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什麽,距離瑞波城不過三十裏就和緬軍遭遇,雙方還在對峙。”


    李成梁嚇了一跳,急忙開始追問前方戰況。


    “稟報大帥,戚總兵說,緬軍好似已經在潰敗,應該是在阿瓦城吃了敗仗,所以在往迴逃。


    現在的局勢,南北兩軍壓製著緬軍,想來距離他們投降已經不遠了。”


    那傳令兵馬上就說道。


    這些話,他一個小兵當然看不明白,不過他還是能覺察到對麵的情況似乎有些不對。


    直到戚繼美說出緬軍應該是在阿瓦城戰敗潰逃到這裏,那小兵也才豁然開朗,明白是怎麽迴事。


    “緬軍潰敗?”


    李成梁心裏先是驚喜,隨即雙眼就是一眯。


    自己的好大兒到底帶了多少兵馬過來,能夠在阿瓦城擊敗緬軍幾萬人?


    如果是這樣,那豈不是意味著


    瞬間,李成梁覺得汗毛倒豎。


    現在明緬邊境,緬軍隻有已經被分割成兩股,一個是前方由莽應龍帶領的緬軍主力,經過幾次交戰,現在這股敵軍已經隻剩下幾萬人。


    還有一股,就是固守漢龍關的緬軍,應該也有幾萬人。


    但是在漢龍關,貌似明軍也隻有施甸出動兩三萬人,還有就是李如鬆留在那裏的軍隊。


    要是李如鬆帶領大軍偷摸著離開了漢龍關,說不得現在漢龍關城下明軍怕還沒有城裏緬軍多。


    想到這裏,李成梁心裏就有點慌。


    要是緬軍識破明軍虛實,不能繼續往下想了。


    李成梁當即沒有騎馬帶著手下往前跑,去和戚繼美會和,而是直接下令,讓後麵幾路明軍開始向漢龍關集結。


    打到這個份上,緬王莽應龍這路應該是廢了,不必太過理會。


    除非那小子不要命了,帶著人往山裏跑。


    倒是這裏上山再南下,到達緬甸中部的平原地區距離應該不遠。


    李成梁先緊急發出幾道軍令,把軍隊向漢龍關進行調動,然後感覺沒有其他需要做的了。


    他能做的,也就這些,剩下就看漢龍關外明軍的表現了。


    當下,還是先把眼前的這路緬軍逼降為重。


    隻要莽應龍投降,漢龍關的緬軍也就不攻自破。


    想到這裏,李成梁揮動馬鞭抽在馬屁股上,雙腿夾緊馬腹,戰馬開始快速向前躥去。


    “跟我走,快。”


    此時,李成梁一刻也不想耽誤,他要盡快見到莽應龍,繞過他小子束手就擒。


    雖然一早是想把緬甸的那些個土司都在戰爭中弄死,可局勢變化太快,圍殲戰沒有打成,結果是打成了追擊戰。


    還能如何。


    現在手下都是人困馬乏,他知道明軍其實也已經接近極限,很難繼續追擊敵人了。


    也就是打了勝仗,士氣還在,有口氣吊著,都想趁火打劫立下大功勞,好分銀子吃肉。


    這是李成梁之前承諾過的,大家也都在等著他兌現承諾。


    二十多裏地,一隊騎兵飛奔而去,其實也不過花了半個多時辰。


    若是在平地,其實半個時辰不到就可以抵達。


    雖然是穀地,地形也是崎嶇不平,所以花費的時間多了些。


    等他抵達前軍,和戚繼美會和的時候,才知道一個驚人的消息。


    “你說現在緬軍的統帥是緬甸王子莽應裏?那莽應龍呢?”


    李成梁一臉焦急詢問道。


    “據說被抓進阿瓦城了,大公子帶領騎兵偷襲準備入城的莽應龍,他一個不慎,嘿嘿。”


    戚繼美笑道。


    話雖然沒有說完,但李成梁知道“嘿嘿”是個什麽意思,肯定是成功了啊,否則現在對麵的首領就應該是莽應龍,而不會是他兒子莽應裏。


    “這倒是那小子的脾氣。”


    雖然擔心兒子,可李成梁還是誇了句。


    李如鬆有個毛病,就是希望衝在前麵打頭陣。


    這個,從他第一天跟著進軍營起就是這樣。


    李成梁不是沒有因為這個事兒說過他,可是沒用。


    隻要沒有李成梁在場,就沒人能夠約束他。


    畢竟在遼東,李家的地位很高,也隻有巡撫和巡按能壓李成梁一頭。


    但是,遼東掌權的是軍方,所以地方上的那些將領,多少都要給李成梁的麵子,所以時間一長,也就讓李如鬆養成了霸道的作風,甚至比他勞資還要強硬。


    不管李如鬆的絕對對還是錯,至少那時候沒人真敢和李如鬆對上。


    李成梁的麵子,是要給的。


    而李成梁也隻能希望李如鬆能夠盡快成熟起來,知道為將者不是隻會打打殺殺,其實指揮千軍萬馬更加重要。


    但是現在李如鬆的年紀,肯定是說不通的,所以也隻能暫時聽之任之。


    “對麵怎麽說,讓莽應裏過來受降。”


    李成梁開口詢問起戚繼美先前和緬軍交流的情況。


    “他們願意投降,但是提出獨立紮營,保證緬王安全的要求。”


    戚繼美馬上說道。


    顯然,現在圈裏的緬甸官員們也不知道該怎麽和明國談判,底限在哪兒。


    畢竟,以往他們已經習慣了,問題都推給莽應龍,由他來拍板。


    莽應裏,還沒有做好接班的準備。


    應該說,莽應龍現在自感身體不錯,還可以支撐幾年,所以也沒有要交權的意思。


    “和阿瓦城聯係上沒有?”


    李成梁沒有直接迴答戚繼美,而是提出另一個問題。


    “那邊派人繞過山嶺和我們聯係上了,現在阿瓦城出兵兩萬就在前麵十裏左右紮營,緬軍六七萬人已經被我們圍在十裏範圍內。”


    戚繼美馬上說道。


    這點,李如鬆倒是做的很好。


    雖然明軍一開始打算堅守阿瓦城,可也不是所有兵馬都龜縮在城裏。


    李如鬆派出一些斥候進山,監視緬軍動向。


    也是為了和後麵的明軍追兵聯係,為他們指明進攻路線。


    有了這些眼線提供的情報,現在兩頭的明軍其實已經算是聯係上了。


    “十裏。”


    李成梁微微皺眉,看了眼對麵,問道:“這裏號炮響起,那頭應該聽不到吧?”


    “聽不到,不過可以從緬軍動向看出虛實。”


    戚繼美瞬間明白了李成梁話裏的意思。


    雖然傳令兵可以翻山越嶺聯係李如鬆部,可肯定沒有響炮來的快捷。


    用上信號,兩邊幾乎可以同時采取行動,這樣對緬軍的壓力也會更大。


    看樣子,大帥是不打算接受緬軍的條件,要硬殺對方了。


    這段時間,又有兩部明軍趕到,成為新的預備隊,讓戚繼美手上可以指揮的軍隊接近兩萬人。


    後續,還有源源不斷的明軍在路上。


    而阿瓦城方向,明軍也有兩萬。


    雖然看起來明軍隻有接近四萬人的兵馬,可打仗從來都不是比人多的。


    如果這麽簡單,也就不用死人了。


    大家把兵馬拉出來比比,就可以確定勝負,然後迴家該做什麽繼續做什麽。


    現在緬軍被圍,士氣正是最低落的時候。


    一開始以為可以到達阿瓦城休整,之後再和明軍決戰。


    可現在阿瓦城早就沒了,心裏的那股氣一下子就泄掉了,短期內是補不起來的。


    而反觀明軍,則正是氣勢最盛的時候。


    其實都不需要繼續增兵,就手裏四萬大軍,就完全可以圍殲包圍中的緬軍。


    戚繼美能想到,李成梁自然早就看出來了。


    左右看了看兩邊的山嶺,抬手指著問道:‘有斥候在山上?’


    “有,大部分是阿瓦城派出的。”


    戚繼美馬上迴答道。


    “給如鬆送個消息過去,如果三支響箭,就讓他投入全部兵力攻沙緬軍。


    響炮既然不能傳遞訊息,那就讓山上的斥候負責接力傳遞消息。”


    李成梁馬上命令道。


    “大帥,真要殺?”


    戚繼美遲疑片刻,還是問道。


    “給他們最後一次機會,讓莽應裏自縛雙手過來投降,沒有條件,全部放下武器。”


    李成梁目視前方,毫無表情加重語氣說道:“否則,格殺勿論。”


    明軍現在明顯占優,這個時候怎麽可能還和緬軍講條件。


    他要做的,就是盡快結束這裏的戰事,然後開始全麵占領緬甸。


    這裏的幾萬青壯應該就是緬甸國內最豪狠的一批人,要是全部殺死在這裏,以後的計劃行使起來,可就會少不少阻力。


    李成梁此時是想殺的,所以直接提出最嚴苛的條件,甚至是讓莽應龍顏麵掃地的條件,其實也就是迫使他做出最後的反抗。


    這樣,明軍就可以大肆屠殺他們了。


    至於以後統治緬甸的基礎,明軍手裏已經有了十萬緬甸戰俘,還怕沒人掙這個軍戶職位。


    加入明軍,就等於成為緬甸新的統治者。


    反對明軍,則會變成滋養此方天地動植物的養分。


    其實,人是很容易做出選擇的。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相信沒人願意去死,還是年紀輕輕就去死。


    但凡有一點機會,他們或許更願意投降。


    但是,對於緬軍士卒來說,他們沒有選擇權。


    權利在緬甸貴族和土司首領手上,他們隻能聽命行事。


    李成梁是有足夠理由殺死對方軍中那些人的。


    隻有他們死了,緬甸才會變得如同白紙一樣,大明可以任意在其上塗畫。


    大明當初以武力征服安南,最後敗退迴國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沒有徹底消滅地方大族,而是想像國內世家大族那樣,通過安撫,招安他們。


    在明朝統治安南期間,雖然消滅了胡朝,建立了交趾,但並沒有完全消滅當地的世家大族。


    明朝在安南實行了移風易俗和推行儒學教化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派去的官員調度頻繁,留守將領李彬去世較早,加上明朝派去的宦官課稅頗重,這些問題都激起了安南人的反感。


    課稅的重災區,自然就是各地世家大族。


    於是在他們的挑動下,當地百姓和明軍爆發多次衝突。


    而影響統治的是,明軍在這種衝突當中竟然沒有占據上風。


    對此,李成梁早就深思熟慮過。


    這次帶進緬甸的大軍,可不會向永樂朝那樣,打完勝仗就班師迴朝,而是要留在緬甸,繼續加強對當地的統治,同時還要輔以十餘萬戰俘緬軍幫忙控製地方。


    讓緬甸人統治緬甸人,大明隻是坐在最高的位置,充當裁判的位置。


    當然,判罰上,肯定是要偏向緬軍的。


    當這些緬軍在獲得充分的好處以後,他們才會成為真正的明軍統治緬甸的幫手。


    因為明朝如果撤走,他們的地位就會一落千丈,即便手裏有武器,總不能把百姓都殺了吧。


    當初安南之事,其實就是明軍班師太早。


    當地人還沒有習慣被明朝統治,張輔就帶著大軍離開。


    雖然留在安南的明軍也不少,可相對安南的人口,依舊不占優勢。


    這就為後來明軍隻能退守,最終不得不退出安南的原因。


    用緬甸人統治緬甸人,而不是明軍統治,這是李成梁和魏廣德商議後的結果,其實可以說就是照搬八旗統治漢人的模式。


    明軍指揮緬軍,緬軍統治百姓。


    至於移風易俗和推行儒學教化,自然也不會放下。


    不過那不關李成梁的事兒,是朝廷安排巡撫到緬甸施行統治。


    “大帥,什麽時候告訴對方要求。”


    李成梁已經下定決心,戚繼美自然不敢阻攔。


    即便是沐昌祚在這裏,怕也隻會乖乖聽命,或許隻有羅汝芳會不滿。


    畢竟,明軍已經勝利了,在文人看來,沒必要再造殺孽。


    “把消息傳遞給如鬆那邊,就可以傳話過去了。


    隻給他們三炷香時間考慮,過時就殺。”


    說完這話,李成梁看了眼前方明軍軍陣。


    士卒在這裏已經站了不短時間,可以依舊不敢鬆懈半分。


    “先給他們傳話,就說正在把消息上報,可能需要時間。”


    說完話,李成梁指指軍陣方向繼續說道:‘趁著這個功夫,讓士卒們休息一下,吃頓飽飯好殺敵。’


    一股殺意,從李成梁嘴裏透出,讓戚繼美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他心知李大帥已經動了殺心,雖然不知道原由。


    “是。”


    戚繼美接令,馬上安排人照做。


    至於莽應裏會不會孤身來降,李成梁其實也沒上心。


    要是降了,莽應裏縛手受降後威望自然跌落,莽應龍又落在明軍手裏,他們已經不可能繼續留在緬甸。


    至於那些土司首領和緬甸官員,自然都要被打包送到京師去參加獻俘大典,他們應該是沒可能迴來了。


    多幾萬兵幫著統治,貌似也不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