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仲說:“大王您難道忘了,梅伯和杜元銑,趙啟和商容,他們那一個不是對您以死相逼呢?他們死了倒是一了百了,還能落下一個忠臣的好名聲。可到您這兒呢?百姓們都會說是您把他們給逼死的。”
“恩,言之有理!”
紂王很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覺得費仲說的很有道理。他先前最擔心的就是東伯侯薑桓楚,既然薑桓楚並未帶兵前來,那就證明費仲給他的消息是準確的。薑桓楚還不知道自己女兒的事兒,隻要他進了朝歌,知不知道就不重要的。
這事兒當然絕不能拖,拖一天就多一份危險。所以他決意采納費仲的建議,明日早朝就把四大鎮諸侯給辦了。
命人送費仲出宮,紂王迫不及待的喊來妲己。飲酒作樂自然是不能少的,不過他今天不用妲己為他獻舞。
他隻想提醒妲己,既然她已經成為皇後,那就要幫他管好後宮。這後宮之事可不像國事,出半點兒差錯就會連累到很多人的身家性命。
這事兒紂王掛在心上,自然也要讓妲己知曉其中的利害。後宮之主可不是那麽好當的,想要一碗水端平就更沒那麽容易了。
不過在此之前,紂王還要另外提醒妲己。薑桓楚已經到了朝歌,明日便會上殿麵君。她可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出幺蛾子,不然連他也護不住她。
妲己躺在紂王懷中,撒嬌道:“難道那薑桓楚長了三頭六臂不成?”
紂王笑著搖了搖頭,說道:“那倒沒有,不過你不知道他的厲害。”
在整個大商知曉薑桓楚實力的不足五人,其中便有聞太師和商容,還有兩人是西伯侯姬昌和亞相比幹。紂王對薑桓楚了解甚少,多半都是聽聞太師跟他說的。聞太師屢次提醒紂王,切不可怠慢了皇後薑氏。
若非商容知曉東伯侯這三個字意味著什麽,他也不會再知曉薑皇後慘死之後返迴朝歌。擁兵百萬良將過千,外行人根本就不懂這八個字所蘊含的真正威力。
若是薑桓楚傾巢而出前來攻打朝歌的話,不出十日朝歌便會城破。不過這種情況基本是不會發生的,畢竟薑桓楚還需要留兵守護東魯。他可是沙場宿將,卻不會幹那種不惜一切代價的蠢事兒。
聽聞妲己還在嘲諷薑桓楚,紂王似是有些不滿。將妲己從懷中推開,而後徑直走到窗前。他當然不是木偶,不會如此輕易任人擺布。但是他需要彌補之前所犯下的錯,隻有這樣才能穩住當前局勢。
隻不過他卻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兒,想要掩蓋一件錯事,就需要做更多錯事用於掩蓋。如此周而複始,錯事隻會越做越多,越錯越多。
次日早朝,本來說四人一起遞交奏本的,可薑桓楚卻莫名其妙的第一個交了奏本。紂王按照先前費仲教他的法子,不看奏本直接讓人把薑桓楚給推出去砍了。
至於理由就更簡單了,薑皇後派人意圖刺王殺駕,幕後其主使者就是東伯侯薑桓楚。給他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這可要比其他任何理由都管用的多。
聞聽紂王要將薑桓楚斬首,其餘三大鎮諸侯一同出列上奏。紂王先是讓人將三個人的奏折收了上來,然後以三人跟薑桓楚為同黨之名將三大鎮諸侯也給綁了。把四大鎮諸侯全部拿下,紂王下令馬上把他們推出去砍了。
無緣無故擅殺大鎮諸侯,這可不是什麽小事兒。一個搞不好的話,四大鎮諸侯的手下是會叛亂的。
這一點身在朝堂上的群臣都很清楚,所以他們已經做好了向紂王諫言的準備。可還沒扥很高他們出列啟奏呢,已經有兩個人先一步走出了朝列。
看到費仲和尤渾選擇在這個時候出列,眾位大臣的心都已經提到了嗓子眼。他們當然不會認為費仲和尤渾有那麽好心,會在紂王麵前替四大鎮諸侯說情。
“啟奏大王,北伯侯崇侯虎乃我成湯有功之臣,不應該受此牽連,往大王三思!”費仲一本正經的對紂王說道。
尤渾所說之言跟費仲差不多,倆人的目的就是要保北伯侯崇侯虎。這事兒本來就隻有薑桓楚一人,鄂崇禹跟薑桓楚關係那麽好,要殺薑桓楚就不能放過鄂崇禹。終於西伯侯和北伯侯,純粹是怕他們跟著鬧事罷了。
崇侯虎不同於其他三位諸侯,這些年他可是沒少給紂王辦事。壽仙宮是他督造的,摘星台也是由他監造的。沒錯不管紂王下什麽命令,崇侯虎都是第一個響應和服從的。
比如上次討伐冀州侯蘇護,西伯侯姬昌遲遲不肯出兵,而他崇侯虎直接帶上五萬兵馬把冀州給圍了。雖然最後解決問題的人是西伯侯,但是也少不了他的功勞和苦勞。
若不是滿朝文武都很清楚崇侯虎的為人,恐怕他們也會相信費仲跟尤渾剛才所說的那番話。他倆已經把崇侯虎稱之為成湯不可或缺的大忠臣了,若是紂王殺了崇侯虎就會寒了天下百姓的和八百諸侯的心。
說的那叫一個憂國憂民,到最後連紂王都被這些話給感動壞了。這件事費仲之前可沒跟他說過,不過這會兒他心裏已經做好了決定。
紂王當堂采納了費仲和尤渾的諫言,下旨讓人給北伯侯崇侯虎鬆綁。理由是北伯侯崇侯虎受奸人挑唆,並非為奸人同黨。
紂王免了北伯侯崇侯虎的罪,費仲和尤渾這才心滿意足的站迴朝列。正當紂王想要退朝之時,亞相比幹連同七位親王一起上奏。
他們八人力保剩下的三大鎮諸侯,希望紂王可以網開一麵。若真要治他們的罪,還希望紂王可以拿出點兒證據。
既然說人家意圖謀反,那就該拿出點兒人家謀反的證據。即便身為一國之君也是如此,不能平白無故就判人死罪。
亞相比幹和七位親王說的句句在理,可他們說的再占理紂王不聽。他今天是鐵了心要殺薑桓楚了,殺薑桓楚就不能放過鄂崇禹。畢竟他倆關係那麽好,萬一鄂崇禹懷恨在心怎麽辦。
所以,七位親王和比幹說了那麽多大道理,最終也沒能勸動紂王放過東伯侯薑桓楚和南伯侯鄂崇禹。
群號:
“恩,言之有理!”
紂王很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覺得費仲說的很有道理。他先前最擔心的就是東伯侯薑桓楚,既然薑桓楚並未帶兵前來,那就證明費仲給他的消息是準確的。薑桓楚還不知道自己女兒的事兒,隻要他進了朝歌,知不知道就不重要的。
這事兒當然絕不能拖,拖一天就多一份危險。所以他決意采納費仲的建議,明日早朝就把四大鎮諸侯給辦了。
命人送費仲出宮,紂王迫不及待的喊來妲己。飲酒作樂自然是不能少的,不過他今天不用妲己為他獻舞。
他隻想提醒妲己,既然她已經成為皇後,那就要幫他管好後宮。這後宮之事可不像國事,出半點兒差錯就會連累到很多人的身家性命。
這事兒紂王掛在心上,自然也要讓妲己知曉其中的利害。後宮之主可不是那麽好當的,想要一碗水端平就更沒那麽容易了。
不過在此之前,紂王還要另外提醒妲己。薑桓楚已經到了朝歌,明日便會上殿麵君。她可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出幺蛾子,不然連他也護不住她。
妲己躺在紂王懷中,撒嬌道:“難道那薑桓楚長了三頭六臂不成?”
紂王笑著搖了搖頭,說道:“那倒沒有,不過你不知道他的厲害。”
在整個大商知曉薑桓楚實力的不足五人,其中便有聞太師和商容,還有兩人是西伯侯姬昌和亞相比幹。紂王對薑桓楚了解甚少,多半都是聽聞太師跟他說的。聞太師屢次提醒紂王,切不可怠慢了皇後薑氏。
若非商容知曉東伯侯這三個字意味著什麽,他也不會再知曉薑皇後慘死之後返迴朝歌。擁兵百萬良將過千,外行人根本就不懂這八個字所蘊含的真正威力。
若是薑桓楚傾巢而出前來攻打朝歌的話,不出十日朝歌便會城破。不過這種情況基本是不會發生的,畢竟薑桓楚還需要留兵守護東魯。他可是沙場宿將,卻不會幹那種不惜一切代價的蠢事兒。
聽聞妲己還在嘲諷薑桓楚,紂王似是有些不滿。將妲己從懷中推開,而後徑直走到窗前。他當然不是木偶,不會如此輕易任人擺布。但是他需要彌補之前所犯下的錯,隻有這樣才能穩住當前局勢。
隻不過他卻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兒,想要掩蓋一件錯事,就需要做更多錯事用於掩蓋。如此周而複始,錯事隻會越做越多,越錯越多。
次日早朝,本來說四人一起遞交奏本的,可薑桓楚卻莫名其妙的第一個交了奏本。紂王按照先前費仲教他的法子,不看奏本直接讓人把薑桓楚給推出去砍了。
至於理由就更簡單了,薑皇後派人意圖刺王殺駕,幕後其主使者就是東伯侯薑桓楚。給他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這可要比其他任何理由都管用的多。
聞聽紂王要將薑桓楚斬首,其餘三大鎮諸侯一同出列上奏。紂王先是讓人將三個人的奏折收了上來,然後以三人跟薑桓楚為同黨之名將三大鎮諸侯也給綁了。把四大鎮諸侯全部拿下,紂王下令馬上把他們推出去砍了。
無緣無故擅殺大鎮諸侯,這可不是什麽小事兒。一個搞不好的話,四大鎮諸侯的手下是會叛亂的。
這一點身在朝堂上的群臣都很清楚,所以他們已經做好了向紂王諫言的準備。可還沒扥很高他們出列啟奏呢,已經有兩個人先一步走出了朝列。
看到費仲和尤渾選擇在這個時候出列,眾位大臣的心都已經提到了嗓子眼。他們當然不會認為費仲和尤渾有那麽好心,會在紂王麵前替四大鎮諸侯說情。
“啟奏大王,北伯侯崇侯虎乃我成湯有功之臣,不應該受此牽連,往大王三思!”費仲一本正經的對紂王說道。
尤渾所說之言跟費仲差不多,倆人的目的就是要保北伯侯崇侯虎。這事兒本來就隻有薑桓楚一人,鄂崇禹跟薑桓楚關係那麽好,要殺薑桓楚就不能放過鄂崇禹。終於西伯侯和北伯侯,純粹是怕他們跟著鬧事罷了。
崇侯虎不同於其他三位諸侯,這些年他可是沒少給紂王辦事。壽仙宮是他督造的,摘星台也是由他監造的。沒錯不管紂王下什麽命令,崇侯虎都是第一個響應和服從的。
比如上次討伐冀州侯蘇護,西伯侯姬昌遲遲不肯出兵,而他崇侯虎直接帶上五萬兵馬把冀州給圍了。雖然最後解決問題的人是西伯侯,但是也少不了他的功勞和苦勞。
若不是滿朝文武都很清楚崇侯虎的為人,恐怕他們也會相信費仲跟尤渾剛才所說的那番話。他倆已經把崇侯虎稱之為成湯不可或缺的大忠臣了,若是紂王殺了崇侯虎就會寒了天下百姓的和八百諸侯的心。
說的那叫一個憂國憂民,到最後連紂王都被這些話給感動壞了。這件事費仲之前可沒跟他說過,不過這會兒他心裏已經做好了決定。
紂王當堂采納了費仲和尤渾的諫言,下旨讓人給北伯侯崇侯虎鬆綁。理由是北伯侯崇侯虎受奸人挑唆,並非為奸人同黨。
紂王免了北伯侯崇侯虎的罪,費仲和尤渾這才心滿意足的站迴朝列。正當紂王想要退朝之時,亞相比幹連同七位親王一起上奏。
他們八人力保剩下的三大鎮諸侯,希望紂王可以網開一麵。若真要治他們的罪,還希望紂王可以拿出點兒證據。
既然說人家意圖謀反,那就該拿出點兒人家謀反的證據。即便身為一國之君也是如此,不能平白無故就判人死罪。
亞相比幹和七位親王說的句句在理,可他們說的再占理紂王不聽。他今天是鐵了心要殺薑桓楚了,殺薑桓楚就不能放過鄂崇禹。畢竟他倆關係那麽好,萬一鄂崇禹懷恨在心怎麽辦。
所以,七位親王和比幹說了那麽多大道理,最終也沒能勸動紂王放過東伯侯薑桓楚和南伯侯鄂崇禹。
群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