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師工部後院,魏廣德如同穿花蝴蝶般在人群裏飛舞,不斷和在此的六部堂官閑聊幾句。


    在和陳瓚說完調勞堪來京的事兒,又問了下遼東查案的情況。


    “據迴報,張巡撫所檢舉之事大多屬實。”


    問起這事兒,陳瓚還有些不好意思。


    畢竟,這個結果,其實早就在眾人預料之中。


    “那都察院下一步打算如何做?”


    魏廣德麵無表情,看似很隨意的問道。


    “已下文湖廣,鎖拿劉台問罪。”


    陳瓚開口答道。


    案子,自然要有始有終。


    既然有人舉報,都察院又派出禦史查案,現在有了線索,自然要一查到底。


    不能因為事關首輔,就畏首畏尾,擔心引發政治風險。


    實際上,陳瓚這個時候也是騎虎難下。


    牽涉到首輔,容不得他不忌憚。


    “那劉台是押迴京城呢,還是留在江南?”


    魏廣德繼續問道。


    “嗯,魏閣老有何指教?”


    這次,陳瓚沒有接話,而是拱手小聲問道。


    “就不要讓他出現在京城了,免得又起風波。”


    魏廣德淡淡開口說道。


    “受教了。”


    陳瓚微微點頭,劉台的事兒,肯定是發了,誰也救不了他。


    不過在什麽地方處理,確實結果會大不相同。


    在北京審案,人們就會想到背後的張居正。


    而若是人在南京審理,雖然依舊會想到他,但至少京城官場會少有人提及。


    所謂眼不見心不煩,周圍沒人說,聽不到,也就裝鴕鳥過去了。


    “嗬嗬,好說好說。”


    魏廣德笑笑,又繼續說道:“最近吏部侍郎出缺,不知陳大人可有舉薦之人?”


    魏廣德臉上笑容不變,繼續小聲問道。


    陳瓚這次臉色微變,他是都察院掌部,多少也有耳目,知道一些事兒。


    魏廣德這時候忽然對他問起吏部,就顯得很是突兀了。


    因為到目前為止,他根本不知道吏部那裏出現了什麽問題,而且魏廣德之前貌似根本就沒涉及過吏部的事兒。


    “吏部是有何變動?”


    陳瓚壓低聲音追問道。


    “張大人可能要退,首輔大人屬意王大人接替他的職位。”


    魏廣德看得出陳瓚並不是張居正的人,也和張四維沒多大關係,所有意和他結交。


    都察院,太重要了。


    說完,魏廣德還瞟了眼正和馮保說笑的張居正,還有他身邊的戶部尚書王國光。


    順著魏廣德的視線,陳瓚也理清楚魏廣德話裏的意思。


    很顯然,現任吏部天官張翰要致仕,讓出的位置,張居正屬意讓王國光擔任。


    魏廣德對戶部興趣不大,但是打算在這次吏部人事調整中,拿下一個侍郎位置。


    找他,其實也是試探,看陳瓚是否有意參與其中,舉薦他口袋裏的人參與此事。


    現在部議,內閣二張就有兩票,魏廣德如果不拉攏其他幾位九卿,他想要拿下的位置,可就不容易達成了。


    張居正後麵的改革動作會真正展開,他就需要牢牢抓住手裏的權利。


    人事權,是一定會穩穩拿下的。


    “魏廣德打算舉薦誰?”


    消息太突然,陳瓚一時沒有反應,也想不出該不該參與此事。


    但是,看到魏廣德,他就知道,這個位置他還是不爭為好。


    爭了,得不得不到兩說,可能也把魏廣德給惡了。


    還是聽聽魏廣德的舉薦人選,自己在其他職位上謀奪一個也就是了。


    尚書級別官員的變動,其實也會導致許多侍郎官員的置換。


    一些年歲到底又沒什麽後台的,順勢就被踢出朝堂了,變動的絕對不止一個尚書。


    “陳炌陳文晦。”


    魏廣德嘴裏輕輕吐出幾個字。


    “是他啊。”


    陳瓚點點頭,這個人他知道,資格比他老。


    隨即,陳瓚發覺周圍沒人注意,他就拉著魏廣德衣袖走到圍牆處小聲問道:“善貸,你確定要爭奪這個位置?”


    魏廣德聽他稱唿他的字,馬上微微點頭道:“雨亭兄,實不相瞞,若是我再不安插人手,內閣就沒我什麽話語權了。”


    魏廣德這話多少有些危言聳聽,但在外人看來卻應該說事實。


    二張在內閣,自然沒他姓魏的什麽事兒了。


    “行了,這事兒我幫你。”


    陳瓚點點頭,小聲說了句。


    “多謝雨亭兄相助。”


    魏廣德微微抬手,說道。


    魏廣德上次直接跑到都察院找陳瓚,其實多少也是因為二人關係不一般。


    若不是有他在,陳瓚應該就是那一屆官員裏爬得最快,仕途最順的人了。


    是的,陳瓚也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不過他是常熟人,和那位徐閣老家可是挨著,算半個老鄉。


    陳瓚的飛速升遷,多少和徐閣老是有關係的。


    他其實麵對張居正和魏廣德,立場很難站穩。


    不過相對來說,他的關係是鬆江府那位,可不是現在的首輔張居正。


    隻能說,他不會主動反對張居正的政令,但其他的,各有各的思考。


    而做為大明朝堂上權勢最大的一批人,和魏廣德之間的同年之誼也是他需要仰仗的。


    否則,當初他升上來可不會那麽容易。


    那可是張居正要點頭,魏廣德還不能反對。


    機緣巧合下,都察院左都禦史的官職就好似給他定製的一樣。


    隻不過,也因為他和張、魏二人關係,也導致兩人都不敢完全信任他,不敢拉攏他,隻能示好。


    因為陳瓚,某種形勢下也可以說是徐階的代言人。


    官做的越大,牽扯到的人和事也多。很多時候都都需要反複斟酌。


    就好似徐階培養了張居正,難道他就真放心讓張居正一家獨大?


    那其實也未必。


    對於致仕的徐階來說,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在朝堂爭執不下時,一般都會聽取老臣意見,而他的影響力,可以發出最強的聲音。


    這邊說完,魏廣德又和其他人聊了幾句,最後才走到江治身邊,小聲對他說道:“陳炌之事,十拿九穩。”


    江治點點頭,沒有做聲。


    說起來,陳炌也是快六十的人,魏廣德並不喜歡這種年紀大資曆還老的官員。


    是的,陳炌是嘉靖二十年進士,真的是老資格。


    不過他當初因為在曾憲案上站錯了隊,被罷官去職。


    直到嘉隆交替之時才被平冤昭雪,不過這樣老資曆官員,京城肯定是容不下他的,於是隻能去南京養老,先是南京都察院,考滿後轉南京刑部。


    陳炌和嚴嵩之間,當年是否有過聯係,魏廣德不得而知。


    但是,江西官員裏,確實一部分支持嚴嵩,而一部分反對嚴嵩,其中自然有這個陳炌的功勞。


    畢竟,當初曾憲案和後來的夏言案,都是嚴嵩幕後操縱,二虎相爭倒下一批人,自然是江西人也占首位。


    也就是那時候江西官員血條厚,經得起折騰。


    最後嚴嵩時期,江西籍官員還能占據大半個九卿的位置。


    陳炌應該也是冷板凳坐久了,想要真正的複起,而不是在南京再等上幾年致仕,所以給在北京的老鄉寫信,才讓魏廣德他們想起還有個南京刑部侍郎,似乎可以推一把,嚐試下爭奪一個尚書位置。


    “善貸,我們也該迴去了,內閣還有一攤子事兒等著處理。”


    這時候,張居正那邊招唿道。


    “好。”


    魏廣德笑道,隨即拱手和在場官員告辭。


    其實今天的事兒已經完成,大家也都準備離開,各自迴各自的衙門辦差,隻不過內閣幾位沒說走,他們還不好先行告辭。


    他們和馮保算是一路,都是迴皇城,自然是一起出了工部。


    “善貸。”


    就在魏廣德打算走向自己轎子的時候,馮保忽然叫住魏廣德。


    “雙林兄,有何指教?”


    魏廣德笑著迴頭問道。


    “有件事兒,這次出宮前陛下問起,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迴答。”


    馮保開口說道。


    魏廣德狐疑的看了眼旁邊的張居正,這才笑道:“但說無妨。”


    “陛下問起黃河之患自古有之,可為何到了本朝愈演愈烈?”


    馮保開口問道,“剛才我也問了叔大,可他也不知道。”


    張居正、魏廣德和馮保站在一起不曾分開,已經走出幾步的張四維發覺了,可這個時候沒人喊他,也不好又走迴來,隻能慢慢挪步向自己轎子走去。


    魏廣德瞟了張四維一眼,最後認真看著張居正,見他也是一臉探究的樣子,這才試探著問道:“叔大兄也不知道?”


    “善貸,你若是知道不妨直說。


    之前我也翻看過曆代文獻,發現其實黃河水患持續不斷,但始終不比我大明朝來的頻繁,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張居正看魏廣德的樣子,馬上就說道。


    “叔大兄,雙林兄,難道你們沒有發現我朝和前朝有什麽不同嗎?”


    魏廣德苦笑著反問道,他沒選擇直接迴答,而是讓他們自己理解,這樣更容易透澈理解其中的難度。


    “有何不同?”


    馮保驚異問道。


    魏廣德又看了眼張居正,見他也是如此,這才開口說道:“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挖的邗溝,後經隋、元兩次大規模擴展,再到我朝永樂年間成形。”


    “和運河有關?”


    馮保驚訝道。


    他聽出來了,魏廣德不直接迴答黃河水患而是扯到大運河上,再想想一直堅持漕糧改海的就是他,顯然魏廣德是看出來許多東西。


    “運河?難道真是運河導致黃河水患加劇?”


    張居正也有些不確定的問道。


    黃河水患他也想過無數次,但始終都找不到充足的證據證明是運河引發黃河水患。


    畢竟,有沒有黃河,泥沙都必定淤堵,是防不了的。


    “運河不是加劇水患,而是固定水患。”


    魏廣德苦笑道,“前朝時,黃河雖然多次變道,但多還是北流入海。


    可永樂年間因為遷都之事,加寬運河,不僅是用水量激增,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黃河實現漕船北上。


    之後曆代,為了保證漕運,都選擇興修河堤,特別是弘治朝在黃河北岸興修河堤,直接把黃水擋向南方,導致黃水奪淮入海。


    之後為了漕運,屢屢大興河工,其實就黃河入海口屢次變化看,善待以為,在善貸入海或是黃河入海的最佳位置。


    可惜,若黃河到了山東入海,則運河斷於徐淮,整條運河就會失效。


    故而,朝廷一直想法設法維持現有黃河河道。


    隻是你們也看到了,黃河泥沙淤堵根本無法解決,決口改道才是順應天時。


    但是,朝廷卻承擔不起改道的後果,故而隻能不選的興河工,維持現在河道。


    結果你們也就能想到了,歲歲示警,歲歲泛濫。”


    “你的意思我好像懂了。”


    馮保微微張大嘴巴,他現在明白魏廣德為什麽看出不妥卻不肯主動說,隻能一個勁推動改海路的原因了。


    其實,曆朝曆代雖然都在治水,但此治水和不同於彼治水,都是不同的。


    明朝中後期治水,目的就是保持黃河現有河道,幾乎是死命令。


    而前朝治水,則是隻管河堤。


    至於決口改道,那就由他改,改道完成後再新的黃河河道上再修新河堤用於日常治水。


    這裏麵差別是很大的,因為地勢的變化,雖然洪災會損失很大,可畢竟是一次性。


    當黃河選擇改道後,必然是一條新的,適合黃河流動的河道。


    而且,這條河道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不至於淤堵,時間可能是幾十年,也可能是上百年。


    當下次淤堵時,按照黃河的河性,自然是再次改道,尋找合適的河道流入大海。


    而大明現在的治水,其實就是在以人力逆天改命,強行人為幹預黃河河道。


    結果顯而易見,大明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是結果卻未必如人意。


    魏廣德一開始當然看不出來,可黃河之事太大,他也不得不思考解決之法。


    他翻閱古籍,了解了黃河數次改道的特點,最後才得出這樣的結論。


    明清時期黃河水患的根源,其實就是大運河。


    從黃河入海口數次變化來看,除了奪淮入海這次,黃河大部分入海口都在山東等北方,甚至曾經出現在天津附近。


    正是注意到這點,才讓魏廣德有些迷信的認為,黃河水患或許隻能讓黃水北走,才能緩解。


    但是能讓黃河改道嗎?


    除非不要運河了,否則大明根本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結果。


    “那”


    張居正張開口,卻沒有接著往下說,最後歎氣道:“我們還是私下再聊此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