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稱帝利弊,權衡之路
重生明末,我是反賊張獻忠 作者:蘿卜小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影衛隊長神色匆匆,腳步急促,踏入正廳後,單膝跪地,抱拳行禮,聲音帶著一絲急切:“大帥,屬下有緊急情報稟報。
李自成已然宣布,將於明年正月初一登基稱帝。”
張獻忠原本正端坐在椅上,聽聞此消息,微微一怔,隨即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神色,既有驚訝,又似有幾分不甘。
他緩緩挺直身軀,目光變得深邃起來,沉默片刻後,開口問道:“此事可屬實?消息來源何處?”
影衛隊長趕忙迴應:“大帥,此消息千真萬確。
屬下料想,李自成在西安根基漸穩,勢力日益龐大,他欲借稱帝之舉,進一步凝聚人心,彰顯其正統地位,從而在這亂世之中更具號召力。”
張獻忠站起身來,背負雙手,在廳中踱步,步伐略顯沉重。
他喃喃自語道:“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動作倒快。
”轉而提高聲音,“本帥與他同為反王,他卻先邁出這一步。”
此時,一旁的徐以顯徐以顯輕搖羽扇,思索著說道:“大帥,李自成此舉雖看似突然,實則早有征兆。
他一路征戰,收攬民心,如今在西北之地威望頗高。
然大帥坐擁湖廣、四川、貴州等地,亦有雄厚根基,不必過於憂慮。”
張獻忠停下腳步,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決然:“本帥自然不懼。
隻是他這一稱帝,天下局勢必將生變。我軍亦需早做籌謀,不可落於人後。
傳諸將前來議事!”
原本以為自己穿越過來改變了許多軌跡,李自成不會在1644年正月初一在西安稱帝,沒想到已經改變再多也沒能阻止這一步伐。
還想著等推翻明朝後自己登基稱帝,威震八大,卻還是逃不過曆史的車輪。
正想著,就看到諸將都過來了。
張獻忠眉頭微皺,眼神中透著凝重,待諸將到齊,他緩緩開口道:“諸位,剛剛得到消息,李自成已宣布明年正月初一登基稱帝。”
話落,諸將先是一愣,隨即孫可望怒目圓睜,大聲喝道:“這李自成簡直是癡心妄想,不自量力!
他以為稱帝便能掌控天下?
真是可笑之極!”
周鐵蛋也滿臉漲紅,揮舞著拳頭:“就是,大帥您的威望與實力哪點比他差?
他如此行徑,實在是不把咱們放在眼裏。”
陳情令皺著眉頭,接著說道:“大帥,如今這局勢,他李自成率先稱帝,定會打破現有的平衡。
但大帥您在湖廣、四川、貴州等地深得民心,軍隊亦是英勇善戰。”
錢勇在一旁附和:“沒錯,大帥,咱們坐擁這大片疆土,若您登基稱帝,那才是順應天命。
到時我們追隨大帥,必能成就一番開國大業,成為開國大將,名垂青史啊!”
孫禮也趕忙上前,單膝跪地:“大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您登基稱帝,可凝聚我軍士氣,讓天下人看到我等的正統所在。
末將願為大帥赴湯蹈火,肝腦塗地,隻求大帥早做定奪。”
廖晉中、劉廷舉等將領紛紛點頭,齊聲高唿:“大帥,稱帝吧!
讓李自成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張獻忠聽著諸將的勸諫,心中泛起波瀾。
他背負雙手,在屋內踱步,沉默良久後說道:“諸位,稱帝之事絕非兒戲。
這天下局勢錯綜複雜,雖本帥有此實力與威望,但一旦稱帝,便會成為眾矢之的。
明朝雖然腐朽不堪,但還坐擁半壁江山,擁有幾十萬兵馬。
李自成同樣坐擁數州,雖然精銳不多,但數量卻是我們不可比的,還有數量龐大的百姓,因為一句不納糧而死心塌地的追隨他。
關在更是有那虎視眈眈的清軍,都不會坐視不管。”
龔濟民抱拳說道:“大帥,雖有風險,但您若不稱帝,在這亂世之中,又如何能彰顯我軍的正統與威嚴?
我等將士皆願為大帥抵擋一切外敵。”
白文選也目光堅定:“大帥,隻要您下定決心,我軍上下齊心,定能衝破重重難關。”
王昌平急切地說道:“大帥,想想我等出生入死,不就盼著有朝一日能建立不世功勳嗎?
您稱帝,便是開啟這輝煌之路的關鍵。”
劉國能接著道:“大帥,莫要猶豫了。以您的雄才大略,定能駕馭這天下大勢,成就帝王霸業。”
張獻忠停下腳步,望著諸將熱切而忠誠的眼神,緩緩說道:“諸位的心意本帥明白。
此事需從長計議,容本帥好好思量一番。
稱帝不僅關乎本帥個人榮辱,更關乎我全軍將士以及萬千百姓的命運。”
眾將見張獻忠並未即刻應允,雖心中有些焦急,但也知曉此事重大。
皆抱拳齊聲說道:“大帥英明,我等靜候大帥決斷。”
張獻忠抬手一揮,對著眾將說道:“諸將且先退下,本帥與徐先生、潘獨鼇、汪兆齡、趙謙另有要事商議。”
眾將聞言,紛紛抱拳行禮,依序退出。
待諸將離去,張獻忠神色凝重地看向留下的四人,緩緩開口:“諸位,方才諸將勸本帥登基稱帝,此事你們意下如何?”
徐以顯輕撚胡須,率先說道:“大帥,稱帝之舉,有利有弊。
利者,可正名分,聚人心,使麾下將士更具歸屬感與鬥誌,亦能在天下諸侯中彰顯我等之地位與抱負。
然弊端亦顯,誠如大帥所言,必成各方矚目之焦點,大明、李自成之流乃至清軍,皆可能借機興兵來犯,我軍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潘獨鼇微微點頭,接著道:“大帥,徐先生所言極是。
從長遠看,若我軍根基穩固,能抵禦外敵,稱帝則是水到渠成之事,可奠定萬世之基。
但目下局勢,似尚欠火候。”
汪兆齡皺著眉頭進言:“大帥,末將以為,我軍現今雖占據多地,但民生建設、軍隊整備仍有諸多事務待理。
若倉促稱帝,恐根基未穩而引發內憂外患。
不過,若能巧妙應對,利用稱帝之事整合各方資源,激勵士氣,亦不失為一步險棋。”
趙謙思索片刻後說道:“大帥,可先在內部進行一些籌備,如禮儀規製之製定、輿論之引導等,對外則繼續擴充實力,廣結盟友或分化敵人。
待時機成熟,再行稱帝大典,如此可降低風險,且能為稱帝後的統治奠定良好基礎。”
張獻忠聽著四人的分析,陷入沉思。良久,他才說道:“諸位之言,本帥已明晰。
稱帝之事,不可操之過急,亦不能因畏懼而不為。
需步步為營,先強化我軍實力,鞏固地盤,安撫百姓,再觀天下局勢之變,相機而動。”
徐以顯拱手道:“大帥英明,此乃穩妥之策。
我等當全力輔佐大帥,為稱帝之事精心謀劃,確保萬無一失。”
張獻忠微微點頭:“有勞諸位了。接下來,徐先生負責密切關注各方勢力對李自成稱帝的反應。
潘獨鼇統籌糧草與軍備籌備。
汪兆齡繼續整肅治安與擴充軍隊。
趙謙則著手禮儀規製等內部籌備事宜,各司其職,不得有誤。”
四人齊聲領命:“遵命,大帥!”
張獻忠又繼續對徐以顯、潘獨鼇、汪兆齡、趙謙四人說道:“本帥深知諸將勸本帥稱帝,皆是一片忠心,其渴望建功立業之心,本帥亦能體會。
然這‘廣積糧緩稱王’之理,需你們向諸將細細道來,切不可讓他們因一時情緒而亂了分寸。
諸將過往之功勞,本帥皆銘記於心,待大業功成,必當重賞,絕無遺漏。”
徐以顯率先應道:“大帥放心,我等定當竭盡所能,將此中利害向諸將剖析明白。
如今這亂世之中,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李自成雖欲稱帝,但其前路亦布滿荊棘。
我軍若能沉住氣,專注於自身實力之積累,於糧草儲備上多多用心,於民生安撫上精心經營,於軍隊訓練上毫不懈怠,待時機成熟,這天下自然有我軍之廣闊天地。”
潘獨鼇接著道:“正是如此。諸將一心求勝,卻或未深慮後續之諸多挑戰。
我等會告知他們,緩稱王並非示弱,而是一種韜光養晦之策。
如那朱元璋,當年亦是遵循此道,默默積攢力量,終成大業。
我軍在湖廣、四川、貴州等地,有著深厚根基,隻要穩步發展,不愁來日不能成就帝王霸業。”
汪兆齡拱手道:“大帥,末將以為,可從實例入手,讓諸將明白操之過急的危害。
多少草莽英雄因過早稱王稱帝,成為眾矢之的,最終功敗垂成。
我軍如今當以積蓄力量為主,待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民心所向之時,再行稱帝之舉,方可保萬無一失。”
趙謙也說道:“大帥,在向諸將傳達此理時,亦會著重強調他們的功勞不會被忽視。
我等會讓他們知曉,如今的隱忍是為了日後更輝煌的榮耀。
每一位將士的付出,都是我軍邁向成功的基石,待大業得成,他們必將名垂青史,成為開國元勳。”
張獻忠微微點頭:“如此甚好。本帥相信你們有此能力,妥善處理此事。
去吧,莫要讓諸將心中留有芥蒂。”
李自成已然宣布,將於明年正月初一登基稱帝。”
張獻忠原本正端坐在椅上,聽聞此消息,微微一怔,隨即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神色,既有驚訝,又似有幾分不甘。
他緩緩挺直身軀,目光變得深邃起來,沉默片刻後,開口問道:“此事可屬實?消息來源何處?”
影衛隊長趕忙迴應:“大帥,此消息千真萬確。
屬下料想,李自成在西安根基漸穩,勢力日益龐大,他欲借稱帝之舉,進一步凝聚人心,彰顯其正統地位,從而在這亂世之中更具號召力。”
張獻忠站起身來,背負雙手,在廳中踱步,步伐略顯沉重。
他喃喃自語道:“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動作倒快。
”轉而提高聲音,“本帥與他同為反王,他卻先邁出這一步。”
此時,一旁的徐以顯徐以顯輕搖羽扇,思索著說道:“大帥,李自成此舉雖看似突然,實則早有征兆。
他一路征戰,收攬民心,如今在西北之地威望頗高。
然大帥坐擁湖廣、四川、貴州等地,亦有雄厚根基,不必過於憂慮。”
張獻忠停下腳步,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決然:“本帥自然不懼。
隻是他這一稱帝,天下局勢必將生變。我軍亦需早做籌謀,不可落於人後。
傳諸將前來議事!”
原本以為自己穿越過來改變了許多軌跡,李自成不會在1644年正月初一在西安稱帝,沒想到已經改變再多也沒能阻止這一步伐。
還想著等推翻明朝後自己登基稱帝,威震八大,卻還是逃不過曆史的車輪。
正想著,就看到諸將都過來了。
張獻忠眉頭微皺,眼神中透著凝重,待諸將到齊,他緩緩開口道:“諸位,剛剛得到消息,李自成已宣布明年正月初一登基稱帝。”
話落,諸將先是一愣,隨即孫可望怒目圓睜,大聲喝道:“這李自成簡直是癡心妄想,不自量力!
他以為稱帝便能掌控天下?
真是可笑之極!”
周鐵蛋也滿臉漲紅,揮舞著拳頭:“就是,大帥您的威望與實力哪點比他差?
他如此行徑,實在是不把咱們放在眼裏。”
陳情令皺著眉頭,接著說道:“大帥,如今這局勢,他李自成率先稱帝,定會打破現有的平衡。
但大帥您在湖廣、四川、貴州等地深得民心,軍隊亦是英勇善戰。”
錢勇在一旁附和:“沒錯,大帥,咱們坐擁這大片疆土,若您登基稱帝,那才是順應天命。
到時我們追隨大帥,必能成就一番開國大業,成為開國大將,名垂青史啊!”
孫禮也趕忙上前,單膝跪地:“大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您登基稱帝,可凝聚我軍士氣,讓天下人看到我等的正統所在。
末將願為大帥赴湯蹈火,肝腦塗地,隻求大帥早做定奪。”
廖晉中、劉廷舉等將領紛紛點頭,齊聲高唿:“大帥,稱帝吧!
讓李自成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張獻忠聽著諸將的勸諫,心中泛起波瀾。
他背負雙手,在屋內踱步,沉默良久後說道:“諸位,稱帝之事絕非兒戲。
這天下局勢錯綜複雜,雖本帥有此實力與威望,但一旦稱帝,便會成為眾矢之的。
明朝雖然腐朽不堪,但還坐擁半壁江山,擁有幾十萬兵馬。
李自成同樣坐擁數州,雖然精銳不多,但數量卻是我們不可比的,還有數量龐大的百姓,因為一句不納糧而死心塌地的追隨他。
關在更是有那虎視眈眈的清軍,都不會坐視不管。”
龔濟民抱拳說道:“大帥,雖有風險,但您若不稱帝,在這亂世之中,又如何能彰顯我軍的正統與威嚴?
我等將士皆願為大帥抵擋一切外敵。”
白文選也目光堅定:“大帥,隻要您下定決心,我軍上下齊心,定能衝破重重難關。”
王昌平急切地說道:“大帥,想想我等出生入死,不就盼著有朝一日能建立不世功勳嗎?
您稱帝,便是開啟這輝煌之路的關鍵。”
劉國能接著道:“大帥,莫要猶豫了。以您的雄才大略,定能駕馭這天下大勢,成就帝王霸業。”
張獻忠停下腳步,望著諸將熱切而忠誠的眼神,緩緩說道:“諸位的心意本帥明白。
此事需從長計議,容本帥好好思量一番。
稱帝不僅關乎本帥個人榮辱,更關乎我全軍將士以及萬千百姓的命運。”
眾將見張獻忠並未即刻應允,雖心中有些焦急,但也知曉此事重大。
皆抱拳齊聲說道:“大帥英明,我等靜候大帥決斷。”
張獻忠抬手一揮,對著眾將說道:“諸將且先退下,本帥與徐先生、潘獨鼇、汪兆齡、趙謙另有要事商議。”
眾將聞言,紛紛抱拳行禮,依序退出。
待諸將離去,張獻忠神色凝重地看向留下的四人,緩緩開口:“諸位,方才諸將勸本帥登基稱帝,此事你們意下如何?”
徐以顯輕撚胡須,率先說道:“大帥,稱帝之舉,有利有弊。
利者,可正名分,聚人心,使麾下將士更具歸屬感與鬥誌,亦能在天下諸侯中彰顯我等之地位與抱負。
然弊端亦顯,誠如大帥所言,必成各方矚目之焦點,大明、李自成之流乃至清軍,皆可能借機興兵來犯,我軍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潘獨鼇微微點頭,接著道:“大帥,徐先生所言極是。
從長遠看,若我軍根基穩固,能抵禦外敵,稱帝則是水到渠成之事,可奠定萬世之基。
但目下局勢,似尚欠火候。”
汪兆齡皺著眉頭進言:“大帥,末將以為,我軍現今雖占據多地,但民生建設、軍隊整備仍有諸多事務待理。
若倉促稱帝,恐根基未穩而引發內憂外患。
不過,若能巧妙應對,利用稱帝之事整合各方資源,激勵士氣,亦不失為一步險棋。”
趙謙思索片刻後說道:“大帥,可先在內部進行一些籌備,如禮儀規製之製定、輿論之引導等,對外則繼續擴充實力,廣結盟友或分化敵人。
待時機成熟,再行稱帝大典,如此可降低風險,且能為稱帝後的統治奠定良好基礎。”
張獻忠聽著四人的分析,陷入沉思。良久,他才說道:“諸位之言,本帥已明晰。
稱帝之事,不可操之過急,亦不能因畏懼而不為。
需步步為營,先強化我軍實力,鞏固地盤,安撫百姓,再觀天下局勢之變,相機而動。”
徐以顯拱手道:“大帥英明,此乃穩妥之策。
我等當全力輔佐大帥,為稱帝之事精心謀劃,確保萬無一失。”
張獻忠微微點頭:“有勞諸位了。接下來,徐先生負責密切關注各方勢力對李自成稱帝的反應。
潘獨鼇統籌糧草與軍備籌備。
汪兆齡繼續整肅治安與擴充軍隊。
趙謙則著手禮儀規製等內部籌備事宜,各司其職,不得有誤。”
四人齊聲領命:“遵命,大帥!”
張獻忠又繼續對徐以顯、潘獨鼇、汪兆齡、趙謙四人說道:“本帥深知諸將勸本帥稱帝,皆是一片忠心,其渴望建功立業之心,本帥亦能體會。
然這‘廣積糧緩稱王’之理,需你們向諸將細細道來,切不可讓他們因一時情緒而亂了分寸。
諸將過往之功勞,本帥皆銘記於心,待大業功成,必當重賞,絕無遺漏。”
徐以顯率先應道:“大帥放心,我等定當竭盡所能,將此中利害向諸將剖析明白。
如今這亂世之中,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李自成雖欲稱帝,但其前路亦布滿荊棘。
我軍若能沉住氣,專注於自身實力之積累,於糧草儲備上多多用心,於民生安撫上精心經營,於軍隊訓練上毫不懈怠,待時機成熟,這天下自然有我軍之廣闊天地。”
潘獨鼇接著道:“正是如此。諸將一心求勝,卻或未深慮後續之諸多挑戰。
我等會告知他們,緩稱王並非示弱,而是一種韜光養晦之策。
如那朱元璋,當年亦是遵循此道,默默積攢力量,終成大業。
我軍在湖廣、四川、貴州等地,有著深厚根基,隻要穩步發展,不愁來日不能成就帝王霸業。”
汪兆齡拱手道:“大帥,末將以為,可從實例入手,讓諸將明白操之過急的危害。
多少草莽英雄因過早稱王稱帝,成為眾矢之的,最終功敗垂成。
我軍如今當以積蓄力量為主,待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民心所向之時,再行稱帝之舉,方可保萬無一失。”
趙謙也說道:“大帥,在向諸將傳達此理時,亦會著重強調他們的功勞不會被忽視。
我等會讓他們知曉,如今的隱忍是為了日後更輝煌的榮耀。
每一位將士的付出,都是我軍邁向成功的基石,待大業得成,他們必將名垂青史,成為開國元勳。”
張獻忠微微點頭:“如此甚好。本帥相信你們有此能力,妥善處理此事。
去吧,莫要讓諸將心中留有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