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魏廣德一進內閣,就叫來蘆布。
“茶先不忙泡,你給我把條子送出去。”
魏廣德吩咐道,在他麵前,是墨跡未幹的一張紙條。
魏廣德拿起紙條,放在嘴邊吹了吹,看上去有些幹了,也沒折疊,直接交到蘆布手裏說道:“把條子叫外麵的人送到兵部去,交到譚大人手上。”
“是,老爺。”
蘆布恭敬的雙手接過,正要退出去,忽然又聽到魏廣德的喊聲。
“稍等下,我再寫張條子。”
魏廣德又鋪好一張紙條,提筆快速在上麵書寫。
片刻後收筆,又是拿起來吹了吹,遞給蘆布說道:“這張送到工部交給江大人。”
蘆布一手一張紙條,答應一聲,這才退出值房,快步向內閣外走去。
不過走在路上,蘆布還是好奇的看了眼上麵的文字。
給江治的字條上文字不多,隻是要工部安排山東的船廠造二十條大船,要適合在鬆花江和黑龍江行駛的大船。
而給譚綸的字條上,文字就多了不少,其中內容讓蘆布都有些驚訝,因為裏麵提到一個官署名字。
“奴兒幹都司。”
蘆布差點叫出來,因為這個地方他也是聽說過的,更知道這個衙門雖然還在,但已經搬到遼東那邊去了,朝廷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這個地方。
雖然沒有明文,因為大明是不允許放棄任何領地的,這也是大明的祖訓之一。
從成祖開始,皇帝就不允許放棄土地。
雖然在宣德年間奴兒幹都司內遷,但朝廷也不敢說放棄那片土地,隻是說交給當地蒙古及女真人繼續生活在那裏,維持大明對那裏的統治。
現在,魏廣德的字條裏就清楚的寫著要兵部行文遼東,抽調一個千戶所進駐奴兒幹城,重建永寧寺。
奴兒幹都指揮使司原為元代征東元帥府,明永樂九年正式升級為都司。
奴兒幹都司治所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的奴兒幹城,下距黑龍江口約200千米,派到奴兒幹都司的官員和駐防軍都在這裏。
原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永樂十一年與宣德八年曾二次在奴兒幹城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
所謂永寧,其實就是祈禱永世安寧之意。
奴兒幹都司境內有蒙古、女真、吉裏迷、苦夷、達斡爾及少量漢人等民族人民在此生活,多以采捕為生。
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貢物有海東青、貂皮、馬匹、珍珠等土特產品,相當於內地的賦稅。
明政府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恢複了奴兒幹通往內地的驛傳,密切了奴兒幹同明廷的政治聯係、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奴兒幹都司下轄的三百八十四衛和二十四所,其實主要就是沿黑龍江下遊分布,即保障交通,也有充作驛站的目的。
以這些衛所據點,輻射周圍區域,以實現大明對當地的統治。
按照魏廣德的考慮,自然不會如同當年那樣,搞出四百個衛所這麽大的規模。
沿途選擇幾個條件好的衛所重建,建立更加強大的堡壘,進駐一個百戶所就足夠了。
當初的毛子不也是這樣,建立堅固的堡壘,憑借槍炮就可以抵抗數倍與己敵人的進攻。
沿途安排幾個據點,剩下幾百人就直接進駐奴兒幹城,把那裏打造成堅固堡壘。
至於庫頁島,也可以進駐一個百戶所。
實際上,在大明抵達這裏的時候,庫頁島上也是有常住民的,大明在官方文書裏稱其為苦夷人。
魏廣德翻閱奴兒幹都司文獻的時候,還曾經讓他看到過一個讓他深藏在記憶裏的地名,那就是“廟街”。
實際上,最早魏廣德一直以為廟街是在中俄邊境附近,可能就是黑龍江河對岸,畢竟據說滿清時期俄羅斯人曾經在這裏大肆屠殺過當地百姓,其中也包括漢人。
現在魏廣德才知道,原來廟街在奴兒幹城,從大地理位置上來說,其實就是庫頁島西北端大陸東邊,這裏也是黑龍江下遊的入海口。
好吧,和後世他熟悉的中俄邊境,應該說隔的很遠很遠。
所謂廟街,其實就是奴兒幹城南黑龍江江畔一個寺廟匯聚之地,每年一定節日這裏就會匯聚許多周圍百姓來此燒香拜佛。
看到這裏,魏廣德就知道,清朝那會兒似乎中國都還統治著庫頁島,他就更不會放棄這裏。
雖然地方苦寒,但當地還能生存那麽多人口,大明自然就更不應該撤出來。
再說,現在明軍也算是鳥槍換炮了,有更先進的武器,也不需要像過去那樣調集重兵去那裏駐守。
安排少量兵馬,建立堅固的據點就行了。
一旦這樣的辦法可行,還可以按此繼續向西伯利亞地區深入,逐漸控製更多的區域。
當然,就目前大明掌握的技術,也多隻能采用順河流前進的方式進行領土的擴展。
大明,是越來越依靠水運了。
等蘆布安排好,先迴了趟值房,把情況匯報給魏廣德。
“知道了。”
魏廣德也隻是淡淡說了句,就繼續忙自己的事兒。
匯報完之後蘆布也才想起還沒給魏閣老泡茶,又匆匆出去忙活去了。
而此時慈慶宮裏,馮保也在向兩宮太後匯報昨晚魏廣德所說之事。
“就是說朝廷依舊會盡力維持運河,隻是以後運河主要走商船,所以負擔也有商人們承擔大頭?”
萬曆皇帝雖然不是陳太後所生,但朱翊鈞自小就和她關係好,她也是視為己出,所以對運河之事其實比李太後還要上心。
運河兩岸靠著運河為生的人不少,這對江山穩定肯定有重大影響。
“張閣老和魏閣老是這麽認為的,朝廷主持河工,增加水閘的通行費。”
馮保答道,“按照兩位閣老的意思,以後運河商船應該會增加,而且通過因為不在受漕船影響,南來北往速度也會更快,實是便民之策。”
“妹妹,你怎麽看?”
陳太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對旁邊李太後說道。
“姐姐,我沒其他問題了,隻要運河維持現狀,那些靠運河為生的百姓依舊能過上好日子,自然是好的。”
李太後馬上說道。
“那就這樣吧,內閣把奏疏遞上來,司禮監批紅就是了。”
陳太後對馮保說道。
“遵懿旨。”
馮保馬上恭敬說道。
“娘娘,還有個事兒.”
馮保猶猶豫豫的,似乎不知道該不該說的樣子。
“有什麽事兒,你直接說就是了。”
陳太後開口說道。
“是這樣,內閣似乎已經在準備西南戰事之後對緬甸的處置。”
於是,馮保又把昨日酒席上,魏廣德說出打算在緬甸設行省的事兒,直接由朝廷派人管理緬甸,不再通過冊封宣慰使間接管理。
“緬甸設省?”
陳太後遲疑著看向李太後說道:‘這,合適嗎?’
“《皇明祖訓》上是否把緬甸列為不征之國?”
李太後雖然是皇帝生母,但其實對朝政也並不太懂,她更多還是利用內閣閣臣治理國家,由馮保對他們進行監督。
雖然都說李太後對萬曆皇帝很嚴厲,但這個時候她雖然地位尊崇,但依舊沒有陳太後地位高,在後宮話語權,或許顧忌皇帝麵子,大家都把他捧的很高,特別是馮保幾乎把她當做後宮之主對待。
但實際上,有陳太後在場的話,她也沒太多發言權,除非陳太後不想理這個事兒。
“稟娘娘,緬甸在立國之初就被大明征服,所以是設宣慰司進行管理,也就是地方土司擔任宣慰使,朝廷沒有派人去管轄。
平時,緬甸事都是由雲南布政使司代管。
所以,緬甸並不在不征之國名單裏,朝廷在緬甸設省,並不違背太祖祖訓。”
馮保對這些可就了解多了,自然馬上就說了出來。
實際上,昨兒晚上他們三個喝酒,就沒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了。
張居正隻擔心緬甸會不會重蹈安南覆轍,而他馮保則還在震驚中。
是的,雖然緬甸貌似屬於大明,但其實遊離於大明之外,朝廷從未對這裏進行管理。
別以為馮保在內廷就不知道緬甸的事兒,實際上朝廷每隔幾年就會派人下緬甸采購寶石,太監們迴來,多少也帶來許多消息。
馮保是知道,緬甸當地人不服王化,對大明是心懷異心的。
等馮保把昨日酒席上的話說完,李太後忽然插話道:“你是說,魏廣德打算讓李家常駐緬甸?”
“也不是常駐,昨日我們也議論過安南舊事,張閣老和魏閣老都以為,當初若是英國公不急於班師迴朝,等到安南穩定以後,當地人習慣了朝廷的統治再行班師,或許結果會大不相同。”
馮保開口說道,“至於李成梁,魏閣老的意思是讓他鎮守緬甸,等當地人習慣了大明統治再讓他迴京。
作為這些年的苦勞,給他個伯爵爵位也是可以的,畢竟他為朝廷也勉強算是開疆拓土了。
最重要的是,魏閣老以為有了緬甸,西南將有更便捷的入海口,西南貨物可以通過緬甸運到大秦等地販賣,西南的商業也會更加繁榮。
到時候大明也算正式有了西海,南海水師抽調一部長期駐留緬甸,朝廷可以封其為西海水師。
這樣大明就有了南海水師和西海水師,早先內閣也商量過把登萊水師升級為東海水師,說起來就隻差一個北海了。”
這會兒,馮保多少有些傲嬌起來,說話語氣漸大。
“北海是否已經有了方向?”
陳太後依舊沒說話,對外的事兒,她並不關心,隻要大明內部穩定就好。
不過李太後對此似乎很是重視,畢竟江山是自己兒子的,要是做的好,開疆拓土,以後史書上就會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到了皇家這兒份上,世俗間的權利和財富已經不重要,他們也和文人一樣,在乎的,或許就是身前身後名了。
因為馮保提到東、南、西三海,唯獨缺少了北海,所以李太後才有此一問。
“有的,就是奴兒幹都司,大明極北之地。
隻不過宣德年間朝廷讓奴兒幹都司內遷,現在那裏已經荒廢。
若是朝廷要恢複在那裏駐軍,需要和兵部及遼東都司商議。
魏閣老的想法,就是減少奴兒幹都司駐軍,不再維持數百個衛所的規模,而隻是收縮在黑龍江流域,駐軍奴兒幹城和庫頁島,嚐試尋找從那裏到大明的海路航線。”
馮保開口說道。
“奴兒幹都司,哀家好像在哪兒看到過這個地方。”
陳太後忽然說話道。
“每年各地都要組織地方土司首領進京覲見皇爺,其中也包括奴兒幹都司的部族首領,娘娘應該是在那裏看到過這個名字。”
馮保馬上就笑道。
“你關注下這個事兒,也注意打聽下朝廷上下對這個事兒的意見,及時報上來。”
李太後和陳太後對視一眼後,終於還是說道。
等馮保下去,李太後才問起陳太後對此事的看法。
“這些國家大事兒,你我婦道人家也不懂,就看朝廷那些個大臣怎麽看。
到時候有了定策,我們再找勳貴問問。”
陳太後開口說道。
“如此也好。”
其實正如陳太後所說,李太後或許會教子,至少她自己是這麽認為。
但說到國家大事上,她們倆是真的一竅不通,隻能借助朝廷文官和勳貴。
畢竟這個世界上,武則天隻有一個。
不過馮保出了宮,他的想法卻有些不同。
他能感受到李太後對緬甸和奴兒幹都司的事兒似乎都有些熱情,很支持的意思。
他能理解李太後的心態,都是對兒子好的事情。
隻要魏廣德真能把事兒做好,皇帝的武功就算是有了。
從這點上來說,隻要魏廣德獲得張居正的全力支持,說不得還真就把事兒辦成。
“緬甸。”
馮保嘴裏念了句。
這個地方,以往不敢想,但是現在,馮保忽然對那裏產生了興趣。
不為別的,隻為那裏盛產的寶石。
如果大明真能統治那裏,以後緬甸的寶石就可以源源不斷進獻上來。
想到緬甸采買的寶石,忽然,馮保覺得自己應該聯絡下魏廣德,嚐試下。
他和李成梁聯係不多,這個時候也隻有借助魏廣德進行了。
“茶先不忙泡,你給我把條子送出去。”
魏廣德吩咐道,在他麵前,是墨跡未幹的一張紙條。
魏廣德拿起紙條,放在嘴邊吹了吹,看上去有些幹了,也沒折疊,直接交到蘆布手裏說道:“把條子叫外麵的人送到兵部去,交到譚大人手上。”
“是,老爺。”
蘆布恭敬的雙手接過,正要退出去,忽然又聽到魏廣德的喊聲。
“稍等下,我再寫張條子。”
魏廣德又鋪好一張紙條,提筆快速在上麵書寫。
片刻後收筆,又是拿起來吹了吹,遞給蘆布說道:“這張送到工部交給江大人。”
蘆布一手一張紙條,答應一聲,這才退出值房,快步向內閣外走去。
不過走在路上,蘆布還是好奇的看了眼上麵的文字。
給江治的字條上文字不多,隻是要工部安排山東的船廠造二十條大船,要適合在鬆花江和黑龍江行駛的大船。
而給譚綸的字條上,文字就多了不少,其中內容讓蘆布都有些驚訝,因為裏麵提到一個官署名字。
“奴兒幹都司。”
蘆布差點叫出來,因為這個地方他也是聽說過的,更知道這個衙門雖然還在,但已經搬到遼東那邊去了,朝廷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這個地方。
雖然沒有明文,因為大明是不允許放棄任何領地的,這也是大明的祖訓之一。
從成祖開始,皇帝就不允許放棄土地。
雖然在宣德年間奴兒幹都司內遷,但朝廷也不敢說放棄那片土地,隻是說交給當地蒙古及女真人繼續生活在那裏,維持大明對那裏的統治。
現在,魏廣德的字條裏就清楚的寫著要兵部行文遼東,抽調一個千戶所進駐奴兒幹城,重建永寧寺。
奴兒幹都指揮使司原為元代征東元帥府,明永樂九年正式升級為都司。
奴兒幹都司治所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的奴兒幹城,下距黑龍江口約200千米,派到奴兒幹都司的官員和駐防軍都在這裏。
原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永樂十一年與宣德八年曾二次在奴兒幹城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
所謂永寧,其實就是祈禱永世安寧之意。
奴兒幹都司境內有蒙古、女真、吉裏迷、苦夷、達斡爾及少量漢人等民族人民在此生活,多以采捕為生。
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貢物有海東青、貂皮、馬匹、珍珠等土特產品,相當於內地的賦稅。
明政府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恢複了奴兒幹通往內地的驛傳,密切了奴兒幹同明廷的政治聯係、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奴兒幹都司下轄的三百八十四衛和二十四所,其實主要就是沿黑龍江下遊分布,即保障交通,也有充作驛站的目的。
以這些衛所據點,輻射周圍區域,以實現大明對當地的統治。
按照魏廣德的考慮,自然不會如同當年那樣,搞出四百個衛所這麽大的規模。
沿途選擇幾個條件好的衛所重建,建立更加強大的堡壘,進駐一個百戶所就足夠了。
當初的毛子不也是這樣,建立堅固的堡壘,憑借槍炮就可以抵抗數倍與己敵人的進攻。
沿途安排幾個據點,剩下幾百人就直接進駐奴兒幹城,把那裏打造成堅固堡壘。
至於庫頁島,也可以進駐一個百戶所。
實際上,在大明抵達這裏的時候,庫頁島上也是有常住民的,大明在官方文書裏稱其為苦夷人。
魏廣德翻閱奴兒幹都司文獻的時候,還曾經讓他看到過一個讓他深藏在記憶裏的地名,那就是“廟街”。
實際上,最早魏廣德一直以為廟街是在中俄邊境附近,可能就是黑龍江河對岸,畢竟據說滿清時期俄羅斯人曾經在這裏大肆屠殺過當地百姓,其中也包括漢人。
現在魏廣德才知道,原來廟街在奴兒幹城,從大地理位置上來說,其實就是庫頁島西北端大陸東邊,這裏也是黑龍江下遊的入海口。
好吧,和後世他熟悉的中俄邊境,應該說隔的很遠很遠。
所謂廟街,其實就是奴兒幹城南黑龍江江畔一個寺廟匯聚之地,每年一定節日這裏就會匯聚許多周圍百姓來此燒香拜佛。
看到這裏,魏廣德就知道,清朝那會兒似乎中國都還統治著庫頁島,他就更不會放棄這裏。
雖然地方苦寒,但當地還能生存那麽多人口,大明自然就更不應該撤出來。
再說,現在明軍也算是鳥槍換炮了,有更先進的武器,也不需要像過去那樣調集重兵去那裏駐守。
安排少量兵馬,建立堅固的據點就行了。
一旦這樣的辦法可行,還可以按此繼續向西伯利亞地區深入,逐漸控製更多的區域。
當然,就目前大明掌握的技術,也多隻能采用順河流前進的方式進行領土的擴展。
大明,是越來越依靠水運了。
等蘆布安排好,先迴了趟值房,把情況匯報給魏廣德。
“知道了。”
魏廣德也隻是淡淡說了句,就繼續忙自己的事兒。
匯報完之後蘆布也才想起還沒給魏閣老泡茶,又匆匆出去忙活去了。
而此時慈慶宮裏,馮保也在向兩宮太後匯報昨晚魏廣德所說之事。
“就是說朝廷依舊會盡力維持運河,隻是以後運河主要走商船,所以負擔也有商人們承擔大頭?”
萬曆皇帝雖然不是陳太後所生,但朱翊鈞自小就和她關係好,她也是視為己出,所以對運河之事其實比李太後還要上心。
運河兩岸靠著運河為生的人不少,這對江山穩定肯定有重大影響。
“張閣老和魏閣老是這麽認為的,朝廷主持河工,增加水閘的通行費。”
馮保答道,“按照兩位閣老的意思,以後運河商船應該會增加,而且通過因為不在受漕船影響,南來北往速度也會更快,實是便民之策。”
“妹妹,你怎麽看?”
陳太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對旁邊李太後說道。
“姐姐,我沒其他問題了,隻要運河維持現狀,那些靠運河為生的百姓依舊能過上好日子,自然是好的。”
李太後馬上說道。
“那就這樣吧,內閣把奏疏遞上來,司禮監批紅就是了。”
陳太後對馮保說道。
“遵懿旨。”
馮保馬上恭敬說道。
“娘娘,還有個事兒.”
馮保猶猶豫豫的,似乎不知道該不該說的樣子。
“有什麽事兒,你直接說就是了。”
陳太後開口說道。
“是這樣,內閣似乎已經在準備西南戰事之後對緬甸的處置。”
於是,馮保又把昨日酒席上,魏廣德說出打算在緬甸設行省的事兒,直接由朝廷派人管理緬甸,不再通過冊封宣慰使間接管理。
“緬甸設省?”
陳太後遲疑著看向李太後說道:‘這,合適嗎?’
“《皇明祖訓》上是否把緬甸列為不征之國?”
李太後雖然是皇帝生母,但其實對朝政也並不太懂,她更多還是利用內閣閣臣治理國家,由馮保對他們進行監督。
雖然都說李太後對萬曆皇帝很嚴厲,但這個時候她雖然地位尊崇,但依舊沒有陳太後地位高,在後宮話語權,或許顧忌皇帝麵子,大家都把他捧的很高,特別是馮保幾乎把她當做後宮之主對待。
但實際上,有陳太後在場的話,她也沒太多發言權,除非陳太後不想理這個事兒。
“稟娘娘,緬甸在立國之初就被大明征服,所以是設宣慰司進行管理,也就是地方土司擔任宣慰使,朝廷沒有派人去管轄。
平時,緬甸事都是由雲南布政使司代管。
所以,緬甸並不在不征之國名單裏,朝廷在緬甸設省,並不違背太祖祖訓。”
馮保對這些可就了解多了,自然馬上就說了出來。
實際上,昨兒晚上他們三個喝酒,就沒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了。
張居正隻擔心緬甸會不會重蹈安南覆轍,而他馮保則還在震驚中。
是的,雖然緬甸貌似屬於大明,但其實遊離於大明之外,朝廷從未對這裏進行管理。
別以為馮保在內廷就不知道緬甸的事兒,實際上朝廷每隔幾年就會派人下緬甸采購寶石,太監們迴來,多少也帶來許多消息。
馮保是知道,緬甸當地人不服王化,對大明是心懷異心的。
等馮保把昨日酒席上的話說完,李太後忽然插話道:“你是說,魏廣德打算讓李家常駐緬甸?”
“也不是常駐,昨日我們也議論過安南舊事,張閣老和魏閣老都以為,當初若是英國公不急於班師迴朝,等到安南穩定以後,當地人習慣了朝廷的統治再行班師,或許結果會大不相同。”
馮保開口說道,“至於李成梁,魏閣老的意思是讓他鎮守緬甸,等當地人習慣了大明統治再讓他迴京。
作為這些年的苦勞,給他個伯爵爵位也是可以的,畢竟他為朝廷也勉強算是開疆拓土了。
最重要的是,魏閣老以為有了緬甸,西南將有更便捷的入海口,西南貨物可以通過緬甸運到大秦等地販賣,西南的商業也會更加繁榮。
到時候大明也算正式有了西海,南海水師抽調一部長期駐留緬甸,朝廷可以封其為西海水師。
這樣大明就有了南海水師和西海水師,早先內閣也商量過把登萊水師升級為東海水師,說起來就隻差一個北海了。”
這會兒,馮保多少有些傲嬌起來,說話語氣漸大。
“北海是否已經有了方向?”
陳太後依舊沒說話,對外的事兒,她並不關心,隻要大明內部穩定就好。
不過李太後對此似乎很是重視,畢竟江山是自己兒子的,要是做的好,開疆拓土,以後史書上就會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到了皇家這兒份上,世俗間的權利和財富已經不重要,他們也和文人一樣,在乎的,或許就是身前身後名了。
因為馮保提到東、南、西三海,唯獨缺少了北海,所以李太後才有此一問。
“有的,就是奴兒幹都司,大明極北之地。
隻不過宣德年間朝廷讓奴兒幹都司內遷,現在那裏已經荒廢。
若是朝廷要恢複在那裏駐軍,需要和兵部及遼東都司商議。
魏閣老的想法,就是減少奴兒幹都司駐軍,不再維持數百個衛所的規模,而隻是收縮在黑龍江流域,駐軍奴兒幹城和庫頁島,嚐試尋找從那裏到大明的海路航線。”
馮保開口說道。
“奴兒幹都司,哀家好像在哪兒看到過這個地方。”
陳太後忽然說話道。
“每年各地都要組織地方土司首領進京覲見皇爺,其中也包括奴兒幹都司的部族首領,娘娘應該是在那裏看到過這個名字。”
馮保馬上就笑道。
“你關注下這個事兒,也注意打聽下朝廷上下對這個事兒的意見,及時報上來。”
李太後和陳太後對視一眼後,終於還是說道。
等馮保下去,李太後才問起陳太後對此事的看法。
“這些國家大事兒,你我婦道人家也不懂,就看朝廷那些個大臣怎麽看。
到時候有了定策,我們再找勳貴問問。”
陳太後開口說道。
“如此也好。”
其實正如陳太後所說,李太後或許會教子,至少她自己是這麽認為。
但說到國家大事上,她們倆是真的一竅不通,隻能借助朝廷文官和勳貴。
畢竟這個世界上,武則天隻有一個。
不過馮保出了宮,他的想法卻有些不同。
他能感受到李太後對緬甸和奴兒幹都司的事兒似乎都有些熱情,很支持的意思。
他能理解李太後的心態,都是對兒子好的事情。
隻要魏廣德真能把事兒做好,皇帝的武功就算是有了。
從這點上來說,隻要魏廣德獲得張居正的全力支持,說不得還真就把事兒辦成。
“緬甸。”
馮保嘴裏念了句。
這個地方,以往不敢想,但是現在,馮保忽然對那裏產生了興趣。
不為別的,隻為那裏盛產的寶石。
如果大明真能統治那裏,以後緬甸的寶石就可以源源不斷進獻上來。
想到緬甸采買的寶石,忽然,馮保覺得自己應該聯絡下魏廣德,嚐試下。
他和李成梁聯係不多,這個時候也隻有借助魏廣德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