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李成梁那裏可曾迴報能夠送迴來多少銀子?”


    對於張居正提出的問題,魏廣德搖搖頭,苦笑道:“算算時間應該也收到兵部公文了,就算馬上起運,最快也要三五個月吧。”


    “那也是過了年以後了,你說,是不是可以把預備給陛下大婚的銀子挪一挪,先解決年底銀子的虧空。


    等來年西南的銀子運到,再補上?”


    張居正遲疑著說道。


    聽到張居正的話,魏廣德微微皺眉,隨即輕輕搖頭說道:“叔大,此事萬萬不可。


    宮裏那兩位,對陛下關心的緊,絕對不會同意這麽做的。


    就算我們背著宮裏,一旦消息傳到她們耳朵裏,對你我還有王大人可都不利。”


    魏廣德可不認為這是個好辦法,他也知道張居正的考慮。


    其實,不管怎麽說,皇帝大婚都不可能缺銀子。


    不說內廷的存銀,就是常盈庫裏麵的銀子,那就堆積如山,已經過了千萬兩。


    但是那又如何?


    張居正還是想盡可能在不動用常盈庫銀子的前提下,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這才是內閣和戶部做出來的成績。


    即便朝廷收支依舊虧空,可隻要不動用常盈庫的銀子,那就說明並不多,還在可控範圍內。


    張居正其實把朝廷財政虧空這件事兒看的很重,也抓住了封建帝國運轉的根本,那就是錢。


    天下大事兒,隻要有錢就沒有辦不成的。


    就算是“橫征暴斂”上來的銀子,隻要不是用於窮奢極欲生活,而是存在朝廷裏備用,那這天下就亂不了。


    因為朝廷有銀子,可以平息一切不臣。


    “叔大兄,還是稍安勿躁,等清丈大事進行以後,朝廷就不會缺銀子了。”


    魏廣德最後還是勸慰一句,真這麽幹了,或許在朝臣心目中會加分,可是在宮裏,那就是大大的減分了。


    “嗬嗬,不過是剛剛發布福建清丈之事,外麵就已經在傳我與宮裏那些汙穢之事,也不知道等福建清丈完成,全國各省開始清丈後,又會如何。”


    張居正臉上盡是苦澀笑容,歎口氣,也不再繼續說話。


    “張公所為是為國為民,我們知道,宮裏也清楚。”


    魏廣德隻好說道。


    這裏麵牽扯太大,張吉到現在都沒查到流言到底是從什麽地方傳出來的,宮裏其實也沒查到。


    不過太後遷怒,所以馮保直接就把宮裏給洗了一遍,做給李太後看,平息慈寧宮的怒火。


    但是魏廣德還知道,到現在馮保還在要東廠和錦衣衛繼續追查此事,顯然並未就此了結。


    看樣子,張居正已經認定是朝中一些士紳官員搞出來的。


    想想這種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不是說你是首輔,別人就怕你。


    大家都有官身,隻不過職位不同而已。


    在大明,官場中人,正常情況下相互之間其實都是平等的,都是進士,誰又比誰高出一籌去。


    當然,鑽營之輩自然會對上官極盡阿諛奉承,那是另一迴事了。


    “讓兵部商量好就上奏疏吧,北巡奴兒幹城之事,我同意了。”


    張居正收拾好心情,對魏廣德說道。


    緬甸阿瓦城,李成梁已經看完京城兵部發來的文書,隨即就對身旁親兵說道:“這份文書,即刻派人送到東籲城去,順便給如鬆傳個話,讓他盡快清點收獲,把清單先送迴來,馬上飛報京城。”


    正如魏廣德所說,李成梁剛剛收到兵部文書,看到是要西南盡快把此戰繳獲運送迴京。


    雖然李成梁心裏多少還是有些不滿,居然都沒說留下多少銀子犒賞此戰有功將士,這叫他這個大都督怎麽麵對手底下的將士。


    當兵打仗,為的不就是那點銀子。


    好嘛,這一下子全部都要運走,下麵人一點念想都沒了。


    當然,這裏的銀子是說朝廷發給將士們的賞錢,這次參戰的將士,隻要跑在前麵的,多多少少都有收獲,他也已經收集了幾箱子的財物。


    不過,那是他的繳獲,是不算上繳朝廷的。


    私分戰利品,在這個年代其實很普遍,除了特殊地方出來的東西必須上繳外,其他大多都是不管的。


    因為多少根本就沒有個數,還不是下麵報多少就是多少。


    而李如鬆南下,李成梁就和他講過這次的主要任務。


    一是徹底控製南邊,畢竟俞大猷的信裏也說了,水師戰兵不足,難以長時間控製緬甸南部龐大的區域。


    二就是東籲城的繳獲,走海路雖然順暢,但也有傾覆之險,走陸路雖然艱難,但好在安全。


    至於時間,貌似都差不太多,都需要幾個月時間。


    當然,對於李成梁來說,獲得南方的糧草補充更重要。


    雲南那邊儲備的軍糧已經快要空了,再不找到足夠的軍需,李成梁就隻能下達縱兵劫掠的命令,讓手下自籌糧草。


    畢竟,從廣西、貴州等地調撥也需要花費時間,貌似有點來不及。


    西南這地兒,地形感覺比遼東還複雜,山川溝壑相聯,河渠沼澤密布,大規模物資運送太難了。


    倒是緬南過來一路很是坦途,物資運送極為便利。


    而此時的緬甸曾經的王都東籲城裏,李如鬆也正在帶人查看俞大猷部在這裏繳獲的財物。


    李如鬆在初次和俞大猷部斥候接觸後,雙方都得出了類似的判斷,認為都是明軍。


    所以,在俞大猷再次派出斥候接觸李如鬆部後,雙方很快就會和到一起。


    有了俞大猷部斥候帶路,李如鬆部南下速度更快。


    畢竟,他們一路走來,因為對地理完全不熟,為了避免錯過最好的紮營點,行軍速度就不是很快。


    最簡單的,大軍駐紮一定得靠近水源地,若是離開這樣的理想紮營點,繼續行進幾裏十幾裏,然後找不到水源或者水源不足以供應大軍,那將是一個很麻煩的事兒。


    有了俞大猷部斥候帶路,到來時就為他們規劃好軍營駐紮的位置,自然就省事兒多了。


    之後,俞大猷就在東籲城見到了李如鬆。


    此時的李如鬆還沒有萬曆中期經過三大征以後的傲氣,自詡“大明第一武將”,所以見到比他爹名聲還大的俞大猷,也是規規矩矩。


    值得一說的是,雖然俞大猷在大明軍中地位很高,但是在兵部下發的西南軍隊序列裏,李成梁的地位要高於俞大猷。


    不管怎麽說,現在俞大猷已經從陸師轉職水師,兵部給李成梁的職務是總督西南軍事,俞大猷也的水師不在此序列中,但按照文書此時也得聽李成梁的調遣。


    接風宴後,李如鬆部隻在東籲城休整兩日,三萬大軍就繼續南下,進駐緬南各城鎮駐防。


    城防移交後,水師官兵也會開始向勃固和達貢兩地集結,此兩地已經被南海水師劃做軍港,準備以後長期駐防。


    隻不過俞大猷不知道,他留下來的水師最後是會脫離南海水師建製,單獨組建一支西海水師。


    現在的東籲城,俞大猷僅率少量水師官兵駐防,其實城防也已經移交,剩下就是在緬甸王宮中的繳獲。


    而那些被明軍俘虜的緬王王公大臣和宗室,則被李如鬆直接無視。


    此刻,俞大猷就帶著李如鬆在清點這批物資。


    “十六箱各色寶石、器物,都已經擬好清單,清點後就可以封箱蓋印。”


    屋裏擺放著十多個箱子,現在箱蓋都被打開,露出滿滿的各種寶石,甚是炫目。


    李如楨和李如柏有些癡癡的看著這些寶石,眼中貪婪之色盡顯。


    兩人眼神落入俞大猷眼中,但他也沒什麽表情。


    東西移交以後,就沒他什麽事兒了。


    至於李成梁的兒子要是起了不該有的心思,那也和他關係不大。


    倒是李如鬆從始至終都隻在看手裏的清單,一點都沒有受到箱子裏那些財物的影響。


    李如鬆做為注定繼承李成梁家底兒的人,自然知道那些事兒能做,那些事兒不能做。


    就好比這批已經有清單的東西,那就是一件都不能少的。


    這些東西,俞大猷移交時就說的清楚,都是緬王使用或者私人收藏,自然是必須上繳內廷的。


    至於其他幾十萬兩金銀,早就被俞大猷部清點裝箱,到他們手裏也隻能幹看著,根本無從下手。


    好在,阿瓦城的收獲已經讓李如鬆很滿意,自然不會因小失大,覬覦這些緬王的財寶。


    想當年,大明開國功臣、名將藍玉被誅,罪名之一就是貪墨元帝之物。


    莽應龍雖然名義上是宣慰使,但實際上大明已經將其視為地方藩王,所以他的東西,也隻有大明的藩王以上宗室才能持有。


    其他人得到,那都算是逾越。


    這也是俞大猷默許手下對緬甸國庫裏的東西進行分贓,但是獨獨對王宮和緬王私庫裏的東西格外看重,不準手下人手腳不幹淨的原故。


    這裏麵稍微一個大意,怕就惹來滔天大禍。


    屋裏十六箱財寶也隻是需要移交的一小部分,實際上還有許多大型器物,都放在倉庫裏,其中一部分也會被裝車運往京城。


    至於上繳的金銀,俞大猷也整理出來黃金七萬多兩,白銀四十一萬兩一並上交。


    而城外勃固河上水師戰船裏,已經堆積了不知道多少財物,整個東籲城算是被他們洗劫一空,留給李如鬆的也隻有一座空城而已。


    當然,李如鬆不看重這些錢財,而更在意東籲城倉庫裏那些糧食。


    “如鬆,如今東籲城的移交工作也差不多了,剩下的今明兩天應該就能完成清點,我打算後日就帶人返迴勃固。”


    俞大猷對李如鬆說道。


    “提督大人放心就是,如今有我兄弟駐守緬南,當可萬無一失。”


    李如鬆抱拳答道。


    “這些東西,你們何時北上運往京師?”


    俞大猷問道。


    “提督大人,這些寶石和金銀的箱子裝車還算好運,可前兩日去看的那些大型器物,走陸路就太過麻煩了。


    不知能否直接裝船,走海路運抵津門。”


    李如鬆小聲問道。


    “可以。”


    隻是略做思考,俞大猷就點頭說道。


    那些財物的價值其實不大,隻不過因為是從王宮裏抄出,所以比較敏感,要麽奉旨毀掉,要麽就是運抵京城交給朝廷處理。


    但真要算起價值,還是那批寶石更加貴重。


    畢竟,寶石是緬甸特產,大明產出並不多,質地也稍差,所以宮裏才會定期派人來此采買。


    十六箱財寶中,八、九箱都裝滿了各色寶石,足夠皇宮裏用上幾十年了。


    “東西,還是暫時封存在此,等後朝廷旨意。


    末將打算明日就先讓胞弟率兵五千,先期押運一批糧草北上,緩解大軍糧草匱乏的問題。


    同時也把財物清單上報京師,等待朝廷的命令。


    所以還請提督大人在城外碼頭留下幾條水師戰船,若是朝廷打算走海路,則可直接裝船。”


    李如鬆開口說道。


    他們是翻山越嶺,從雲南一路打到這裏。


    隻不過到現在,李如鬆還對江南的水師走海路能到緬甸很是好奇。


    畢竟,對於一個隻坐過渡江船隻的人說大海,很是困難。


    現在的人,頭腦裏根本就不像後世人,腦海裏早就有了地球模型,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念。


    有了這個概念,對於明軍從江浙跨海而來根本就不會感到稀奇。


    李如鬆沒有,他隻認為既然陸地都這麽難走,海路又是怎麽過來的。


    即便之前接風宴和之後於水師將官交流,他依舊沒有具體的概念,隻知道坐船幾個月就能從大明到這裏。


    他們走陸路,不也是要走幾個月嗎。


    東籲城外停靠的都是水師的小型船隻,但在李如鬆眼裏也是不小了。


    想到之前俞大猷說起他的坐船,比起城外那些小船大了十數倍不止,於是幹脆趁這個機會就問道:“提督大人,你們海船到這裏,是不是也要像走運河那樣,需要纖夫拉船?”


    “嗬嗬,怎麽會,有難走的海路,直接繞道就好了。


    船隊大小船隻數百艘,要是有這樣的海路,不走也罷。”


    俞大猷笑道。


    不過,他很快也反應過來,許多明將根本不懂地理,於是幹脆命人拿出海圖給李如鬆看。


    民間其實也有海圖,但是都很簡略,甚至存在很大誤差。


    不過俞大猷手裏的海圖就精準許多,甚至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繪製的地圖進行過比對。


    “這裏是大明廣東,然後是福建、浙江.”


    俞大猷手指點在地圖一角開始給李如鬆講解起來,“從廣東出海南下直奔呂宋,補給後走舊港,穿過滿次加海峽就能到勃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