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版本就不用說了,因為朝廷就是這麽對外宣布的。而第二個版本也不必懷疑,因為不管他真出家了還是真死了,朝廷都不可能對外宣布順治帝出家當和尚去了。


    五台山的確是個好地方,除了傳聞中的順治帝,還曾有八位皇帝相繼來到這裏。近朝有康熙和乾隆,往遠了說有隋文帝。五台山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敕建,故而才有了今天的這番景象。


    五台山一共擁有超過一萬七千尊佛像,最早的佛像為南北朝所建。五台山的佛像不盡相同,大致有八種不同的製作原理和用料。


    劉欣的確很虔誠,即便她行動很是不便,但她還是去了每一座寺廟。而且都不是站在門口拜拜,必須進寺廟裏麵,離開輪椅趴在跪墊上。


    她很虔誠,很多人都主動幫她進門,然後再有人扶著她跪在跪墊上。在看到劉欣雙手合十跪在佛前的時候,李修緣的心裏隻有一個想法。


    他真心的希望劉欣可以重新站起來,可以重獲新生讓所有苦難都成為過去式。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姑娘,怎麽就一輩子要跟輪椅為伴了呢。


    每每想起這個的時候,李修緣的心裏就很不舒服。不過他一直沒有把這些想法告訴劉欣,因為他不想劉欣對他有太多的感激。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是平等的,即便是缺點再多的人,也有不接受被人施舍的權利。除非是一個沒有任何自尊的人,否則是個人就會有自尊心。


    大和尚曾經說過,如果你真心想要幫助一個人,你一定會找到一個讓雙方都能輕鬆接受的方式。


    幫助別人千萬不要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既然是真心想要幫助被人,那就必須要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假設為對方,先看一看自己能接受怎樣的幫助。施舍是肯定不行的,到最後你付出了,對方卻並不一定接受。


    劉欣跟李秀豔在五台山待了三天,劉欣用了三天時間拜遍了整座五台山。每到一處她都會幫父母和弟弟祈福,希望父母可以平平安安,希望弟弟可以好好學習,將來考上他喜歡的大學。


    農村出來的孩子沒見過大世麵,或許在很多方麵不如城裏的孩子。但大多數農村的孩子都很質樸,農村不是大染缸,城市才是。


    李修緣已經走過一些地方,所見所聞都在證明這樣一觀點。有人的地方不一定就有壞人,但越繁華的地方就越容易出現壞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今的社會現象就是如此。有人看到老人摔倒遠遠躲開,有人看到有人掉進河裏遠遠躲開,有人目擊車禍發生遠遠躲開。


    或許在他們小的時候,父母都曾這樣對他們說過。出門在外多加小心,遇事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千萬不要多管閑事。


    那不正是隻掃自家門前雪的理念麽,大多數人不都在按照這一標準生活麽。世人都說遠親不如近鄰,但在這個生活節奏快死人的時代,一棟樓住對門幾年也不一定知道鄰居是男是女。


    離開五台山的時候,劉欣收到了一位老僧人送的平安符。說是希望可以把好運帶給劉欣,同時也希望劉欣可以一生平安。


    大和尚曾經跟李修緣講過一個道理,而在離開五台山的路上,李修緣把這個道理講給劉欣聽。


    瀕死之人隻有活下去這一個願望,患有疾病之人隻有把病治好這一個願望。身體健康的人會有很多願望,越是有名有利的人追求的東西也就越多。


    這貌似就是一道不太正確的數學題,擁有越多的人希望得到的東西越多。擁有的東西越少的人,希望得到的東西反而越少。


    好奇怪的一種現象,卻一直都在每個人的身上發生。


    禹王洞被稱為華北第一溶洞,現已探明的深度為7000多米,具體深度至今還是個謎。


    下五台山後,李修緣跟劉欣就一起去了禹王洞。


    二人在參觀禹王洞的時候,遇到了一對十分有趣的父子。父親六十多歲,兒子三十出頭,兩父子一直有說有笑,甚至還熱情的跟李修緣和劉欣介紹有關禹王洞的信息。


    父親叫周通,兒子叫周傑,自周通賦閑在家之後,周傑每個禮拜都會帶父親出來轉轉。至於母親,則是由周傑的媳婦陪著逛街去了。


    俗語講人生有三大喜事,一為金榜題名時,二為洞房花燭夜,三為他鄉遇故知。但是在周通看來,人生三大喜事不應如此,而應該是子承父業,兒媳賢惠,青出於藍。


    周通出生於五七年,家中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他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按理說,他應該是父母最嬌慣的孩子。但在他家,周通的父親對他這個小兒子的教育最嚴。先不說在衣食住行方麵的要求,單單是一項練字就讓周通吃了不少苦頭。


    周通的父親是大隊會計,所以在周通很小的時候,他就給周通製定的練字計劃。一個是練字,一個是打算盤。因為那個年代沒有計算器,所以那個年代算賬全都是靠算盤。


    雖然那個時候周通的父親沒對他說過什麽大道理,但他後來卻悟出了這個道理。做父母那一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少吃苦呢,但當今這個社會,沒本事的人無論怎樣都躲不掉要吃苦的命運。


    受了父親的影響,周通教育孩子對方是也是如此。他一共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兩個女兒都沒能繼承他的一手好字和一副算盤。唯有兒子周傑,還算是讓周通得到一些安慰。


    周傑從三歲就開始背古詩了,六歲的時候能背誦上百首古詩,而且還可以背出天氣預報裏的所有城市,連順序都不會錯。


    周傑是周通的驕傲,當年周通隻上到高中畢業,然後便迴到村子裏當了會計。從會計開始,周通一共在村子裏幹了三十多年。


    農民都很淳樸,但農民也是最不容易改變的一群人。如果想讓農民富起來,除了修路以外,還需要有支柱型產業。周通很早就像為村子招商引資了,隻可惜那會兒的村民不理解,人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耕地被占。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徐輝8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徐輝89並收藏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