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混在軍中肩扛李字大旗,跟隨大軍一起度過陰山。戰場被選在陰山以北三十裏處,因為趙軍跟匈奴大軍剛好在此地碰頭。


    匈奴為遊牧部落聯盟,匈奴人最擅長的便是騎射。趙國若沒有趙武靈王,如今的趙國根本可能敢這般跟匈奴大軍正麵對峙。


    趙武靈王當年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雖然趙國這些年發展很快,奈何趙國未能出現第二個趙武靈王。震懾不住其他國,又要麵臨強齊和強秦的不斷騷擾。趙國能撐住實屬不易,沒有明主很難有崛起之日。


    排兵布陣自然是李牧的強項,那一位沙場宿將不是身經百戰。到了陰山李牧便將大軍一分為三,一支繞向敵軍左翼,一支繞向敵軍右翼,而他則率領主力正麵迎敵。


    此戰術最關鍵的便是時機,在主力跟匈奴大軍碰上之後,兩支奇軍必須到位。他們所在的位置必須偏向匈奴大軍的後方,在匈奴大軍的後方左右兩翼來個偷襲。如同狠狠在匈奴大軍的屁股上捅上一刀。


    趙政緊跟李牧,扛大旗的可不能離主將太遠。打仗除了講究時地利人和之外,士氣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鼓作氣可以打一場打勝仗,若是中途受挫士氣就會猛跌。


    李牧運籌帷幄,在沒有見到匈奴主將之前嚴令將士不得擅自出戰,違令者軍法從事。此次匈奴大軍的主將乃部落聯盟首領單於。單於本出自單氏部落,因為其卓越的領導才能而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


    單於跟李牧可是老朋友,趙政則是第一次見到單於。高坐馬背之上的彪形大漢,體重最少兩百卻並不覺得胖,隻是覺得此人長得真壯。


    真正的戰場並不像電視劇裏演的那樣,先單挑然後再群戰。沒有誰比李牧更了解單於了,這家夥一向是見麵就打打完再的性格。


    不知兩支奇軍是否到位,但李牧此時必須跟單於正麵交鋒。雙方大軍合二為一,戰場上隻有兵器碰撞聲和將士們的嘶吼聲。有人倒地不起,有人奮勇殺敵,有人迂迴包抄,有人以一敵三。


    匈奴跟趙國將士都是好樣的,大戰打響之後無一人後退半步。他們全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不斷有趙國將士和匈奴將士倒在血泊之中。戰爭本來就是這麽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沒有一成不變的大勢,隻有順勢而為的梟雄。


    李牧對上單於,倆人的戰力不相上下,李牧最重技巧。李家劍法依然如此,單於力大無比,每一次重擊都會被李牧巧妙躲過。但每一次都十分危險,若是真被單於擊中,李牧不死也會丟掉大半條命。


    這場仗從中午打到黃昏,雙方勢均力敵不分勝負,兩支奇軍已經加入戰鬥。隻是他們沒有想到,單於同樣也派出了兩支奇軍,準備包抄趙國大軍的左右兩翼。若非如此,兩支奇軍不可能毫無進展。


    打是打不贏了,勢均力敵,誰也別想一口氣把水吃掉。況且趙國大軍隻有二十五萬,比匈奴大軍足足少了五萬。這樣的人數優勢下匈奴都贏不了,這就需要單於好好琢磨一下新戰術了。


    快黑時,單於下令收兵,李牧阻止了趙國將士追擊匈奴大軍。單於可不是個省油的燈,即便是收兵他也一定會在途中設伏,若是趙國大軍敢去追擊,十有八九是有去無迴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牧早就了解過單於這個人了。他曾派人去匈奴明察暗訪,得到了不少有關單於的信息。若非知道單於不會善罷甘休,或許他也會跟幾位副將一樣選擇乘勝追擊。


    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士氣,若是在追擊中遭遇埋伏,士氣就會在一瞬間灰飛煙滅。賠本的買賣李牧可不會做,再了趙國又不是想要攻占匈奴。他們的目的是給匈奴人一個教訓,好讓他們放老實點兒。


    一日戰平,單於率大軍迴撤之後商量對策,李牧也在中軍大帳跟副將們研究新戰術。單於這老子可是個人精,上次吃了虧這次就一定會出陰招。李牧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因為你不會猜到單於會出什麽陰招。


    按照副將們的提議,既然怕單於出陰招偷襲他們,何不主動出擊讓送單於一個驚喜。在這個節骨眼上,誰先動手誰就占據了主動權。這話不是幾位副將的,是站在一旁旁聽的趙政的。


    事實本就如此,既然李牧擔心單於會耍陰招,為什麽不主動出擊呢。不管好主意壞主意,隻要先動手準沒錯。隻要他們先動手,甭管單於在計劃什麽都會泡湯。


    李牧倒是聽進去了趙政的建議,不過幾位副將看趙政的眼神有點兒不一樣了。往常行軍打仗都是由他們跟李將軍商議用何戰術,今中軍大帳突然多了這麽一個人。若不是趙政主動開口,他們還真沒注意。


    二日開戰,單於跟李牧又想到一塊兒去了。不過李牧的動作出人預料,頭晚上他就已經安排好了。派人偷襲了單於的大營,然後一把火燒了匈奴大軍的糧草。


    事後李牧得知,就在匈奴糧草被燒之時,單於派出的那支奇軍剛剛離開大營。若是再晚一會兒,那支奇軍就會出現在趙軍儲存糧草的糧倉。不過即便那樣也沒有關係,因李牧聽了趙政的建議,早就派重兵看守糧倉了。


    趙軍跟匈奴打了三,單於跟李牧水平相當,誰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對方擊垮。如果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最終雙方都會吃虧。幾十萬人每的糧草就是一筆巨額開銷,這樣耗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


    因此李牧和單於在第三收兵時商議決定,七日之後來一場生死之戰。要麽其中一方主將陣亡,要麽就是其中一方傷亡過半,兩種情況出現其一者則要主動退兵。


    其實根本就不用,真出現這兩種情況誰還會有心思繼續打下去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徐輝8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徐輝89並收藏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