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巨大的戰略誘惑,朱由校經過深思熟慮,與皇家衛隊總參謀部製定了代號為藏地出海的戰略方案。
藏地出海戰略的第一步,以收複底馬撒宣慰司以及周邊小古剌等長官司故地的名義,翻越巴特開山、那加丘陵、隆格朗山,進軍布拉馬普特拉河河穀的阿薩姆平原,掌控阿薩姆平原以及藏南地區。
宋祖舜坐鎮阿瓦城,指揮川陝鐵騎執行本次任務。
為勝利完成藏地出海戰略的軍事任務,川陝鐵騎各部的任務進行了調整,新收複地區留守30個師的兵力負責協助西南軍區、雲南新錦衣衛進行軍政治理。
孫祖壽、曹文詔、魯欽、孫應元、周遇吉、黃得功、滿桂、馬科、楊肇基、馬祥麟、楊嘉謨、湯九州、李卑、馬世龍、王世欽、劉肇基、金國鳳、虎大威、杜文煥、劉光祚、王性善、李昌齡、艾萬年、賀人龍、猛如虎、祁秉忠、侯世祿、劉渠、楊宗業、梁仲善30個師組成藏南縱隊,負責執行藏地出海戰略的軍事任務。
藏南縱隊以雷霆之勢,迅速征服巴特開山、那加丘陵、隆格朗山山區的山地民族,占領米佐拉姆、曼尼普爾、那加蘭地區。
緊接著大軍進入阿薩姆平原,控製錫爾傑爾、瑙貢以東的阿薩姆平原,並向北掌控藏南地區,與不丹相鄰。
底馬撒王國以及達夫拉、坎騰那加等山地民族被徹底征服。
阿薩姆王國的勢力範圍僅剩下錫爾傑爾、瑙貢以西特裏普拉、錫爾赫特、西隆、高哈蒂一線南北狹長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河穀、西隆高原、卡西丘陵的梅加拉亞邦等地區。
阿薩姆王國北鄰不丹,南抵若開王國,西連印度莫臥兒帝國,東與大明接壤,成為四站之地,也成為大明與莫臥兒的戰略緩衝地帶。
經過一個月的閃電進攻,藏地出海戰略第一步軍事行動基本完成。
祖大壽、吳襄、吳國貴領導的特務第6隊,深入到阿薩姆王國、若開王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孟加拉地區,收買拉攏官員將領,進行滲透,為藏地出海戰略的第二步軍事行動布局。
藏地出海戰略實施的同時,新錦衣衛建設部、中華建築采用道路大基建工程的待遇和方式,組織收複地區的約400萬民工河俘虜,掀起一場規模空前的修路運動。
雲南麗江、大理、騰衝、平麓城、景洪、景棟、紅河、文山至長山山脈、色邦亨河、嗬叻高原、孔敬、彭世洛、達府、他念他翁山、壘固、東枝、曼德勒、蒲甘、金兌、若開山脈、哈卡、迪布魯格爾、迪馬布爾、錫爾傑爾、因帕爾、艾藻爾、廷布、甘托克的國道省道縣道等戰備道路陸續全麵開工建設。
……
改土歸化政策在天驕市經過幾個月的執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改土歸化政策結合試點出現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編織出一套完整細致的改土歸化管理條例。
朱由校借著皇家衛隊的大勝之勢,在各軍區強大的武力震懾下,在滇、黔、桂、川、湘、鄂、陝、甘、青等全國範圍內以及新占領的地區全麵推行改土歸化政策。
各地土司、少數民族首領在強大的武力震懾下,大部分束手就範。少數偏遠地方的土司,借助險要地勢,負隅頑抗,抵製改土歸化。
皇家衛隊組織軍隊對其進行了果斷堅決的武力鎮壓,鎮壓過程自然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少數土司的抵製,不影響全國改土歸化政策的推行,各少數民族大量的普通老百姓關心的是溫飽問題,誰給飯吃,就跟誰走。
優厚的改土歸化政策,讓這些老百姓無法拒絕。隨著宣傳和執行工作的深入,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變成改土歸化政策的支持者、擁護者。
朱由校安排溫體仁、錢謙益、周延儒、馮銓等人組織了一幫文人騷客,前往改土歸化的地區,將這些地區的山川河流、地名,結合曆史和當地特點,更改為漢名,並在當地立碑紀念。
更改後的漢名通報給茅元儀、徐霞客測繪隊和新錦衣衛中央和地方政府,予以落實執行。
少數民族遷移到平壩河穀時,給予優厚的政策,甑選大量移民。第一批移民青海、漠南,分化當地少數民族的同時,增加收複地區人口,一舉兩得。
改土歸化政策總體進展順利,大明的基層統治得到進一步加強。
這一切的背後是強大的財力支撐。增加財政收入,改革賦稅製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東北軍區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東北地區,進展神速。
隨著東北地區的陸續收複,將東北地區發展成為大明的工業、農業戰略大基地,成為朱由校重點考慮的事情。
東北地區與東三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東北地區是一個地理概念,古稱冀青二州、營平二州、遼東、遼海、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
東北地區具體範圍包括內蒙古東部唿倫貝爾、通遼、赤峰、興安盟、錫林郭勒5地,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外東北地區,土地麵積約248萬平方公裏。
其中蒙東地區5地土地麵積約67萬平方公裏,東三省土地麵積約81萬平方公裏,外東北地區土地麵積約100萬平方公裏。東三省是東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東三省被稱為白山黑水之地,長白山、興安嶺是東三省生態係統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的東北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土地肥沃。
黑龍江、遼河兩大水係,水資源豐富,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農業體係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
具備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東三省遼寧耕地麵積約6100萬畝,草原麵積約500萬畝。吉林耕地麵積約8300萬畝,草原麵積約8700萬畝。黑龍江耕地麵積約1.8億畝,草原麵積約3300萬畝。
東三省總耕地麵積約3.24億畝,總草原麵積約1.25億畝。東三省的耕地、草原利用率達到總土地麵積的40%。
藏地出海戰略的第一步,以收複底馬撒宣慰司以及周邊小古剌等長官司故地的名義,翻越巴特開山、那加丘陵、隆格朗山,進軍布拉馬普特拉河河穀的阿薩姆平原,掌控阿薩姆平原以及藏南地區。
宋祖舜坐鎮阿瓦城,指揮川陝鐵騎執行本次任務。
為勝利完成藏地出海戰略的軍事任務,川陝鐵騎各部的任務進行了調整,新收複地區留守30個師的兵力負責協助西南軍區、雲南新錦衣衛進行軍政治理。
孫祖壽、曹文詔、魯欽、孫應元、周遇吉、黃得功、滿桂、馬科、楊肇基、馬祥麟、楊嘉謨、湯九州、李卑、馬世龍、王世欽、劉肇基、金國鳳、虎大威、杜文煥、劉光祚、王性善、李昌齡、艾萬年、賀人龍、猛如虎、祁秉忠、侯世祿、劉渠、楊宗業、梁仲善30個師組成藏南縱隊,負責執行藏地出海戰略的軍事任務。
藏南縱隊以雷霆之勢,迅速征服巴特開山、那加丘陵、隆格朗山山區的山地民族,占領米佐拉姆、曼尼普爾、那加蘭地區。
緊接著大軍進入阿薩姆平原,控製錫爾傑爾、瑙貢以東的阿薩姆平原,並向北掌控藏南地區,與不丹相鄰。
底馬撒王國以及達夫拉、坎騰那加等山地民族被徹底征服。
阿薩姆王國的勢力範圍僅剩下錫爾傑爾、瑙貢以西特裏普拉、錫爾赫特、西隆、高哈蒂一線南北狹長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河穀、西隆高原、卡西丘陵的梅加拉亞邦等地區。
阿薩姆王國北鄰不丹,南抵若開王國,西連印度莫臥兒帝國,東與大明接壤,成為四站之地,也成為大明與莫臥兒的戰略緩衝地帶。
經過一個月的閃電進攻,藏地出海戰略第一步軍事行動基本完成。
祖大壽、吳襄、吳國貴領導的特務第6隊,深入到阿薩姆王國、若開王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孟加拉地區,收買拉攏官員將領,進行滲透,為藏地出海戰略的第二步軍事行動布局。
藏地出海戰略實施的同時,新錦衣衛建設部、中華建築采用道路大基建工程的待遇和方式,組織收複地區的約400萬民工河俘虜,掀起一場規模空前的修路運動。
雲南麗江、大理、騰衝、平麓城、景洪、景棟、紅河、文山至長山山脈、色邦亨河、嗬叻高原、孔敬、彭世洛、達府、他念他翁山、壘固、東枝、曼德勒、蒲甘、金兌、若開山脈、哈卡、迪布魯格爾、迪馬布爾、錫爾傑爾、因帕爾、艾藻爾、廷布、甘托克的國道省道縣道等戰備道路陸續全麵開工建設。
……
改土歸化政策在天驕市經過幾個月的執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改土歸化政策結合試點出現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編織出一套完整細致的改土歸化管理條例。
朱由校借著皇家衛隊的大勝之勢,在各軍區強大的武力震懾下,在滇、黔、桂、川、湘、鄂、陝、甘、青等全國範圍內以及新占領的地區全麵推行改土歸化政策。
各地土司、少數民族首領在強大的武力震懾下,大部分束手就範。少數偏遠地方的土司,借助險要地勢,負隅頑抗,抵製改土歸化。
皇家衛隊組織軍隊對其進行了果斷堅決的武力鎮壓,鎮壓過程自然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少數土司的抵製,不影響全國改土歸化政策的推行,各少數民族大量的普通老百姓關心的是溫飽問題,誰給飯吃,就跟誰走。
優厚的改土歸化政策,讓這些老百姓無法拒絕。隨著宣傳和執行工作的深入,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變成改土歸化政策的支持者、擁護者。
朱由校安排溫體仁、錢謙益、周延儒、馮銓等人組織了一幫文人騷客,前往改土歸化的地區,將這些地區的山川河流、地名,結合曆史和當地特點,更改為漢名,並在當地立碑紀念。
更改後的漢名通報給茅元儀、徐霞客測繪隊和新錦衣衛中央和地方政府,予以落實執行。
少數民族遷移到平壩河穀時,給予優厚的政策,甑選大量移民。第一批移民青海、漠南,分化當地少數民族的同時,增加收複地區人口,一舉兩得。
改土歸化政策總體進展順利,大明的基層統治得到進一步加強。
這一切的背後是強大的財力支撐。增加財政收入,改革賦稅製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東北軍區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東北地區,進展神速。
隨著東北地區的陸續收複,將東北地區發展成為大明的工業、農業戰略大基地,成為朱由校重點考慮的事情。
東北地區與東三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東北地區是一個地理概念,古稱冀青二州、營平二州、遼東、遼海、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
東北地區具體範圍包括內蒙古東部唿倫貝爾、通遼、赤峰、興安盟、錫林郭勒5地,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外東北地區,土地麵積約248萬平方公裏。
其中蒙東地區5地土地麵積約67萬平方公裏,東三省土地麵積約81萬平方公裏,外東北地區土地麵積約100萬平方公裏。東三省是東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東三省被稱為白山黑水之地,長白山、興安嶺是東三省生態係統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的東北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土地肥沃。
黑龍江、遼河兩大水係,水資源豐富,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農業體係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
具備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東三省遼寧耕地麵積約6100萬畝,草原麵積約500萬畝。吉林耕地麵積約8300萬畝,草原麵積約8700萬畝。黑龍江耕地麵積約1.8億畝,草原麵積約3300萬畝。
東三省總耕地麵積約3.24億畝,總草原麵積約1.25億畝。東三省的耕地、草原利用率達到總土地麵積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