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幹主動認慫了。其實高覽早就慫了。但他是純粹的武將,不能主動開口。要是給人留下一個怯弱的印象,他這輩子就完了。所以就算是死撐,他也一定不會先於高幹提出撤退的意見的。


    當然,高幹認慫,也得看袁紹同意不同意。之前遣使走井陘求援,被李暹所殺。後知井陘道不通,高幹又派人走飛狐道。到了現在,冀州消息仍然未曾傳來。高幹卻是有些心煩意亂了。


    卻說袁紹在冀州,聞井陘道絕,高覽所將萬人屢戰屢敗,不由大是驚怒,乃道:“豎子安敢欺吾。”遂欲提大兵西援並州。


    郭圖勸道:“州中大敵不在並州李利,而在幽州公孫瓚也。若主公舉兵向西,幽州公孫瓚與黑山張燕連和,襲擾青、冀,為之奈何?”


    袁紹名為冀州之主,也任命過青州刺史。但他其實並沒有牢牢控製住這兩州地盤。公孫瓚隻要想打,幽州騎兵隨時可以打到青州甚至是冀州袁紹的地盤來。而且更要命的是張燕的黑山軍,總是潛藏在暗處,誰也不知道他什麽時候就會冒出來給冀州來上致命的一下。


    袁紹要真的把兵馬調到並州去了,開心的隻會是公孫瓚和張燕。別看趙歧前來和解兩家,但那是兩邊剛好打累了需要休息下,趙歧遞了個台階來就順水推舟的給趙歧一個麵子。公孫瓚和袁紹各自盯著對方的地盤,又哪裏會聽一個漢朝老臣的話,真的不打了?


    東漢末年有三個實力強大的諸侯,把手裏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他們就是袁氏兄弟和公孫瓚。袁紹、袁術就不去說了。公孫瓚當初壓著袁紹打,占盡上風。可惜他在初平四年攻滅了劉虞,這是公孫瓚的政治生涯中的最大敗筆。劉虞是漢室老臣、宗室之後,德高望重。劉虞一死,公孫瓚不但沒有達到獨霸幽州的目的,反而讓幽州四處騷動不已。劉虞的舊部推舉閻柔為首領,閻柔又招胡騎漢卒數萬人,於幽州起兵,此時正與公孫瓚打得熱鬧。


    這個關鍵時刻,誰也不願意讓袁紹把心思放到並州去。趁此良機,先弄死公孫瓚,然後奪取幽州才是正經。


    幽州有鹽鐵漁牧之利,又為冀州之北方屏障。有了幽州,冀州才會安全。並州和幽州相比,冀州諸臣寧可選幽州。因為就算是有了並州,仍然得和幽州打過一場。而有了幽州,則可以分兩路攻打並州。


    不但郭圖出來勸袁紹,田豐、審配都站了出來,勸袁紹此時進攻並州,不如派兵去幫助閻柔攻打公孫瓚。一是鏟除大敵;二是給劉虞的舊部一個好印象,從而為統治幽州打好基礎。這個關鍵時刻,並州不如就先放一放。讓那邊的高幹和高覽能守就守,守不住了就先撤迴來。


    袁紹的心真的是在滴血。他真的沒想過去招惹公孫瓚。當年挑起大戰的,也是公孫瓚而不是他啊。袁紹隻想占了冀州和並州,然後一步步的打好基礎,慢慢蠶食。結果公孫瓚這匹夫率先開戰,讓他的大好局麵、完美設想,徹底化成了泡沫。


    青州、幽州就不說了。兗州若不是他無暇分心,又怎麽會落到曹操手裏?就算曹操是他的小夥伴,但小夥伴也是外人啊。並州是他未來攻略關中和涼州的橋頭堡,現在眼看也要失去了。他真的是恨呐。


    當年趙歧來當和事佬,還想讓袁紹進軍關中,西迎大駕東歸。當時沮授也在勸袁紹:“……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


    袁紹覺得這天子是董卓立的,非他之意,他本意屬劉虞,而諸侯和劉虞自己又都不願意。且郭圖和淳於瓊又勸他說:“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袁紹於是就果斷拒絕了沮授的建議。打算自己經營並州,然後時機成熟了再向關中用兵。實在不行到時自己就學董卓立一個傀儡為帝。將來,將來再說。


    袁紹正想辦法如何弄死公孫瓚,誰曾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並州竟然又冒出個李利來。袁紹當初知道上黨失了,太原危急的時候,他是又急又氣,嘴巴裏都氣得上火生泡了。


    如今高幹又來請援,諸臣竟然勸他放棄並州。袁紹縱然知道幽州之事為重,但心中仍然是憤憤不平。最後,掙紮猶豫再三,隻好長歎一聲,道:“便依諸君之議,著高幹、高覽等先行退還冀州。著麴義引精兵三萬,輔劉和一道進軍幽州,與閻柔等合兵一處,攻打公孫瓚,徹底破定幽州!”


    劉和也是個可憐人,本為侍中,攜了天子密詔迴關東召兵馬往救。結果先被袁術扣留,後來好不容易逃脫袁術的魔爪,到了袁紹的地盤又被袁紹扣留。要不是這次是打著為劉和之父劉虞報仇的旗號,估計劉和都沒機會出場了。


    袁紹想要舉起替劉虞報仇的大旗,自然要有個足夠的理由。剛好劉和就在袁紹這裏,拿來當借口最好不過了。我袁紹是因為劉和之請,才興義師而討逆賊的,可不是要和公孫瓚爭地盤。這點你們天下人可要看清楚了。


    於是大軍鼓噪而行,至潞城北,與漁陽太守鄒丹大戰一場,陣斬鄒丹,殺敵四千餘。遂與閻柔等匯合。又有烏桓峭王等胡騎,素感劉虞之恩德,深恨公孫瓚之殘暴,聞幽州劉虞舊部起兵要為劉虞報仇,亦率族人與鮮卑騎七千餘,前來投奔。於是義兵聲勢浩大,號稱十萬,共攻公孫瓚。


    公孫瓚也被嚇了一跳,忙不迭的調集兵馬,與這支義兵相戰於鮑丘,結果義兵氣勢如虹,公孫瓚力不能敵,被打得大敗而走。義兵大勝,斬首二萬餘。遂圍公孫瓚於易京。公孫瓚退保易京,於此屯田自守,與義兵相持。


    卻說高幹等在並州,得到消息,不禁長歎。高幹道:“這並州是守不住了。主公正發兵與公孫瓚相爭,一時半會,無暇西顧。隻你我兩人,如何抵擋得住李利那廝。”


    高覽沉默了數息,便道:“元才,今待如何?”


    高幹一拂袖,道:“既然無援,那還打什麽。安排撤退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王者降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牛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牛道人並收藏三國之王者降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