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民這邊開始接受第二批2萬士兵補充他這邊的兵力,但是其實不來問題也不大。
至少赫伯特已經無力圍毆王達民,墨西哥的士兵逐漸的開始換裝,武器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他們本身就是為了生存而戰,戰鬥力猛增了一截,雖然還比不上赫伯特王牌主力,但是與華國的年輕士兵已經相差無己,最多就是對新的武器還有待磨合。
王達民補充的兵力之後開始向敵人的防線發起反擊,陣線開始慢慢向前推進。
離華國最近的索諾拉部落的士兵,沒有向內地遷移,因為他們完全可以向華國求救,所以赫伯特也懶得派人去那裏。
結束換裝的部分辛辛那提的手下,已經開始向杜蘭戈進發。
而進入危地泥加的墨西哥人也在西班牙的幫助下開始組建新的軍隊,部隊也已經前進到恰怕斯地區,再進一步就可以收迴墨西哥城了。
麵對緩緩推進的華國和墨西哥聯軍,赫伯特現在隻能放棄原本的打算,改為四處建立據點,進入守勢,到此墨西哥的戰鬥如果沒有意外,雙方隻能僵持下去。
但是赫伯特知道,自己不可能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美加國的艦隊上,他必須打破對他不利的局麵,但是問題是他帶來的彈藥已經不足以支撐發動一次突襲,甚至想保住現有的地盤都很困難。
他將主意打到了即將到南美的德意誌裝甲師身上,但是想讓德意誌出手可不容易,因為誰都知道巴西對德意誌的意義。不列顛也出不起這個價錢。
赫伯特給安東尼出了個主意,讓他向德意誌租借部分裝甲旅,條件是將非洲的幾個石油礦借給給德意誌。
這個條件對德意誌很有利,但對不列顛就不同了,這意味著他除了本土的石油,在海外的石油全部損失幹淨。
不過安東尼最後還是點頭了,這幾個石油礦比起密西西比大平原的石油來說不值一提了。隻要赫伯特能夠在墨西哥穩住,密西西比大平原遲早是自己的。而且不列顛還有菠蘿國可以提供石油資源。
但這裏有一點讓人事後玩味,就是這個提議是赫伯特直接給安東尼發報的,而不是由約翰轉手發出。
這說明赫伯特不是約翰的心腹,也說明安東尼對約翰防著一手。
德意誌的裝甲師有多厲害,全世界都知道,估計隻有華國才能穩壓一頭。
魯道夫得到柯南道爾的命令,分出一半的裝甲車和戰士,租借給不列顛使用。
柯南道爾堅持在合同上必須是不列顛為承租方,對於這個所謂的美加國,德意誌不接受。
柯南道爾耍了個花頭讓魯道夫想辦法讓美加國即得不到德意誌的裝甲部隊,又完成合同要求。
事實上這很容易,華國戰艦拒絕一切非華國戰艦出現在墨西哥灣,也就是說,德意誌的運輸船不能就近靠岸,必須從加勒比過境然後穿過牙古巴和牙買加之間的海峽隨後在貝兒莫潘放下“貨物”,那是墨西哥最近剛從丹麥手中奪迴的墨西哥領土。
問題是那裏已經被墨西哥人民光複了,現在正處在西班牙艦隊的保護之下。
如果在那裏選擇登陸,那麽就需要考慮西班牙的立場。問題就在於西班牙現在和華國就是手拉手的兄弟,隻要有一個輪子落地阿方索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命令戰艦開炮。
西班牙現在可是同樣擁有2艘戰列艦的的海軍強國,雖然沒有和各國發生交戰的事情,不過魯道夫可不願和一個強大起來的對手發生矛盾。
魯道夫決定把這個麻煩的問題,交給赫伯特自己解決,德意誌的貨物則呆在船上,直到可以上岸,這不算違反交易合同。
就這樣23艘運輸船停泊在貝爾莫潘的港口中,但是貨物始終未離開戰艦。
赫伯特也沒想到這個問題,他知道這其實也是德意誌一個欺騙的理由。
因為不可抗力造成貨物損失,的確賣方的責任,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在到岸之前,而我們都知道,到岸之後如果因為東家自己的原因造成無法卸貨,那麽責任歸東家自己,而且兩國之間的這次交易並非出售而是租借,如果租借時間到期,隻要德意誌還在墨西哥領土上就算完成了合同。
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就是,當時說好的交易的地點貝爾莫潘。當時這裏是丹麥剛剛從墨西哥身體上撕下一塊肉,但是華國截獲這個密電,這個電碼還在使用原來的電碼本,這個絕密情報迅速報告給了王達民,王達民這才讓墨西哥連夜發動突襲搶奪了這個港口。還請西班牙派出軍艦進駐這個港口。
王達民估計德意誌會非常樂意看到這種局麵。
果然如王達民預料到那樣,貝兒莫潘的確是在墨西哥的領土上,德意誌已經完成合同的要求。
這種做法,顯得有些無賴,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又合情合理。
事情意外的出現變局,問題在西班牙的立場上,但是讓西班牙改變立場顯然不可能。
約翰對南路的態勢突然變得離奇古怪,沒有驚訝沒有高興也沒有愁眉苦臉,隻是在加速向五湖地區的攻勢,新的30萬本地招募的軍隊即將完成訓練,第二波募兵還在繼續,但是不像華國,美加國的人口的確不少,但是太分散,募兵進度很慢。
約翰的態度,安東尼心裏道,這種事落在誰的身上都一樣。但是戰爭已經到了這個程度,隻能堅持下去。現在他有點焦頭爛額,國會那幫家夥已經開始對他有了意見美洲的戰爭已經影響了他們的利益。雖然戰爭訂單給了他們豐厚的利潤,但是戰爭的消耗同樣不小,他們可不同王達民這邊,他們都是靠著老底子在維持戰爭,可是到現在已經大半年了,不但沒能把華國趕出美洲,甚至使本國不斷陷入戰爭的無底洞裏麵,國會有了唿聲,徹底給美洲斷奶,或者幹脆收迴權利,宣布美洲“光複”,結束美洲戰爭。
至少赫伯特已經無力圍毆王達民,墨西哥的士兵逐漸的開始換裝,武器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他們本身就是為了生存而戰,戰鬥力猛增了一截,雖然還比不上赫伯特王牌主力,但是與華國的年輕士兵已經相差無己,最多就是對新的武器還有待磨合。
王達民補充的兵力之後開始向敵人的防線發起反擊,陣線開始慢慢向前推進。
離華國最近的索諾拉部落的士兵,沒有向內地遷移,因為他們完全可以向華國求救,所以赫伯特也懶得派人去那裏。
結束換裝的部分辛辛那提的手下,已經開始向杜蘭戈進發。
而進入危地泥加的墨西哥人也在西班牙的幫助下開始組建新的軍隊,部隊也已經前進到恰怕斯地區,再進一步就可以收迴墨西哥城了。
麵對緩緩推進的華國和墨西哥聯軍,赫伯特現在隻能放棄原本的打算,改為四處建立據點,進入守勢,到此墨西哥的戰鬥如果沒有意外,雙方隻能僵持下去。
但是赫伯特知道,自己不可能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美加國的艦隊上,他必須打破對他不利的局麵,但是問題是他帶來的彈藥已經不足以支撐發動一次突襲,甚至想保住現有的地盤都很困難。
他將主意打到了即將到南美的德意誌裝甲師身上,但是想讓德意誌出手可不容易,因為誰都知道巴西對德意誌的意義。不列顛也出不起這個價錢。
赫伯特給安東尼出了個主意,讓他向德意誌租借部分裝甲旅,條件是將非洲的幾個石油礦借給給德意誌。
這個條件對德意誌很有利,但對不列顛就不同了,這意味著他除了本土的石油,在海外的石油全部損失幹淨。
不過安東尼最後還是點頭了,這幾個石油礦比起密西西比大平原的石油來說不值一提了。隻要赫伯特能夠在墨西哥穩住,密西西比大平原遲早是自己的。而且不列顛還有菠蘿國可以提供石油資源。
但這裏有一點讓人事後玩味,就是這個提議是赫伯特直接給安東尼發報的,而不是由約翰轉手發出。
這說明赫伯特不是約翰的心腹,也說明安東尼對約翰防著一手。
德意誌的裝甲師有多厲害,全世界都知道,估計隻有華國才能穩壓一頭。
魯道夫得到柯南道爾的命令,分出一半的裝甲車和戰士,租借給不列顛使用。
柯南道爾堅持在合同上必須是不列顛為承租方,對於這個所謂的美加國,德意誌不接受。
柯南道爾耍了個花頭讓魯道夫想辦法讓美加國即得不到德意誌的裝甲部隊,又完成合同要求。
事實上這很容易,華國戰艦拒絕一切非華國戰艦出現在墨西哥灣,也就是說,德意誌的運輸船不能就近靠岸,必須從加勒比過境然後穿過牙古巴和牙買加之間的海峽隨後在貝兒莫潘放下“貨物”,那是墨西哥最近剛從丹麥手中奪迴的墨西哥領土。
問題是那裏已經被墨西哥人民光複了,現在正處在西班牙艦隊的保護之下。
如果在那裏選擇登陸,那麽就需要考慮西班牙的立場。問題就在於西班牙現在和華國就是手拉手的兄弟,隻要有一個輪子落地阿方索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命令戰艦開炮。
西班牙現在可是同樣擁有2艘戰列艦的的海軍強國,雖然沒有和各國發生交戰的事情,不過魯道夫可不願和一個強大起來的對手發生矛盾。
魯道夫決定把這個麻煩的問題,交給赫伯特自己解決,德意誌的貨物則呆在船上,直到可以上岸,這不算違反交易合同。
就這樣23艘運輸船停泊在貝爾莫潘的港口中,但是貨物始終未離開戰艦。
赫伯特也沒想到這個問題,他知道這其實也是德意誌一個欺騙的理由。
因為不可抗力造成貨物損失,的確賣方的責任,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在到岸之前,而我們都知道,到岸之後如果因為東家自己的原因造成無法卸貨,那麽責任歸東家自己,而且兩國之間的這次交易並非出售而是租借,如果租借時間到期,隻要德意誌還在墨西哥領土上就算完成了合同。
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就是,當時說好的交易的地點貝爾莫潘。當時這裏是丹麥剛剛從墨西哥身體上撕下一塊肉,但是華國截獲這個密電,這個電碼還在使用原來的電碼本,這個絕密情報迅速報告給了王達民,王達民這才讓墨西哥連夜發動突襲搶奪了這個港口。還請西班牙派出軍艦進駐這個港口。
王達民估計德意誌會非常樂意看到這種局麵。
果然如王達民預料到那樣,貝兒莫潘的確是在墨西哥的領土上,德意誌已經完成合同的要求。
這種做法,顯得有些無賴,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又合情合理。
事情意外的出現變局,問題在西班牙的立場上,但是讓西班牙改變立場顯然不可能。
約翰對南路的態勢突然變得離奇古怪,沒有驚訝沒有高興也沒有愁眉苦臉,隻是在加速向五湖地區的攻勢,新的30萬本地招募的軍隊即將完成訓練,第二波募兵還在繼續,但是不像華國,美加國的人口的確不少,但是太分散,募兵進度很慢。
約翰的態度,安東尼心裏道,這種事落在誰的身上都一樣。但是戰爭已經到了這個程度,隻能堅持下去。現在他有點焦頭爛額,國會那幫家夥已經開始對他有了意見美洲的戰爭已經影響了他們的利益。雖然戰爭訂單給了他們豐厚的利潤,但是戰爭的消耗同樣不小,他們可不同王達民這邊,他們都是靠著老底子在維持戰爭,可是到現在已經大半年了,不但沒能把華國趕出美洲,甚至使本國不斷陷入戰爭的無底洞裏麵,國會有了唿聲,徹底給美洲斷奶,或者幹脆收迴權利,宣布美洲“光複”,結束美洲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