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時間已經中午了,就讓諸葛智操作幾個機械手在旁邊的小廚房中給他做一份營養餐,他自己在一邊的空地上修行清靜經最基礎部分和導引術以作休息。說實話,這營養餐真不是人吃的,味道永遠不變,斷斷續續吃了二年多,還能咽下去,有時蘇光光自己都佩服自己。
蘇光光在科學技術方麵最擅長的是電子與機械,那幾個非常靈巧的機械手就是他做的,在改造摩托車時就有做個機械手代替他重複勞動的想法。他認為以他在智能領域的積累,想做一個控製機械手的智能軟件還是可以的,沒想到事實並不是如此。那時還沒有諸葛智,隻是有個狗類等的智能,許多資料都要自己上網去找,然後再做實驗。材料也是個問題,有些材料與儀器不是個人能搞到的,比如關節用的耐磨材料,動力部分的專用馬達,專用液壓推動器等等都是問題。真正去做了,才發覺智能這個對有些實驗室最難的部分對他反而是最容易的,真正不好弄的反而是硬件。
失敗了幾次後,蘇光光決定先做自己最擅長的智能軟件部分,硬件能省則省,不能省的則簡化。就這樣,一個人用了兩年多時間解決了機器人專用cpu、成像技術、語音語言技術、自動控製技術等機器人必須的技術。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許多問題,不過他與其他人的思維方式不太一樣,從小就背古代經典已經使他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從另外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
諸葛智的產生,就是他嚐試用三易中的理論解決指令預測問題時的意外成果。
當時蘇光光遇到的問題是指令預判問題,也就是預測下一條甚至是後幾十條指令應該是什麽,判斷準確了可以預先準備,從而加快處理速度。這有點像下棋,下一步算三步,隻不過這裏是用在cpu設計上。
他把三易中的所有可能相關的卦相全列出來,編程進行分析,盡可能多的把卦相組合起來查看組合後的結果。經過一係列他自己當時也沒能搞明白的變化之後,有一個點產生了,一個非常弱的智能。如果不是蘇光光用軟件全程監視,他自己肯定忽略過去,也就不會有諸葛智了。因為按他事後計算結果顯示,要運行百億年才能有第二次機會產生另一個智能。這也是他對三易隻懂皮毛的結果,如果他能吃透三易,按特定的卦相排列,按規特定律運行,很容易就會產生智能的。在他想明白這個道理並掌握了特定規律的時候,他已經不需要那樣做了,因為那時諸葛智已經在網絡中無所不能,現實中也非常強大了,不需要再從頭培養一個智能了。
吃完營養餐,聯係了一下老媽,如他所料,果然還在其中一個牌友家中,顯擺完了她的優秀遺傳成果,正在打麻將。說了幾句就被老媽掛了電話,蘇光光無奈的關了手機,準備研究一下昨天的那篇經文,他可不想誰來打擾他。現在需要等新訂製的硬件送到才能升級諸葛智的硬件,其他實驗也沒錢去做,西瓜還要看它的長勢才能決定下一步做什麽,有空就研究一下那篇經文。
重新把那篇以“水族經典”為名存儲起來的經文調出來,顯示在屏幕牆上。先通讀了一遍,了解一下大概的意思,然後再逐條語句的研讀。
蘇光光讀了二遍之後,理解了三成左右,抓住了主要脈絡。前五百字左右與《道德經》中《道》篇的作用差不多,是從另一個角度論述天地之理;後麵部分論述的是如何達到把天地之理納入體內,很有點像理學中一個分支,以萬物之理入自心而達到萬物一體,隻是這篇經文更深奧。天地之理部分與《道德經》中的道篇論述的思想有很大區別,這裏把天地自然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天,一個是地。天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宇宙,而地就是指的是地球,“地之大,不知幾萬裏也;似圓非圓,容天之內,乎之一體。”很明確的指出地球與宇宙的關係。這點其他的典籍之中也是有記載的,並不隻是這篇經文中獨有的,不過都沒這麽明確表達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306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的繼承人托勒密一世開始建造亞曆山大裏亞圖書館,幾代人舉國之力,使得圖書館非常龐大,藏書為當時世界之最。於此同時,也雲集了當時的大部分學者,使當時的研究中心從雅典轉移到了亞曆山大裏亞。歐幾裏得、埃拉托斯特尼、赫羅菲拉斯、卡利馬楚斯,這些曆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都曾經在這裏學習研究過。館藏書籍絕大多數是東方文獻,包括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有沒有中國古文獻就搞不清楚了。有一位名叫阿利斯塔克的古希臘天文學家,他曾經出任過此圖書館的館長,在他留下的文件中記錄了一個理論: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公轉。這一理論比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早了1800年,文件中還說,其實這並不是他自己發現的,而是他從圖書館中的書籍中讀到的。
猶太人的經典《卡巴拉》中也提到過,大概意思是:“人類所居住的地方,像球一樣旋轉著。當其居民有的在下麵時,其他的人就在上麵。當地球的某一地區是黑夜時,其他地區是白晝。當某一地區人在迎接黎明時,其他地區正籠罩在夜幕之下。”讓學者們奇怪的是,《卡巴拉》並不是這一觀點的發現者,它也是在轉述更古老的文獻。
類似的說法,蘇光光也在其他書籍中讀到過,當時非常驚訝於古人的知識,甚至有些懷疑。
蘇光光把前部分天地之理中與其他典籍相同的部分忽略掉,將其中不同的部分篩選出來仔細研究,其中關於地的部分更是研究重點。可惜的是,這隻是泛泛而談,肯定還有更詳細的內容不知道在哪裏,也可能遺失了。把其中能理解的部分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其他不能理解的部分做了標記,希望以後能有那個福緣再遇到吧。因為這裏麵關於地的部分並不是真的說地形,而是講述地之理,比如“山者,土之質,火可生焉”,這裏應該指的是火山,還有其他語句都含有類似地之至理。
另一大部分的具體修行部分還是比較好弄清楚的,即使有些專用的術語,查一下其他典籍資料再加上聯想也就搞清楚是什麽意思了,畢竟水書也不是獨立一種文明。這裏麵的主體思想比較獨特,就是認為天地萬事萬物都是處於平衡狀態的,有點像能量守恆定律。不過它比能量守恆定律更進一步,認為整個“道”是圓滿得自給自足處於平衡狀態的,但是在局部會產生不平衡的現象,這種不同是允許的,隨處可見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而不影響整體的平衡發展。利用這種允許不平衡的規則,來壯大自己,使自己成為最大的不平衡個體,同時兼顧整個道的平衡,最終達到把整個“道”融入自己的身心,從而取代“道”進而“得道”。
這種不平衡思想有部分見於其他道家典籍,《老子》第七十章中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蘇光光理解後認為,天地自然調節有餘的部分來補不足的部分,比如自然生態調節,也可以說是“道”的法則在調節;人大多都是奉獻出的部分不足以補充真正缺少的部分,這樣是不能補足的。人不足造成的後果就是人的*會越來越大,*永遠滿足不了,欲壑難填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而誰能以有餘來補天下人之不足?隻有“聖人”,也就是“得道者”才可以,也就是掌握了“道”的人才可以,因為聖人可以教化糾正人的過剩*。
其後又用的大量篇幅講解如何把自己偽裝為“道”認為的“不足”,並以之欺騙“有餘”來彌補自己,以天地的有餘補自己的不足,讓天地認為是“道”在調節。為斷地壯大自己,當與這部分道更契合時就可以把“道”融合,進而取代“道”。所以莊子才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補足過的過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個境界,順、逆、空。順階段,就是順著“道”的規律來補足自己;第二個階段逆,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逆“道”的規律來補足自己,也就是掠奪;第三個階段,把自己放“空”,使“道”都可以容進自身,那就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了,真正的隨心所欲了,也就是“得道”了。另外還有一個階段,經文中隻提了一句,就是超脫“道”,沒給出具體方法,隻有一句:“自然也,太初也。”“道法自然”,已經自然了,當然超出道了,也就是太初了。
蘇光光現在也隻能在第一階段打轉了,所以不理其他的更高階段,專心致誌研究第一階段的修行方法。可能寫這篇經文的大能認為第一階段太簡單了,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隻是寫了一些關於這個階段的描述,與一些玄而又玄的道家書籍一樣,看的人雲裏霧裏的。蘇老道說過,道家大部分經書中的內容是用來給你驗證你的修行成果的,不是指導你修行的,境界到了,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境界不到,休想明白。所以有種說法,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經。
好在他家傳導引術本身就是道家傳統的修行方法之一,又經過曆代修改驗證,形成了現在的導引術。基本上被修改成了一個大框架,隻有一些基本動作與唿吸冥想方法,誰都可以向裏麵加東西,隻是最終效果如何就要時間來證明了。每一代都是隻傳基本框架,細枝部分自己加,當然也可以參考每代加入的內容。
蘇光光現在也光榮地加入自創修改大軍,用了十二天的時間,把家傳導引術修改的麵目全非。他把導引術預設想為九個階段,分別為:健體、無病、鋒銳、大海、映月、生念、煉丹、殺生、成神,已經完成詳細功法設計的是前六個階段。名字被他偷懶還使用“蘇家導引術”這個一看就是大路貨的名字,沒像祖輩那樣取個或霸氣、或飄逸、或不知所雲的名字。
做了一遍修改後的導引術,微微出了些汗,感覺非常舒服,連很長時間沒有進展的“清靜經”都有些瓶頸鬆動的跡象。
“清靜經”也是蘇家傳承之一,是冥想修煉精神力的方法,修煉到高深境界時可以隨時入靜。有一本《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與其同名,按蘇家所藏一本書的記載,是葛玄與蘇家一位先祖論道,有所得後所著之書,其真假就不可考究了。
蘇光光在科學技術方麵最擅長的是電子與機械,那幾個非常靈巧的機械手就是他做的,在改造摩托車時就有做個機械手代替他重複勞動的想法。他認為以他在智能領域的積累,想做一個控製機械手的智能軟件還是可以的,沒想到事實並不是如此。那時還沒有諸葛智,隻是有個狗類等的智能,許多資料都要自己上網去找,然後再做實驗。材料也是個問題,有些材料與儀器不是個人能搞到的,比如關節用的耐磨材料,動力部分的專用馬達,專用液壓推動器等等都是問題。真正去做了,才發覺智能這個對有些實驗室最難的部分對他反而是最容易的,真正不好弄的反而是硬件。
失敗了幾次後,蘇光光決定先做自己最擅長的智能軟件部分,硬件能省則省,不能省的則簡化。就這樣,一個人用了兩年多時間解決了機器人專用cpu、成像技術、語音語言技術、自動控製技術等機器人必須的技術。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許多問題,不過他與其他人的思維方式不太一樣,從小就背古代經典已經使他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從另外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
諸葛智的產生,就是他嚐試用三易中的理論解決指令預測問題時的意外成果。
當時蘇光光遇到的問題是指令預判問題,也就是預測下一條甚至是後幾十條指令應該是什麽,判斷準確了可以預先準備,從而加快處理速度。這有點像下棋,下一步算三步,隻不過這裏是用在cpu設計上。
他把三易中的所有可能相關的卦相全列出來,編程進行分析,盡可能多的把卦相組合起來查看組合後的結果。經過一係列他自己當時也沒能搞明白的變化之後,有一個點產生了,一個非常弱的智能。如果不是蘇光光用軟件全程監視,他自己肯定忽略過去,也就不會有諸葛智了。因為按他事後計算結果顯示,要運行百億年才能有第二次機會產生另一個智能。這也是他對三易隻懂皮毛的結果,如果他能吃透三易,按特定的卦相排列,按規特定律運行,很容易就會產生智能的。在他想明白這個道理並掌握了特定規律的時候,他已經不需要那樣做了,因為那時諸葛智已經在網絡中無所不能,現實中也非常強大了,不需要再從頭培養一個智能了。
吃完營養餐,聯係了一下老媽,如他所料,果然還在其中一個牌友家中,顯擺完了她的優秀遺傳成果,正在打麻將。說了幾句就被老媽掛了電話,蘇光光無奈的關了手機,準備研究一下昨天的那篇經文,他可不想誰來打擾他。現在需要等新訂製的硬件送到才能升級諸葛智的硬件,其他實驗也沒錢去做,西瓜還要看它的長勢才能決定下一步做什麽,有空就研究一下那篇經文。
重新把那篇以“水族經典”為名存儲起來的經文調出來,顯示在屏幕牆上。先通讀了一遍,了解一下大概的意思,然後再逐條語句的研讀。
蘇光光讀了二遍之後,理解了三成左右,抓住了主要脈絡。前五百字左右與《道德經》中《道》篇的作用差不多,是從另一個角度論述天地之理;後麵部分論述的是如何達到把天地之理納入體內,很有點像理學中一個分支,以萬物之理入自心而達到萬物一體,隻是這篇經文更深奧。天地之理部分與《道德經》中的道篇論述的思想有很大區別,這裏把天地自然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天,一個是地。天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宇宙,而地就是指的是地球,“地之大,不知幾萬裏也;似圓非圓,容天之內,乎之一體。”很明確的指出地球與宇宙的關係。這點其他的典籍之中也是有記載的,並不隻是這篇經文中獨有的,不過都沒這麽明確表達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306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的繼承人托勒密一世開始建造亞曆山大裏亞圖書館,幾代人舉國之力,使得圖書館非常龐大,藏書為當時世界之最。於此同時,也雲集了當時的大部分學者,使當時的研究中心從雅典轉移到了亞曆山大裏亞。歐幾裏得、埃拉托斯特尼、赫羅菲拉斯、卡利馬楚斯,這些曆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都曾經在這裏學習研究過。館藏書籍絕大多數是東方文獻,包括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有沒有中國古文獻就搞不清楚了。有一位名叫阿利斯塔克的古希臘天文學家,他曾經出任過此圖書館的館長,在他留下的文件中記錄了一個理論: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公轉。這一理論比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早了1800年,文件中還說,其實這並不是他自己發現的,而是他從圖書館中的書籍中讀到的。
猶太人的經典《卡巴拉》中也提到過,大概意思是:“人類所居住的地方,像球一樣旋轉著。當其居民有的在下麵時,其他的人就在上麵。當地球的某一地區是黑夜時,其他地區是白晝。當某一地區人在迎接黎明時,其他地區正籠罩在夜幕之下。”讓學者們奇怪的是,《卡巴拉》並不是這一觀點的發現者,它也是在轉述更古老的文獻。
類似的說法,蘇光光也在其他書籍中讀到過,當時非常驚訝於古人的知識,甚至有些懷疑。
蘇光光把前部分天地之理中與其他典籍相同的部分忽略掉,將其中不同的部分篩選出來仔細研究,其中關於地的部分更是研究重點。可惜的是,這隻是泛泛而談,肯定還有更詳細的內容不知道在哪裏,也可能遺失了。把其中能理解的部分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其他不能理解的部分做了標記,希望以後能有那個福緣再遇到吧。因為這裏麵關於地的部分並不是真的說地形,而是講述地之理,比如“山者,土之質,火可生焉”,這裏應該指的是火山,還有其他語句都含有類似地之至理。
另一大部分的具體修行部分還是比較好弄清楚的,即使有些專用的術語,查一下其他典籍資料再加上聯想也就搞清楚是什麽意思了,畢竟水書也不是獨立一種文明。這裏麵的主體思想比較獨特,就是認為天地萬事萬物都是處於平衡狀態的,有點像能量守恆定律。不過它比能量守恆定律更進一步,認為整個“道”是圓滿得自給自足處於平衡狀態的,但是在局部會產生不平衡的現象,這種不同是允許的,隨處可見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而不影響整體的平衡發展。利用這種允許不平衡的規則,來壯大自己,使自己成為最大的不平衡個體,同時兼顧整個道的平衡,最終達到把整個“道”融入自己的身心,從而取代“道”進而“得道”。
這種不平衡思想有部分見於其他道家典籍,《老子》第七十章中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蘇光光理解後認為,天地自然調節有餘的部分來補不足的部分,比如自然生態調節,也可以說是“道”的法則在調節;人大多都是奉獻出的部分不足以補充真正缺少的部分,這樣是不能補足的。人不足造成的後果就是人的*會越來越大,*永遠滿足不了,欲壑難填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而誰能以有餘來補天下人之不足?隻有“聖人”,也就是“得道者”才可以,也就是掌握了“道”的人才可以,因為聖人可以教化糾正人的過剩*。
其後又用的大量篇幅講解如何把自己偽裝為“道”認為的“不足”,並以之欺騙“有餘”來彌補自己,以天地的有餘補自己的不足,讓天地認為是“道”在調節。為斷地壯大自己,當與這部分道更契合時就可以把“道”融合,進而取代“道”。所以莊子才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補足過的過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個境界,順、逆、空。順階段,就是順著“道”的規律來補足自己;第二個階段逆,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逆“道”的規律來補足自己,也就是掠奪;第三個階段,把自己放“空”,使“道”都可以容進自身,那就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了,真正的隨心所欲了,也就是“得道”了。另外還有一個階段,經文中隻提了一句,就是超脫“道”,沒給出具體方法,隻有一句:“自然也,太初也。”“道法自然”,已經自然了,當然超出道了,也就是太初了。
蘇光光現在也隻能在第一階段打轉了,所以不理其他的更高階段,專心致誌研究第一階段的修行方法。可能寫這篇經文的大能認為第一階段太簡單了,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隻是寫了一些關於這個階段的描述,與一些玄而又玄的道家書籍一樣,看的人雲裏霧裏的。蘇老道說過,道家大部分經書中的內容是用來給你驗證你的修行成果的,不是指導你修行的,境界到了,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境界不到,休想明白。所以有種說法,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經。
好在他家傳導引術本身就是道家傳統的修行方法之一,又經過曆代修改驗證,形成了現在的導引術。基本上被修改成了一個大框架,隻有一些基本動作與唿吸冥想方法,誰都可以向裏麵加東西,隻是最終效果如何就要時間來證明了。每一代都是隻傳基本框架,細枝部分自己加,當然也可以參考每代加入的內容。
蘇光光現在也光榮地加入自創修改大軍,用了十二天的時間,把家傳導引術修改的麵目全非。他把導引術預設想為九個階段,分別為:健體、無病、鋒銳、大海、映月、生念、煉丹、殺生、成神,已經完成詳細功法設計的是前六個階段。名字被他偷懶還使用“蘇家導引術”這個一看就是大路貨的名字,沒像祖輩那樣取個或霸氣、或飄逸、或不知所雲的名字。
做了一遍修改後的導引術,微微出了些汗,感覺非常舒服,連很長時間沒有進展的“清靜經”都有些瓶頸鬆動的跡象。
“清靜經”也是蘇家傳承之一,是冥想修煉精神力的方法,修煉到高深境界時可以隨時入靜。有一本《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與其同名,按蘇家所藏一本書的記載,是葛玄與蘇家一位先祖論道,有所得後所著之書,其真假就不可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