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1年四月,春雨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正是新燕築巢,鶯飛草長的時節。


    可此時的河北諸地,宋軍密集動作,從河北到河內,河東,延州,銀州,一直到河西。整個大宋北方的所有邊鎮都在調兵遣將,集結人馬。因為四月剛開頭,大遼皇帝耶律賢,派宰執韓德讓為中軍節製,命宗室耶律休哥為南院大王,集結草原十萬騎兵,揮師南下。


    遼國這般大動幹戈,要求很簡單——他們要大宋歸還燕雲十六州中當年被郭威打下的幽州和瀛州。


    大宋君臣聽了很懵逼,我還沒找你要其他十四個州呢,你居然跑來要這兩個州?莫不是草原上放羊放傻了?


    兩國民眾群情激憤,紛紛要求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加上大宋內部朝局動蕩。而遼國平定了高麗,解決了後顧之憂,沒道理不落井下石。


    為什麽會造成這種認知上的矛盾和領土上的爭執?小孩沒娘,說來話長。這還得從滅掉大唐王朝的後梁說起。


    “燕雲十六州”是個地理名詞,具體是指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蔚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燕雲十六州的地勢非常險要,本身就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華北地區向來以平原為主,橫亙在其兩側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成為了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難於逾越的障礙。這巍峨險峻的山脈儼然構築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


    在山脈之下,更是有著桑幹河和巨馬河這兩條河流作為抵禦遊牧民族鐵騎的第二道天然防線。事實上河流在戰爭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預估的。在中國古代,江河沼澤特別是河流常成為拒敵於外的防禦屏障。在那個以刀槍弓箭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時代,利用江河設防是戰爭雙方常用的禦敵辦法。


    在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就是依托了燕雲十六州巍峨險峻的山脈、川流不息的河流以及雄偉壯麗的長城這三道防線抵禦住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自秦朝起,大漢,曹魏,隋唐莫不如是。正是依靠著這裏,他們才能抵擋草原民族的兇猛攻勢,慢慢積攢力量,最終反擊。某種意義上來說,霍去病,衛青,李廣,張遼,韓擒虎,李靖這些中原王朝的名將都是沾了這些北方屏障的光,才能青史留名。


    從來都是時勢造英雄,地勢也一樣。


    後梁朱溫滅掉唐朝之後,占據了中原,但他的大梁隻是名義上的朝廷,四周強敵環飼,關中的李茂貞,江南的楊行密,還有河東的沙陀人李克用,個個都不是好惹的。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滅了朱家的後梁,建立了後唐。


    李存勖有個養子叫李嗣源,李嗣源有個女婿,叫石敬瑭。


    在唐月輕的那個時代,有一部動漫特別火——《畫江湖之不良人》,講得就是這個時期的故事,幻音坊的老大李茂貞,通文館的李嗣源,便是以這個時期的軍閥為雛形設計的。不過真實的曆史可沒有動漫裏那麽俠骨柔情,而是屍橫遍野,白骨累累。


    石敬瑭本來也就是個普通的亂世梟雄,左不過是個留下姓名的皇帝,但他幹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這件事讓他千古留名。這也就是李世民已經掛了,不然非得從昭陵衝出來拍死石敬瑭。


    事情是這樣的,石敬瑭自從娶了李嗣源的女兒後,便官運亨通,加上他兇殘好戰,屢立軍功,深的李存勖信任,這些人以武治國,最終滅了後梁。這個過程中石敬瑭協助李存勖擒拿了後梁名將王彥章,名聲初顯。


    順便說一句,這個李存勖還有個愛好,喜歡唱戲。這也無可厚非,誰沒有點愛好?比起喜歡征集天下美女入宮的隋煬帝,建造阿房宮的秦始皇,還有喜歡煉丹修仙的漢武帝,這個愛好實在不算個事。


    問題是,李存勖太喜歡唱戲了,愛屋及烏,也喜歡手下這幫戲子。於是大手一揮,封官賞爵!


    這些戲子穿著名貴的衣服,出入都有仆人婢女跟隨服侍,有的甚至位列三公,他們也不屑給平民和百官演出,心態漸漸發生了變化,開始覺得高人一等,不事生產,大肆圈地,戲子之間也相互攻擊,甚至鬧出大戲子買兇殺害比自己唱的好的民間戲子。後唐朝政混亂不堪。


    民間也亂了,平民百姓但凡家裏兒女有聲音好的,都不送去讀書識字,甚至不去種田,而是送進戲班子教導,隻盼著有一日,一曲動京城,一唱搏君心。


    皇帝喜歡,那就讓這他們唄,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一個深得李存勖喜歡的大戲子,不知是飄了還是怎的,強行綁了一位邊鎮重將的妻子,帶迴府中,第二日,隻從後門拖出一具衣不蔽體的屍首。


    這下捅了馬蜂窩,底下的文武百官不幹了,老子幸幸苦苦拚了命給你打天下,熬夜給你治國家,到頭來被一幫戲子騎在頭上拉屎撒尿?那名妻子被害的將領率兵圍住大戲子的府邸,萬箭齊發,四處縱火,將那座府邸燒成了白地。


    平整的白地。


    李存勖大怒,命令禦林軍抓住這個將領,將其斬殺在菜市口。這件事,徹底寒了百官的心。


    同光四年,趙在禮兵變魏博鎮,也就是唐月輕崛起的大名府。朝廷派遣元行欽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除了李嗣源,旁人都不能招降趙在禮,李存勖於是任李嗣源為統帥,派去鎮壓,但到了魏州時,李嗣源自己的軍隊也發生了兵變,請求李嗣源在河北稱帝。從這件事裏可以看出,李存勖有多麽得不得人心。


    李嗣源對李存勖沒有二心,接受了霍彥威的勸諫,這時就想隻身迴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極力反對他這種不明智的做法,他說:“豈有在外領兵,軍隊發生兵變後,其主將卻沒事的道理?況且猶豫不決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勢迅速南下。我願領騎兵三千先去攻下汴州,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處。得之則大事可成。”


    李嗣源這才醒悟過來,立即派他領兵先行,自己隨後跟進。石敬瑭在黎陽渡過黃河,占領汴州。等到李嗣源進入汴城,李存勖也親自率領軍隊到達離汴城五裏路的西北部,他登上高城歎息說:“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隨莊宗的士兵大量潰散,前來歸順李嗣源。李嗣源馬上派遣石敬瑭率領士兵擔任前鋒,奔赴汜水關,不多久,後唐莊宗李存勖,被手下文武百官率兵造反,內亂而亡。同月,李嗣源進入了洛陽稱帝,成為了後唐明宗。


    在這樣的大環境和自己的奮鬥下,石敬瑭從一個小人物變成了從龍之臣,天子駙馬。奉命節製陝州。


    陝州是哪裏?關隴秦地。


    巍峨的長安城,就屹立在這裏,天下第一的秦地漢都,千年的關隴世家,就這樣握在了石敬瑭手裏。


    長興四年,也就是公元933年,秦王李從榮上奏北方契丹、吐渾、突厥犯邊,需要一名大將統帥邊軍,眾臣認為隻有石敬瑭和康義誠能夠擔當。石敬瑭本來就不願做禁軍副帥,自願北上。


    於是明宗加封石敬瑭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名號,他又掌握了河東這塊後唐起源地區的軍政大權。有一天在中興殿宴飲,石敬瑭捧杯為明宗祝壽,趁便上奏說“:我雖微小怯懦,想到邊陲大事,豈能不竭力盡忠,隻是我遠離京都,長久見不到皇上,不能隨時申報。”


    這件事後,石敬瑭深的李嗣源之心,從此不再疑慮,一切都交付給他。這時候的石敬瑭,確實是忠君愛國,鎮守邊關,兢兢業業。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李嗣源死了。


    新上任的李從厚對父親李嗣源的前朝舊臣一個個的誅殺撤換,搞完了朝廷,開始搞地方。朝廷的搞搞也就算了,都是籠子裏的雞鴨,沒什麽的。可能在這樣的亂世中鎮守地方的,哪個不是虎豹豺狼?就能這樣任你揉圓搓扁?


    李嗣源的另一個兒子李從珂直接起兵造反,李從厚派石敬瑭去收拾,想要以地方滅地方,坐山觀虎鬥。結果石敬瑭直接投靠了李從珂。他忠心耿耿的是李嗣源,至於他的兒子們……誰當皇帝不是當呢?


    李從珂繼位以後,任石敬瑭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雖然石敬瑭幫他除掉了李從厚這個後患,但並沒有信任他,反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來對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離河東這塊根據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後,也不敢提出要迴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後竟瘦得皮包骨,不像個人樣。妻子李氏趕忙向母親曹太後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迴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後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後從小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成什麽威脅,於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迴到了河東。


    放虎歸山。


    李從珂放他迴去後就後悔了,不斷派人招石敬瑭迴京,石敬瑭每次都稱病不能遠行。李從珂又派人來接替石敬瑭,都被石敬瑭軟禁起來。有一個剛直不阿,一見石敬瑭要軟禁自己,拔刀自衛,被石敬瑭手下人直接誅殺。


    臉麵撕破了,也就不裝了。


    李從珂命張敬達領兵攻打太原。安重榮、安元信、安審信,張萬迪四處圍攻石敬瑭,形勢萬分危急。


    石敬瑭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計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向其許諾: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石敬瑭手下一個叫劉知遠的大將認為條件太屈辱,沒有必要許諾這麽多,但石敬瑭在桑維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這個劉知遠,也不是簡單人物,他後來滅掉了石敬瑭的後晉,建立了後漢。現在的北漢劉繼元,便是他的後代。


    言歸正傳,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從雁門關南下來救石敬瑭,最後偷襲大敗後唐軍隊,殺死一萬多人。公元936年。也是後晉天福元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這是莫大的屈辱,從來都是中原王朝冊封草原民族稱王稱帝,第一次出現了草原帝國冊封中原王朝稱帝。而且冊封的還是背主求榮之輩!


    正是這件事,讓劉知遠憤狠難平,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劉知遠又羞又愧: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他憤恨到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中原從此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失去了戰馬的重要產地,失去了北方巨大的天然屏障。失去了百年安定。


    石敬瑭雖然憑借不要臉的本事得到了契丹援助,滅了後唐做上皇位,可日子並沒有好起來,反而越過越難過。


    他雖然盡力安撫藩鎮,但藩鎮沒有一個服氣的,尤其恥於臣服契丹。大家打來打去,都是上邦之間的問題,哪怕是個乞丐做皇帝,也比臣服契丹要讓人服氣的多。


    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率兵挺身南歸。


    公元937年,天雄節度使範廷光在魏州起兵造反,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不但沒有平叛,反而和範廷光一同造反。渭州也發生兵變。第二年,契丹改國號“大遼”。侍衛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幹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隻能服從他。公元940年,楊光遠擅殺範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後晉走上了後梁的老路,名義上是朝廷,實際上卻軍閥混戰。


    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並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石敬瑭發兵斬了安重榮,並將他的頭送與契丹。


    後來,石敬瑭在憂憤交加中死去。他一生都沒有丟下“兒皇帝”這頂帽子,反倒是他兒子石重貴還算有點氣節,兩次出兵同契丹開戰,為的就是洗刷恥辱。但還是無濟於事。直到郭威率兵奪取了瀛州,柴榮率兵奪取了幽州,才算贏迴了一點點華夏民族的臉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酒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薄霧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薄霧掩並收藏酒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