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楚,到底怎麽迴事?”
“三個月前,我忽然收到寧州來的信,許大人分析了平涼朝政的弊端。”
他說,阿涼太容易相信人了。
他說,她沒有警惕之心。
他說,朝堂之上她的親信太少了。
他說,他有一計,能讓大王徹底醒悟。
說到此處,阿涼已經明白了許文彬的死因。
她沉默不語,燕正雅以為她不信自己說的,起身準備去拿那封信。
結果手被阿涼抓住,她問,“他為什麽要這麽極端?他明明可以跟我明說的。”
為什麽要用生命來做代價。
太重了,重到阿涼覺得自己承受不起。
她從不知道,真的會有人,為了讓她的政權穩固,而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
被拉著手的燕正雅重新坐下,他輕聲給她解惑。
“因為你固執,因為你自信,你覺得這些人怎麽說都是和你一起打天下的。
一起為民的,他們不會有異心。
如果沒有事實根據,阿涼你是不會信的對嗎?”
迴望這一路,雖然他們艱難,但是結果確是好的。
這讓阿涼極容易信任別人。
讓她心中有個影子,那就是不管什麽事,隻要是她來做,最後的結果都是好的。
“我......”
燕正雅打斷她要說的話,“你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
她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
朝堂上的那些人,確實是為國為民的好官,也有能力,有才學。
可這並不妨礙他們自私啊。
為了家族,為了子女,為了名譽......
人活一世,總有想要的東西不是。
有多少人是真心追隨阿涼這個人的?
他們隻是看到了平涼的未來,平涼未來有可能會成為大國,流傳千古的大國。
他們來追隨。
至於百姓?
至於軍隊,國家?
這些隻不過是他們功成名就的路上順手做的事而已。
不說遠處和底下提拔上來的中小級官員。
就拿蕭敬,白太傅,梁王這些人來說。
他們真不是權衡利弊之後才來的嗎。
每個人都有私心。他也有。
其實燕正雅自己都不敢確定,自己如果身體健康,能活很久。
會不會起了和阿涼爭位的心思。
想不想要和有沒有這個東西是完全的不同的心態。
他繼續說,“新朝初立,是個籠絡人才的好機會。
阿涼,你前段時間的恩科很好,很棒,但也不能光看重務實。
學問很重要,心性很重要,世家子弟和書院那些學子一樣有過人之處.....
咳咳......咳咳......”
他一口氣說了這麽多,有些撐不住的咳嗽了起來。
阿涼連忙給他倒水,“少說兩句,很多事你提點幾句,我就能想明白。”
燕正雅很少給阿涼說就教。
今天說的有點多,他接過阿涼手中的水,喝了幾口。
然後緩了一會又繼續說。
“智慧謀略和能力同等重要,阿涼可懂?”
那些世家和正軌書院走出來的人,心中的 花花腸子要比農家出身的官員厲害的多。
如果阿涼一直打壓世家,肯定會遭到來自這些人的報複。
他們自然不會報複阿涼,不會掀翻她的王位。
但是他們會打壓,會陷害這些阿涼好不容易選拔出來的人才。
“我懂,我懂了,你趕緊歇歇吧。”
再這麽說下去,阿涼毫不懷疑,他會把肺都咳出來。
燕正雅的話確實有用,讓阿涼明白很多。
她把治理一個國家太想當然了,她總是不知不覺把現代的待人接物代入進去。
讓底下的人覺得她沒有威儀,不會狠心。
有些人總是在蹦躂,試圖看清她的底線。
比如寧州知府到底是誰來擔任,這一重大任命,居然沒人上奏請示。
她忽然想到,這些人會不會以為,現在奏折和很多大事,都是燕正雅在拿主意。
在休息了一天之後。
次日阿涼一上朝就宣布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無法容忍的消息。
那就是北雨真直接擔任寧州知府。
“大王, 北大人任晉州同知還不到一年,資曆不夠。”
“大王,北家的本家就在寧州。”
他的意思很明顯,北家本家在寧州,北雨真再當上寧州知府。
那整個寧州直接姓北得了。
他們會不會直接效仿大王還在潛龍時,就盤踞在寧州的後路。
以後寧州直接成為北家人的。
寧州的物資多豐富,還有百姓,雖然沒有多少良田。
但是稅收卻是全平涼最高的。
這裏簡直就是福窩窩。
“本王決定的,後果本王來承擔。”
她的眼神掃視了一圈, 陰著臉問,“還有意見嗎?”
眾人低著頭,哪敢有意見啊。
今天的陛下和以往的態度可是大不一樣了,說話果斷了不說。
還隱隱有種找他們不痛快的意思。
蕭敬和白致對視一眼,同時垂下了頭。
眾人以為,這樣就算了,沒想到,下朝之後。
阿涼又頒布了一道聖旨。
直接把五萬蕭家軍打散遷往邊境,豐陽,川陵等地。
然後召迴了自己曾在寧州征的近兩萬異族人,讓他們迴京作為自己的親衛。
由阿涼自己掌控。
這一變故,讓很多人變了臉色。
倒不是因為害怕,而是說明大王不信任他們了。
一個臣子不得上位者的喜歡,是多麽可怕的一件事。
更打臉的事,以後皇城的親衛將是異族人,眾位大臣連人家的話都聽不懂。
更談何攀交情。
這些人是阿涼親自征,親自教的。
對她的忠誠度可見一斑。
因為這件事,大家都在看蕭敬的笑話。
他作為唯二被封侯的其中一個,權力大就不說了,手裏還掌握了五萬大軍。
這讓很多人都眼紅得緊。
古往今來,哪個文成手裏握過兵權,蕭敬簡直太幸運了。
人家忠勇侯齊飛浦手裏有兵權能理解,畢竟人家有軍功不說。
兒子現在也在守邊境。
可他蕭敬憑什麽。
兵權被收,蕭敬其實沒什麽感覺,說是蕭家軍,其實和他並不怎麽熟悉。
而且放在漳州還毫無用處。
城中本來就有齊飛浦的十萬軍隊和對麵大庸對峙。
這五萬人顯得多餘很多,兵符還在自己手裏,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容忍這種事發生。
是他忽視了。
“三個月前,我忽然收到寧州來的信,許大人分析了平涼朝政的弊端。”
他說,阿涼太容易相信人了。
他說,她沒有警惕之心。
他說,朝堂之上她的親信太少了。
他說,他有一計,能讓大王徹底醒悟。
說到此處,阿涼已經明白了許文彬的死因。
她沉默不語,燕正雅以為她不信自己說的,起身準備去拿那封信。
結果手被阿涼抓住,她問,“他為什麽要這麽極端?他明明可以跟我明說的。”
為什麽要用生命來做代價。
太重了,重到阿涼覺得自己承受不起。
她從不知道,真的會有人,為了讓她的政權穩固,而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
被拉著手的燕正雅重新坐下,他輕聲給她解惑。
“因為你固執,因為你自信,你覺得這些人怎麽說都是和你一起打天下的。
一起為民的,他們不會有異心。
如果沒有事實根據,阿涼你是不會信的對嗎?”
迴望這一路,雖然他們艱難,但是結果確是好的。
這讓阿涼極容易信任別人。
讓她心中有個影子,那就是不管什麽事,隻要是她來做,最後的結果都是好的。
“我......”
燕正雅打斷她要說的話,“你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
她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
朝堂上的那些人,確實是為國為民的好官,也有能力,有才學。
可這並不妨礙他們自私啊。
為了家族,為了子女,為了名譽......
人活一世,總有想要的東西不是。
有多少人是真心追隨阿涼這個人的?
他們隻是看到了平涼的未來,平涼未來有可能會成為大國,流傳千古的大國。
他們來追隨。
至於百姓?
至於軍隊,國家?
這些隻不過是他們功成名就的路上順手做的事而已。
不說遠處和底下提拔上來的中小級官員。
就拿蕭敬,白太傅,梁王這些人來說。
他們真不是權衡利弊之後才來的嗎。
每個人都有私心。他也有。
其實燕正雅自己都不敢確定,自己如果身體健康,能活很久。
會不會起了和阿涼爭位的心思。
想不想要和有沒有這個東西是完全的不同的心態。
他繼續說,“新朝初立,是個籠絡人才的好機會。
阿涼,你前段時間的恩科很好,很棒,但也不能光看重務實。
學問很重要,心性很重要,世家子弟和書院那些學子一樣有過人之處.....
咳咳......咳咳......”
他一口氣說了這麽多,有些撐不住的咳嗽了起來。
阿涼連忙給他倒水,“少說兩句,很多事你提點幾句,我就能想明白。”
燕正雅很少給阿涼說就教。
今天說的有點多,他接過阿涼手中的水,喝了幾口。
然後緩了一會又繼續說。
“智慧謀略和能力同等重要,阿涼可懂?”
那些世家和正軌書院走出來的人,心中的 花花腸子要比農家出身的官員厲害的多。
如果阿涼一直打壓世家,肯定會遭到來自這些人的報複。
他們自然不會報複阿涼,不會掀翻她的王位。
但是他們會打壓,會陷害這些阿涼好不容易選拔出來的人才。
“我懂,我懂了,你趕緊歇歇吧。”
再這麽說下去,阿涼毫不懷疑,他會把肺都咳出來。
燕正雅的話確實有用,讓阿涼明白很多。
她把治理一個國家太想當然了,她總是不知不覺把現代的待人接物代入進去。
讓底下的人覺得她沒有威儀,不會狠心。
有些人總是在蹦躂,試圖看清她的底線。
比如寧州知府到底是誰來擔任,這一重大任命,居然沒人上奏請示。
她忽然想到,這些人會不會以為,現在奏折和很多大事,都是燕正雅在拿主意。
在休息了一天之後。
次日阿涼一上朝就宣布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無法容忍的消息。
那就是北雨真直接擔任寧州知府。
“大王, 北大人任晉州同知還不到一年,資曆不夠。”
“大王,北家的本家就在寧州。”
他的意思很明顯,北家本家在寧州,北雨真再當上寧州知府。
那整個寧州直接姓北得了。
他們會不會直接效仿大王還在潛龍時,就盤踞在寧州的後路。
以後寧州直接成為北家人的。
寧州的物資多豐富,還有百姓,雖然沒有多少良田。
但是稅收卻是全平涼最高的。
這裏簡直就是福窩窩。
“本王決定的,後果本王來承擔。”
她的眼神掃視了一圈, 陰著臉問,“還有意見嗎?”
眾人低著頭,哪敢有意見啊。
今天的陛下和以往的態度可是大不一樣了,說話果斷了不說。
還隱隱有種找他們不痛快的意思。
蕭敬和白致對視一眼,同時垂下了頭。
眾人以為,這樣就算了,沒想到,下朝之後。
阿涼又頒布了一道聖旨。
直接把五萬蕭家軍打散遷往邊境,豐陽,川陵等地。
然後召迴了自己曾在寧州征的近兩萬異族人,讓他們迴京作為自己的親衛。
由阿涼自己掌控。
這一變故,讓很多人變了臉色。
倒不是因為害怕,而是說明大王不信任他們了。
一個臣子不得上位者的喜歡,是多麽可怕的一件事。
更打臉的事,以後皇城的親衛將是異族人,眾位大臣連人家的話都聽不懂。
更談何攀交情。
這些人是阿涼親自征,親自教的。
對她的忠誠度可見一斑。
因為這件事,大家都在看蕭敬的笑話。
他作為唯二被封侯的其中一個,權力大就不說了,手裏還掌握了五萬大軍。
這讓很多人都眼紅得緊。
古往今來,哪個文成手裏握過兵權,蕭敬簡直太幸運了。
人家忠勇侯齊飛浦手裏有兵權能理解,畢竟人家有軍功不說。
兒子現在也在守邊境。
可他蕭敬憑什麽。
兵權被收,蕭敬其實沒什麽感覺,說是蕭家軍,其實和他並不怎麽熟悉。
而且放在漳州還毫無用處。
城中本來就有齊飛浦的十萬軍隊和對麵大庸對峙。
這五萬人顯得多餘很多,兵符還在自己手裏,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容忍這種事發生。
是他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