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暉上前握住顧陵的手,忙應道:“在呢,我在呢。”
“以前經常在您府上無禮,您沒有計較,我心中一直很感激,咳咳……說起來,這些年受了您不少恩惠和相助。隻怕……隻怕日後,不能常伴左右,聆聽教誨了……”
溫暉眼眶濕潤,哽咽不能言語,韓重登立在一旁,亦是悲愴萬分。
陳喬歎著氣上前,安慰著顧陵:“小將軍不必憂愁,定會好起來的,那九殷真人說了,要去為你尋藥救治,你莫要擔心,養好身子……”
“陳大人,我這身子如何,自己知曉,你不必……不必再騙我了,你與我父親有舊,更是……是林爺爺的摯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陳大人,當心朝堂上……上的小人……”
顧陵的父親,太書令顧周全站在床側,看著兒子憔悴的模樣,心痛萬分,不禁哭了出來,顧陵氣若遊絲,喃喃道:“父……父親,不必傷感,生死皆有定數,可惜兒不能侍奉您左右了……孩兒不孝……”
“不要再說了,陵兒,你會好起來的,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顧周全臉上盡是淚水,白發人送黑發人,如何能不叫他心痛?
幾人同顧陵說罷,顧陵的母親朱氏哭著進來,溫暉等人連忙讓開,朱氏一邊哭泣,一邊將兒子的頭發理順,顧陵掙紮著說道:“娘,別哭了,再抱一次孩兒吧……”
幾個人將顧陵扶起來,朱氏哭成了淚人,不能言語,將顧陵的頭抱在懷中。
突然,顧陵眼睛瞪大,拚盡力氣喊了起來:“生我於天地,奈何無時耶?!”
眾人再看時,顧陵已經閉著眼睛,沒了生氣。朱氏已經哭的沒有了眼淚和聲音,隻是輕輕的拍著兒子的肩膀,就像小時候抱著他一樣,好似隻是睡著了一般。
顧家哀聲一片,張羅著為顧陵舉辦了葬禮,唐月輕知道這個消息時,沉默良久,這一幕似曾相識,林仁肇,顧陵這樣的人,都是華夏民族的驕傲,他們不應當這樣死去,他們的宿命應該是同遼國血戰沙場,馬革裹屍,而不是這樣悲劇收場。
李唐最能打,也可能是漢唐後裔中最能打的戰將顧陵因病亡故,年僅二十二歲。唐月輕悲傷之下,為顧陵寫了一副吊書,差人送到江南,以表達對這位絕世戰將的懷念和惋惜之情。
“提劍出芒碭,三秦烽煙長,關東混戰,十萬入鹹陽。鴻門宴上執戟郎,戲亭分九王。南鄭棧道觸壁涼,峻嶺多蒼茫。怨不甘,虎狼暗度出陳倉。
子期聚下相,西楚號霸王,巨鹿鑾兵,七路共尊攘。阿房炬火隨風揚,垓下歎淒惶。千秋一統終是夢,淚眼看霓裳。逝愛妾,寒鴉月下映烏江。”
顧周全收到這份來自顧陵對手的吊書,並沒有撕毀或者丟棄,而是鄭重的將它和其他人的吊書挽聯放在一起。
李煜也親自來吊唁顧陵,在結束後,看到了這份吊書,命人抄錄了迴去,在宮中仔細端詳。
這詞一看就是出自唐月輕之手,隻有他才能有如此磅礴大氣,又哀傷痛惜的才情。這詞前半段,說的是劉邦和韓信屈身漢中,後因不甘心而暗度陳倉的典故。以此映射顧陵不甘屈居江南,想要策馬中原的誌氣。
至於後半段,則是將顧陵比做西楚霸王,誇讚他天下無敵的身手,而緊接著用項羽失去虞姬,來哀歎世間再無顧陵。英雄落幕……
張泊並沒有自知之明,派心腹鄧惡任廬江太守,駐軍從三萬增加到五萬,這和鄧惡什麽都不會,卻自比周瑜,檀道濟。天天揚言要北伐中原,恢複盛唐。如果隻是說說也罷,他竟然縱容士兵越境搶劫淮北百姓和客商,這無疑給了趙老大很好的借口。
公元970年六月,趙老大昭告天下,陳列了張泊和鄧惡的十大罪狀,直接責問李煜。書信被張泊壓了下來,並沒有給李煜看。趙老大見自己的召書竟然石沉大海,憤怒不已,正好遼國傳來消息,言說耶律賢正在對高麗用兵。趙老大立刻派任德義,姚內斌率兵六萬越過邊界,直逼廬江。
一時間,狼煙再起!
李唐本來就失去了戰略上的統籌人物林仁肇,如今更是失去戰術上的中流砥柱顧陵。跟本抵擋不住宋軍的猛攻,節節敗退。
唐月輕並不關心這些,溫暉,李雄失勢,向溫又是林仁肇舊部,都不得重用,像鄧惡那些個籍籍無名之輩,根本不可能是任德義的對手。
所以唐月輕安心在家中修書。修愛情故事的讀本。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
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麵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
十裏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寫完了《西廂記》,唐月輕將稿子送到孫承恩手裏,印冊成書,在香檀書館發售後,引的京城無數女子,官家小姐的青睞,幾乎人人閨房中都藏著一本。好多大儒都乘機站出來指責唐月輕罔顧人倫,這《西廂記》引的無數女子開始思考父母定下的婚約,更有厲害的,要自己找夫婿,公然拒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這本書仍然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喚醒了大宋女子對自己的婚姻和人生的思考。
趙老大天天能收到無數彈劾唐月輕的奏章,還有幾個大儒寫了萬民書,拿到街上,吆喝著說按個手印就能得一文錢,人們爭前恐後,一邊嘲笑這些人讀書讀成了傻子,一邊按手印領錢,趙老大隻是不痛不癢的斥責了早已經賺的盆滿缽滿的唐月輕。那些個守舊派恨的牙癢癢,卻無可奈何。
如果隻是《西廂記》,倒也罷了,也不知道唐月輕是不是故意的,沒過幾天,又出了一本書。如果說《西廂記》是揭開包辦婚姻的醜陋嘴臉,引起大宋女子們共鳴的話。那後麵這一本書,就完全是政治目的!
“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
你有什麽事?你說。
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
這個就依你,打什麽不緊。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練掛旗上科。
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隻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你還有甚的說話,此時不對監斬大人說,幾時說那?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
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衝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可不胡說!
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錦,免著我屍骸現;要什麽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
打嘴!那有這等說話!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甚麽三年不見甘霖降,也隻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怎麽這一會兒天色陰了也?
好冷風也!
浮雲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願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飛六月,亢旱三年嗬,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
呀,真個下雪了,有這等異事!
我也道平日殺人,滿地都是鮮血,這個竇娥的血,都飛在那丈二白練上,並無半點落地,委實奇怪。
這死罪必有冤枉,早兩樁兒應驗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說話,準也不準?且看後來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與我抬她屍首,還了那蔡婆婆去罷。
獨立空堂思黯然,高峰月出滿林煙,非關有事人難睡,自是驚魂夜不眠。老夫竇天章是也。自離了我那端雲孩兒,可早十六年光景。老夫自到京師,一舉及第,官拜參知政事。隻因老夫廉能清正,節操堅剛,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老夫一喜一悲,喜嗬,老夫身居台省,職掌刑名,勢劍金牌,威權萬裏;悲嗬,有端雲孩兒,七歲上與了蔡婆婆為兒媳婦,老夫自得官之後,使人往楚州問蔡婆婆家,他鄰裏街坊道,自當年蔡婆婆不知搬在那裏去了,至今音信皆無。老夫為端雲孩兒,啼哭的眼目昏花,憂愁得須發斑白。今日來到這淮南地麵,不知這楚州為何三年不雨?”
《竇娥冤》被唐月輕印刷成了數十萬份,在大宋是要花錢購買的,而在李唐境內則是免費發放。江南在張泊掌權下,吏治黑暗,官官相護,多有冤案,判案隻認錢,不認人。《竇娥冤》的故事講的是淮南地界,深得認同。直接挖出了江南窮苦百姓的怒火,扯下了李唐政權的遮羞布,積攢許久的民怨終於沸騰了,李唐境內叛亂四起,更有許多百姓偷偷跨過邊境,投往大宋。
趙老大讀完《竇娥冤》,又拿起江南細作傳來的密報,著實驚訝!他也是一代雄主,可是似這般動動紙筆,就讓別國內亂四起,上下離心的本事,他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任德義率兵正麵討伐,唐月輕暗中激化李唐的階級矛盾,雙管齊下,將李唐折磨的疲憊不堪,許多江南世家都受到巨大的衝擊,平日裏低眉順眼貫受欺負的賤民,如今紛紛站出來抗爭,脾氣好的跟你講道理,上書要求懲處貪官汙吏,重判冤假錯案。脾氣不好的操起刀槍占山為王,攻城取寨殺人放火。李唐治下亂成了一鍋粥。
這件事也給了趙老大巨大的震撼,他下旨令吏部尚書薛居正嚴查官員治理的手段和方法,翻出舊案仔細核查,並且在朝會時拿李唐做反麵教材好好訓誡了朝臣,禦史台的職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無數禦史走上街頭,走進了大宋的各個府衙州縣,一旦有人喊冤陳情,這些人就像貓聞到魚腥一般聚了過來,主持公道,若是屬實,輕則彈劾罷官,重則人頭落地。大宋的父母官們戰戰兢兢,再也不敢有收受賄賂,拿錢辦事。吏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當然也有無賴地痞乘機尋血滋事的,對於這些因為各種目的想要陷害正直官員的,趙老大隻有一道旨意——殺!
一篇小小的《竇娥冤》,讓大宋和李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和動蕩。許多戲班子將《竇娥冤》和《西廂記》改成戲文,四處傳唱。唐月輕在這裏使了個心眼,大宋發布的版本中,竇娥最後得父親平反,沉冤得雪。而在江南發布的版本中,竇娥就這樣冤死了,並沒有後麵的橋段。結果大宋受到了警示,並且及時改良了官吏辦案的風氣。李唐就慘了,長期受到欺壓的百姓,將積攢的怒氣和怨氣,變成了大火和刀劍,迴報給這個腐敗混亂,千穿百孔的朝廷。
《竇娥冤》在唐月輕有意的運作下,不僅僅在大宋和李唐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遼國也是影響頗深,大遼皇帝耶律賢從大宋購買了完整的版本,一邊罵罵咧咧埋怨大宋不地道,一邊日夜趕製印發,才沒有讓李唐出現的浩劫重現。
“以前經常在您府上無禮,您沒有計較,我心中一直很感激,咳咳……說起來,這些年受了您不少恩惠和相助。隻怕……隻怕日後,不能常伴左右,聆聽教誨了……”
溫暉眼眶濕潤,哽咽不能言語,韓重登立在一旁,亦是悲愴萬分。
陳喬歎著氣上前,安慰著顧陵:“小將軍不必憂愁,定會好起來的,那九殷真人說了,要去為你尋藥救治,你莫要擔心,養好身子……”
“陳大人,我這身子如何,自己知曉,你不必……不必再騙我了,你與我父親有舊,更是……是林爺爺的摯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陳大人,當心朝堂上……上的小人……”
顧陵的父親,太書令顧周全站在床側,看著兒子憔悴的模樣,心痛萬分,不禁哭了出來,顧陵氣若遊絲,喃喃道:“父……父親,不必傷感,生死皆有定數,可惜兒不能侍奉您左右了……孩兒不孝……”
“不要再說了,陵兒,你會好起來的,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顧周全臉上盡是淚水,白發人送黑發人,如何能不叫他心痛?
幾人同顧陵說罷,顧陵的母親朱氏哭著進來,溫暉等人連忙讓開,朱氏一邊哭泣,一邊將兒子的頭發理順,顧陵掙紮著說道:“娘,別哭了,再抱一次孩兒吧……”
幾個人將顧陵扶起來,朱氏哭成了淚人,不能言語,將顧陵的頭抱在懷中。
突然,顧陵眼睛瞪大,拚盡力氣喊了起來:“生我於天地,奈何無時耶?!”
眾人再看時,顧陵已經閉著眼睛,沒了生氣。朱氏已經哭的沒有了眼淚和聲音,隻是輕輕的拍著兒子的肩膀,就像小時候抱著他一樣,好似隻是睡著了一般。
顧家哀聲一片,張羅著為顧陵舉辦了葬禮,唐月輕知道這個消息時,沉默良久,這一幕似曾相識,林仁肇,顧陵這樣的人,都是華夏民族的驕傲,他們不應當這樣死去,他們的宿命應該是同遼國血戰沙場,馬革裹屍,而不是這樣悲劇收場。
李唐最能打,也可能是漢唐後裔中最能打的戰將顧陵因病亡故,年僅二十二歲。唐月輕悲傷之下,為顧陵寫了一副吊書,差人送到江南,以表達對這位絕世戰將的懷念和惋惜之情。
“提劍出芒碭,三秦烽煙長,關東混戰,十萬入鹹陽。鴻門宴上執戟郎,戲亭分九王。南鄭棧道觸壁涼,峻嶺多蒼茫。怨不甘,虎狼暗度出陳倉。
子期聚下相,西楚號霸王,巨鹿鑾兵,七路共尊攘。阿房炬火隨風揚,垓下歎淒惶。千秋一統終是夢,淚眼看霓裳。逝愛妾,寒鴉月下映烏江。”
顧周全收到這份來自顧陵對手的吊書,並沒有撕毀或者丟棄,而是鄭重的將它和其他人的吊書挽聯放在一起。
李煜也親自來吊唁顧陵,在結束後,看到了這份吊書,命人抄錄了迴去,在宮中仔細端詳。
這詞一看就是出自唐月輕之手,隻有他才能有如此磅礴大氣,又哀傷痛惜的才情。這詞前半段,說的是劉邦和韓信屈身漢中,後因不甘心而暗度陳倉的典故。以此映射顧陵不甘屈居江南,想要策馬中原的誌氣。
至於後半段,則是將顧陵比做西楚霸王,誇讚他天下無敵的身手,而緊接著用項羽失去虞姬,來哀歎世間再無顧陵。英雄落幕……
張泊並沒有自知之明,派心腹鄧惡任廬江太守,駐軍從三萬增加到五萬,這和鄧惡什麽都不會,卻自比周瑜,檀道濟。天天揚言要北伐中原,恢複盛唐。如果隻是說說也罷,他竟然縱容士兵越境搶劫淮北百姓和客商,這無疑給了趙老大很好的借口。
公元970年六月,趙老大昭告天下,陳列了張泊和鄧惡的十大罪狀,直接責問李煜。書信被張泊壓了下來,並沒有給李煜看。趙老大見自己的召書竟然石沉大海,憤怒不已,正好遼國傳來消息,言說耶律賢正在對高麗用兵。趙老大立刻派任德義,姚內斌率兵六萬越過邊界,直逼廬江。
一時間,狼煙再起!
李唐本來就失去了戰略上的統籌人物林仁肇,如今更是失去戰術上的中流砥柱顧陵。跟本抵擋不住宋軍的猛攻,節節敗退。
唐月輕並不關心這些,溫暉,李雄失勢,向溫又是林仁肇舊部,都不得重用,像鄧惡那些個籍籍無名之輩,根本不可能是任德義的對手。
所以唐月輕安心在家中修書。修愛情故事的讀本。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
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麵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
十裏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寫完了《西廂記》,唐月輕將稿子送到孫承恩手裏,印冊成書,在香檀書館發售後,引的京城無數女子,官家小姐的青睞,幾乎人人閨房中都藏著一本。好多大儒都乘機站出來指責唐月輕罔顧人倫,這《西廂記》引的無數女子開始思考父母定下的婚約,更有厲害的,要自己找夫婿,公然拒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這本書仍然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喚醒了大宋女子對自己的婚姻和人生的思考。
趙老大天天能收到無數彈劾唐月輕的奏章,還有幾個大儒寫了萬民書,拿到街上,吆喝著說按個手印就能得一文錢,人們爭前恐後,一邊嘲笑這些人讀書讀成了傻子,一邊按手印領錢,趙老大隻是不痛不癢的斥責了早已經賺的盆滿缽滿的唐月輕。那些個守舊派恨的牙癢癢,卻無可奈何。
如果隻是《西廂記》,倒也罷了,也不知道唐月輕是不是故意的,沒過幾天,又出了一本書。如果說《西廂記》是揭開包辦婚姻的醜陋嘴臉,引起大宋女子們共鳴的話。那後麵這一本書,就完全是政治目的!
“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
你有什麽事?你說。
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
這個就依你,打什麽不緊。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練掛旗上科。
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隻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你還有甚的說話,此時不對監斬大人說,幾時說那?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
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衝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可不胡說!
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錦,免著我屍骸現;要什麽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
打嘴!那有這等說話!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甚麽三年不見甘霖降,也隻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怎麽這一會兒天色陰了也?
好冷風也!
浮雲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願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飛六月,亢旱三年嗬,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
呀,真個下雪了,有這等異事!
我也道平日殺人,滿地都是鮮血,這個竇娥的血,都飛在那丈二白練上,並無半點落地,委實奇怪。
這死罪必有冤枉,早兩樁兒應驗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說話,準也不準?且看後來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與我抬她屍首,還了那蔡婆婆去罷。
獨立空堂思黯然,高峰月出滿林煙,非關有事人難睡,自是驚魂夜不眠。老夫竇天章是也。自離了我那端雲孩兒,可早十六年光景。老夫自到京師,一舉及第,官拜參知政事。隻因老夫廉能清正,節操堅剛,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老夫一喜一悲,喜嗬,老夫身居台省,職掌刑名,勢劍金牌,威權萬裏;悲嗬,有端雲孩兒,七歲上與了蔡婆婆為兒媳婦,老夫自得官之後,使人往楚州問蔡婆婆家,他鄰裏街坊道,自當年蔡婆婆不知搬在那裏去了,至今音信皆無。老夫為端雲孩兒,啼哭的眼目昏花,憂愁得須發斑白。今日來到這淮南地麵,不知這楚州為何三年不雨?”
《竇娥冤》被唐月輕印刷成了數十萬份,在大宋是要花錢購買的,而在李唐境內則是免費發放。江南在張泊掌權下,吏治黑暗,官官相護,多有冤案,判案隻認錢,不認人。《竇娥冤》的故事講的是淮南地界,深得認同。直接挖出了江南窮苦百姓的怒火,扯下了李唐政權的遮羞布,積攢許久的民怨終於沸騰了,李唐境內叛亂四起,更有許多百姓偷偷跨過邊境,投往大宋。
趙老大讀完《竇娥冤》,又拿起江南細作傳來的密報,著實驚訝!他也是一代雄主,可是似這般動動紙筆,就讓別國內亂四起,上下離心的本事,他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任德義率兵正麵討伐,唐月輕暗中激化李唐的階級矛盾,雙管齊下,將李唐折磨的疲憊不堪,許多江南世家都受到巨大的衝擊,平日裏低眉順眼貫受欺負的賤民,如今紛紛站出來抗爭,脾氣好的跟你講道理,上書要求懲處貪官汙吏,重判冤假錯案。脾氣不好的操起刀槍占山為王,攻城取寨殺人放火。李唐治下亂成了一鍋粥。
這件事也給了趙老大巨大的震撼,他下旨令吏部尚書薛居正嚴查官員治理的手段和方法,翻出舊案仔細核查,並且在朝會時拿李唐做反麵教材好好訓誡了朝臣,禦史台的職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無數禦史走上街頭,走進了大宋的各個府衙州縣,一旦有人喊冤陳情,這些人就像貓聞到魚腥一般聚了過來,主持公道,若是屬實,輕則彈劾罷官,重則人頭落地。大宋的父母官們戰戰兢兢,再也不敢有收受賄賂,拿錢辦事。吏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當然也有無賴地痞乘機尋血滋事的,對於這些因為各種目的想要陷害正直官員的,趙老大隻有一道旨意——殺!
一篇小小的《竇娥冤》,讓大宋和李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和動蕩。許多戲班子將《竇娥冤》和《西廂記》改成戲文,四處傳唱。唐月輕在這裏使了個心眼,大宋發布的版本中,竇娥最後得父親平反,沉冤得雪。而在江南發布的版本中,竇娥就這樣冤死了,並沒有後麵的橋段。結果大宋受到了警示,並且及時改良了官吏辦案的風氣。李唐就慘了,長期受到欺壓的百姓,將積攢的怒氣和怨氣,變成了大火和刀劍,迴報給這個腐敗混亂,千穿百孔的朝廷。
《竇娥冤》在唐月輕有意的運作下,不僅僅在大宋和李唐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遼國也是影響頗深,大遼皇帝耶律賢從大宋購買了完整的版本,一邊罵罵咧咧埋怨大宋不地道,一邊日夜趕製印發,才沒有讓李唐出現的浩劫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