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論賞改製,恩威兼施
重生明末,我是反賊張獻忠 作者:蘿卜小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禦書房內,燭火搖曳,光影在牆壁上晃蕩不定,張獻忠坐在那張寬大的雕花書桌後,眉頭緊鎖,雙手不停地揉著太陽穴,臉上滿是疲憊與無奈之色。
“這可如何是好?
這些年兄弟們跟著我出生入死,南征北戰,論功行賞本是應該,可這賞賜稍有差池,便是麻煩不斷啊!”
張獻忠喃喃自語道,聲音中透著幾分煩躁。
這時,親信太監輕手輕腳地走進來,添了些茶水,低聲說道:“陛下,可要傳哪位大臣來商議商議?”
張獻忠揮了揮手:“不必了,這事兒還得朕自己拿主意。”
他站起身來,在書房內來迴踱步,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些武將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身影。
“像李定國,那可是一員猛將,戰功赫赫,鎮守宣府到山海關,為朕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有劉文秀、孫可望他們,哪一個不是拚了命地為朕打江山?”
許久,張獻忠停下腳步,像是下定了決心:“朕意已決,就效仿那明朝的規製,對外戚不得封王,且爵位不再世襲罔替,隔一代降一級。
如此一來,既能賞了功臣,又可避免爵位泛濫,導致尾大不掉之勢。”
正當他準備喚人擬旨時,徐以顯求見。
張獻忠讓他進來後,徐以顯行禮問道:“大帥,聽聞您在為封賞之事煩憂,可有了決斷?”
張獻忠將自己的想法告知於他,徐以顯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陛下,此計雖好,但臣擔心武將們會心生不滿。
畢竟他們大多出身草莽,對這爵位看得極重,若貿然推行,恐會影響軍心啊。”
張獻忠坐迴椅子上,端起茶杯,輕抿一口,說道:“朕也知曉他們的心思,但國家初立,根基未穩,若不加以約束,日後必成大患。
朕會召集他們,當麵將此事說清楚,曉以利害,想必他們會理解朕的苦心。”
“陛下聖明,隻是在宣召武將們時,還需斟酌言辭,莫要引發他們的抵觸情緒。”
徐以顯提醒道。
“朕自有分寸。”
張獻忠微微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堅定,“傳朕旨意,明日召集所有武將進宮議事!”
次日,武將們齊聚大殿。
張獻忠高坐龍椅之上,俯視眾人,開口說道:“諸位愛卿,今日召你們前來,是為了論功行賞之事。
這些年,你們隨朕征戰四方,皆是大漢的功臣,朕不會忘記你們的功勞。”
眾武將聽聞,臉上露出期待之色,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不過,朕決定效仿明朝規製,對外戚不得封王,且爵位不再世襲罔替,隔一代降一級。
朕這是為了我大漢的長治久安著想,如今國家初立,百廢待興,若爵位隨意封賜且世代沿襲,隻會養出一群驕奢淫逸之徒,於國於民皆不利。”
此言一出,大殿內瞬間安靜下來,武將們的臉色變得陰晴不定。
一位性急的將領忍不住上前一步,抱拳說道:“陛下,臣等在戰場上拚死拚活,為的就是能封妻蔭子,光宗耀祖。
這世襲之權若是沒了,日後子孫何以為繼?
還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武將也紛紛附和:“是啊,陛下,臣等一片忠心,還望陛下體恤!”
張獻忠臉色一沉,目光掃過眾人,說道:“朕難道不知你們的忠心?
但你們也需為國家考慮!
若因貪圖個人的爵位世襲,而壞了國家大事,你們於心何忍?”
秦虎見氣氛有些緊張,站出來說道:“陛下,臣理解陛下的苦心。
但武將們大多心思直率,還望陛下能給些安撫之策,以免寒了將士們的心。”
張獻忠微微點頭,神色緩和了一些:“秦將軍所言甚是。
朕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設立國子監,旨在選拔天下賢才、任用有能之士,從而讓朝堂之上充滿德才兼備的官員。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高朝廷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水平,還能夠為百姓謀福祉、促發展。
同時,朕還要建立演武堂,專門用於挑選優秀的將領。
這些將領將會肩負起為我大漢開拓疆土、保家衛國的重任。
他們需要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忠誠不二的品質。
你等不論是嫡子還是庶出子孫,都可以進入私塾學習知識和技能。
隻要勤奮努力、學有所成,將來就有可能立下不世之功,光宗耀祖。
倘若各個都能有所成就,那麽即使一門出現三公這樣的高官顯爵也並非難事。
朕殷切期望你們能夠成為傑出的將帥之才,但更希望你們的子孫後代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絕不能讓你們的後人墮落為隻知道吃喝玩樂、沉迷於酒色之中的紈絝子弟,整日流連於妓院青樓,成為國家的蛀蟲和累贅。
隻有代代相傳、不懈進取,我們大漢才能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眾武將聽了張獻忠這一番話,臉上的神情漸漸從不滿轉為思索。
那位性急的將領微微低下頭,似乎在權衡利弊,過了一會兒,他再次抱拳說道:“陛下,您所言的國子監和演武堂,聽起來確實是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著想。
隻是這具體如何運作,如何能確保我等將士的子孫真有機會出人頭地,還望陛下能詳細說說。”
張獻忠微微點頭,神色緩和了許多,他抬手示意眾人安靜,接著說道:“朕自會安排妥當。
這國子監,將廣納天下名師,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才學,皆可入朝為師。
所授課程,不僅有經史子集,更有治國安邦之策、天文地理之識。
朕會定期親自前往視察,考核學子們的學業,對於成績優異者,直接授予官職,讓他們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為國效力。”
“而演武堂,將由朕最得力的將領擔任教頭,傳授實戰之法、排兵布陣之術。
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舉行比武大賽,從中選拔出最優秀的苗子,委以軍事重任。
朕也會時常前往觀看,為你們的子孫加油鼓勁,讓他們知道,朕對他們寄予厚望。
即便文不成武不就,還可以跟隨莫凡學習武器工坊各種技能,不至於一無是處。”
武將們聽著張獻忠的描述,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不少人開始露出期待的神情。
這時,秦虎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陛下,此等舉措,實在是高瞻遠矚。
末將以為,還可在各地設立武學分院和文學校舍,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教育和軍事訓練,如此一來,我大漢人才輩出,何愁國家不興?”
張獻忠眼中一亮,大笑道:“李將軍所言甚是!朕即刻下令,讓各地籌備此事。
不僅要讓京城的國子監和演武堂成為人才的搖籃,也要讓全國各地都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隨後,張獻忠又與武將們商討了一些細節問題,如資金的籌備、師資的選拔、場地的建設等。
武將們紛紛建言獻策,氣氛逐漸熱烈起來,原本因爵位問題產生的緊張氛圍已消失不見。
最後,張獻忠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說道:“諸位愛卿,朕深知你們的不易,也明白你們對家族的期望。
但朕相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著想,大漢必將繁榮昌盛。
今日所定之事,望大家迴去後好好傳達給手下的將士們,讓他們安心為國效力,朕絕不虧待任何一個有功之臣!”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將們齊聲高唿,聲音響徹大殿。
“這可如何是好?
這些年兄弟們跟著我出生入死,南征北戰,論功行賞本是應該,可這賞賜稍有差池,便是麻煩不斷啊!”
張獻忠喃喃自語道,聲音中透著幾分煩躁。
這時,親信太監輕手輕腳地走進來,添了些茶水,低聲說道:“陛下,可要傳哪位大臣來商議商議?”
張獻忠揮了揮手:“不必了,這事兒還得朕自己拿主意。”
他站起身來,在書房內來迴踱步,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些武將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身影。
“像李定國,那可是一員猛將,戰功赫赫,鎮守宣府到山海關,為朕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有劉文秀、孫可望他們,哪一個不是拚了命地為朕打江山?”
許久,張獻忠停下腳步,像是下定了決心:“朕意已決,就效仿那明朝的規製,對外戚不得封王,且爵位不再世襲罔替,隔一代降一級。
如此一來,既能賞了功臣,又可避免爵位泛濫,導致尾大不掉之勢。”
正當他準備喚人擬旨時,徐以顯求見。
張獻忠讓他進來後,徐以顯行禮問道:“大帥,聽聞您在為封賞之事煩憂,可有了決斷?”
張獻忠將自己的想法告知於他,徐以顯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陛下,此計雖好,但臣擔心武將們會心生不滿。
畢竟他們大多出身草莽,對這爵位看得極重,若貿然推行,恐會影響軍心啊。”
張獻忠坐迴椅子上,端起茶杯,輕抿一口,說道:“朕也知曉他們的心思,但國家初立,根基未穩,若不加以約束,日後必成大患。
朕會召集他們,當麵將此事說清楚,曉以利害,想必他們會理解朕的苦心。”
“陛下聖明,隻是在宣召武將們時,還需斟酌言辭,莫要引發他們的抵觸情緒。”
徐以顯提醒道。
“朕自有分寸。”
張獻忠微微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堅定,“傳朕旨意,明日召集所有武將進宮議事!”
次日,武將們齊聚大殿。
張獻忠高坐龍椅之上,俯視眾人,開口說道:“諸位愛卿,今日召你們前來,是為了論功行賞之事。
這些年,你們隨朕征戰四方,皆是大漢的功臣,朕不會忘記你們的功勞。”
眾武將聽聞,臉上露出期待之色,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不過,朕決定效仿明朝規製,對外戚不得封王,且爵位不再世襲罔替,隔一代降一級。
朕這是為了我大漢的長治久安著想,如今國家初立,百廢待興,若爵位隨意封賜且世代沿襲,隻會養出一群驕奢淫逸之徒,於國於民皆不利。”
此言一出,大殿內瞬間安靜下來,武將們的臉色變得陰晴不定。
一位性急的將領忍不住上前一步,抱拳說道:“陛下,臣等在戰場上拚死拚活,為的就是能封妻蔭子,光宗耀祖。
這世襲之權若是沒了,日後子孫何以為繼?
還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武將也紛紛附和:“是啊,陛下,臣等一片忠心,還望陛下體恤!”
張獻忠臉色一沉,目光掃過眾人,說道:“朕難道不知你們的忠心?
但你們也需為國家考慮!
若因貪圖個人的爵位世襲,而壞了國家大事,你們於心何忍?”
秦虎見氣氛有些緊張,站出來說道:“陛下,臣理解陛下的苦心。
但武將們大多心思直率,還望陛下能給些安撫之策,以免寒了將士們的心。”
張獻忠微微點頭,神色緩和了一些:“秦將軍所言甚是。
朕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設立國子監,旨在選拔天下賢才、任用有能之士,從而讓朝堂之上充滿德才兼備的官員。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高朝廷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水平,還能夠為百姓謀福祉、促發展。
同時,朕還要建立演武堂,專門用於挑選優秀的將領。
這些將領將會肩負起為我大漢開拓疆土、保家衛國的重任。
他們需要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忠誠不二的品質。
你等不論是嫡子還是庶出子孫,都可以進入私塾學習知識和技能。
隻要勤奮努力、學有所成,將來就有可能立下不世之功,光宗耀祖。
倘若各個都能有所成就,那麽即使一門出現三公這樣的高官顯爵也並非難事。
朕殷切期望你們能夠成為傑出的將帥之才,但更希望你們的子孫後代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絕不能讓你們的後人墮落為隻知道吃喝玩樂、沉迷於酒色之中的紈絝子弟,整日流連於妓院青樓,成為國家的蛀蟲和累贅。
隻有代代相傳、不懈進取,我們大漢才能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眾武將聽了張獻忠這一番話,臉上的神情漸漸從不滿轉為思索。
那位性急的將領微微低下頭,似乎在權衡利弊,過了一會兒,他再次抱拳說道:“陛下,您所言的國子監和演武堂,聽起來確實是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著想。
隻是這具體如何運作,如何能確保我等將士的子孫真有機會出人頭地,還望陛下能詳細說說。”
張獻忠微微點頭,神色緩和了許多,他抬手示意眾人安靜,接著說道:“朕自會安排妥當。
這國子監,將廣納天下名師,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才學,皆可入朝為師。
所授課程,不僅有經史子集,更有治國安邦之策、天文地理之識。
朕會定期親自前往視察,考核學子們的學業,對於成績優異者,直接授予官職,讓他們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為國效力。”
“而演武堂,將由朕最得力的將領擔任教頭,傳授實戰之法、排兵布陣之術。
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舉行比武大賽,從中選拔出最優秀的苗子,委以軍事重任。
朕也會時常前往觀看,為你們的子孫加油鼓勁,讓他們知道,朕對他們寄予厚望。
即便文不成武不就,還可以跟隨莫凡學習武器工坊各種技能,不至於一無是處。”
武將們聽著張獻忠的描述,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不少人開始露出期待的神情。
這時,秦虎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陛下,此等舉措,實在是高瞻遠矚。
末將以為,還可在各地設立武學分院和文學校舍,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教育和軍事訓練,如此一來,我大漢人才輩出,何愁國家不興?”
張獻忠眼中一亮,大笑道:“李將軍所言甚是!朕即刻下令,讓各地籌備此事。
不僅要讓京城的國子監和演武堂成為人才的搖籃,也要讓全國各地都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隨後,張獻忠又與武將們商討了一些細節問題,如資金的籌備、師資的選拔、場地的建設等。
武將們紛紛建言獻策,氣氛逐漸熱烈起來,原本因爵位問題產生的緊張氛圍已消失不見。
最後,張獻忠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說道:“諸位愛卿,朕深知你們的不易,也明白你們對家族的期望。
但朕相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著想,大漢必將繁榮昌盛。
今日所定之事,望大家迴去後好好傳達給手下的將士們,讓他們安心為國效力,朕絕不虧待任何一個有功之臣!”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將們齊聲高唿,聲音響徹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