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祚欽是老將,知道李繼遷兵鋒正盛,下令避其鋒芒,建造營寨,打算慢慢耗死李繼遷。畢竟李繼遷隻有一個靈州府,他背後,可是大宋二十七府,時間越久,李繼遷就會越按耐不住,露出破綻。
但是,袁繼忠不這麽認為。他認為李繼遷不過是個毛孩子,借著父親李沂和姑父唐月輕的威名,才能偽定一時,應該趁他立足未穩,立刻猛攻,奪迴重鎮靈州,將他趕到野外,再蠶食鯨吞。
田祚欽是主帥,但袁繼忠是外戚。所以其實袁繼忠並不怕田祚欽。
“大人,李繼遷不過是個乳臭未幹的毛孩子,咱們為何要距離敵人這麽遠就建造營寨?”
田祚欽老沉的臉上,浮現一絲凝重:“黨項人馬新定數州,銀州府全境已得,兵馬銳氣正盛。李繼遷剛剛解除李繼捧的苛政,人心所向,加之其父恩加河套,故而不可取。我等隻需襲擾,待遷延日久,耗盡銳氣。多日苦戰,他糧草供應不及時,兵民厭戰,到那時,大軍所到,必皆開城而降。”
嚴格來講,田祚欽的戰法完美無缺。別說是李繼遷,就是唐月輕,設身處地,遇到這種打法,也是一籌莫展。
可袁先鋒不這麽想。他認為田祚欽是懼怕唐月輕,也害怕兵敗,所以能拖就拖。
“官家授大人西北路巡檢使,手握五萬精銳禁軍,更有西北諸路廂軍策應,何故卻一稚子?”
大帳裏的將領們,麵麵相覷。
這是以下犯上啊……
田祚欽是沙場老將,人情世故玩的要成精的人物,見狀也不生氣,說道:“本官的戰法已經下達,若是袁先鋒有自己的想法,可提本部人馬試試,本官做你後援亦可,若是戰勝,本官甘拜下風,為先鋒馬首是瞻。但是!”
田祚欽隨和的麵色,突然變得冷峻:“先鋒需立軍令狀於帳下,若是不遵將令,兵敗而迴,本官必上奏官家,請求聖上決斷!”
袁繼忠心裏略微有些沒底,可看到田祚欽嘴角若有若無的嘲諷,便氣不打一出來!
“迴大人,末將受官家信任,提為先鋒,願立軍令狀,率兵攻打李繼遷,挫其鋒芒,如若不勝,往後再有半點左見,諸位同僚做個見證,請大人奪了末將兵權,但憑發落!”
“好!”
田祚欽一拍桌子,當下就扔了令牌給袁繼忠,令他提一萬人馬,迎戰李繼遷。
會議散了後,掌軍書記董鳴並未離去,而是上前問道:“大人,你明知道袁繼忠不是李繼遷的對手,為何還要將大軍交付於他?”
董鳴是田祚欽的老搭檔,也都是荊州黨。
田祚欽神秘一笑,低聲說道:“我知他此去必敗,本想給他五千人馬,給他個教訓,後來一想,五千人太少,日後朝中得知,亦會覺得我在欺負他,不如給他一萬,令他同李繼遷相耗,待他磨的差不多了,生死絕境之時,我再提兵相助,一來讓他知道厲害,二來也會感激我相救於他,這三來嘛……”
“三來可趁機大敗李繼遷,挫其鋒芒,震懾敵膽。”
二人哈哈大笑起來,笑了一會,田祚欽摸著胡須問道:“宣辰兄,西北諸將,似乎都不願意同李繼遷交戰。如之奈何?”
董鳴止住了笑,唏噓道:“這戰陣之上,有死無生,可戰場之外,利益和交情又犬牙交錯。前銀州防禦使李沂與西北諸將皆有交情,他們不敢違抗天命,但放水拖拉,實在無奈,除了官家和李繼隆,沒人能調動他們。我們就不指望他們了,隻要不添亂,就是萬幸。這也是官家調大人征討李繼遷的原因。”
“不錯……其實,我本不想接這趟差事,少主是八賢王的學生,更何況,王爺是李繼遷的姑父,我勝,王爺定然記恨,我敗,官家勢必降罪,兩頭受氣啊!”
董鳴看著田祚欽說道:“大人,戰場無情,容不得猶豫,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勝,王爺和官家,你必須做出選擇。”
田祚欽聽了,沉默不語。營帳外,袁繼忠已經點齊兵馬,出營而去,直奔狐駱穀口而來,那裏是通往夏州的咽喉要道。
三日後,宋軍同定難軍在狐駱穀狹路相逢。
袁繼忠派手下龍衛指揮使荊通率兵出戰,李繼遷命野波乞利迎敵,雙方在穀口混戰,荊通勇武,野波乞利招架不住,率兵撤迴,宋軍趁勢掩殺,黨項兵馬死傷七百餘騎,撤出狐駱穀。
袁繼忠探查兩邊山穀,知道並無伏兵後,立刻率宋軍主力進入狐駱穀,控製此處,又往夏州而來,在岔口遇到小三。
小三率領的,是定難軍。
袁繼忠依舊派荊通出戰,小三率騎兵衝殺,宋軍不敵,敗下陣來,袁繼忠見狀,立刻派兵增援,誰知兵馬剛派入戰場,李繼遷就提著長槍,從側翼出現了。
袁繼忠也並不慌亂,抽出鋼刀親率兵馬迎戰,但定難軍的戰鬥力太強悍了,宋軍根本招架不住,袁繼忠隻好下令撤迴狐駱穀,兵馬且戰且退,一直退到狐駱穀北穀口。
等待他的不是宋軍守軍,而是小五和五千定難軍。
袁繼忠大驚失色,見穀口都是黨項旗幟,驚慌失措,身後李繼遷,小三驅兵追殺,將宋軍圍困在穀口,無處可逃,打了兩天一夜,一萬人馬,隻剩兩千殘兵,第三天清晨,李繼遷發起總攻,袁繼忠提刀砍殺,心中懊悔不已,悔不聽田祚欽之言,身陷死地!
“我命休矣!”
黨項兵馬逼到裏袁繼忠不到五百米了,情勢危急,正在這時,守著穀口的小五身後突然殺聲震天,田祚欽提著長刀,衝殺過來!
“繼忠莫慌,某來也!”
袁繼忠從來沒有哪一刻,比此時更喜歡田祚欽那張方字臉。
“大人來了!兄弟們,我們有救了!殺呀!”
宋軍見援兵已到,求生的欲望又重新燃起,奮力拚殺,李繼遷見了田祚欽,知曉是宋軍主將,立刻令野波乞利支援小五,小五和野波乞利本想圍攻田祚欽,卻被他手下將領擋住,田祚欽一眼就看到亂軍之中的李繼遷,衝開阻攔,提刀來擒他,李繼遷縱馬來迎,一個照麵,兩把長兵器相撞,二人心中皆是一驚!
兩個人的手,不約而同的發麻。
“好小子,有你爹當年的幾分本事,來!讓本官見識見識,李家後生的武藝!”
“伯父有命,豈能不遵?”
槍帶寒光,刀鋒破空!二人在馬上連戰數十個迴合,依舊不分勝負,宋軍主力大部分已經衝出狐駱穀口,優勢已經不在,李繼遷格開田祚欽的大刀,高喊道:“伯父好手段,今日繼遷先去,改日再向伯父討教!”
黨項兵馬撤出戰場,急往夏州撤退,田祚欽縱馬揚刀,和袁繼忠合兵一處,窮追不舍!
追到夏州城外四十裏的溝壑處,淩雲命早就埋伏在坡上的伏兵猛攻宋軍,箭矢如雨,慘叫連連!宋軍頃刻就死傷近千人。而在溝壑前方,李繼遷去而複返,定難軍騎兵衝殺而來,打的宋軍四散奔逃,田祚欽連忙撤迴,退到狐駱穀紮營,李繼遷也在溝壑處依山紮營。
兩人都低估了對方的實力。
袁繼忠自己綁了自己,前來大帳負荊請罪。
“大人,末將不聽號令,致使大敗,如今來交軍令狀,任憑大人發落,絕無怨言。”
田祚欽和眾將一愣,他立刻起身,走了下來,扶起袁繼忠,說道:“還不給袁將軍鬆綁?”
身後軍士連忙替袁繼忠鬆開繩子,袁繼忠不好意思的看著田祚欽說道:“大人,末將……”
“此事並不怪你,本官亦輕敵冒進了,坐吧。”
袁繼忠坐了下來,田祚欽迴到位置上,歎了口氣,感慨道:“不愧是李沂的兒子,行軍布陣頗有章法,武藝也是不俗,此等人物,本該是我大宋一員少年驍將,誰知竟成叛賊。可惜了!”
袁繼忠疑惑的問道:“大人,末將此戰,亦有發現。”
“哦?說來聽聽。”
袁繼忠經曆大敗,也謙遜了許多,恭敬的說道:“末將與李繼遷在狐駱穀初遇之時,他的人馬戰力平平,雖說作戰勇猛,可一眼就能看出缺乏訓練,協同並不一致。可出了狐駱穀遇到的那幾支騎兵,實在不俗,進退劃一,擊鼓而進,鳴金而退,令行禁止。合則相互支援,散則勇猛無畏,弓箭,刀兵,騎術都是一等一的好手,甚至以少敵多,氣勢亦不減分毫,陣腳穩固,牢不可破。一看就是沙場老兵。大人可知,李繼遷哪裏來的這般良騎?”
田祚欽看著袁繼忠,卻並沒有迴答。因為他也是第一次見到。但他知道這支騎兵的來曆。很久以前就聽說過。
“繼忠啊,幸虧指揮這支騎兵的是李繼遷,若是換了它的主人,我們就隻有逃命的份了。”
袁繼忠麵色疑惑,問道:“它的主人是誰?”
田祚欽閉上了眼睛,並沒有迴答。思緒被拉迴自己還是荊州水軍戰棹都部署的時候。
大宋的精銳正在征討西川,中原各路軍鎮都在防備遼國,西北,自己所屬的荊州軍也在和南漢作戰。燕王趙德芳,武功郡王趙廷美被南唐名將林仁肇打的丟盔棄甲,國中幾乎無兵可調。
國家困厄之時,社稷危難之間,八賢王唐月輕憑空變出兩萬人馬,加上陛下守衛汴梁的禁軍,還有戰場上退下來的敗軍。
就是這麽一支雜牌軍,硬生生的擋住了威震天下的林仁肇,死死地拖著他和他手下那支江南最精銳的徽州軍,林仁肇費盡心機,耗盡氣力,卻始終不能再進一步。江淮之戰,是唐月輕的封神之戰,從那之後,唐月輕率領著他的威戎軍,從江淮轉戰西川,吐蕃,大理,西北。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西北剿滅李曦之戰後,威戎軍雖然依舊在,戰力卻大不如前。他也曾疑惑,是不是這支兵馬懈怠了?
直到前不久,他聽說李繼遷在地斤澤,憑空變出兩萬人馬,那時,他就覺得這一幕似曾相識。
而官家臨行時,告訴了一個讓他震驚到無以複加的消息。
官家撥給他的禁軍,一半是禁軍,一半是官家的天雄軍。當年僅僅用了一個月,就擊敗天下聞名的契丹騎兵,收複河北的天雄軍。
官家將他最強的底牌給自己,八賢王將他最強的後手給了李繼遷,兩個人就像兩個下棋的人,而李繼遷和自己,就是棋子,整個河套,從西涼到河東,從關中到九原,就是一個巨大的棋盤。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是官家最堅定的擁護者,哪怕會得罪權勢滔天的八賢王,哪怕是對上天下第一的精銳,哪怕西北諸將各藏私心,他也要奮力一戰。
沒有退路。
大宋和黨項交戰時,契丹也沒閑著看熱鬧。
在平定了國內各派勢力,重新洗牌之後,耶律隆緒率文武大臣,在承天殿尊蕭太後為“大遼承天太後”,從此。契丹進入了蕭太後攝政的時代。
她下令遷移山野中的遊民,分發農具耕牛,令官府造冊,開墾荒地,鼓勵農桑。又開辦公學,提升民智,促進契丹,漢,草原各族,遼東以外的遊牧民族之間的團結,依靠韓德讓,耶律斜珍這樣的賢臣,還有耶律賢留下的底蘊,造就出一個空前強大的多民族帝國。
對外,契丹厲兵秣馬,上京四大衛,各路室族,燕雲漢兵,草原騎兵,遼西雲州軍,遼東九女軍,加起來人數多達二十萬。
實打實的二十萬!
燕燕命高麗,渤海王親自來上京謹見,並要求他們派繼承人來契丹為質,渤海王懼怕契丹勢力,乖乖帶著兒子來上京,燕燕賞賜豐厚,送他迴國,命他的兒子學習契丹語言,文字,風俗,從根本上同化他。
高麗王不來,而且沒有派繼承人為質子,派了個庶出的王子。契丹群臣嚷嚷著要殺了這個庶出的王子,嚇得他在承天殿哭了起來,燕燕親自安慰他,仍舊命他同渤海王,宗室子弟一起學習,還特意囑咐不能欺負他。
需要一個親近契丹的皇帝,很難嗎?沒有的話,自己動手造一個不就得了。
契丹的變化,終於引起了趙光義和唐月輕的注意,兩個人暫時都按住了要抽出的劍。
銀州之亂對趙光義來說,不過是傷風感冒,甚至……隻要他願意,並非沒有化幹戈為玉帛的可能。
但契丹就不一樣了,一山不容二虎,自古以來,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就是競爭對手,還是不死不休的那種。這一規則要等到一千多年以後的清朝才會結束。契丹實力不斷增強,燕雲還未收複,遼東故地仍在異族之手,河北平原無險可守,這一切,都迫使趙光義冷靜下來,停止內鬥,解決外患。
而唐月輕也沒心思和趙光義鬥智鬥勇了,他越來越覺得,契丹這個三十多歲的太後,和自己有種莫名的相像!
因為她的一係列舉措,完全就是“高築牆,廣積糧”。把屬國的接班人抓過來同化幾年,送迴去繼承,這種行為很像後世的代理人教育,釜底抽薪啊!
而對銀州的態度,就更不對勁了,關注的太過頭了。王臣鶴是契丹名將,不讓他對付楊業和守衛燕雲重地,卻調他在九原駐守,不合情也不合理。銀州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還不至於讓一個頂級將領閑著無聊天天在一旁守著。
除非她早就知道,銀州會變得很重要。
但是,袁繼忠不這麽認為。他認為李繼遷不過是個毛孩子,借著父親李沂和姑父唐月輕的威名,才能偽定一時,應該趁他立足未穩,立刻猛攻,奪迴重鎮靈州,將他趕到野外,再蠶食鯨吞。
田祚欽是主帥,但袁繼忠是外戚。所以其實袁繼忠並不怕田祚欽。
“大人,李繼遷不過是個乳臭未幹的毛孩子,咱們為何要距離敵人這麽遠就建造營寨?”
田祚欽老沉的臉上,浮現一絲凝重:“黨項人馬新定數州,銀州府全境已得,兵馬銳氣正盛。李繼遷剛剛解除李繼捧的苛政,人心所向,加之其父恩加河套,故而不可取。我等隻需襲擾,待遷延日久,耗盡銳氣。多日苦戰,他糧草供應不及時,兵民厭戰,到那時,大軍所到,必皆開城而降。”
嚴格來講,田祚欽的戰法完美無缺。別說是李繼遷,就是唐月輕,設身處地,遇到這種打法,也是一籌莫展。
可袁先鋒不這麽想。他認為田祚欽是懼怕唐月輕,也害怕兵敗,所以能拖就拖。
“官家授大人西北路巡檢使,手握五萬精銳禁軍,更有西北諸路廂軍策應,何故卻一稚子?”
大帳裏的將領們,麵麵相覷。
這是以下犯上啊……
田祚欽是沙場老將,人情世故玩的要成精的人物,見狀也不生氣,說道:“本官的戰法已經下達,若是袁先鋒有自己的想法,可提本部人馬試試,本官做你後援亦可,若是戰勝,本官甘拜下風,為先鋒馬首是瞻。但是!”
田祚欽隨和的麵色,突然變得冷峻:“先鋒需立軍令狀於帳下,若是不遵將令,兵敗而迴,本官必上奏官家,請求聖上決斷!”
袁繼忠心裏略微有些沒底,可看到田祚欽嘴角若有若無的嘲諷,便氣不打一出來!
“迴大人,末將受官家信任,提為先鋒,願立軍令狀,率兵攻打李繼遷,挫其鋒芒,如若不勝,往後再有半點左見,諸位同僚做個見證,請大人奪了末將兵權,但憑發落!”
“好!”
田祚欽一拍桌子,當下就扔了令牌給袁繼忠,令他提一萬人馬,迎戰李繼遷。
會議散了後,掌軍書記董鳴並未離去,而是上前問道:“大人,你明知道袁繼忠不是李繼遷的對手,為何還要將大軍交付於他?”
董鳴是田祚欽的老搭檔,也都是荊州黨。
田祚欽神秘一笑,低聲說道:“我知他此去必敗,本想給他五千人馬,給他個教訓,後來一想,五千人太少,日後朝中得知,亦會覺得我在欺負他,不如給他一萬,令他同李繼遷相耗,待他磨的差不多了,生死絕境之時,我再提兵相助,一來讓他知道厲害,二來也會感激我相救於他,這三來嘛……”
“三來可趁機大敗李繼遷,挫其鋒芒,震懾敵膽。”
二人哈哈大笑起來,笑了一會,田祚欽摸著胡須問道:“宣辰兄,西北諸將,似乎都不願意同李繼遷交戰。如之奈何?”
董鳴止住了笑,唏噓道:“這戰陣之上,有死無生,可戰場之外,利益和交情又犬牙交錯。前銀州防禦使李沂與西北諸將皆有交情,他們不敢違抗天命,但放水拖拉,實在無奈,除了官家和李繼隆,沒人能調動他們。我們就不指望他們了,隻要不添亂,就是萬幸。這也是官家調大人征討李繼遷的原因。”
“不錯……其實,我本不想接這趟差事,少主是八賢王的學生,更何況,王爺是李繼遷的姑父,我勝,王爺定然記恨,我敗,官家勢必降罪,兩頭受氣啊!”
董鳴看著田祚欽說道:“大人,戰場無情,容不得猶豫,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勝,王爺和官家,你必須做出選擇。”
田祚欽聽了,沉默不語。營帳外,袁繼忠已經點齊兵馬,出營而去,直奔狐駱穀口而來,那裏是通往夏州的咽喉要道。
三日後,宋軍同定難軍在狐駱穀狹路相逢。
袁繼忠派手下龍衛指揮使荊通率兵出戰,李繼遷命野波乞利迎敵,雙方在穀口混戰,荊通勇武,野波乞利招架不住,率兵撤迴,宋軍趁勢掩殺,黨項兵馬死傷七百餘騎,撤出狐駱穀。
袁繼忠探查兩邊山穀,知道並無伏兵後,立刻率宋軍主力進入狐駱穀,控製此處,又往夏州而來,在岔口遇到小三。
小三率領的,是定難軍。
袁繼忠依舊派荊通出戰,小三率騎兵衝殺,宋軍不敵,敗下陣來,袁繼忠見狀,立刻派兵增援,誰知兵馬剛派入戰場,李繼遷就提著長槍,從側翼出現了。
袁繼忠也並不慌亂,抽出鋼刀親率兵馬迎戰,但定難軍的戰鬥力太強悍了,宋軍根本招架不住,袁繼忠隻好下令撤迴狐駱穀,兵馬且戰且退,一直退到狐駱穀北穀口。
等待他的不是宋軍守軍,而是小五和五千定難軍。
袁繼忠大驚失色,見穀口都是黨項旗幟,驚慌失措,身後李繼遷,小三驅兵追殺,將宋軍圍困在穀口,無處可逃,打了兩天一夜,一萬人馬,隻剩兩千殘兵,第三天清晨,李繼遷發起總攻,袁繼忠提刀砍殺,心中懊悔不已,悔不聽田祚欽之言,身陷死地!
“我命休矣!”
黨項兵馬逼到裏袁繼忠不到五百米了,情勢危急,正在這時,守著穀口的小五身後突然殺聲震天,田祚欽提著長刀,衝殺過來!
“繼忠莫慌,某來也!”
袁繼忠從來沒有哪一刻,比此時更喜歡田祚欽那張方字臉。
“大人來了!兄弟們,我們有救了!殺呀!”
宋軍見援兵已到,求生的欲望又重新燃起,奮力拚殺,李繼遷見了田祚欽,知曉是宋軍主將,立刻令野波乞利支援小五,小五和野波乞利本想圍攻田祚欽,卻被他手下將領擋住,田祚欽一眼就看到亂軍之中的李繼遷,衝開阻攔,提刀來擒他,李繼遷縱馬來迎,一個照麵,兩把長兵器相撞,二人心中皆是一驚!
兩個人的手,不約而同的發麻。
“好小子,有你爹當年的幾分本事,來!讓本官見識見識,李家後生的武藝!”
“伯父有命,豈能不遵?”
槍帶寒光,刀鋒破空!二人在馬上連戰數十個迴合,依舊不分勝負,宋軍主力大部分已經衝出狐駱穀口,優勢已經不在,李繼遷格開田祚欽的大刀,高喊道:“伯父好手段,今日繼遷先去,改日再向伯父討教!”
黨項兵馬撤出戰場,急往夏州撤退,田祚欽縱馬揚刀,和袁繼忠合兵一處,窮追不舍!
追到夏州城外四十裏的溝壑處,淩雲命早就埋伏在坡上的伏兵猛攻宋軍,箭矢如雨,慘叫連連!宋軍頃刻就死傷近千人。而在溝壑前方,李繼遷去而複返,定難軍騎兵衝殺而來,打的宋軍四散奔逃,田祚欽連忙撤迴,退到狐駱穀紮營,李繼遷也在溝壑處依山紮營。
兩人都低估了對方的實力。
袁繼忠自己綁了自己,前來大帳負荊請罪。
“大人,末將不聽號令,致使大敗,如今來交軍令狀,任憑大人發落,絕無怨言。”
田祚欽和眾將一愣,他立刻起身,走了下來,扶起袁繼忠,說道:“還不給袁將軍鬆綁?”
身後軍士連忙替袁繼忠鬆開繩子,袁繼忠不好意思的看著田祚欽說道:“大人,末將……”
“此事並不怪你,本官亦輕敵冒進了,坐吧。”
袁繼忠坐了下來,田祚欽迴到位置上,歎了口氣,感慨道:“不愧是李沂的兒子,行軍布陣頗有章法,武藝也是不俗,此等人物,本該是我大宋一員少年驍將,誰知竟成叛賊。可惜了!”
袁繼忠疑惑的問道:“大人,末將此戰,亦有發現。”
“哦?說來聽聽。”
袁繼忠經曆大敗,也謙遜了許多,恭敬的說道:“末將與李繼遷在狐駱穀初遇之時,他的人馬戰力平平,雖說作戰勇猛,可一眼就能看出缺乏訓練,協同並不一致。可出了狐駱穀遇到的那幾支騎兵,實在不俗,進退劃一,擊鼓而進,鳴金而退,令行禁止。合則相互支援,散則勇猛無畏,弓箭,刀兵,騎術都是一等一的好手,甚至以少敵多,氣勢亦不減分毫,陣腳穩固,牢不可破。一看就是沙場老兵。大人可知,李繼遷哪裏來的這般良騎?”
田祚欽看著袁繼忠,卻並沒有迴答。因為他也是第一次見到。但他知道這支騎兵的來曆。很久以前就聽說過。
“繼忠啊,幸虧指揮這支騎兵的是李繼遷,若是換了它的主人,我們就隻有逃命的份了。”
袁繼忠麵色疑惑,問道:“它的主人是誰?”
田祚欽閉上了眼睛,並沒有迴答。思緒被拉迴自己還是荊州水軍戰棹都部署的時候。
大宋的精銳正在征討西川,中原各路軍鎮都在防備遼國,西北,自己所屬的荊州軍也在和南漢作戰。燕王趙德芳,武功郡王趙廷美被南唐名將林仁肇打的丟盔棄甲,國中幾乎無兵可調。
國家困厄之時,社稷危難之間,八賢王唐月輕憑空變出兩萬人馬,加上陛下守衛汴梁的禁軍,還有戰場上退下來的敗軍。
就是這麽一支雜牌軍,硬生生的擋住了威震天下的林仁肇,死死地拖著他和他手下那支江南最精銳的徽州軍,林仁肇費盡心機,耗盡氣力,卻始終不能再進一步。江淮之戰,是唐月輕的封神之戰,從那之後,唐月輕率領著他的威戎軍,從江淮轉戰西川,吐蕃,大理,西北。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西北剿滅李曦之戰後,威戎軍雖然依舊在,戰力卻大不如前。他也曾疑惑,是不是這支兵馬懈怠了?
直到前不久,他聽說李繼遷在地斤澤,憑空變出兩萬人馬,那時,他就覺得這一幕似曾相識。
而官家臨行時,告訴了一個讓他震驚到無以複加的消息。
官家撥給他的禁軍,一半是禁軍,一半是官家的天雄軍。當年僅僅用了一個月,就擊敗天下聞名的契丹騎兵,收複河北的天雄軍。
官家將他最強的底牌給自己,八賢王將他最強的後手給了李繼遷,兩個人就像兩個下棋的人,而李繼遷和自己,就是棋子,整個河套,從西涼到河東,從關中到九原,就是一個巨大的棋盤。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是官家最堅定的擁護者,哪怕會得罪權勢滔天的八賢王,哪怕是對上天下第一的精銳,哪怕西北諸將各藏私心,他也要奮力一戰。
沒有退路。
大宋和黨項交戰時,契丹也沒閑著看熱鬧。
在平定了國內各派勢力,重新洗牌之後,耶律隆緒率文武大臣,在承天殿尊蕭太後為“大遼承天太後”,從此。契丹進入了蕭太後攝政的時代。
她下令遷移山野中的遊民,分發農具耕牛,令官府造冊,開墾荒地,鼓勵農桑。又開辦公學,提升民智,促進契丹,漢,草原各族,遼東以外的遊牧民族之間的團結,依靠韓德讓,耶律斜珍這樣的賢臣,還有耶律賢留下的底蘊,造就出一個空前強大的多民族帝國。
對外,契丹厲兵秣馬,上京四大衛,各路室族,燕雲漢兵,草原騎兵,遼西雲州軍,遼東九女軍,加起來人數多達二十萬。
實打實的二十萬!
燕燕命高麗,渤海王親自來上京謹見,並要求他們派繼承人來契丹為質,渤海王懼怕契丹勢力,乖乖帶著兒子來上京,燕燕賞賜豐厚,送他迴國,命他的兒子學習契丹語言,文字,風俗,從根本上同化他。
高麗王不來,而且沒有派繼承人為質子,派了個庶出的王子。契丹群臣嚷嚷著要殺了這個庶出的王子,嚇得他在承天殿哭了起來,燕燕親自安慰他,仍舊命他同渤海王,宗室子弟一起學習,還特意囑咐不能欺負他。
需要一個親近契丹的皇帝,很難嗎?沒有的話,自己動手造一個不就得了。
契丹的變化,終於引起了趙光義和唐月輕的注意,兩個人暫時都按住了要抽出的劍。
銀州之亂對趙光義來說,不過是傷風感冒,甚至……隻要他願意,並非沒有化幹戈為玉帛的可能。
但契丹就不一樣了,一山不容二虎,自古以來,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就是競爭對手,還是不死不休的那種。這一規則要等到一千多年以後的清朝才會結束。契丹實力不斷增強,燕雲還未收複,遼東故地仍在異族之手,河北平原無險可守,這一切,都迫使趙光義冷靜下來,停止內鬥,解決外患。
而唐月輕也沒心思和趙光義鬥智鬥勇了,他越來越覺得,契丹這個三十多歲的太後,和自己有種莫名的相像!
因為她的一係列舉措,完全就是“高築牆,廣積糧”。把屬國的接班人抓過來同化幾年,送迴去繼承,這種行為很像後世的代理人教育,釜底抽薪啊!
而對銀州的態度,就更不對勁了,關注的太過頭了。王臣鶴是契丹名將,不讓他對付楊業和守衛燕雲重地,卻調他在九原駐守,不合情也不合理。銀州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還不至於讓一個頂級將領閑著無聊天天在一旁守著。
除非她早就知道,銀州會變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