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明皇宮乾清宮對麵的殿前廣場的一聲鑼響,就意味著崇禎一年明國足球甲級聯賽決賽的比賽時間已經到了,比賽即將開始。


    而參賽的紅隊-鯤鵬隊、藍隊-廣廈隊這兩隻隊伍的球員也各自做好了接球的準備和防守的準備,拉開了架勢。按照中國古代的蹴鞠規則,應該由主裁判或者什麽重要人物向足球比賽場地投擲足球。而現在應該由誰來向足球比賽場地投擲足球呢?


    在在場的所有人的目光注視下,崇禎一年明國足球甲級聯賽決賽的主裁判右手持足球,向坐在中間龍椅上麵的大明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走了過去,對明思宗朱由檢稟報:“請皇帝陛下主持開球。”


    大明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點了點頭,就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右手接過了主裁判遞過來的足球,然後向在場的所有人宣布:“朕現在宣布:崇禎一年明國足球超級聯賽決賽現在開始!”


    說完,大明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就把右手中的足球往大明皇宮乾清宮對麵的殿前廣場的中間一扔,就重新坐迴了龍椅上麵。


    足球落向了右邊的藍隊-廣廈隊的場地,而藍隊的3號球員立刻在足球落地之前,用自己的胸部停住了足球,然後立刻把足球傳給了2號球員,而2號球員接到足球後,又把足球顛了顛,踢向了空中。


    而此時藍隊的9號球員-也就是場上的隊長立刻衝了上來,一腳就把足球給踢進了球門,落向了對方紅隊的半場,隻要足球落到了了對方紅隊的半場的場地上,那就算是藍隊-廣廈隊得到了一分,而紅隊-鯤鵬隊則不得分,仍然是零分。


    但是紅隊-鯤鵬隊真的肯讓藍隊-廣廈隊就這樣得到一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紅隊-鯤鵬隊麵對藍隊-廣廈隊的進攻也不甘示弱,紅隊-鯤鵬隊的一號球員,也就是場上的隊長立刻衝了上來,將足球接了下來,緊接著又迅速地傳給了場上的9號球員也是負責紅隊-鯤鵬隊進攻的前鋒。


    紅隊-鯤鵬隊場上的9號球員接到球後,就用自己的左腳將藍隊-廣廈隊通過球門射到紅隊-鯤鵬隊場上的足球重新踢過了球門,由此看來,紅隊-鯤鵬隊絕不會束手待斃,大家都想獲得今年-崇禎一年明國足球甲級聯賽的冠軍。


    藍隊的3號隊員看見足球被踢了迴來,於是就用右腳將足球往球門裏麵踢,但是足球並沒有進入球門,而是被踢到了門框上,也就彈了迴來,藍隊的隊長-也就是場上的隊長,藍隊的9號球員,看見球又被彈了迴來了。


    突然從藍隊的人群之中,使出了一招:“旋風腿”,足球就如同像子彈從槍膛裏在來複線的作用下飛快地旋轉了起來一樣也開始旋轉了起來,通過了門框上的球門,又越過了紅隊-鯤鵬隊的幾名防守隊員的身邊。


    鯤鵬隊的幾名防守隊員都來不及反應,足球就好像是如入無人之境一樣,一直飛到了廣場對麵的牆壁上,蓋了一個球印後,這才又被反彈了起來,落在了紅隊-鯤鵬隊的防守區域裏了。隨著一聲鑼響,主裁判宣布:藍隊-廣廈隊1:0領先紅隊-鯤鵬隊!


    這時候,終於迴到了現在的場景之中了,就在江蘇省南京市的一條大街上,一個說書人正在被大街上圍坐的六個幾歲的小孩子說書:雖然藍隊-廣廈隊後來又被紅隊-鯤鵬隊追平了比分,比分被改寫成1:1平了。


    但是藍隊-廣廈隊畢竟是去年的冠軍球隊,廣廈隊的隊長吳肥肥馬上就想到了一個打破僵局的辦法,那個吳肥肥可是獲得了去年的明國足球甲級聯賽的最佳射手稱號,得到了金靴獎。


    那個說書先生可能是說累或者是口幹舌燥了,天氣太熱了,他就閉上了眼睛,用右手搖起了手中的扇子,過了一會兒,大概是休息夠了,那個說書先生才結束了賣關子,開始繼續往下說:“那個吳肥肥可是一個聞名全明國的著名球員,帶領廣廈隊多次奪得明國足球甲級聯賽的冠軍、最佳射手等等榮譽,當然,全國還有其他著名的球員。”


    南京的大街人來人往,六個幾歲的小男孩、小女孩繼續坐在地上,其中一個胖子已經開始吃起了零食。“啊?”說書人一看圍觀的小孩子,由於天上下起了毛毛雨,六個幾歲的小男孩、小女孩已經開始躲雨而跑到旁邊的屋簷下去了,但是他們還是繼續聽說書人說下去。


    停頓了一下,說書人則對毛毛雨無所謂,就閉上眼睛繼續說下去:“言歸正傳,我剛剛說道了吳肥肥來了一招:“旋風腿”,足球就如同像子彈從槍膛裏在來複線的作用下飛快地旋轉了起來一樣也開始旋轉了起來。


    通過了門框上的球門,又經過了紅隊-鯤鵬隊的幾名防守隊員的身邊,而紅隊-鯤鵬隊的左後衛與右後衛則立刻轉身追了過去,但是為時已晚,就這樣,藍隊-廣廈隊在崇禎一年明國足球甲級聯賽的決賽得到了第一分,以1:0領先紅隊-鯤鵬隊一分。”


    “啊?”說書人張開眼睛一看周圍圍觀的小孩子,但是那六個幾歲的小男孩、小女孩已經走了。“喂,喂,你們給我迴來。我還沒有把發生在崇禎一年明國足球甲級聯賽的決賽的故事說完呢。”剛才還在吃零食的胖小孩頭也不迴地說:“我們與其聽你在這裏講關於足球的故事,還不如我們自己去找一塊地方踢球呢。”“哎,現在人都走光了。”說書人低下了頭。


    那六個幾歲的小男孩、小女孩來到了南京城玄武湖附近的一塊空地,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把四根竹竿豎起來,圍成了一個井字型,就算是搭建了一個簡陋的球門了。


    ...........


    1524年2月7日,到達東南亞寶它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3度,東經107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7日8點,到達東南亞寶它港。”


    在寶它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寶它港市區遊覽經商。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寶它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7日上午,離開了寶它港。”。


    1524年2月10日東南亞村落發現火山岩像,是用山的一部分造的石像。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0度,東經117度。


    1524年2月12日東南亞村落發現體長1米的白蛇。白蛇,多指身體發生白化現象的蛇類。白蛇一般分無毒和有毒兩種類型,其鱗皮大多都是呈乳白色的,無花紋。


    有毒的白蛇均屬於變異種的眼鏡蛇,其毒為劇毒。頭形呈圓三角,蛇皮是純白色與淡粉紅色的相間,此蛇眼睛呈金色,舌頭為赤紅色,體形比較粗大,腹部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裏麵的內髒。在陽光的照耀下此蛇通體發亮顯得格外耀眼,兩隻金色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還不時吐出它那鮮紅而靈活的舌頭。


    劇毒白蛇與無毒白蛇的外表相似,頭部有點像菜花蛇頭形的樣子,很容易被人認為是無毒蛇,但它並非無毒蛇,而是劇毒蛇。這種蛇為雜食性蛇,原本並不是什麽異類蛇,而是在孵化階段發生了變異。


    無毒白蛇,無毒白蛇是劇毒白蛇的亞種,身軀比劇毒白蛇要顯得細小些,頭形比較圓滑;與翠青蛇一樣是非常溫順的無毒蛇。白蛇的生活習性,白蛇與其它蛇類一樣多於有水塘或比較潮濕的叢林環境中生存,主要捕食青蛙、倉鼠及鳥類。它們於晚間活動,如非受到人類的挑釁,它們甚少會主動咬人。這種蛇在攝氏26度以下的氣溫情況很少咬人,然而當天氣處於攝氏26度以上時,這種蛇的咬人頻度就會急增,因為白蛇性情怕熱,在偏熱的天氣下脾氣較為暴躁。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5度,東經122度。


    1524年2月13日東南亞村落發現食蟲植物-二齒豬籠草。二齒豬籠草(學名:nepenthesbicalcarata),又稱二距豬籠草,是婆羅洲西北部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來源於拉丁文,“bi”意為“二”,“calcaratus”意為“尖狀物”,指其兩個尖齒狀結構。


    二齒豬籠草為蟻棲植物,與弓背蟻之間存在著互利互惠的關係。因此,其缺少許多豬籠草食蟲性特征,包括其不具備粘彈性和高酸度的消化液,捕蟲籠內表麵不具備蠟質區,甚至可能缺乏功能性的消化酶。


    二齒豬籠草為婆羅洲西北部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學名意思是“有尖牙的瓶狀體植物”。二齒豬籠草的植株是豬籠草屬中體型最大的,能攀爬到20米的林冠。二齒豬籠草是婆羅洲的特有種。它一般生長在包括沙撈越(sarawak)、沙巴(sabah)、加裏曼丹(kalimantan)和文萊(brunei)這些島嶼西部沿岸的泥炭沼澤森林裏。它一般生長在當地甚為普遍的龍腦香科的紅柳桉蔭下。二齒豬籠草亦會在荒原森


    林,甚至在沙撈越及東加裏曼丹的石楠林中生長。它們經常與蘋果豬籠草(n.ampuria)在同一區域生長。


    二齒豬籠草常生長於陽光充裕且空氣濕度極高的原始泥炭沼澤森林中。二齒豬籠草的根係很淺,隻分布在最上層的泥炭和落葉層中,大約隻有25cm深。在這層之下的土壤含有高濃度的單寧和生物堿,對於二齒豬籠草來說是有毒性的。二齒豬籠草捕蟲籠中的蜜腺延伸到唇上,唇上麵隻有少量或根本沒有蠟質區。


    蠟質區的作用是讓獵物滑入籠子中。研究發現二齒豬籠草的唇在捕捉獵物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當空氣幹燥時,唇對捕捉昆蟲是沒有幫助的,但空氣潮濕時,捕捉率可以提高3倍以上。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3度,東經107度。


    1524年2月19日,到達中國澳門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25度,東經119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19日8點,到達中國澳門港。”


    在澳門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澳門港市區遊覽經商。


    澳門特別行政區(macau),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北鄰廣東珠海,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與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裏,南臨南中國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並將此辟為殖民地。經過400多年歐洲文明的洗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曆史文化遺跡,澳門從秦帝國起就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和百越地.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曆史關係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廣州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路治廣州,明代屬於廣州府,清朝後期前屬廣肇羅道廣州府,道治肇慶,府治廣州。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16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占領澳門,這也成為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以1553年算起)。


    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但澳門並不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殖民地,日本長崎才是第一塊。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隻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澳門這個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後,即媽祖,她又名娘媽,福建莆田湄洲人。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複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後,名為媽祖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問當地人這裏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迴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拚寫為macao。


    “此地特產蠶絲。”。


    “此港口是中國最大的貿易港口。”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珍珠、陶瓷、麻布、蠶絲。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澳門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0日上午,離開了澳門港。”。


    1524年2月21日,到達中國澳門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23度,東經114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0日8點,到達中國澳門港。”


    在中國澳門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中國澳門港市區遊覽經商。


    “此地可買女子之物。”。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珍珠、陶瓷、麻布、蠶絲。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中國澳門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2日上午,離開了中國澳門港。”。


    1524年2月22日,到達越南河內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21度,東經106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2日8點,到達越南河內港。”。


    在越南河內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越南河內港市區遊覽經商。河內是越南首都,全國第二大城市,政治中心。麵積為920平方公裏,人口450餘萬人。河內地處紅河三角洲西北部,紅河與墩河匯流處,四周分別與河北省、北太省、永富省、河西省接壤。紅河從市區旁邊緩緩流過。


    河內是一座擁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從公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曆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布,享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稱。河內始建於公元621年,為中國唐朝交州總管府(後為安南都護府)轄下的宋平縣,是當時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別名“紫城”,後又改稱“羅城”、“大羅城”。11世紀初,越南曆史上的李朝太祖李公蘊認為大羅城位居“天下之中”,物產豐富,人丁興旺,是實施大越國統治的理想之地。


    便於1010年頒布《遷都詔》,將國都由寧平省華閭遷到大羅城。據史籍記載,李公蘊乘船抵達大羅城城牆腳下時,突見一條黃龍騰空飛起,李太祖認為這是吉兆和天意,便將大羅城改稱為“升龍”。後來陳朝、後黎朝等許多朝代都曾把這裏作為京城,城市名稱多次更改,先後稱為龍淵、龍編、中京、京都、東郡、東京、中都、上京、北城等。1831年,阮朝的明命帝定此地為陪都,見城市環抱於紅河大堤之內,遂改稱為“河內”,一直沿用到今天。


    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兩部分。內城又分禁城、皇城和京城3部分。國王、後妃及其子孫、侍從居住的地方稱禁城;環繞禁城的是皇城,是朝臣的辦事機構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區是京城。昔日,皇城內禦苑園林,景色秀麗,禁城內樓台殿閣,金碧輝煌,京城內寶塔高聳,寺廟林立。後來因改朝換代,兵荒馬亂,戰事頻發,近千年的李、陳、黎、阮朝的古建築屢遭破壞,宮殿已蕩然無存,城垣也隻保存下來不足200米的正北門以及官掌門。


    河內是一座有著千年悠久曆史的古城,約在公元前3000年河內一帶開始有人居住。其城市化的雛形“古螺城”,建成於公元前200年。河內在古代為中國故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交趾郡,河內便在其範圍之中。南朝宋時在河內地區設置了宋平郡,治昌國縣。隋朝時改為宋平縣,為交趾郡的治所。


    公元621年,唐朝將交州的治所遷往宋平縣(今河內),並修築城池,後來為總管一方的安南都護府,唐朝後期又成為靜海軍節度使的駐地,2007年,河內出土了唐朝安南都護府遺址。9世紀末,南詔一度占領交州,時任安南都護兼靜海節度使的唐朝大臣高駢為抵禦南詔入侵而修築羅城,交州(河內)遂又稱“大羅”。939年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現今河內地區曾為越南李、陳、後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


    1010年,李朝創建者李公蘊(即李太祖)頒《遷都詔》,從華閭遷都至此,定名“升龍”,是為河內建都之始。李太祖宣稱遷都的目的是“以其圖大宅中,為億萬世子孫之計”,稱讚河內地區“宅天地區域之中,得虎踞龍蟠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廣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塏,民居蔑昏墊之困,萬物極蕃阜之豐,遍覽越邦,斯為勝地,誠四方輻輳之要會,為萬世京師之上都”。


    隨著城垣的加固和擴大,當時的河內地區已是物產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以前所築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而李朝定都之後便成為了一座大城市。升龍(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周長約25公裏,內城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後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61條街坊,黎、阮朝時的36條街坊,都集中在這裏。


    隨著曆史的變遷,升龍又先後稱為中京、東都、東京、北城。其中,13世紀中葉,蒙古軍隊曾攻入升龍,對其大肆破壞,並一度在升龍設置了達魯花赤的官職。1397年,在陳朝權臣胡季犁的操縱下,越南將首都從升龍遷都清化,並將清化稱為“西都”,升龍稱為“東都”。1407年—1427年間,越南為中國明朝占領,河內是明朝交趾布政使司(交趾省)的省會,稱交州府,東關縣(今河內)為其府城。後黎朝驅逐明朝以後,河內稱為“東京”,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環抱在珥河(紅河)大堤之內,最終將這座城市定名河內,並沿用至今。


    法國殖民統治時期,河內曾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從此給河內帶來法國風。位於市中心,被稱為河內第一風景區。湖南北長700米,東西寬200米。湖岸四周樹木青翠,濃蔭如蓋。湖水清澈如鏡,幽雅嫻靜,平均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玉山寺、龜塔。龜塔位於南部湖中龜丘上,碧波塔影,交相輝映。如今,塔上安裝了照明設備,每逢節日,塔身被燈光照得通體輝煌,玲瓏剔透,甚為美觀。


    北部湖中的玉山寺,崇祀佛教和越南民間神隻,有朱紅色木結構的“旭橋”將此寺與岸邊相連通,橋頭有聳立的筆塔。還劍湖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1418年黎朝太祖、越南民族英雄黎利在發動反抗明朝的藍山起義之前,在湖水中撈得一把寶劍,上刻“順天”二字,10年後已稱帝的黎利乘船遊水軍湖時,突見一金龜浮出水麵,遊向船邊,黎利拔劍斬去,金龜口含寶劍潛入水底。黎利命人排水尋劍,但水中劍、龜全無,人們說這是金龜要迴了寶劍,湖名從此被改為還劍湖。


    “此地以絲綢之路繁榮。”。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


    道具店出售白虎半月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越南河內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3日上午,離開了越南河內港。”。


    1524年2月13日東南亞村落發現遺跡,是12世紀克魯美族所建,意為首都之寺。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2度,東經102度。


    1524年2月28日,到達巴卡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度,東經105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8日8點,到達巴卡港。”


    在巴卡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巴卡港市區遊覽經商。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巴卡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日上午,離開了巴卡港。”。


    1524年3月2日,到達馬六甲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4度,東經101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2日8點,到達馬六甲港。”


    在馬六甲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馬六甲港市區遊覽經商。馬六甲(英文:a,馬來文mka。jawi:或a),另一個寫法是麻六甲,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在馬來半島南部,瀕臨馬六甲海峽。馬六甲州的首府也叫馬六甲。


    曾經的馬六甲王國都城,鄭和下西洋有六次在此停靠,如今是馬六甲海峽這條海上生命線的咽喉所在。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曆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馬六甲王國的都城,1511年淪為葡萄牙殖民地。


    1641年為荷蘭占據。1826年成為英國海峽殖民地一部分。馬六甲的居民主要有馬來人、華人(華人中基本為福建人)、印度人、葡萄牙人後裔及歐亞混血兒等,多通曉數種語言。馬六甲城內以傳統建築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國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瑞獅門扣,鑲龍嵌鳳,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曆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市內匯集有多國風格的文化遺產。華人領袖鄭芳楊於1567年建造的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廟宇,供奉有觀音菩薩、關帝、王母娘娘,至今仍是華人宗教活動的中心。中國之上是一座大山岡,是馬來西亞保留中國史跡最完整、最豐富的地方。此外還有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的三保山、三保井、三保亭等。


    葡萄牙式古跡有聖地亞哥古城門和聖保羅教堂等。荷蘭式建築有史達特斯教堂(現為市政廳),以及由荷蘭民宅改建的馬六甲博物館,館內陳列有國王(蘇丹)曼蘇爾·沙建國構想圖、鄭和與公主漢麗寶朝見國王的圖文、古代兵器、農村用具等。郊外的東奎那教堂為蘇門答臘型式建築,內有柔佛蘇丹的陵墓。


    馬六甲在漢代至唐代稱為哥羅富沙。唐永徽(650年-655年)中,曾獻五色鸚鵡。明永樂三年(1406年,酋長西利八兒速喇遣使上表,願為屬郡。永樂七年(1410年),明成祖命三保太監鄭和封西利八兒速喇(即拜裏米蘇拉)為滿喇加王,從此不隸屬暹羅。永樂九年(1412年),拜裏米蘇拉繼王位,率領妻子和隨從540人來朝,進貢麒麟,明成祖賜黃金相玉帶、儀仗、鞍馬,賜王妃冠服。九月拜裏米蘇拉王辭行,明成祖賜宴於奉天門,賜黃金相玉帶、儀仗、鞍馬,並賜黃金一百兩、白金五百兩、鈔四十萬貫。此後直到成化末都多次朝貢。


    《榜葛剌進貢麒麟圖》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曾以馬六甲為大本營,建立城牆、排柵和鼓樓、角樓,並建設倉庫儲存錢糧百貨。鄭和船隊開往占城、爪哇等國都先在馬六甲停泊;由暹羅、忽魯莫斯等國迴程時,也在馬六甲聚集,打點錢糧,入庫保存,等候信風駛返中國。


    至今馬六甲還保存不少鄭和遺跡,三寶山為鄭和船隊在馬六甲紮營的地點。在山腳至今仍有一間三寶廟及一口相傳為鄭和下令挖掘的三寶井。馬六甲的建立者是拜裏迷蘇拉,一位在1396年為了對付敵人麻偌巴歇帝國而離開蘇門答臘的三佛齊(巨港)王子。


    按照流行的傳說,拜裏迷蘇拉打獵時在一棵樹下休息,他的一條狗將一隻鼠鹿(又名小鼷鹿〕逼到絕境。為了自衛,鼠鹿將狗趕進河裏。拜裏迷蘇拉對鼠鹿的勇氣印象深刻,決定在他坐的地方建立一個帝國。他就以在下麵休息的這棵樹的名字將這裏命名為“馬六甲“。


    拜裏迷蘇拉在1414年皈依迴教,並改名“iskandar沙蘇丹“(但按照明史書的記載,拜裏米蘇拉在1414年去世,他的兒子繼承王位)。開始從漁村成長為該地區最重要的港口,吸引來自爪哇、印度、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作為兩次季風之間中印貿易的停泊點。拜裏迷蘇拉統治時期,中國帝國和商人的船隊,中國人的居留地在中國山鄰近地區--馬六甲風水(占卜)最好的地方。蘇丹沙死於1424年,由其子srimaharaja繼位。不幸,馬六甲的繁榮引來了暹羅的入侵。1446年到1456年,首領tunperak試圖抵擋。馬六甲這時發展和中國的關係,是抵擋暹羅攻擊的一項戰略決策。


    由於它的戰略位置,馬六甲成為鄭和壯觀的遠航船隊一個重要的前哨基地。為了加強聯係,漢麗寶公主帶500名隨從到達馬六甲,嫁給蘇丹曼蘇爾沙(統治從1456年到1477年)。她的隨從嫁給當地人,主要住在bukitchina(中國山)。


    活躍的貿易導致peranakan人的擴張,擴散到該地區其他重要居留地。1511年8月24日,馬六甲被葡萄牙在alfonsod''albuquerque擊敗印度後征服,並成為葡萄牙人在東印度群島擴張的戰略基地。馬六甲最後一位蘇丹mahmud沙往內地避難,在陸地和海洋打打停停的襲擊葡萄牙人,讓葡萄牙人吃盡了苦頭。最後在1526年,一支由pedromascarenhaas率領的強大的葡萄牙艦隊,摧毀了蘇丹的基地,蘇丹和全家渡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的kampar,兩年以後死在那裏。


    耶穌會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於1545年、1546年和1549年在馬六甲停留了幾個月。1641年,荷蘭人擊敗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得到johor蘇丹的幫助.


    1511-1641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城內有一條三保街。沿著這條街走去,就到了著名的“三保廟“(chenghoontengtempleofbrightclouds)。它是為了紀念1405年至1435年間七次下西洋的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建的。鄭和曾七次到過馬六甲。


    當時馬六甲王國首領曾25次到中國訪問。1411年,馬六甲國王拜裏米蘇刺偕夫人及540名隨員到中國南京進行友好訪問,明成祖朱棣在奉天門設宴歡迎,並贈給他許多珍貴的中國特產。他在中國住了一年半之外。臨行時,明朝政府特地建造了一艘大船贈予他。1943年馬六甲國王麻利訪問中國,也受到熱情的款待。


    三保廟四周大樹環繞,林蔽樹蔭,十分清涼寧靜。廟的大門繪有兩個身披戰袍、手執刀斧的將軍的畫將,威嚴英武。門柱兩旁寫著一幅對聯:“五百年前留勝跡,四方界內顯英靈“。廟內中央一尊戎裝佩劍的鄭和像,上掛“鄭和三保公“橫幅,兩旁排列著許多文官司武將的神像,這表達了後人對鄭和的頌揚和懷念。


    這座廟建於1673年。整個建築飛簷翹角,紅柱粉牆黛瓦,富含中國民族建築風格。據說,所有建築物的材料,哪怕是一磚一瓦,都是從中國運來的。


    寺內香火甚盛。廟門口有一對金色的獅子,周身金光耀眼。隻有獅子的頭頂部,金色已脫落。原來信徒們認為:走過獅子身旁,撫摸它的頭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


    三保廟後不遠處有一小山,名“三保山“(bukitchina),又稱“中國山“。相傳鄭和當年常到此登山散步,遠眺海天,於是後人就在鄭和駐足之處修建了一座“三保亭“。


    關於三保山,流傳著一位中國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故事。相傳在15世紀中葉,馬六甲的統治者是一位年輕聰慧的滿蘇沙時蘇丹。有一天,一艘中國船駛抵馬六甲,船內到處插滿了金針。船長給蘇丹送去一封信,聲明他奉中國天子之命,語告蘇丹:“每一根金針代表我的一個巨民,要是你能數得清有多少根,你就會知道我的權力有多大。“蘇丹接到信後,思索片刻,命人送去迴信,並在船上裝了好幾袋穀米。


    信中寫道:“要是你能數得清這艘船上的穀米,就能準確地猜出我有多少的臣民,也就會知道我有多大的權力。“中國皇帝知道後,十分欣賞蘇丹的聰穎,決定把自己的女兒漢麗寶(hanglipo)嫁給他為後。中國公主遠嫁南洋時,隨行的侍女不下500名,而且個個如花似玉。


    蘇丹大悅,在一塊65公頃的山地上專門為漢麗寶公主和她的侍女們修建了宮殿,並把這座山命名為中國山,聲稱她們居住的地方永遠歸她們所有。至今,這座山丘仍屬於馬六甲的華人社團所有。蘇丹還為漢麗寶公主在山腳下挖掘了一口井,稱為“漢麗寶井“。這井不僅水質清冽甘美,而且不論天氣有多麽幹旱,永不枯竭。當地居民為保護這口神奇的井,特築起護井圍欄,井水至今清澈純淨。


    關於這口井的由來,另有一說是鄭和下西洋時開鑿,而且自從三保公喝了這口井的水,井水才變得如此清澈。傳說喝了這口井的水,出門遠遊或下海捕魚,遇到風浪會逢兇化吉。如今,它被譽為“許願井“,據說隻要將一枚銅錢投入井內,以後將會重遊此地。


    跨過馬六甲河橋,在河的東岸有一個整潔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座紅色的針塔和維多利亞時代所建的噴水池。廣場四周都是荷蘭式的紅色建築物。它們是荷蘭人在東方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建築物,大約在公元1641年至1660年左右建成。其中最大的一座古老建築物就是正對廣場的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studthuys)。


    它在三百多年來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到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牆,笨重的硬木門,門前是寬闊的石級。館內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曆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的婚嫁服飾,金、銀、珠寶等手工藝品,以及在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等。館內還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錢幣和郵票。


    葡萄牙城山(portadesaniago)在馬六甲市西南,靠近馬六甲河口,是馬六甲蘇丹拜裏米蘇拉將中國明成祖贈送的金龍文箋勒石樹碑之處。明成祖曾封此山為“鎮國山“。此山後又稱“聖保羅山“。山上有一個古堡,又稱“聖地亞哥碉堡“,是當時的葡萄牙殖民者為防範被擊敗的馬六甲王國軍隊的反攻而修築的。


    能看到的是一片殘牆斷垣,隻有古堡城門樓依然屹立在門頂。這座高三十多米的城樓,壁上雕刻著當年葡萄牙軍隊的許多圖案。城堡內幾塊石碑保存完好,給人類留下了若幹曆史史實。在馬大甲郊區的海邊,葡萄牙建築風格的村落仍保存完好,住在那裏的是葡萄牙人的後裔。令人驚奇的是,他們至今仍說著16世紀的葡萄牙語。


    在聖保羅山的山頂上有一座聖保羅教堂,是葡萄牙總督阿伯於1511年建立的,是歐洲人在東南亞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幾經戰亂被毀,但教堂前全身潔白的聖芳濟百雕像,雖曆盡滄桑,麵目仍然清晰可見。


    “這裏是東南亞最大的貿易港。”


    “此地有肉桂。”錫蘭肉桂常綠喬木,高達10m。樹皮黑褐色,內皮有濃烈的桂醛芳香氣。枝條略為四棱形,灰色,具白斑。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長2cm,無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1-16cm,寬4.5-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麵綠色,光亮,下麵淡綠白色,兩麵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和側脈在葉兩麵凸起,網脈在下麵呈蜂窩狀,革質或近革質。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肉桂,2銀幣一桶。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馬六甲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3日上午,離開了馬六甲港。”。


    1524年3月4日東南亞村落發現大嘴鳥。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8度,東經96度。


    1524年3月5日,到達巴塞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5度,東經96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5日8點,到達巴塞港。”


    在巴塞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巴塞港市區遊覽經商。


    “這裏熱帶雨林很壯觀。”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巴塞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6日上午,離開了巴塞港。”。


    1524年3月8日,到達寶蘭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9度,東經79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8日8點,到達寶蘭港。”


    在寶蘭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寶蘭港市區遊覽經商。


    “這裏海上貿易繁榮。”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麻布、肉桂。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寶蘭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9日上午,離開了寶蘭港。”。


    1524年3月13日,到達印度交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0度,東經75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3日8點,到達印度交港。”


    在印度交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印度交港市區遊覽經商。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麻布、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印度交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4日上午,離開了印度交港。”。


    1524年3月14日,到達印度加爾各答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1度,東經74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4日8點,到達印度加爾各答港。”


    在印度加爾各答港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印度加爾各答港市區遊覽經商。加爾各答(英語:kolkata,舊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該市有人口4,638,350人,整個大都市區的人口為14,681,589人(2006年1月),屬印度第三大大都會區(僅次於孟買和德裏)和印度第四大城市。


    在殖民地時期,從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間,加爾各答一直是英屬印度的首都。在這期間,該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當時遺留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加爾各答港位於印度(全稱:印度共和國therepublicofindia)東北部恆河三角洲(gangadelta)胡格裏(hugli)河左岸,距河口約123nmile,瀕臨孟加拉(bengal)灣的北側,是印度東部的最大港口,因主要出口黃麻,又有“黃麻港”之稱。它是印度第二大港,全印度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之一。又是黃麻工業中心。加爾各答的名稱的由來


    1.來源於一個村莊的名字卡利卡塔(kalikata),那一帶在英國人來到之前原有3個村莊:卡利卡塔、蘇多努蒂和革賓達普爾,卡利卡塔的意思是迦梨女神的土地,村外有一座供奉印度教迦梨女神的廟宇.


    2.城市的名稱淵源於kali(孟加拉語,意為運河)和kata(孟加拉語,意為石灰),因為其最初的居民點是位於一條運河邊上,並且以燃燒貝殼,加工貝石灰著稱.在加爾各答附近發現的一個考古遺址,證明了在2000年前這裏已經有人居住。莫臥兒王朝阿克巴大帝的租冊和孟加拉語詩人比普拉達斯的作品《摩納娑頌》中都提到加利各答的名字。


    該市有文字記錄的曆史,開始於1690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到達,公司的代理人約伯·查諾克在這裏建立貿易站。查諾克在此以前在胡格利河口與莫臥兒帝國官員發生爭持而不得不離去,隨後他企圖立足於胡格利河下遊其他地方,但未成功。莫臥兒王朝的官員因不希望失去他們從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中獲得的利益,所以允許查諾克迴到原處去,查諾克便選擇加爾各答作為他活動的中心。


    這一地點是經過仔細選擇的,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灣,東麵四千米處有鹽湖,因而受到保護。敵對的法國、荷蘭和其他殖民國家的根據地處於胡格利河西岸,因此從海上進入加爾各答的通道不受威脅,而在胡格利港則不然。而且,胡格利河流經加爾各答處河麵寬闊,河水也深,唯一的缺點是這一地區有窪地和沼澤,有害健康。此外,英國人來到之前,從上遊被淤塞的薩德岡港遷來的印度商人已選定在當地的三個村子定居。


    查諾克選擇加爾各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這裏出現了這批商人。到1696年,因附件的布德萬發生叛亂,莫臥兒王朝的行省當局對著塊日益發展的殖民地變得友好起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官員要求允許其貿易站或工廠築堡防守,他們得到可以實行自衛的一般許諾,叛亂者被莫臥兒王朝迅速鎮壓下去,但殖民者的磚土防禦工事保存了下來,這就是1700年被命名的威廉堡(舊威廉堡),1698年,英國人獲得了授權書,可以購買上述三個村莊的柴達明爾權。


    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部的恆河三角洲,北緯22度33分,東經88度20分,海拔高度介於1.5到9米之間。該市沿著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該市許多地方原來是大片的濕地,花費了數十年才將其改造成適合市民居住的地方。


    “此地有豆蔻特產。”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麻布、豆蔻。豆蔻價格18銀幣一桶。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印度加爾各答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5日上午,離開了印度加爾各答港。”。


    1524年3月16日,到達印度果河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4度,東經73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6日8點,到達印度果河港。”


    在印度果河港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印度果河港市區遊覽經商。


    “此地是英軍駐地。”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麻布、麻。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印度果河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6日上午,離開了印度果河港。”。


    1524年3月17日東南亞村落發現眼鏡王蛇。眼鏡王蛇,英文名ophiophagushannah,又稱山萬蛇、過山風、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此類蛇分布於東南亞及印度等地,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其平均體長為3.6–4米,體重一般為6千克。壽命在20年左右。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在我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裏。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麽逃之夭夭,要麽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毒性極強。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hannah)是世上體型最長的毒蛇,體長可達5.6米(18英尺)。


    分布在印度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由於各種因素,眼鏡王蛇被公認是一種相當危險的毒蛇。它也在很多地區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眼鏡王蛇屬劇毒蛇類,體長120~550厘米,體重2~8千克。


    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尾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


    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


    眼鏡王蛇是毒蛇類中壽命最長的,一般可達25年。它直立起來通常可高達1.80米,幾乎可以與一個成年人對視。古代亞曆山大帝國的希臘及馬其頓戰士曾有類似的描述,似乎隻有眼鏡王蛇才能辦得到。


    眼鏡王蛇像其他眼鏡蛇一樣,在受到危險時會抬起身體的前三分之一,然後它會張開嘴,露出毒牙,一麵盯著你,一麵留意著四周的環境;它還會發出巨大的嘶嘶聲,如果敵人還不走,眼鏡王蛇就會采取行動,通常悲劇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以眼鏡王蛇這般大的個頭,除人類,不會有動物敢隨便挑逗眼鏡王蛇的。(就連印度境內的大象,見到眼鏡王蛇都會繞路走,盡量避開眼鏡王蛇)


    而與其他的蛇類一樣,眼鏡王蛇也是用分叉的舌頭作為嗅覺器官。當獵物的氣味被探索到時,眼鏡王蛇會使用它的絕佳的視覺器官(能在100米外發現移動的物體)及傑出的“智慧”發起攻擊。將獵物毒死後,眼鏡王蛇會將其整個吞下,慢慢消化掉。


    眼鏡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類,眼鏡王蛇的體內有抗毒的血清,所以當其他毒蛇對眼鏡王蛇施咬時,眼鏡王蛇通常會安然無恙。包括體積適合的蟒蛇,其他種類的毒蛇與無毒蛇,像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鼠蛇等,而當食物不充足時,它們甚至連其他同類也會吃,因此,眼鏡王蛇又被稱之為“蛇類煞星“。


    某個程度上,眼鏡王蛇也會捕食其他脊椎動物,如蜥蜴等。飽餐一頓後,眼鏡王蛇可以幾個月不再進食。雖然它的夜視能力不強,眼鏡王蛇仍可以全天捕食獵物,導致人們都認為它是晝出捕食動物。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裏,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


    晝夜均活動。眼鏡王蛇喜歡獨居。白天出來捕食,夜間隱匿在岩縫或樹洞內歇息。它不僅非常兇猛,靠撲咬獵物獲取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前溝牙類毒蛇。眼鏡王蛇之所以名聞遐爾,是因為它主食蛇類,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毒蛇種,也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鳥類。


    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裏,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生活於密林中,有時亦上樹或在溪流附近,白天活動,喜在陰涼處棲息,捕食蜥蜴、蛙、鼠、蛇等,性極兇暴,激怒時前半身豎起,頸部膨脹,“唿唿”作聲,襲擊人和其他動物。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卵20~40枚於枯葉築成的窩內,眼鏡王蛇是惟一會搭窩的蛇類,卵徑65.5mmx33.2mm。


    親蛇有護卵習性。眼鏡王蛇性情兇猛,會主動攻擊人,咬住人後緊緊不放。其毒液不僅毒性強烈,而且排毒量大,一次可排出毒液400mg(幹重100mg),相當於致死劑量的幾倍。但有時,眼鏡王蛇也會生活在沙漠,被稱為“沙漠之金”


    蛇是近視眼,耳朵裏沒有鼓膜,對空氣裏傳來的聲音沒有什麽反應。它識別天敵和尋找食物主要靠舌頭。如果你遇到眼鏡王蛇,假如它不向你主動進攻,千萬不要驚擾它,尤其不要使地麵受到振動,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來救援。


    眼鏡王蛇是一種智商很高的蛇類,它們捕獵其他的蛇,而且能分辨對方是否有毒。在捕食無毒蛇時,眼鏡王蛇並不輕易使用毒液,它會隨便咬上一口不放,任憑獵物掙紮反抗,直到死後再慢慢吞食。在捕食毒蛇時,它則不會輕舉妄動,而是不斷挑釁,當對方終被激怒向它發起進攻時。


    眼鏡王蛇會機警地躲閃,最後獵物身心疲憊、無心戀戰時,它看準機會,一口咬住獵物頭頸並釋放毒液將其殺死。還好眼鏡王蛇在野外並不是很常見,一旦與人遭遇,它常會像眼鏡蛇一樣,招牌式地立起上半身,將脖頸張開,露出喉部鮮明的黃白色鱗片,並不時發出噝噝聲,叫人望而生畏。


    眼鏡王蛇行動敏捷,頭部可靈活轉動,不但可向前後左右方向攻擊,還可以垂直竄起來攻擊頭頂上方的物體。咬住東西後常不會輕易撒口,毒液中幹毒約100毫克,而平均致死量為12毫克,被咬者會在數分鍾內引發腫脹、反胃、腹痛、唿吸麻痹,出現言語障礙,昏迷等症狀,人在被咬後的半小時內如沒有及時的藥物治療必定死亡。


    分布在印度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生活於平原至海拔1000米的山區。在中國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8度,東經72度。


    1524年3月18日,到達印度第寶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24度,東經66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8日8點,到達印度第寶港。”


    在印度第寶港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印度第寶港市區遊覽經商。


    “此地古代文明發達。”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麻布、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印度第寶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19日上午,離開了印度第寶港。”。


    印度第寶港附近村落發現文明古城京達洛遺跡。


    1524年3月21日,到達中東阿曼首都馬斯喀特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24度,東經57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3月21日8點,到達阿曼首都馬斯喀特。”


    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市區遊覽經商。阿曼首都馬斯喀特(muscat),地處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要衝,三麵環山。


    東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臨阿曼灣,依山臨水,風景秀麗,戰略地位重要。城市神秘和豐富的阿拉伯文化遺產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海外遊客。馬斯喀特港是古代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貿易的重要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途經阿拉伯半島的唯一港口城市。馬斯喀特(阿拉伯語:????,masqa?)是阿曼的首都,也是馬斯喀特地區最大的城市和政府所在地,截至2008年馬斯喀特市區共有人口1,090,797人。馬斯喀特市區麵積橫跨大約1500平方公裏。


    整個市區沿著阿拉伯海岸線自然伸展,形成狹長形狀,由6個區組成。早在公元1世紀時馬斯喀特就以東西方之間重要的貿易港口而聞名於世,曆史上馬斯喀特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由不同的當地部落和外來的入侵者如波斯人和葡萄牙人所統治。在18世紀一股地區軍事力量使得馬斯喀特的影響力遠至東非和桑給巴爾。作為阿曼灣的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馬斯喀特吸引了來自波斯、俾路支和古吉拉特的商人和居民們前來定居。


    自1970年阿曼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即位後,馬斯喀特經曆了快速的基礎建設,並促進了充滿活力的經濟和多種族社會的發展。馬斯喀特曆來就是經銷香料的地方,因而它最早的名稱為“米斯卡”,意為“香料之地”。後來,稱之為“馬斯喀圖”,意為“打足了氣的皮囊”。上世紀初,阿曼曆史學家們在他們的著作中將它寫成“馬斯卡德”,其意為“一張皮革”。其後,“馬斯卡德”逐漸演變成“馬斯喀特”,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東西飄落之地”。


    也有人將馬斯喀特解釋為“聖者之墓”。多石的哈傑爾山(阿拉伯語)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就是石頭山的意思,它組成了馬斯喀特的主要風景,城市位於沿著阿曼灣的阿拉伯海邊上,接近戰略要地霍爾木茲海峽。馬斯喀特最典型的城市風光是低矮的白色建築。而馬托拉(阿拉伯語)港口區的濱海大道和港口則組成了馬斯喀特的東北角。馬斯喀特的氣候非常炎熱、幹燥,夏季很長並且非常炎熱,而冬季非常溫暖,馬斯喀特每年的降雨量大約在10mm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三月。


    馬斯喀特總的降雨量是非常少的,平均幾個月都很難看到一場雨的痕跡。氣候總體而言是非常炎熱的,溫度在夏季可以高達49c,對於馬斯喀特的風景名勝來說,最好的遊覽季節是從十二月到三月,那時的溫度非常適中,讓人感覺非常舒適,也方便遊客四處走動。除非遊客們習慣了馬斯喀特的天氣,否則在三月中旬直到十月份來馬斯喀特旅遊是不被推薦的,因為一年中的這個時節溫度保持在31c到38c之間,常常使人精疲力竭,並有發生曬傷和脫水的可能。


    馬斯喀特位於阿曼東北部,地理坐標是北緯24°、東經57°,北迴歸線穿過這一地區的南部。城市的西邊靠著巴提奈地區的平原,東邊則是東部地區,南邊則靠著內地地區的內陸平原,而阿曼灣則形成了城市的西、北兩個邊。沿馬斯喀特海岸的地下水非常深,形成了兩個天然的港口分別位於馬托拉和馬斯喀特,西哈傑爾山脈穿過城市的北部海岸線。


    馬斯喀特地區是非常典型的火山岩地貌,主要由蛇紋石和閃長岩組成,沿著阿曼灣海岸從達塞特地區到易提地區一直延伸長達10到16公裏,從達塞特到拉斯吉薩,火成岩組成了馬斯喀特的山丘和山脈,跨度大約有30英裏(48公裏),這些火成岩包括蛇紋石、翡翠和玄武岩,是典型的阿拉伯半島東南地區的岩石類型。馬斯喀特的南部,火山岩地層被分割開來並形成扭曲狀,聚集在一起上升至海拔1800米的高度,而在內地地區則擁有傑比爾·阿赫達爾山脈(阿拉伯語意為綠色的山脈),這裏也是阿曼海拔最高的區域。馬斯喀特的山丘絕大多數都缺少植被,但富含鐵礦。


    鹹水湖類型的沙漠植被在馬斯喀特占主導地位。庫魯姆自然保護區包含了像arthremummacrostachyum和鹽土質的halopeplisperfoliata珊瑚礁這樣的植物,這些植物在馬斯喀特非常常見,而冷珊瑚(acropora)則存在於馬斯喀特的衛星城尤薩和海蘭陰暗的海灣中。


    加之,小的澄黃濱珊瑚也在海蘭生存下來,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平頂的路麵,在退潮時就可以看到。螃蟹和小龍蝦都可以在馬斯喀特地區的水域找到。沙丁魚和鰹魚(金槍魚的一種)也可以在馬斯喀特地區的水域找到。而亞洲鱸魚在淡水河口非常常見,比如庫魯姆自然保護區裏。


    最東部的馬斯喀特區,是古城區,城市最早是從這裏發展起來的,城內有壯麗的王宮,小街窄巷深處是傳統的阿拉伯小房,並保留有兩座古老的城門和一段城牆,因依山臨海,山勢峭拔多姿,與海水相映,蔚為壯觀。1508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領馬斯喀特,一直統治到1650年。在這期間,先後在附近山上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米拉尼古堡和約雷力古堡,馬斯喀特古城因此得名。現在古堡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遊覽。


    古城區擁有現代化設備的總統府蘇爾塔宮。馬斯喀特(muscat)東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臨阿曼灣,據守印度洋通住波斯灣的門戶。戰略地位重要。而在拉斯哈姆拉(rasal-hamra)可以發現馬斯喀特周圍地區人類社會活動的痕跡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在那裏可以發現當時漁民的墓地,墓地保存完好並顯示了當時就有葬禮儀式的存在了。


    馬斯喀特南部的哈拉潘陶器作坊遺址顯示了當地與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一定程度的聯係。早在公元1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就描述馬斯喀特作為一個港口而聞名於世了,當時托勒密稱這裏為cryptusportus,意思是隱蔽的港口,而老普林尼則稱其為amithoscuta。


    公元3世紀時,港口遭到處於沙浦爾一世的統治之下波斯薩珊王朝的入侵。在公元7世紀時期,馬斯喀特地區的居民改宗***教。而馬斯喀特作為一個貿易港口的重要性使得城市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不斷發展,並處於當地阿茲德部落的影響下。在公元9世紀第一個教長國的建立使得將各個阿曼部落統一在***教伊巴底教派)旗幟下的願望邁出了第一步。


    然而部落間的衝突仍在繼續,使得首都在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派兵征服了阿曼。阿拔斯王朝一直占領這一地區直到公元11世紀,當地的亞赫馬德部落將他們趕出這一地區。


    而阿曼地區的統治者由亞赫馬德部落到阿茲德部落,在他們的統治下,海岸地區的港口城市如馬斯喀特等地的居民通過海上貿易使得城市更加繁榮,並與印度次大陸結為緊密的聯盟,但卻付出了與阿曼內陸地區的居民更加疏遠的代價。1552年土耳其艦隊從葡萄牙手中奪取馬斯喀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奧林匹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虎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虎a並收藏奧林匹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