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北方絲綢之路上“一片孤城萬仞山”的玉門關是春風難度的話,那麽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各關隘,則是歲歲年年都被春風籠罩。
南方絲綢之路又名蜀身毒道。
印度古稱身毒。蜀身毒道的意思不言而喻。
蜀身毒道從成都起始,經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從騰衝出境,進入緬甸、印度。
騰衝不僅是中緬陸路交通及貿易要地,還是西南的邊防重鎮,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騰衝進入緬甸、印度的主要幹道有兩條。
一條是從騰衝經隴川、鐵壁關出境,至緬甸的八莫,需要7天,稱騰八路。一條是由騰衝經古永、神戶關出境,至緬北的密支那,需要8天,稱騰密路。
二戰時期,著名的抗日生命線史迪威公路,全長1730公裏,從印度東北部邊境小鎮雷多出發,至緬甸密支那後分成南北兩線,南線經緬甸八莫、南坎至瑞麗畹町入境到達龍陵。
北線經過緬甸甘拜地,通過神戶關、古永、經騰衝至龍陵,兩線最終都與滇緬公路相接。北線基本按照騰密路的路線進行修建。
滇緬公路雲南段約960公裏,雲南20萬民工僅用9個月就全線貫通,平均每1萬人每個月修建5公裏,創造了世界築路史上的奇跡,被譽為可同巴拿馬運河工程相媲美的人類奇跡。
滇緬公路24拐的照片,構成了一個世界公路奇觀,全景展現了這條抗日國際大通道,被中外報刊刊登後,成了滇緬公路的標誌。世人大都以為24拐在雲南,可24拐卻是在滇黔線上的貴州晴隆。
當時戰略物資經過滇緬公路,要運抵前線和陪都重慶,必須要經過滇黔線的24拐。24拐成為中緬印戰區的交通大動脈,得以舉世聞名。
滇緬公路經瑞麗畹町出境,在臘戍與緬甸的中央鐵路接通,又經臘戍直通曼德勒、仰光。從曼德勒通過伊洛瓦底江,可直達仰光。
瑞麗畹町距離臘戍約190公裏,距離曼德勒約450公裏。
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曾經是緬甸蒲甘王朝、阿瓦王朝的都城。英國吞並緬甸前,曼德勒是緬甸最後一個獨立王朝貢榜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城。
伊洛瓦底江全長約2300公裏,縱貫緬甸中部,絕大部分流域位於緬甸境內,為緬甸第一大河。中國古稱“大金沙江”“麗水”,為滇緬貿易交通樞紐之一。
伊洛瓦底江河源有東西兩支,西源叫邁立開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東源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縣境伯舒拉山南麓,雲南境內稱為獨龍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內河運輸的大動脈,自密支那以下約1800公裏皆可通航。
漢代時,中國人開辟從雲南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的商路。
緬甸最長河流是薩爾溫江,全長約2400公裏。發源於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脈,經雲南保山、臨滄流入緬甸,注入馬達班海灣。上遊名那曲河,離開源頭稱為怒江。下遊構成緬甸和泰國間約130公裏國界線。
薩爾溫江上遊流經高山峽穀,部分河段可通地方小船。因有急流險灘,使其難以成為重要水道。下遊通航裏程不足160公裏。因主要流經山地,不利航行,成為東西交通的巨大障礙。
明朝末年,怒江有了第一座橋,成為數百年連接怒江兩岸的唯一橋梁。該橋上遊江麵較寬之處,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將軍古渡。
東南亞第一長河湄公河,全長4900公裏,是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五長河。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的東北坡,流經西藏、雲南,在中國境內叫瀾滄江。
湄公河南阿河河口至南臘河河口31公裏為中國與緬甸界河。老撾境內幹流約為777公裏,老撾與緬甸界河為234公裏。老撾與泰國界河約977公裏;柬埔寨境內約502公裏,越南境內的湄公河三角洲約230公裏。因在越南胡誌明市流出南海有9個出海口,越南稱之為九龍江。
湄公河在旱季及雨季的流量有極大變化,主幹流有不少激流及瀑布,湄公河的航運能力較差,隻有下遊550公裏可通航。
安南都統使司建立後,安南名義上納入大明版圖。1592年,世襲安南都統使的安南莫氏被後黎朝滅亡,安南都統使名存實亡。
後黎朝名義上統一全國,但安南繼續分裂,北部由鄭氏家族控製,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製,兩大家族不斷發生戰爭,史稱鄭阮紛爭。而名義上的共主後黎朝皇帝則完全是傀儡,處於鄭氏控製之下。
鎮南關位於廣西憑祥西南15公裏處,是中越兩國邊境線上最重要的隘口。始建於漢朝,原名雍雞關,明代更名鎮南關,與西北的平而關、水口關合稱南天三關。鎮南關關城附近山巒重疊,穀深林茂,地勢險要,是中越邊境線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古有南疆要塞之稱。
滿清時期,愛國將領馮子材在此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孫中山、黃興在此發動推翻滿清的鎮南關起義。
17世紀安南人口約500萬人,其中漢人約300萬,蠻人約200萬。
占城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占城北起現代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裏地區。王都因陀羅補羅距離峴港不遠。
1471年,後黎朝黎聖宗親征占城,攻陷占城首都,越南領土擴張到歸仁一帶。1693年,阮有鏡擒獲占城王及皇親大臣。1697年,占城國滅亡。
真臘王國先後經曆了扶南王國、真臘王國、吳哥王朝、柬埔寨王國。
吳哥王朝國勢強盛,文化繁榮。王城建築雄偉,建有世界聞名的吳哥窟,疆域包括緬甸邊境和馬來半島北部地區。
1431年,暹羅軍隊第三次攻陷吳哥城,國王巴拉瑪索卡戰死,柬埔寨曆史上最光輝燦爛的吳哥時代結束,從此喪失了在中南半島上的主導地位。
1434年,真臘複國,遷都金邊,後又遷都洛韋。此後爭奪王位的鬥爭經常發生,國家曾一度陷於分裂。
1594年,暹羅國王納拉宣率軍攻陷洛韋,索塔國王逃往老撾,9萬名洛韋居民被擄到大城。
1603年,索塔的弟弟索裏約波在暹羅軍隊支持下迴國,登上王位。1618年,索裏約波因病退位,暹羅封他的兒子哲塔為王。1620年,哲塔遷都烏東。
1623年,哲塔與安南公主結婚,並將她立為王後。安南開始幹涉真臘王國的內政,並侵入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將佩戈改名為西貢。
隨後真臘王國變成暹越兩國互相角逐的場所,先後更換了22個國王,真臘王國淪為暹羅和安南的雙重附屬國。
暹羅最終確立對真臘的宗主國地位。 安南霸占了真臘的固有領土,包括整個湄公河三角洲在內的交趾支那。
17世紀真臘王國人口約200萬。
暹羅先後經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裏王朝、卻克裏王朝四個時代。1949年改名為泰國。
1350年,烏通王遷都阿瑜陀耶城,建立暹羅大城王朝。
阿瑜陀耶城位於曼穀以北的平原,坐落在三河匯流的一個大島上。阿瑜陀耶的意思是永遠勝利之城,華人習慣稱其為大城。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阿瑜陀耶城曾是一個神話般的世界,鼎盛時期約有100萬人口,城內王宮瑰麗,佛塔如林,商業之繁華更是在東南亞首屈一指。
暹羅大城王朝開國以來,經常與緬甸發生衝突。1568年,緬甸王莽應龍並吞暹羅,暹羅淪為緬甸屬國。1584年,納黎宣擺脫緬甸的統治獨立,帶領軍隊再次與緬甸較量。
1595年,納黎宣打到緬甸的首都勃固,暹羅轉敗為勝。1629年,巴塞通王統治時期,暹羅大城王朝曾一度中興,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強國。
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逐漸滲入暹羅。1516年,葡萄牙和暹羅大城王朝簽訂了第一個條約,規定葡萄牙人可以在大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經商和傳教。
1598年,西班牙和暹羅簽訂通商條約。17世紀初,大約有1000多名日本人定居大城。
1612年,英國被允許在北大年開設商館。1617年,荷暹簽訂通商條約。17世紀,暹羅大城王朝人口約220萬。
南方絲綢之路又名蜀身毒道。
印度古稱身毒。蜀身毒道的意思不言而喻。
蜀身毒道從成都起始,經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從騰衝出境,進入緬甸、印度。
騰衝不僅是中緬陸路交通及貿易要地,還是西南的邊防重鎮,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騰衝進入緬甸、印度的主要幹道有兩條。
一條是從騰衝經隴川、鐵壁關出境,至緬甸的八莫,需要7天,稱騰八路。一條是由騰衝經古永、神戶關出境,至緬北的密支那,需要8天,稱騰密路。
二戰時期,著名的抗日生命線史迪威公路,全長1730公裏,從印度東北部邊境小鎮雷多出發,至緬甸密支那後分成南北兩線,南線經緬甸八莫、南坎至瑞麗畹町入境到達龍陵。
北線經過緬甸甘拜地,通過神戶關、古永、經騰衝至龍陵,兩線最終都與滇緬公路相接。北線基本按照騰密路的路線進行修建。
滇緬公路雲南段約960公裏,雲南20萬民工僅用9個月就全線貫通,平均每1萬人每個月修建5公裏,創造了世界築路史上的奇跡,被譽為可同巴拿馬運河工程相媲美的人類奇跡。
滇緬公路24拐的照片,構成了一個世界公路奇觀,全景展現了這條抗日國際大通道,被中外報刊刊登後,成了滇緬公路的標誌。世人大都以為24拐在雲南,可24拐卻是在滇黔線上的貴州晴隆。
當時戰略物資經過滇緬公路,要運抵前線和陪都重慶,必須要經過滇黔線的24拐。24拐成為中緬印戰區的交通大動脈,得以舉世聞名。
滇緬公路經瑞麗畹町出境,在臘戍與緬甸的中央鐵路接通,又經臘戍直通曼德勒、仰光。從曼德勒通過伊洛瓦底江,可直達仰光。
瑞麗畹町距離臘戍約190公裏,距離曼德勒約450公裏。
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曾經是緬甸蒲甘王朝、阿瓦王朝的都城。英國吞並緬甸前,曼德勒是緬甸最後一個獨立王朝貢榜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城。
伊洛瓦底江全長約2300公裏,縱貫緬甸中部,絕大部分流域位於緬甸境內,為緬甸第一大河。中國古稱“大金沙江”“麗水”,為滇緬貿易交通樞紐之一。
伊洛瓦底江河源有東西兩支,西源叫邁立開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東源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縣境伯舒拉山南麓,雲南境內稱為獨龍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內河運輸的大動脈,自密支那以下約1800公裏皆可通航。
漢代時,中國人開辟從雲南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的商路。
緬甸最長河流是薩爾溫江,全長約2400公裏。發源於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脈,經雲南保山、臨滄流入緬甸,注入馬達班海灣。上遊名那曲河,離開源頭稱為怒江。下遊構成緬甸和泰國間約130公裏國界線。
薩爾溫江上遊流經高山峽穀,部分河段可通地方小船。因有急流險灘,使其難以成為重要水道。下遊通航裏程不足160公裏。因主要流經山地,不利航行,成為東西交通的巨大障礙。
明朝末年,怒江有了第一座橋,成為數百年連接怒江兩岸的唯一橋梁。該橋上遊江麵較寬之處,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將軍古渡。
東南亞第一長河湄公河,全長4900公裏,是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五長河。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的東北坡,流經西藏、雲南,在中國境內叫瀾滄江。
湄公河南阿河河口至南臘河河口31公裏為中國與緬甸界河。老撾境內幹流約為777公裏,老撾與緬甸界河為234公裏。老撾與泰國界河約977公裏;柬埔寨境內約502公裏,越南境內的湄公河三角洲約230公裏。因在越南胡誌明市流出南海有9個出海口,越南稱之為九龍江。
湄公河在旱季及雨季的流量有極大變化,主幹流有不少激流及瀑布,湄公河的航運能力較差,隻有下遊550公裏可通航。
安南都統使司建立後,安南名義上納入大明版圖。1592年,世襲安南都統使的安南莫氏被後黎朝滅亡,安南都統使名存實亡。
後黎朝名義上統一全國,但安南繼續分裂,北部由鄭氏家族控製,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製,兩大家族不斷發生戰爭,史稱鄭阮紛爭。而名義上的共主後黎朝皇帝則完全是傀儡,處於鄭氏控製之下。
鎮南關位於廣西憑祥西南15公裏處,是中越兩國邊境線上最重要的隘口。始建於漢朝,原名雍雞關,明代更名鎮南關,與西北的平而關、水口關合稱南天三關。鎮南關關城附近山巒重疊,穀深林茂,地勢險要,是中越邊境線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古有南疆要塞之稱。
滿清時期,愛國將領馮子材在此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孫中山、黃興在此發動推翻滿清的鎮南關起義。
17世紀安南人口約500萬人,其中漢人約300萬,蠻人約200萬。
占城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占城北起現代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裏地區。王都因陀羅補羅距離峴港不遠。
1471年,後黎朝黎聖宗親征占城,攻陷占城首都,越南領土擴張到歸仁一帶。1693年,阮有鏡擒獲占城王及皇親大臣。1697年,占城國滅亡。
真臘王國先後經曆了扶南王國、真臘王國、吳哥王朝、柬埔寨王國。
吳哥王朝國勢強盛,文化繁榮。王城建築雄偉,建有世界聞名的吳哥窟,疆域包括緬甸邊境和馬來半島北部地區。
1431年,暹羅軍隊第三次攻陷吳哥城,國王巴拉瑪索卡戰死,柬埔寨曆史上最光輝燦爛的吳哥時代結束,從此喪失了在中南半島上的主導地位。
1434年,真臘複國,遷都金邊,後又遷都洛韋。此後爭奪王位的鬥爭經常發生,國家曾一度陷於分裂。
1594年,暹羅國王納拉宣率軍攻陷洛韋,索塔國王逃往老撾,9萬名洛韋居民被擄到大城。
1603年,索塔的弟弟索裏約波在暹羅軍隊支持下迴國,登上王位。1618年,索裏約波因病退位,暹羅封他的兒子哲塔為王。1620年,哲塔遷都烏東。
1623年,哲塔與安南公主結婚,並將她立為王後。安南開始幹涉真臘王國的內政,並侵入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將佩戈改名為西貢。
隨後真臘王國變成暹越兩國互相角逐的場所,先後更換了22個國王,真臘王國淪為暹羅和安南的雙重附屬國。
暹羅最終確立對真臘的宗主國地位。 安南霸占了真臘的固有領土,包括整個湄公河三角洲在內的交趾支那。
17世紀真臘王國人口約200萬。
暹羅先後經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裏王朝、卻克裏王朝四個時代。1949年改名為泰國。
1350年,烏通王遷都阿瑜陀耶城,建立暹羅大城王朝。
阿瑜陀耶城位於曼穀以北的平原,坐落在三河匯流的一個大島上。阿瑜陀耶的意思是永遠勝利之城,華人習慣稱其為大城。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阿瑜陀耶城曾是一個神話般的世界,鼎盛時期約有100萬人口,城內王宮瑰麗,佛塔如林,商業之繁華更是在東南亞首屈一指。
暹羅大城王朝開國以來,經常與緬甸發生衝突。1568年,緬甸王莽應龍並吞暹羅,暹羅淪為緬甸屬國。1584年,納黎宣擺脫緬甸的統治獨立,帶領軍隊再次與緬甸較量。
1595年,納黎宣打到緬甸的首都勃固,暹羅轉敗為勝。1629年,巴塞通王統治時期,暹羅大城王朝曾一度中興,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強國。
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逐漸滲入暹羅。1516年,葡萄牙和暹羅大城王朝簽訂了第一個條約,規定葡萄牙人可以在大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經商和傳教。
1598年,西班牙和暹羅簽訂通商條約。17世紀初,大約有1000多名日本人定居大城。
1612年,英國被允許在北大年開設商館。1617年,荷暹簽訂通商條約。17世紀,暹羅大城王朝人口約2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