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肯聽董仲穎的話,這下可把董胖子氣得不輕。這些人個個都想讓劉辯親政,如果真隨了這些人的願,那董胖子豈不就變成多餘之人了。


    他從未參朝議事,根本不懂治理,肚子裏連半滴墨水都沒有。想要把他踢出這個圈子,那就先要問問董胖子手裏的刀答不答應了。


    召集百官上朝議事,然後把劉辯支走,董胖子跟大家夥攤牌。既然大家都不滿意這個皇帝,那咱就換一個皇帝算了。劉辯這家夥難擔重任,倒不如立陳留王劉協。這話一出口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對,這事兒並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先跟這文武百官商量,商量不通。董胖子就跟手握兵權的人一起開個會,希望可以得到他們的支持。


    話一出口,再一次得到了大家的否決。不過相比先前那次,這一次他們的否決表達的很委婉。並不是直接表達對漢少帝劉辯有多忠心,而是在反駁董仲穎所找的理由,他說漢少帝沒本事,可漢少帝連表現的機會都沒有,擔上這個罪名豈不是很委屈。


    董仲穎可沒那麽好的脾氣,既然大家都談不攏,那他就隻能用手裏的刀了。可惜他動刀動錯了地方,麵對這幫身經百戰的武將,那一個係在腰間的佩劍都不是吃素了。


    有一個叫丁原的家夥,比起其他人委婉的反駁,他的話可就說的直接多了。他說董仲穎是想保持朝政,還說他這種人根本不配被稱為大將軍。


    這官兒可不是皇上主動封的,而是董仲穎硬跟皇上要的。不給還不行,那會兒的劉辯那敢忤逆董仲穎。他身邊沒有一個自己人,全都是董仲穎的部下。再加上宮中禍事不斷,漢少帝那會兒早就被嚇傻了。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蟲兒被鳥吃。丁原說話不會拐彎抹角,當然有他敢這麽幹的資本。那時的丁原手下人才濟濟,更有一員虎將隨他左右。隻要有那一員虎將在,即便是身處萬人敵軍之中也毫不畏懼。


    董仲穎想要動手,卻被一旁的智囊攔住。放走了丁原,董仲穎氣的連晚飯都沒吃,他可是一頓不吃飯就如隔三秋的主。能氣的他不吃晚飯,可見董仲穎當時有多生氣。


    董仲穎身邊的謀士告訴他,丁原之所以敢這麽囂張,就是因為他身後的那員虎將。雖說丁原是並州刺史,但是他那會兒跟董仲穎不算平級。


    當初袁紹給何進出的主意,讓何進號召諸侯一起來誅殺十常侍。先到洛陽城的是董卓,而丁原也是受邀前來。那會兒他們算是同一陣營,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十常侍。十常侍死了,何進也死了,現在他們變成了一盤散沙。


    董仲穎想代替何進原先的位置,可這些人又憑什麽要聽董仲穎的呢。畢竟他們在地方都是封疆大吏,來之前也都跟董仲穎是平級。


    謀士告訴董仲穎,想要殺丁原就必須解決他身邊的那員虎將。董仲穎問,可否有人能夠拿下那員虎將。


    按照董胖子的想法,誰礙事兒就幹掉誰。既然謀士說丁原身邊有虎將,那就找人把他幹掉算了。


    謀士說:“此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如果董公能將此人收入帳下,不愁霸業不成呀。”


    董仲穎一聽高興壞了,催促謀士給他出了主意,用什麽辦法才能把此人收入帳下呢。謀士對此人早有耳聞,又差人打聽過此人的背景。


    謀士說:“董公,你看那人缺點兒什麽?”


    董仲穎若有所思的說道:“我見他手持方天畫戟,一看就不是凡品,身上的盔甲也是上等貨。就連腳上的靴子也是極品,就是不知他所騎神駿會是那個。”


    謀士笑著點了點頭,董仲穎頓時迴過味來,皺眉道:“你是在打我那件寶貝的主意?”


    謀士說:“想殺丁原,非此人莫屬。想收此人,非那件寶貝莫屬。如果董公連那件寶貝都舍不得,今後又怎能成就霸業呢。”


    董卓有三大愛好,美女,錢,奇珍異寶。美女當然是用來享用的,錢則是用來儲存的,而奇珍異寶是用來欣賞和收藏的。


    誰人不知董仲穎有一匹汗血寶馬呢,據說此馬為棗紅色,是一匹馬中之王。此馬並非人工飼養,而是純天然野生而成。性子烈的像隻老虎,曾有八位馴馬師被此馬踩死。董仲穎每次隻敢遠觀而不敢靠近,一直把這匹馬當成寵物。


    好鋼用在刀刃上,好馬就應該用在戰場上。謀士勸說董仲穎,隻要先送去一筆金銀,然後再將此馬轉贈給那人。想必那人一定會同意歸順董公,到時再有謀士出麵遊說,一定可以給董公來個雙喜臨門。


    既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殺掉丁原,還可以得一員虎將。但是這個前去遊說之人很重要,選不好可能會適得其反。


    謀士毛推自薦,坦言他跟那人本是舊識,願意替董仲穎冒此風險。不過他也要董仲穎答應,隻殺丁原不可對丁原的部下動手。


    帶著金銀去找那人,謀士先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然後又奉上金銀。在那人心有所動之時,將帶去的那匹棗紅馬王帶至那人麵前。馬王掙脫韁繩,在水中不停狂奔。那人看到此馬便眼睛放光,緊緊跟在馬王身後。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馬王被那人馴服,從謀士口中得知,此馬名曰赤兔。那人手持方天畫戟,縱馬馳騁好不快活。但他也知無功不受祿,所以答應跟謀士一起去投奔董仲穎。謀士提醒他,應該給董仲穎帶點兒見麵禮。


    收此大禮卻寸功未建,如果他就這麽去了,到時候肯定會被人瞧不起。謀士並沒有逼他,隻是很善意的給他提了個醒而已。


    那人一聽甚是認同,懇求謀士指點一二。到底該幹一件什麽事,才能算得上大功一件呢。


    話都說到這兒了,謀士自然就說出了殺丁原之事。那人並未猶豫而是策馬而去,謀士先一步迴到董仲穎身邊,然後那人提著丁原的腦袋來見董仲穎。從那天起,那人不僅成了董仲穎的護衛,還認了董仲穎為義父。


    此人姓呂名布字奉先,手持方天畫戟,坐騎為馬王赤兔。而董仲穎,本名一個卓字,喜歡他的人喊他董卓,不喜歡他的人喊他董胖子,還有一部分人喊他董仲穎。因為仲穎是他的字,這年頭隻有本名沒有字的話,在東漢根本就沒臉出去見人。


    呂布有了赤兔,董卓有了呂布,又將丁原的手下收入帳下。這下勢力再次壯大,就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裏了。


    召集眾人再次開會,這次可就不是商量而是通知了,因為董卓的耐心已經用完了。這次誰敢不從就直接砍掉,也好讓他見識見識義子呂布的厲害。


    隻可惜,沒有人在這個時候做出頭鳥。董卓也就隨了心願,在漢少帝繼位四個月後,廢除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並且大赦天下,把那些先前犯過事兒的人都給放了。本來幾個月前就放了一次,現在又放一次,各州大牢裏基本上沒人了,但有一些真正的惡人,有了再次禍害一方的機會。


    董卓已經是大將軍了,但是誰會嫌自己的官兒大呢。他把劉協立為新君,然後又自封相國。權利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兵權握在他手,文官以他為首。這下他才算是真正滿意了,看新皇帝也是越來越順眼了。


    為什麽董卓看新皇帝那麽順眼呢,這裏麵有兩個原因。第一,劉協從小被祖母養大,被稱為董候。因為劉協的祖母姓動,漢靈帝在位時,董太後便一直幫他管理後宮。王美人生下劉協後就死了,可憐的劉協一出生就沒了媽媽。


    何皇後身為皇後,自然要為他的兒子鋪平道路。這點兒漢靈帝也很清楚,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能太偏袒劉協,又不能把劉協送出宮去,那樣的話不確定性更多。


    思來想去最後做出一個決定,把二皇子劉協交給母後董氏撫養。那怕是何皇後在後宮一手遮天,也不敢把董太後怎麽著。


    還是漢靈帝聰明,不然劉協也不會那麽茁長成長。董太後對劉協好的很,但是她從不溺愛劉協。該管的時候一定要嚴管,該疼的時候也是真疼。跟一起有母愛的劉辯相比,劉協更早的懂得了感恩和自立。


    如果不是董太後的細心撫養,劉協也不會有那麽美好的童年。雖然後來事情發展的有些離譜,但是在漢靈帝沒有駕崩之前,劉協的童年都是美好的。


    大家都知道長子會繼承皇位,所以並沒有人去關心二皇子劉協。這對劉協而言是件好事,因為他不被別人所注視,就可以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兒。劉辯不能做或者不敢做的事兒,那會兒的劉協都可以做。


    比如說,劉辯不可以跟宮女和太監交朋友,因為他是皇子而他們是下人。但是劉協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實際上,皇宮裏有很多宮女和太監都看不起劉協。因為他們都很清楚,這裏遲早是容不下劉協的。


    消息很快傳到了各州郡,有不少人開始反感董卓,也有不少人開始組建勢力。他們都在靜觀其變,看一看會不會有人站出來收拾董卓。另一方麵,他們也都在暗暗積蓄實力。如果有一天需要他們,出一份微薄之力是不成問題的。


    在這之中,當然也包括胸懷大誌的孫堅和他的兩個寶貝兒子。龍飛則沒有這麽大的誌向,因為他不想雙手沾滿鮮血,隻想盡可能的救濟更多的百姓。


    爭權奪利的是擁兵自重之人,戰火紛飛時遭殃的是黎民百姓。董卓之所以敢這麽猖狂,不也是因為手握重兵的緣故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徐輝8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徐輝89並收藏那些年西遊的兄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