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今天想要做的事兒,第一件張居正沒有反對,雖然還未旗幟鮮明的表態,但意思其實就是那樣。


    如果阿台和阿海那邊的情況屬實,遼東明軍再次出兵紅力寨和沙濟城就不可避免。


    而改善京城環境衛生,其實對大家都有好處。


    不是大家想不到,實際上四九城的髒亂差主要是貧民區和街市,特別是比如牛馬市、豬市街等商業繁華之地。


    是的,越是商業繁華之地,需要使用畜力就越多,畢竟靠人搬運大量貨物是不現實的。


    然後就是街上牛馬成群,自然街道上早就鋪上一層厚厚的糞便。


    平時還好,踩上去也沒什麽,甚至還有點軟軟的。


    可一旦下雨,那簡直不可描述。


    之前,大家也隻是因為習慣使然,都已經看習慣了,全大明,甚至天下的城市,都是如此,無關東西方。


    西方城市麵貌的改善,其實還是從十八世紀末期才開始的,那個時候的西方人才有了衛生意識,開始在城市裏修建專門的廁所和垃圾場,並安排專人負責垃圾和糞便的清理。


    魏廣德既然穿過來了,又意識到問題,自然就要解決。


    嗯,以後曆史會記載,文明的中國在十六世紀末期就已經開始了城市衛生工作,領先西方二百年。


    魏廣德從張居正值房告辭出來,迴到自己值房,當即就要給順天府和五城兵馬司下了條子,讓他們下午到內閣來談事情。


    不過真正落筆的時候,魏廣德卻犯難了,隻能說之前他似乎想的有點簡單。


    這件事兒,魏廣德一開始就圈出了主要負責的衙門,也就是順天府和五城兵馬司,可他卻忘記這兩個衙門之間相互不對付的關係。


    順天府,負責管理北京地區的行政事務,下轄5個府管州,7個直轄縣,以及15個州領縣。


    這個職位在明朝的官僚體係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職責廣泛,涵蓋了治安、政務、司法等多個方麵。


    順天府尹作為北京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品級為正三品,屬於文職外官,這一設置體現了明朝對於首都地區治理的重視。


    在明朝,順天府尹的職責不僅限於行政管理,還包括司法和財政等方麵。


    例如,順天府需要處理京畿地區的刑事和民事案件,管理財政事務,以及負責一些特定的儀式和活動,如迎春、祭先農等。


    這些職責要求順天府尹不僅要有良好的行政管理能力,還要對法律和財政有一定的了解和處理能力。


    而五城兵馬司在明代隸屬於兵部,永樂二年設北京兵馬指揮司,定都北京後分設五城兵馬司,即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正6品衙門。


    五個衙門各設指揮1人,副指揮4人,吏目1人,負責治安、火禁及疏理泃渠街道等事。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衛戍區及公安局。


    在帝製時代,京師乃天子居住之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政治內涵及戰略地位,合理的機構設置對確保京師安全及平穩運轉意義重大,因而曆來為統治者所重視。


    明代仿襲元製,設置五城兵馬司作為京師專職治理機構,計有抓捕盜賊、巡視風火、管理市場、清理街渠、檢驗屍傷、編審鋪戶、賑恤災貧等項。


    實際上,不管是順天府的衙役還是下轄大興、宛平二縣的差役,在許多差事上和五城兵馬司是有重合的。


    還不止如此,北京城裏除了順天府和五城兵馬司外,其實還有錦衣衛、已經時不時出現的東西兩廠,大家其實都擔著京城治安的職責。


    魏廣德提著筆,想了半天,一時都不知道該怎麽做才好。


    現在五城兵馬司隸屬兵部,可平時的實際管理權確實在巡城禦史手裏。


    別看禦史隻有七品,可還就能管轄六品的指揮使。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廠衛的問題,貌似他們平時也在街上收份子錢。


    這種錢,魏廣德剛到京城的時候就知道,在大明朝雖然商稅少,但是商家費用並不輕。


    但就四九城裏的商人,就得按規矩給錦衣衛、縣衙和兵馬司孝敬,不然生意不好做。


    當然,如果背景強大,比如兵馬司和縣衙的份子錢就可以賴著不交,他們懾於商人背後之人,也不敢做出什麽來。


    此外,挖溝修渠似乎還涉及到工部,魏廣德就知道工部下麵還有個街道廳,好像也是在做這個事兒。


    以上種種,隻能說這個時代別看中國已經有千年曆史底蘊,但是對於愈發壯大的城市來說,依舊沒有形成簡單有效的管理方式。


    明代北京城因人口眾多,麵積廣大,治安問題讓朝廷十分頭疼。


    這一百年來,參與治安和民政管理的衙門、人數逐漸增多,涉及有順天府、宛平、大興二縣衙門、五城兵馬司、巡城禦史以及錦衣衛、巡捕營、工部街道廳等,部門間關係複雜。


    好吧,現在魏廣德終於想起來,似乎還有工部的事兒。


    想想光是一個北京城環衛工作,就牽扯到了兵部、工部、都察院和錦衣衛,也難怪一百多年時間裏,大明的京城還是沿用當年成祖朱棣時建城的基礎,牽扯衙門太多,涉及範圍太廣了。


    就算下麵有人意識到這裏麵有文章可做,但隻要仔細想想就會退縮,實在是涉及到的人不好協調。


    不說別的,就他一個內閣次輔在真正著手此事的時候,都感覺千頭萬緒,一籌莫展,無從下手,就更別遑論他人了。


    特麽的,這叫什麽事兒?


    也難怪當年侵略者進了北京城,一個命令就能驅使百姓出力搞衛生,人家那個占領軍機構簡單,就是司令一句話的事兒。


    他們可沒工夫見什麽對接的部門,實行的是軍管。


    不過這種事兒放到朝廷來做,可就真是麻煩的很,要協調若幹部門。


    魏廣德想了半天,最終還是隻能選擇此事應該交給順天府主抓才行,由順天府下轄大興、宛平二縣差役負責具體執行。


    不能用五城兵馬司,一是兵馬司看上去是一個衙門,但是卻分東南西北中五個,其實並不好協調,雖然有個勳貴在指揮這五個指揮使,但終究隔著一層。


    而且,兵馬司指揮使終究品級太低,又是武職,六品武職能頂什麽用?


    順天府尹就不同了,正三品,算得上京城的實權派,雖然因為權貴雲集,順天府尹這個位置一直都是出了名的不好做。


    有了順天府尹負責京城環衛,以後推行到其他地方也就容易了。


    地方上,負責此事的自然就是知府知縣,那裏可沒京城這麽多衙門。


    府衙縣衙裏就有對接六部的六司,堂官一句話的事兒,環衛工作就可以展開。


    哪像京城,婆婆太多了。


    魏廣德坐在位置上細細思索一番,越想越覺得應該如此。


    工部的街道廳同時受命於工部和順天府,這樣順天府尹就可以統籌京城街道溝渠的工作,而兩縣則招收民工負責京城環衛工作,也直接向商家征收衛生費,用來支付這筆開銷。


    這也是古代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最大的差別,小政府時代,是按照花銷收取賦稅,沒有開支就沒有稅收。


    一次開銷就一次征稅,長期支出才長期征稅。


    對後世人來說,感覺古代時不時一些地方會冒出一個新稅,就感覺是官府征收的苛捐雜稅,但其實不盡然。


    相對來說,古代的征稅模式可以把百姓承擔的負擔降到最低。


    不開銷,就不收稅。


    當然,完全不繳是不可能的,朱元璋老早就把地方府縣上繳中央朝廷的賦稅定死,做為永例,這個稅錢是無論如何都逃不過的。


    而近代大政府時代,則把稅安排的明明白白,不管政府開支多寡,最後體現出來的就是財政赤字和盈餘。


    一般來說,政府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加稅或者減稅的。


    魏廣德可不準備把平時掃大街的工作也丟給五城兵馬司的官兵去做,他們的差事兒已經夠多了,能夠官府解決,就沒必要動用軍卒,也可以給城裏百姓多一條賺錢的營生。


    想到這裏,魏廣德快速書寫起來,先把剛剛想到的都寫下來,這是要交給順天府尹的,讓他按照這個辦理。


    這樣有了章程,至少順天府尹就知道他要做的是什麽,需要做那些事兒。


    至於工部那邊,自然也是得參加這次會議的,街道廳由工部管理變成和順天府協管,不和工部打個招唿是不行的,不然到時候順天府肯定指揮不動街道廳。


    不管怎麽說,街道廳上級是工部,那是二品衙門,那裏可能會給三品的順天府麵子。


    至於以後檢查衛生的工作,巡城禦史和五城兵馬司倒是可以參與進來。


    在北京城搞一次衛生簡單,隻要湊出人手就行,可要維持幹淨整潔就是另一迴事兒了。


    順天府,加上五城兵馬司那些人,估計就不會有人敢再在四九城裏隨便大小便了。


    至於畜牲的糞便,記得後世好像就是在這些動物身上套袋子接住那些排泄物,帶迴去自己處理,所以並不是難事兒。


    很快,一份章程寫完,魏廣德就快速給順天府尹王之垣下條子,有給工部和兵部下條子,讓他們安排個侍郎過來,主要就是管著街道廳和兵馬司的人來內閣議事。


    大明的政府,雖然應該說是個很成熟的體係,但遇到來自後世的問題,魏廣德總感覺還是不如後世的政府體係好,容易解決這些問題。


    就說環衛,如果是後世的政治體製,直接就是找順天府去做了,哪裏還需要聯係兵部和工部協助。


    可偏偏就是這樣,溝渠街道就不歸順天府管,而是工部管,有事兒不過就是順天府或者兵馬司給工部那邊行文,請求解決。


    然後工部堂官批了,才轉到街道廳處理。


    相比後世,普通政務處理起來確實顯得很遲鈍,效率低下。


    “來人。”


    魏廣德寫好條子,對著屋外喊道。


    “老爺”。


    蘆布從門外進來,站在魏廣德麵前躬身聽令。


    魏廣德把手裏的紙條遞給他,說道:“按此叫人送過去,下午人到了接進來。”


    蘆布從魏廣德手裏接過字條,看了眼,自然就知道該往哪裏送。


    等人離開後,魏廣德才繼續今天的辦公。


    政府體製的事兒,他沒辦法改,這是千年來形成的祖製,真要改了大家怕都還不習慣,會鬧出大亂子。


    麻煩就麻煩點,這也能體現出內閣的價值來。


    很快,魏廣德的紙條就被送到順天府和工部、兵部。


    順天府尹是王之垣,字爾式,號見峰,山東濟南府新城縣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


    能夠如此年齡出任順天府這樣的位置,自然也是得到貴人扶持的。


    隻不過,他的貴人如今已經下野迴山東養老去了。


    是的,這個人自然就是殷士譫,離開京城後,在魏廣德迴京就寫信,把他的山東老鄉托魏廣德照拂。


    王之垣能力很強,否則殷士譫也未必會全力支持他。


    在嘉靖四十一年中進士後,先授荊州府推官,在隆慶元年入為刑科給事中,算是殷士譫開始著手布置在六科裏的棋子。


    在刑科給事中位置上,王之垣上疏提出了安民固本的四項建議,得到上下好評,後曆任禮科右給事中、兵科左給事中、禮科都給事中、刑科都給事中。


    隆慶五年升太仆寺少卿,不久又調任鴻臚寺卿,他以嚴肅認真的態度管理下屬,使得整個鴻臚寺都井然有序。


    萬曆年間,因為殷士譫的關係,魏廣德在征得他意願後,又安排他先後出任大理寺右少卿、大理寺左少卿、南京太仆寺卿、太仆寺卿。


    可以說,這三年時間裏,王之垣因為能力出重也得到了魏廣德的信任,一路升遷,最後支持他升順天府尹。


    這個位置不好做,但品級高啊,自然盯著的人不少。


    他的上位讓朝堂上山東官員,儼然已經以他為首,這也算魏廣德完成了殷士譫的囑托。


    這也算魏廣德棋高一著,他沒有推江西老鄉上位,而是推出王之垣,讓張居正也隻能無奈接受。


    王之垣雖然不知道魏廣德召他何事,但既然是內閣議事,知道肯定是大事兒。


    隻不過,他哪能想到其實就是環衛的差事兒而已。


    不過事兒雖小,可真做好了,也可以讓他留名青史了。


    至於朱衡和譚綸那裏,自然也無所謂,安排照做就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萬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行空間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行空間來客並收藏隆萬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