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耶律成雖然是契丹人,卻他沒有什麽大的本事。
但他是三股反叛勢力中,最大,最強的一支。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民族之間的問題。
遼國統治階級是契丹人,但漢人人數,在契丹人之上。
遼國初立時,如果一個契丹人殺了一個漢人,他隻需要賠償金額就行了,漢人殺了契丹人,誅三族。而且這個金額不是給死去漢人的家屬,而是給官府。
再這樣的大環境下,燕雲諸地的漢人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時有反叛。老杜就是這一背景下出生成長的。
後來,民族矛盾越來越尖銳,遼國當權者不得不改變政令,契丹人殺了漢人,要坐牢,賠償金也變成一半官府,一半受害人家屬。而漢人殺了契丹人,處死,全家連坐,由契丹人的家屬決定收為奴仆還是處死。
這個政令換湯不換藥,基本沒有什麽改變。
直到耶律賢繼位後,這位仁慈的野蠻帝王,修改的更加公平。
契丹人殺漢人,坐牢,罰款,賠罪。漢人殺契丹人,處死,家屬盡為官奴。
這個政令其實是耶律賢很努力才得來的結果。軍隊大部分是契丹貴族掌權,朝廷也是。如果耶律賢將一切都平均了,那契丹人就不幹了。
我們辛辛苦苦打天下,到最後和被征服者一個地位,那流血流汗是為了個啥?還不是為了優越感!
而漢人更不爽,老子們辛苦種地,國家有戰事就冒死作戰,迴家就被梳著辮子的契丹人欺負,這能忍?
耶律賢緩解了民族矛盾,卻沒有解決。而耶律成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帶動無數漢人反叛,從者雲集。
當然,也不乏許多投機分子。
解決完西邊和北邊的叛軍後,耶律隆緒令王臣鶴鎮守西境,封為遼西路總節製,賜北原伯。而後令耶律斜珍帶兵東進,迴到上京拱衛京城。
燕燕坐在耶律賢死去的那片獵場裏,天空中卷著白雲,疾風吹動,草長的鮮嫩。又是一年春。
隻是那個偉岸溫柔的身影,何時歸?
“母後。”
耶律隆緒走到燕燕身後,替她披上一件襖子。
“風大,當心著了涼。”
燕燕拉著耶律隆緒的手,耶律隆緒在她旁邊的草地上盤腿坐了下來。
“是母後害死了你父皇。”
燕燕平靜的說話,卻讓耶律隆緒大吃一驚!
“宋廷的太監王繼恩,是母後的人。哀家曾下令,讓他殺了趙匡胤。”
耶律隆緒驚訝的看著母親,有些認不出她:“母後……你……”
“所以,別看這些人鬧得歡,可他們並不是殺了你父皇的人,殺他的人,在宋廷。”
耶律隆緒憤怒的起身,握緊拳頭,燕燕看著他說道:“坐下,你且聽哀家說完。”
耶律隆緒又迷惑,又憤怒的坐了下來。燕燕看著他的說道:“孩子,你還記得高爺爺對你說的話嗎?”
“孩兒自然記得,離間唐月輕與宋主的關係。隻是母後,殺害父皇的究竟是宋主,還是唐月輕?”
燕燕皺眉說道:“這個母後也不知道,二人都有可能,甚至,可能是二人聯手謀劃的也說不準。但是必須將對宋事宜做好部署了。許多年前,我曾注意到一支從北漢來到大遼的黨項部族,後來多方查看,知道他們是宋廷銀州李沂的族人。我一直留著他們,現在看來,能夠派上用場了。”
“李沂?一個地方軍鎮,何勞母後如此費心?”
耶律隆緒不明白,南朝像李沂這樣的軍鎮頭領不少,泉州陳洪進,吳越錢俶,西北李繼隆,荊州呂家,算起來,李沂還是根基淺薄,最弱的那個。
“你還要學的多著呢。”燕燕看著兒子,語重心長的說道:“這個李沂倒沒有什麽稀奇的,可他的妹妹,是唐月輕的兩位正妻之一,你想想,若是他被宋主殺了,唐月輕能不和宋主反目?”
“可是母後,宋主好端端的,怎麽會自斷臂膀呢?”
燕燕看著遠處奔跑的駿馬,施施然的說道:“趙光義疑心很重,遠超他那位雄才大略的兄長,哀家把李沂的族人派去歸順他,乘機向宋主進讒言,以他的性格,定會弑殺李沂,將銀州諸地收迴手裏。李沂一死,唐月輕斷去一臂,這恐怕,也是宋主願意看到的。”
耶律隆緒似懂非懂的問道:“母後,孩兒聽說他們君臣才冰釋前嫌沒有多久,怎會內鬥?僅僅憑借族人的讒言,恐怕趙光義還下不了決心。”
“如果大遼向李沂送去金銀牛羊呢?”
“驅虎吞狼,母後好計策!”
郭襲和蕭達覽率兵在長城外,同耶律成血戰數日,雙方都奈何不了對方。郭襲是成名很早的將領,早在趙老大率兵北伐時,他就隨耶律休哥作戰了,是一員久經沙場的老將。而年輕的蕭達覽,更是驍勇善戰,手下的九女軍,又是大遼精銳。三萬人打七萬,兩倍多的差距,打成了平手,足見實力。
燕燕在承天殿幕後攝政,第一道令,便是契丹與漢一。
就是說,契丹人和漢人同等待遇。
這條命令,將無數漢人的心收入囊中,而為了安撫契丹人,也為了給耶律隆緒積攢威望,由耶律隆緒提出,大遼重新更改國號為契丹。
耶律成手下的人,有的偷偷溜走,有的甚至想偷著殺了他向朝廷邀功,形勢急轉直下,郭襲看準時機,令蕭達覽偷襲遼陽府,自己親自率兵拉扯住耶律成主力。
人心離散,出師不正,兵家大忌。耶律成被郭襲打的倉皇逃竄,大本營遼陽府又被蕭達覽抄了,如同喪家之犬一般逃往高麗。
蕭達覽的九女軍,追入高麗境內,高麗派數萬大軍阻止,被區區幾千人的九女軍打的全軍覆沒,天下震動!
高麗王迫於壓力,請耶律成赴宴,在宴會上趁他醉酒之際,將他的部眾盡數斬殺,把耶律成五花大綁送給蕭達覽,這位小魔頭才班師迴朝。
耶律隆緒下令囚禁耶律成於上京,永生不赦。
而同一時間的銀州,李沂正在認親。
當年離開李漣的那一支族人,一路北遷,先是進入北漢,後來進入契丹,被燕燕注意到,一直留著。如今算是派上大用場了。
“侄兒李繼捧,李繼衝參見伯父!”
銀州府衙的大堂上,李沂看著兩個侄兒,一陣唏噓。平夏部李家,一直人丁凋零,如今二叔的兩個孫子率部來投,實在是難得的喜事。他扶起二人,感慨的說道:“當年大禍,咱們李家四散他鄉,如今終於重聚,此家族之幸也!”
盡管楊氏覺得李繼捧的眼神中透露著野心和詭異,但李沂還是上表朝廷,加李繼捧為銀州觀察使,李繼衝為都虞侯。
“伯父,聽聞我還有一兄繼遷,不知現在何處?”
李繼衝不像李繼捧那樣眼神四處轉動,反而坦坦蕩蕩。
“他在東京讀書,日後會迴來,到時你們兄弟可以好好敘敘。”
“遵命。”
李沂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在他看來,大家是一家人,家人之間,就該默契無間。
事實上,李繼捧,李繼衝確實是李沂二叔的孫子,但他二叔,是燕燕的人。
崇德殿裏,趙光義吃驚的站了起來:“你說什麽?”
賈琰跪在地上,堅定的說道:“已經查明了,李沂的兩個侄子,都是契丹的人,這次去銀州,李沂不但沒有大義滅親,反而留加重用,陛下……恐怕李沂有反心啊!”
趙光義眉頭緊鎖,問道:“月輕知不知道這事?”
“消息傳的慢,八賢王估計還不之道。”
趙光義在殿內來迴踱步,如果李沂投了契丹,那唐月輕是否知情?如果知情,他是什麽意思?
正在這是,崔翰來了,腳步匆忙:“啟奏陛下,臣有十萬火急的軍情報告!”
“講!”
“銀州新任觀察使李繼捧,密奏其伯父李沂私養兵馬,通遼臣宋,或有不臣。他想要剪除李沂,特向陛下請示。”
趙光義一愣,這個李繼捧,有點意思啊……
“此人剛從契丹到銀州,李沂還向朕上表,奏請他為觀察使,朕剛剛準奏,他居然恩將仇報,此等人,朕不用也。”
崔翰和賈琰跪在地上,相視一看,崔翰說道:“陛下,不論他是契丹的人,還是有野心,咱們都可以模糊授意。”
趙光義斜著眼睛看向崔翰:“你說什麽?”
崔翰被官家看的心裏一驚,勉強鎮定下來,說道:“他既然是密奏,咱們可以不迴,這樣的奏請,如果沒有駁斥和降罪,他自然會以為是默許。如此一來,銀州,靈州兩府便可自亂。李繼捧失敗了,咱們就當不知道。李繼捧若是勝了。李沂的兒子不是還在東京嗎?咱們派他兒子征討李繼捧,為父報仇,豈不兩全其美?”
“崔翰,李沂是大宋臣子,西北邊患,平定北漢,他功不可沒。”
“可他的勢力紮根銀,靈二州,軍馬更是多達四萬,這還隻是常備的數量,況且,陛下,李沂可是八賢王的妻兄。他要是死了,八賢王便失去了最堅定的助力。那時要對付他,易如反掌。”
趙光義假惺惺的喝道:“崔翰!你敢如此離間我們君臣之情?”
崔翰抬起頭,目光陰沉:“陛下,唐月輕隻是暫時安穩了下來,就算他一直這樣安穩下去,也不見得穩妥。先帝能製衡他,陛下能製衡他,那麽陛下,他年輕您十幾歲,臣說句犯死罪的話,您龍禦歸天之後,大宋能和他抗衡的人,還有幾人?後繼之君,能壓的住他嗎?那時的天下,還姓趙嗎?”
“放肆!!”
趙光義勃然大怒,一拳砸在桌子上,殿中二人連忙以頭伏地,再不敢發一言。
趙光義目光炯炯的看著這二人,這兩個人都藏著自己的心思,也都和唐月輕有仇。
但是,他們說的卻不無道理,二哥死後,自己費盡心力,才壓製住了唐月輕,這還是憑借自己的威望。倘若自己百年之後,參與開國的唐月輕,應該是第一人。
是啊,就像崔翰說的,那時,大宋還姓趙嗎?
至於剛剛過去沒多久得冰釋前嫌,從來就不在趙光義的考慮之內。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
賈琰見官家再不說話,沒有加罪,壯起膽子繼續火上澆油:“陛下,我們並沒有下令李繼捧弑殺李沂,唐月輕就是查到什麽,也沒有證據。”
趙光義眼睛一眯,對啊……
無本萬利的事,誰會傻的不要?趙光義輕咳一聲,說道:“李繼捧這樣的偷雞摸狗之輩,朕瞧不上,不作理會就是,你們下去吧,此事休要再提起。”
這就是不怪罪李繼捧了,那接下來,銀,靈兩州,要大亂了……
賈琰和崔翰聽了,雙雙磕頭道:“遵旨。”
出了崇德殿,賈琰和崔翰一身汗水。賈琰幸災樂禍看著崔翰說道:“崔大人,看來陛下對唐月輕,還是不放心啊。”
崔翰摸著自己的胡須,點了點頭說道:“賈統領說的不錯,位極人臣,功高震主,最重要的是還年輕,這樣的人,任何一位君王,都不會放心的。霍去病為何暴斃而亡?關雲長為何進退無路?天家無情啊!”
賈琰臉色突然冷了下來,看著崔翰說道:“崔大人,慎言!你可知你是在非議官家!”
崔翰漫不經心的左右看了看,湊近賈琰,看著他不善的臉色說道:“賈統領,你怎知今日的李沂唐月輕,就不是明日的你和我?”
賈琰的瞳孔猛地一縮,看著崔翰昂首闊步的走下台階,他的背影有些蕭索,不像成功後的意氣風發,反而十分落寞。
賈琰站在台階上,按著腰間的寶劍,春日的疾風吹動他的披風,獵獵作響。
承天殿裏,燕燕每次處理完國事,都會來這裏給耶律賢上香,然後一坐就是深夜。
“夫君,你留下的萬裏江山,燕燕終於守住了。”
燭光搖曳,風簾吹動,無盡哀傷。
我不想要的,盡在掌中。
我想要的,卻如指間沙,再用力,換來的卻隻有落空。
但他是三股反叛勢力中,最大,最強的一支。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民族之間的問題。
遼國統治階級是契丹人,但漢人人數,在契丹人之上。
遼國初立時,如果一個契丹人殺了一個漢人,他隻需要賠償金額就行了,漢人殺了契丹人,誅三族。而且這個金額不是給死去漢人的家屬,而是給官府。
再這樣的大環境下,燕雲諸地的漢人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時有反叛。老杜就是這一背景下出生成長的。
後來,民族矛盾越來越尖銳,遼國當權者不得不改變政令,契丹人殺了漢人,要坐牢,賠償金也變成一半官府,一半受害人家屬。而漢人殺了契丹人,處死,全家連坐,由契丹人的家屬決定收為奴仆還是處死。
這個政令換湯不換藥,基本沒有什麽改變。
直到耶律賢繼位後,這位仁慈的野蠻帝王,修改的更加公平。
契丹人殺漢人,坐牢,罰款,賠罪。漢人殺契丹人,處死,家屬盡為官奴。
這個政令其實是耶律賢很努力才得來的結果。軍隊大部分是契丹貴族掌權,朝廷也是。如果耶律賢將一切都平均了,那契丹人就不幹了。
我們辛辛苦苦打天下,到最後和被征服者一個地位,那流血流汗是為了個啥?還不是為了優越感!
而漢人更不爽,老子們辛苦種地,國家有戰事就冒死作戰,迴家就被梳著辮子的契丹人欺負,這能忍?
耶律賢緩解了民族矛盾,卻沒有解決。而耶律成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帶動無數漢人反叛,從者雲集。
當然,也不乏許多投機分子。
解決完西邊和北邊的叛軍後,耶律隆緒令王臣鶴鎮守西境,封為遼西路總節製,賜北原伯。而後令耶律斜珍帶兵東進,迴到上京拱衛京城。
燕燕坐在耶律賢死去的那片獵場裏,天空中卷著白雲,疾風吹動,草長的鮮嫩。又是一年春。
隻是那個偉岸溫柔的身影,何時歸?
“母後。”
耶律隆緒走到燕燕身後,替她披上一件襖子。
“風大,當心著了涼。”
燕燕拉著耶律隆緒的手,耶律隆緒在她旁邊的草地上盤腿坐了下來。
“是母後害死了你父皇。”
燕燕平靜的說話,卻讓耶律隆緒大吃一驚!
“宋廷的太監王繼恩,是母後的人。哀家曾下令,讓他殺了趙匡胤。”
耶律隆緒驚訝的看著母親,有些認不出她:“母後……你……”
“所以,別看這些人鬧得歡,可他們並不是殺了你父皇的人,殺他的人,在宋廷。”
耶律隆緒憤怒的起身,握緊拳頭,燕燕看著他說道:“坐下,你且聽哀家說完。”
耶律隆緒又迷惑,又憤怒的坐了下來。燕燕看著他的說道:“孩子,你還記得高爺爺對你說的話嗎?”
“孩兒自然記得,離間唐月輕與宋主的關係。隻是母後,殺害父皇的究竟是宋主,還是唐月輕?”
燕燕皺眉說道:“這個母後也不知道,二人都有可能,甚至,可能是二人聯手謀劃的也說不準。但是必須將對宋事宜做好部署了。許多年前,我曾注意到一支從北漢來到大遼的黨項部族,後來多方查看,知道他們是宋廷銀州李沂的族人。我一直留著他們,現在看來,能夠派上用場了。”
“李沂?一個地方軍鎮,何勞母後如此費心?”
耶律隆緒不明白,南朝像李沂這樣的軍鎮頭領不少,泉州陳洪進,吳越錢俶,西北李繼隆,荊州呂家,算起來,李沂還是根基淺薄,最弱的那個。
“你還要學的多著呢。”燕燕看著兒子,語重心長的說道:“這個李沂倒沒有什麽稀奇的,可他的妹妹,是唐月輕的兩位正妻之一,你想想,若是他被宋主殺了,唐月輕能不和宋主反目?”
“可是母後,宋主好端端的,怎麽會自斷臂膀呢?”
燕燕看著遠處奔跑的駿馬,施施然的說道:“趙光義疑心很重,遠超他那位雄才大略的兄長,哀家把李沂的族人派去歸順他,乘機向宋主進讒言,以他的性格,定會弑殺李沂,將銀州諸地收迴手裏。李沂一死,唐月輕斷去一臂,這恐怕,也是宋主願意看到的。”
耶律隆緒似懂非懂的問道:“母後,孩兒聽說他們君臣才冰釋前嫌沒有多久,怎會內鬥?僅僅憑借族人的讒言,恐怕趙光義還下不了決心。”
“如果大遼向李沂送去金銀牛羊呢?”
“驅虎吞狼,母後好計策!”
郭襲和蕭達覽率兵在長城外,同耶律成血戰數日,雙方都奈何不了對方。郭襲是成名很早的將領,早在趙老大率兵北伐時,他就隨耶律休哥作戰了,是一員久經沙場的老將。而年輕的蕭達覽,更是驍勇善戰,手下的九女軍,又是大遼精銳。三萬人打七萬,兩倍多的差距,打成了平手,足見實力。
燕燕在承天殿幕後攝政,第一道令,便是契丹與漢一。
就是說,契丹人和漢人同等待遇。
這條命令,將無數漢人的心收入囊中,而為了安撫契丹人,也為了給耶律隆緒積攢威望,由耶律隆緒提出,大遼重新更改國號為契丹。
耶律成手下的人,有的偷偷溜走,有的甚至想偷著殺了他向朝廷邀功,形勢急轉直下,郭襲看準時機,令蕭達覽偷襲遼陽府,自己親自率兵拉扯住耶律成主力。
人心離散,出師不正,兵家大忌。耶律成被郭襲打的倉皇逃竄,大本營遼陽府又被蕭達覽抄了,如同喪家之犬一般逃往高麗。
蕭達覽的九女軍,追入高麗境內,高麗派數萬大軍阻止,被區區幾千人的九女軍打的全軍覆沒,天下震動!
高麗王迫於壓力,請耶律成赴宴,在宴會上趁他醉酒之際,將他的部眾盡數斬殺,把耶律成五花大綁送給蕭達覽,這位小魔頭才班師迴朝。
耶律隆緒下令囚禁耶律成於上京,永生不赦。
而同一時間的銀州,李沂正在認親。
當年離開李漣的那一支族人,一路北遷,先是進入北漢,後來進入契丹,被燕燕注意到,一直留著。如今算是派上大用場了。
“侄兒李繼捧,李繼衝參見伯父!”
銀州府衙的大堂上,李沂看著兩個侄兒,一陣唏噓。平夏部李家,一直人丁凋零,如今二叔的兩個孫子率部來投,實在是難得的喜事。他扶起二人,感慨的說道:“當年大禍,咱們李家四散他鄉,如今終於重聚,此家族之幸也!”
盡管楊氏覺得李繼捧的眼神中透露著野心和詭異,但李沂還是上表朝廷,加李繼捧為銀州觀察使,李繼衝為都虞侯。
“伯父,聽聞我還有一兄繼遷,不知現在何處?”
李繼衝不像李繼捧那樣眼神四處轉動,反而坦坦蕩蕩。
“他在東京讀書,日後會迴來,到時你們兄弟可以好好敘敘。”
“遵命。”
李沂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在他看來,大家是一家人,家人之間,就該默契無間。
事實上,李繼捧,李繼衝確實是李沂二叔的孫子,但他二叔,是燕燕的人。
崇德殿裏,趙光義吃驚的站了起來:“你說什麽?”
賈琰跪在地上,堅定的說道:“已經查明了,李沂的兩個侄子,都是契丹的人,這次去銀州,李沂不但沒有大義滅親,反而留加重用,陛下……恐怕李沂有反心啊!”
趙光義眉頭緊鎖,問道:“月輕知不知道這事?”
“消息傳的慢,八賢王估計還不之道。”
趙光義在殿內來迴踱步,如果李沂投了契丹,那唐月輕是否知情?如果知情,他是什麽意思?
正在這是,崔翰來了,腳步匆忙:“啟奏陛下,臣有十萬火急的軍情報告!”
“講!”
“銀州新任觀察使李繼捧,密奏其伯父李沂私養兵馬,通遼臣宋,或有不臣。他想要剪除李沂,特向陛下請示。”
趙光義一愣,這個李繼捧,有點意思啊……
“此人剛從契丹到銀州,李沂還向朕上表,奏請他為觀察使,朕剛剛準奏,他居然恩將仇報,此等人,朕不用也。”
崔翰和賈琰跪在地上,相視一看,崔翰說道:“陛下,不論他是契丹的人,還是有野心,咱們都可以模糊授意。”
趙光義斜著眼睛看向崔翰:“你說什麽?”
崔翰被官家看的心裏一驚,勉強鎮定下來,說道:“他既然是密奏,咱們可以不迴,這樣的奏請,如果沒有駁斥和降罪,他自然會以為是默許。如此一來,銀州,靈州兩府便可自亂。李繼捧失敗了,咱們就當不知道。李繼捧若是勝了。李沂的兒子不是還在東京嗎?咱們派他兒子征討李繼捧,為父報仇,豈不兩全其美?”
“崔翰,李沂是大宋臣子,西北邊患,平定北漢,他功不可沒。”
“可他的勢力紮根銀,靈二州,軍馬更是多達四萬,這還隻是常備的數量,況且,陛下,李沂可是八賢王的妻兄。他要是死了,八賢王便失去了最堅定的助力。那時要對付他,易如反掌。”
趙光義假惺惺的喝道:“崔翰!你敢如此離間我們君臣之情?”
崔翰抬起頭,目光陰沉:“陛下,唐月輕隻是暫時安穩了下來,就算他一直這樣安穩下去,也不見得穩妥。先帝能製衡他,陛下能製衡他,那麽陛下,他年輕您十幾歲,臣說句犯死罪的話,您龍禦歸天之後,大宋能和他抗衡的人,還有幾人?後繼之君,能壓的住他嗎?那時的天下,還姓趙嗎?”
“放肆!!”
趙光義勃然大怒,一拳砸在桌子上,殿中二人連忙以頭伏地,再不敢發一言。
趙光義目光炯炯的看著這二人,這兩個人都藏著自己的心思,也都和唐月輕有仇。
但是,他們說的卻不無道理,二哥死後,自己費盡心力,才壓製住了唐月輕,這還是憑借自己的威望。倘若自己百年之後,參與開國的唐月輕,應該是第一人。
是啊,就像崔翰說的,那時,大宋還姓趙嗎?
至於剛剛過去沒多久得冰釋前嫌,從來就不在趙光義的考慮之內。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
賈琰見官家再不說話,沒有加罪,壯起膽子繼續火上澆油:“陛下,我們並沒有下令李繼捧弑殺李沂,唐月輕就是查到什麽,也沒有證據。”
趙光義眼睛一眯,對啊……
無本萬利的事,誰會傻的不要?趙光義輕咳一聲,說道:“李繼捧這樣的偷雞摸狗之輩,朕瞧不上,不作理會就是,你們下去吧,此事休要再提起。”
這就是不怪罪李繼捧了,那接下來,銀,靈兩州,要大亂了……
賈琰和崔翰聽了,雙雙磕頭道:“遵旨。”
出了崇德殿,賈琰和崔翰一身汗水。賈琰幸災樂禍看著崔翰說道:“崔大人,看來陛下對唐月輕,還是不放心啊。”
崔翰摸著自己的胡須,點了點頭說道:“賈統領說的不錯,位極人臣,功高震主,最重要的是還年輕,這樣的人,任何一位君王,都不會放心的。霍去病為何暴斃而亡?關雲長為何進退無路?天家無情啊!”
賈琰臉色突然冷了下來,看著崔翰說道:“崔大人,慎言!你可知你是在非議官家!”
崔翰漫不經心的左右看了看,湊近賈琰,看著他不善的臉色說道:“賈統領,你怎知今日的李沂唐月輕,就不是明日的你和我?”
賈琰的瞳孔猛地一縮,看著崔翰昂首闊步的走下台階,他的背影有些蕭索,不像成功後的意氣風發,反而十分落寞。
賈琰站在台階上,按著腰間的寶劍,春日的疾風吹動他的披風,獵獵作響。
承天殿裏,燕燕每次處理完國事,都會來這裏給耶律賢上香,然後一坐就是深夜。
“夫君,你留下的萬裏江山,燕燕終於守住了。”
燭光搖曳,風簾吹動,無盡哀傷。
我不想要的,盡在掌中。
我想要的,卻如指間沙,再用力,換來的卻隻有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