信,皺眉看向宋使:“曹光實?我與他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他率兵圍我做什麽?”
那宋使不卑不亢的答道:“都監大人聽聞你欺淩羌族,吞並部落,特來招降留後。”
李繼遷沉思片刻,說道:“七萬大軍,我自知不能抵擋。唉!我早就知道會有這麽一天,朝廷定會再派人來,故而收攏部落,拿這些做資本,換取陛下饒恕我造反的罪過,你去和曹都監說,李繼遷並無抵抗之心,隻願投降,都監定個日子,我定地點,我願歸順朝廷,但求都監不殺我百姓。”
宋使大喜,說道:“留後若是歸降,地斤澤即是宋土,豈會殺我大宋子民?盡可放心。”
李繼遷親自陪著來使吃完飯,將他送出地斤澤。
送走宋使後,李繼遷立刻將地斤澤的百姓往後撤了些,空出兩片空營,命野利旺榮率一萬人馬在東,小五率一萬人馬在西,小三率一萬人馬繞道宋軍背後,他親自率兩萬人馬和淩雲,張浦,野波乞利等著曹光實。
使者迴去向曹光實說了情況,宋軍將領嘰嘰喳喳的討論,都認為是圈套,不宜前去。刑烈領頭說道:“李繼遷數次被擊敗都不曾退縮,這次何故投降?定是想騙都監前去,伏兵加害!”
立刻有將領反駁:“李繼遷想借功抵過,也不無道理,更何況,他們不清楚我們的虛實,真的以為有七萬人馬圍困,懼怕敗罪,提前投降,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更好?若是不去,豈不是寒了黨項歸順之心?”
刑烈怒道:“李繼遷反複無常,幾次抵抗天威,如今更是軍馬齊備,豈能甘心投靠?都監,莫言輕信中計!”
曹光實看著眾將,開口說道:“諸位將軍,既然黨項有歸順的想法,不論他是迫於壓力,還是真心歸順,咱們都要去會上一會的。老夫以為,李繼遷人馬,應該在三萬左右,若是守寨,憑咱們的實力,很難攻破,但是,如果把他引出地斤澤,誘到野外,咱們的勝算會增加很多。傳令下去,派人給李繼遷帶話,一切都可以,但是時間他定,地方得咱們定。”
“是!”
兩天後,李繼遷和曹光實約定,在葭蘆川接受投降。李繼遷先歸宋營,而後再派人接收地斤澤。
曹光實帶著人馬趕到葭蘆川,遠遠的就看到李繼遷橫在馬上,長槍冒著寒光,威風凜凜。
“曹大人果然是守時守信,在下佩服。”
李繼遷笑著拱手,兩隊人馬相距不過五十米,曹光實看著李繼遷,感慨道:“果然是少年英雄啊!可惜誤入歧途,想你父李沂一心為國,忠心耿耿。你姑父八賢王更是國之柱石,你的行徑,讓他們蒙羞啊!”
說起李沂和唐月輕,李繼遷臉上的笑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酷:“我父親一心為大宋,鎮守邊鎮,有召必從,卻被趙光義那狗賊放任賊人暗害!此仇不共戴天,不會因為時間久了就衝淡!曹光實,不要說你有七萬人,你就是有七十萬,我也未必怕你!”
刑烈怒喝道:“李繼遷!豎子竟敢如此猖狂!不知中原有人耶?!”
說罷,提刀飛馬而出,李繼遷冷哼一聲,打馬相交,這刑烈名不見經傳,本事卻是有的,二人打了許久,不分勝負,曹光實見離得近,立刻親自帶兵掩殺!李繼遷假裝敗退,逃進葭蘆川裏,宋軍緊追不放,貼的太近,黨項埋伏在兩旁的人不敢攻擊,怕誤傷李繼遷。
關鍵時刻,野利旺榮帶部下騎兵,從溝壑斜處衝開出來,放過李繼遷後,將刑烈劫住,雙方廝殺起來,黨項伏兵盡出,將刑烈圍在中心,把曹光實擋在陣外,目的很清楚,先消滅宋軍騎兵,再追步卒。
刑烈見黨項人馬越來越多,高聲叫喊:“都監快走!末將拖住他們!!”
手下將領護著曹光實,紛紛請求撤退。
“大人,撤吧!”
“大人,李繼遷人馬眾多,我們騎兵被圍,衝不進去,快走吧,再不走來不及了!”
“莫言辜負刑將軍一片苦心啊!”
曹光實拔出寶劍,怒斥道:“軍陣之間,豈能逃脫?敵兵馬快,能逃到哪裏去?唯有一戰擊退,方能得生!全軍聽令,隨我殺!”
曹光實坐下的馬嘶鳴一聲,衝向黨項兵馬,將領們不得已,率領軍馬往裏麵衝殺,黨項兵馬越來越多,已經遠遠超出預料,宋軍身後,野波乞利率領大軍趕到,將宋軍包圍,曹光實雖老,卻十分勇猛,硬生生從重重包圍中撕開口子,和刑烈迴合一處,宋軍步騎隻有不到五千人了,傷亡巨大!而黨項兵馬漫山遍野,望不到盡頭。
刑烈渾身是血,苦笑道:“大人,您這是何苦,末將……”
“不必多說,隨我殺敵!”
刑烈再不言語,宋軍同黨項騎兵展開慘烈的廝殺,越打越少,血流成河,遍地屍體。
曹光實胡子都被血染紅了,依舊揮劍砍殺,猛地一迴頭,一萬人馬,竟然隻剩自己和刑烈兩個人了。
李繼遷下令停止攻擊,策馬上前,疑惑的看著二人問道:“你們這是什麽意思?明知必死,卻義無反顧。曹光實,你到底是為了什麽?”
“哼!”曹光實抹了一把臉上的血,盯著李繼遷,哈哈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李繼遷,老夫早就知道,你黨項兵馬人數眾多,今日死得其所,快哉!”
手下人就要衝上去,李繼遷揮手止住他們,下了馬,走到前麵來。
“曹光實,你究竟什麽意思?”
曹光實背上,腿上皆帶傷口,流血不止,刑烈的馬早就被殺死,此刻手持長刀,立在曹光實身旁。
曹光實笑道:“老夫自知難敵,也知道你絕不會歸降,可依舊還是來了!老夫就是要用自己這條命,打醒朝堂上的袞袞諸公!讓他們看到你的威脅,讓官家明白斬草除根的必要!隻是……可惜了我這上萬好兒郎!”
李繼遷麵色一僵,沉默不語。
曹光實拍著刑烈的肩膀說道:“好小子,不愧是老夫的先鋒,打的好!今日我二人命喪於此,怕不怕?”
刑烈笑道:“有都監在旁,死又何懼?黃泉路上,末將為大人開路!”
“好!隨我殺敵!”
曹光實和刑烈這兩個人,向包圍他們的黨項四萬大軍,發起衝擊。
李繼遷背過身,閉上了雙眼。
弓矢如雨,將二人射成了刺蝟,卻依舊是向前衝殺的姿勢。
李繼遷迴頭,走到刑烈身邊,看了一眼,又走到曹光實身邊,怒目圓睜,並不閉上。他伸出手,替他合上眼睛。
“好將軍……”
李繼遷感慨的說完,下令:“將這二人屍身收好,送還宋營,用上好的棺木。”
“遵命!”
曹光實可能知道李繼遷兵馬眾多,為了不影響軍心,便沒有說出來。這樣飛蛾撲火的自殺式襲擊,拿自己的命,和手下上萬人馬的性命,隻為換取朝廷和官家對李繼遷的重視,他不是個能混官場的人,但確確實實是個合格的將領。
也許,馬革裹屍,是這個倔強的老卒最好的歸宿。
曹光實戰敗被殺的消息傳到東京,朝野震驚!他們以為李繼遷已經是喪家之犬,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的實力,樞密使陳從信上奏,調大軍布防,防止李繼遷叛亂邊疆。但文官們並不同意,北伐再即,沒有兵力抽調出來防禦李繼遷,他們認為,西北諸鎮皆有廂軍,不必再調禁軍。
就在朝堂上還在爭論不休的時候,另一個消息又傳來,李繼遷突襲綏州,殺知州,團練使,卷土重來,已經攻占了夏州!
趙光義被李繼遷搞得頭痛,下令西北軍和河東軍馬想辦法遏製,但不要主動進攻,等北伐結束,再行鏟除。
接下來傳來的,是不好不壞的消息。李繼遷沒有繼續攻打宋境,而是調轉槍頭,對準了契丹占領的夏州!
李繼遷去攻打契丹,也是迫於無奈,此刻的他,還不想引起宋廷太大的注意,如果攻打銀州重地,勢必會引起反撲,攻打夏州,一來可以恢複故土,二來也能讓宋廷安心,畢竟,同時得罪宋廷和契丹的黨項,威脅會小很多,因為契丹人也不是吃素的,不會任由他這般放肆。
契丹也是有苦說不出。王臣鶴早就被調迴雲州,宋軍大規模北調,明顯有意要大舉進攻,此刻無法分兵支援,河套五州,李繼遷盡歸囊中,而後才消停下來。
契丹和大宋都沒有精力對付李繼遷,此刻,從幽州到河套的千裏邊境的兩側,已經布滿了雙方的精銳人馬,隨時準備動手,宋朝開國以來,第二次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較量,一觸即發。
這一次,趙光義決定親自領兵,一定要報當年高粱河之戰的恥辱,宋廷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起用曹彬為東路軍都部署,從河北北上。田重進為中路軍都部署,從定州北上。潘美為西路軍都部署,王侁監軍,楊業為先鋒官,從雁門關北上。
契丹迅速做出反應,這一次,蕭燕燕決定,親自帶兵和宋廷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