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鳥幽鳴,山風和煦。
千萬塊梯田蜿蜒環繞,水波如鏡,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陽朔山的山坡低穀間,在日光照耀下映出峰巒疊嶂的絕美倒影。
麵對如此美景,劉賢連連讚歎,全然不顧卷起的褲腳已經沾滿汙泥。
同樣變成“泥腿子”的蔣琬,隨手捏了捏腳邊的水稻青苗,笑稱今年會有個好收成。
“兄長,那邊有野雞,我要去打獵!”
喊話的少年不等劉賢迴應,已經跨上小馬,帶著幾個全副武裝得扈從向山林深處跑去。
這便是劉德,劉賢一奶同胞得弟弟。聽說兄長要到山上勘農,便哭嚷著隨行而來。
“注意安全!”
劉賢笑著迴應,隨手又加派了十餘人跟上。雖然作為穿越者,他對於眼前這個孩子沒有那麽濃厚得親情,但是幾個月相處下來,他已經在心裏接納了弟弟和妹妹華華。
長兄如父,弟弟妹妹對他的親厚依賴,遠勝父親。
如果說此生是重來的人生,他漸漸感到,這些少年就是自己重來的青春。
弟弟妹妹讓他想起自己青澀的少年時光,那時一切充滿可能,每一天都充滿希望的光。
他有時甚至會真的拿出兄長的樣子,說些叮囑的話,就像剛才。
“非要來這窮鄉僻壤,沾一身泥不說,連口熱茶都沒有,牛糞倒是有的是。”
劉全一臉不悅,抬起腳,又對踩上的汙泥暗罵了幾句。
對於老仆的抱怨,劉賢一笑了之。反正再不願意,還是陪他紮進泥地。
這是一個老實人,劉賢覺得,劉全有時像是自己的長輩,嘴上嘮叨不停,卻總是用行動關愛自己。
青苗,紅土,耕牛,農夫。
茅廬炊煙嫋嫋,牧童笛聲悠揚,劉賢仿佛置身於潑墨山水之中。
他從這畫中醒來,縱目慨歎道:“今日一見,方知天地山川俊秀,遠勝高樓廣廈霓虹,也知道之前談及仿曹孟德屯田之策時,公琰兄為何沉默不語了。”
這還要從二人之前的論政說起。
論及三國之政,宏謀遠圖莫若《隆中對》,而要說務實見效,當首推曹魏屯田。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平定兗州,並吞下黃巾賊餘部30萬人,成為實力不可小覷的一方諸侯。此時,他沒有急於擴張版圖,而是聚焦於糧食短缺這一最大時弊。
在深思熟慮後,曹操在新都許昌附近“畫了一個圈”,以設立田官、公租耕牛、減免兵役徭役等措施,安置降卒和流民墾荒屯田,很快便大見成效,“得穀百萬斛”。
之後屯田之策隨曹操兵鋒被推向各地。史載曹軍“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屯田之策的成功,成為曹軍縱馬天下,一統中原的重要支柱。
作為穿越者,劉賢十分清楚這段曆史。
他明白,糧草是這個時代天下英雄最大的敵人。它曾擊敗過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也曾讓諸葛武侯飲恨祁山。
更何況,他查過家底,以現在的存糧,不僅不可能出兵征伐,甚至隻要一次欠收,就能讓整個零陵“破產”。
這個時代,糧食甚至比錢,更值錢。
但是當他提出仿行屯田之策時,蔣琬並沒有被其後來者的洞察與睿智所折服,而是笑而不語,把他帶到這田壟之上。
這連綿不絕、依山傍水的梯田,便是蔣琬的答案。
“曹公曾言:夫定國之策,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定九州,孝武以屯田平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此論,蔣琬亦深以為然。”
蔣琬說著,俯身從水田中掐起一根青苗,遞到劉賢眼前問道:“敢問公子,此為何物?”
“何物,你問我這是何物……嗬嗬,別鬧……這個是……”
劉賢自小在城市長大,放眼不識五穀,已經無數次鬧出將麥苗當成韭菜的笑話,如今麵對蔣琬手中的青苗,一時尷尬的臉紅起來。
“稻穀~公子,是稻穀。”一旁的劉全小聲提醒著。
“就是,水稻嘛!亂插嘴,本公子怎會不識水稻!本公子還知道雜交水稻呢!”
蔣琬沒有糾纏劉賢的無知,轉而望向山頂方向道:“北人食粟,南人食稻,此為天地造化,也是曹公屯田之策成功所在。這荒山原野,若要改土為田,灌溉隻能多憑山泉積雨,澆灌亦唯人力,難學北境引河漫灌之法。”
山泉水慷慨而下,在眾人身邊激起點點白花,似是對蔣琬點頭示意。
“且山路崎嶇,不似中原腹地一馬平川。拓荒雖可借力鐵犁耕牛,卻也少不得大費人力。以公子所能調動之兵卒民戶計,收效將遠不及曹公。”
蔣琬這話好似一盆涼水,將劉賢的奮發向上的熱情無情澆滅。
他本以為自己是擁有上帝視角的穿越者,可在蔣琬眼中,竟然就真的是不學無術、不通實務的公子哥了!
“可是,可是,我們一路所見,這山下也有廣袤平原,連田阡陌,難道那裏沒有荒地,不能屯田嗎?非要往這山上屯田不可?”
劉賢的不服輸,隻換來蔣琬一聲歎息。
“公子所見,皆是良田不假,可惜那既不是荒田,也非公子所謀。”
劉賢一臉困惑追問,蔣琬卻閉口不言,轉身迴走。劉賢被逼無奈,隻得抓著劉全問,那些田地到底是誰家的?
“那些……都是郡縣裏豪家大族的私田,可不是什麽荒田。”
劉全聲音卑微怯懦,仿佛提及他們都是罪過。
又是世家豪族,劉賢恨恨咒罵。
近一個月來,二人縱論時政,每每談到這些世家豪族,劉賢便想起父親的教誨叮囑,顧左右而言他。沒想到今日,這終究是過不去的話題了。
這些世族一麵壟斷學術仕途,將社會向上通道牢牢攥在手中,一麵巧取豪奪兼並田地,私募部曲奴隸,成為稱霸一方的大地主,土皇帝。
在他們眼中,最強宗室荊州牧劉表也不過如此,一介小小的零陵太守,那就真是個弟弟了。
“幾個破落戶,就嚇得話都不敢說了?這天下,到底還姓不姓劉?!別的地方我不管,在零陵,隻要太守還姓劉,他們是龍得盤著,是虎得臥著!老子這條命雖然精貴,但是決不能再看別人臉色!”
這一段突然的爆發,讓劉賢身後的眾多侍從、書佐全都嚇出一身冷汗。
這些隨從雖然在太守身邊行走,但出身無不是寒門小家,有些甚至出自平民賤籍,幾代人仰世家豪強鼻息而活,雖有不滿,但隻能腹誹而已,誰敢如此明目張膽和豪強叫板?
可他們誰又懂得劉賢?
自從那日劉度給他講述了零陵官場,一股怒火就已經在他心中萌發。
上一世他是打工人,整日為了生計唯唯諾諾、受盡委屈,已是不得已。
這一世翻身當了富二代,還是全郡最強富二代,怎麽能容忍自己頭上還有個甲方!
一旁的忠仆劉全偷偷扯袖,提醒他禍從口出,切莫年輕氣盛。
“不氣盛叫年輕人嗎!真以為富二代不打人嗎!我決心已定,就先拿這些人開刀!”
山風掠過,眾人都像地裏的稻穀一樣打著寒顫。
唯獨蔣琬,這個在豪強打壓下沉寂多年的小吏,這個一生被人輕視白眼的寒門子弟,這個剛剛還欲言又止的年輕謀士,攥緊了拳頭,轉過身,眼含熱淚,在滿地泥汙中慨然下跪,遞上已經被汗水浸透的信劄。
劉賢連忙扶起蔣琬,在陽光下打開信劄,隻見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漢隸小字:
“臣琬言:臣本末吏,蒙前太守韓公拔擢,侍事於郡府,不敢作騰達之想。然公子不以臣微陋,除臣郡丞,此間榮恩千萬,非臣隕首可報一二……然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當浚其源。自黃亂以來,豪強世家假稱自保,吞民田,募部曲,連棟數百,膏田滿野,行賄賂以亂執政,養劍客以威黔首。鄉間閭裏,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率妻孥,為之服役。富者席餘而日熾,貧者躡短而歲蹴,曆代為虜,猶不贍於衣食,生有終身之貧,死有暴骨之憂。是以政令緩急,皆不出郡府;屯田百斛,財穗盡入莊塢。此之為郡國第一弊病,公子不可不察……”
劉賢雖然是穿越而來,但穿越日久,早已在文吏指導下學會了古文句讀。
除了痛陳豪強之患,蔣琬還在信中詳述了鹽鐵、水利、工商,乃至外交、治夷等多項施政舉措,全部是二人近日來論政所得所想,堪稱傾盡才學的心血之作。
此刻劉賢讀著信,已對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士子豪情所深深感染。他實在想不出,自己究竟有多傻,才會放走這樣一位人才。
更何況他本來就是彪炳史冊的千古名相,一位名副其實的當世英才。
不愧是諸葛武侯選定的接班人。
“公子那日提出屯田之想後,蔣琬便夜撰此文,本欲作為辭表,待去國北行後奉上。可等不及了……”
蔣琬說著,竟然有一絲哽咽:“琬生年二十有七,生於此,長於此。零陵偏遠,地狹民窮,卻也是一方熱土,琬實不忍見其毀於一旦。今袁紹覆滅,天下半歸孟德。不出五年,待北境平定,其必揮師南下,恐重現徐州屠城慘象。琬觀劉表其人,外寬內嫉,處事昏聵,難護荊州百姓周全。琬侍奉公子廿餘日,已知公子雖有惡名在外,卻心係家國,氣度宏闊,遠勝劉表二子。南國英雄,唯公子一人。望公子勵精圖治,保零陵百姓安危。琬在北國,亦……亦為公子事之!”
“停,停,停,我是個好人我知道。”劉賢隻覺得蔣琬的話和前女友離開自己時的留言特別像。
玩笑話不能掩蓋心底得澎湃。實際上,他被蔣琬說得潸然淚下,不自覺感覺肩頭似乎多了一份沉重的責任。
他本想苟全此世,享樂一生,過一把富二代的癮就好,此刻卻被蔣琬說得,想要拿起刀槍與來敵大戰一番似的。
“既然如此,留下來,親手保護你的故土,不好嗎?”
劉賢這一問,卻是將蔣琬問住。
他們都知道那個賭注,依然作數。
他愛零陵,也愛芸娘。
至少此刻,分不出高低。
二人對視得一瞬間,劉賢突然想起了一個人。
劉備,當年你放走徐庶的時候,是否也是這樣,既心有不甘,卻無可奈何。
要恨就恨自己還不夠強大。
也許就是這股恨意,激勵著織席販履之徒,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
就在蔣琬要迴絕劉賢得當口,遠處突然傳來侍衛的高聲驚唿:
“不好了!二公子被武陵蠻劫走了!”
千萬塊梯田蜿蜒環繞,水波如鏡,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陽朔山的山坡低穀間,在日光照耀下映出峰巒疊嶂的絕美倒影。
麵對如此美景,劉賢連連讚歎,全然不顧卷起的褲腳已經沾滿汙泥。
同樣變成“泥腿子”的蔣琬,隨手捏了捏腳邊的水稻青苗,笑稱今年會有個好收成。
“兄長,那邊有野雞,我要去打獵!”
喊話的少年不等劉賢迴應,已經跨上小馬,帶著幾個全副武裝得扈從向山林深處跑去。
這便是劉德,劉賢一奶同胞得弟弟。聽說兄長要到山上勘農,便哭嚷著隨行而來。
“注意安全!”
劉賢笑著迴應,隨手又加派了十餘人跟上。雖然作為穿越者,他對於眼前這個孩子沒有那麽濃厚得親情,但是幾個月相處下來,他已經在心裏接納了弟弟和妹妹華華。
長兄如父,弟弟妹妹對他的親厚依賴,遠勝父親。
如果說此生是重來的人生,他漸漸感到,這些少年就是自己重來的青春。
弟弟妹妹讓他想起自己青澀的少年時光,那時一切充滿可能,每一天都充滿希望的光。
他有時甚至會真的拿出兄長的樣子,說些叮囑的話,就像剛才。
“非要來這窮鄉僻壤,沾一身泥不說,連口熱茶都沒有,牛糞倒是有的是。”
劉全一臉不悅,抬起腳,又對踩上的汙泥暗罵了幾句。
對於老仆的抱怨,劉賢一笑了之。反正再不願意,還是陪他紮進泥地。
這是一個老實人,劉賢覺得,劉全有時像是自己的長輩,嘴上嘮叨不停,卻總是用行動關愛自己。
青苗,紅土,耕牛,農夫。
茅廬炊煙嫋嫋,牧童笛聲悠揚,劉賢仿佛置身於潑墨山水之中。
他從這畫中醒來,縱目慨歎道:“今日一見,方知天地山川俊秀,遠勝高樓廣廈霓虹,也知道之前談及仿曹孟德屯田之策時,公琰兄為何沉默不語了。”
這還要從二人之前的論政說起。
論及三國之政,宏謀遠圖莫若《隆中對》,而要說務實見效,當首推曹魏屯田。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平定兗州,並吞下黃巾賊餘部30萬人,成為實力不可小覷的一方諸侯。此時,他沒有急於擴張版圖,而是聚焦於糧食短缺這一最大時弊。
在深思熟慮後,曹操在新都許昌附近“畫了一個圈”,以設立田官、公租耕牛、減免兵役徭役等措施,安置降卒和流民墾荒屯田,很快便大見成效,“得穀百萬斛”。
之後屯田之策隨曹操兵鋒被推向各地。史載曹軍“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屯田之策的成功,成為曹軍縱馬天下,一統中原的重要支柱。
作為穿越者,劉賢十分清楚這段曆史。
他明白,糧草是這個時代天下英雄最大的敵人。它曾擊敗過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也曾讓諸葛武侯飲恨祁山。
更何況,他查過家底,以現在的存糧,不僅不可能出兵征伐,甚至隻要一次欠收,就能讓整個零陵“破產”。
這個時代,糧食甚至比錢,更值錢。
但是當他提出仿行屯田之策時,蔣琬並沒有被其後來者的洞察與睿智所折服,而是笑而不語,把他帶到這田壟之上。
這連綿不絕、依山傍水的梯田,便是蔣琬的答案。
“曹公曾言:夫定國之策,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定九州,孝武以屯田平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此論,蔣琬亦深以為然。”
蔣琬說著,俯身從水田中掐起一根青苗,遞到劉賢眼前問道:“敢問公子,此為何物?”
“何物,你問我這是何物……嗬嗬,別鬧……這個是……”
劉賢自小在城市長大,放眼不識五穀,已經無數次鬧出將麥苗當成韭菜的笑話,如今麵對蔣琬手中的青苗,一時尷尬的臉紅起來。
“稻穀~公子,是稻穀。”一旁的劉全小聲提醒著。
“就是,水稻嘛!亂插嘴,本公子怎會不識水稻!本公子還知道雜交水稻呢!”
蔣琬沒有糾纏劉賢的無知,轉而望向山頂方向道:“北人食粟,南人食稻,此為天地造化,也是曹公屯田之策成功所在。這荒山原野,若要改土為田,灌溉隻能多憑山泉積雨,澆灌亦唯人力,難學北境引河漫灌之法。”
山泉水慷慨而下,在眾人身邊激起點點白花,似是對蔣琬點頭示意。
“且山路崎嶇,不似中原腹地一馬平川。拓荒雖可借力鐵犁耕牛,卻也少不得大費人力。以公子所能調動之兵卒民戶計,收效將遠不及曹公。”
蔣琬這話好似一盆涼水,將劉賢的奮發向上的熱情無情澆滅。
他本以為自己是擁有上帝視角的穿越者,可在蔣琬眼中,竟然就真的是不學無術、不通實務的公子哥了!
“可是,可是,我們一路所見,這山下也有廣袤平原,連田阡陌,難道那裏沒有荒地,不能屯田嗎?非要往這山上屯田不可?”
劉賢的不服輸,隻換來蔣琬一聲歎息。
“公子所見,皆是良田不假,可惜那既不是荒田,也非公子所謀。”
劉賢一臉困惑追問,蔣琬卻閉口不言,轉身迴走。劉賢被逼無奈,隻得抓著劉全問,那些田地到底是誰家的?
“那些……都是郡縣裏豪家大族的私田,可不是什麽荒田。”
劉全聲音卑微怯懦,仿佛提及他們都是罪過。
又是世家豪族,劉賢恨恨咒罵。
近一個月來,二人縱論時政,每每談到這些世家豪族,劉賢便想起父親的教誨叮囑,顧左右而言他。沒想到今日,這終究是過不去的話題了。
這些世族一麵壟斷學術仕途,將社會向上通道牢牢攥在手中,一麵巧取豪奪兼並田地,私募部曲奴隸,成為稱霸一方的大地主,土皇帝。
在他們眼中,最強宗室荊州牧劉表也不過如此,一介小小的零陵太守,那就真是個弟弟了。
“幾個破落戶,就嚇得話都不敢說了?這天下,到底還姓不姓劉?!別的地方我不管,在零陵,隻要太守還姓劉,他們是龍得盤著,是虎得臥著!老子這條命雖然精貴,但是決不能再看別人臉色!”
這一段突然的爆發,讓劉賢身後的眾多侍從、書佐全都嚇出一身冷汗。
這些隨從雖然在太守身邊行走,但出身無不是寒門小家,有些甚至出自平民賤籍,幾代人仰世家豪強鼻息而活,雖有不滿,但隻能腹誹而已,誰敢如此明目張膽和豪強叫板?
可他們誰又懂得劉賢?
自從那日劉度給他講述了零陵官場,一股怒火就已經在他心中萌發。
上一世他是打工人,整日為了生計唯唯諾諾、受盡委屈,已是不得已。
這一世翻身當了富二代,還是全郡最強富二代,怎麽能容忍自己頭上還有個甲方!
一旁的忠仆劉全偷偷扯袖,提醒他禍從口出,切莫年輕氣盛。
“不氣盛叫年輕人嗎!真以為富二代不打人嗎!我決心已定,就先拿這些人開刀!”
山風掠過,眾人都像地裏的稻穀一樣打著寒顫。
唯獨蔣琬,這個在豪強打壓下沉寂多年的小吏,這個一生被人輕視白眼的寒門子弟,這個剛剛還欲言又止的年輕謀士,攥緊了拳頭,轉過身,眼含熱淚,在滿地泥汙中慨然下跪,遞上已經被汗水浸透的信劄。
劉賢連忙扶起蔣琬,在陽光下打開信劄,隻見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漢隸小字:
“臣琬言:臣本末吏,蒙前太守韓公拔擢,侍事於郡府,不敢作騰達之想。然公子不以臣微陋,除臣郡丞,此間榮恩千萬,非臣隕首可報一二……然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當浚其源。自黃亂以來,豪強世家假稱自保,吞民田,募部曲,連棟數百,膏田滿野,行賄賂以亂執政,養劍客以威黔首。鄉間閭裏,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率妻孥,為之服役。富者席餘而日熾,貧者躡短而歲蹴,曆代為虜,猶不贍於衣食,生有終身之貧,死有暴骨之憂。是以政令緩急,皆不出郡府;屯田百斛,財穗盡入莊塢。此之為郡國第一弊病,公子不可不察……”
劉賢雖然是穿越而來,但穿越日久,早已在文吏指導下學會了古文句讀。
除了痛陳豪強之患,蔣琬還在信中詳述了鹽鐵、水利、工商,乃至外交、治夷等多項施政舉措,全部是二人近日來論政所得所想,堪稱傾盡才學的心血之作。
此刻劉賢讀著信,已對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士子豪情所深深感染。他實在想不出,自己究竟有多傻,才會放走這樣一位人才。
更何況他本來就是彪炳史冊的千古名相,一位名副其實的當世英才。
不愧是諸葛武侯選定的接班人。
“公子那日提出屯田之想後,蔣琬便夜撰此文,本欲作為辭表,待去國北行後奉上。可等不及了……”
蔣琬說著,竟然有一絲哽咽:“琬生年二十有七,生於此,長於此。零陵偏遠,地狹民窮,卻也是一方熱土,琬實不忍見其毀於一旦。今袁紹覆滅,天下半歸孟德。不出五年,待北境平定,其必揮師南下,恐重現徐州屠城慘象。琬觀劉表其人,外寬內嫉,處事昏聵,難護荊州百姓周全。琬侍奉公子廿餘日,已知公子雖有惡名在外,卻心係家國,氣度宏闊,遠勝劉表二子。南國英雄,唯公子一人。望公子勵精圖治,保零陵百姓安危。琬在北國,亦……亦為公子事之!”
“停,停,停,我是個好人我知道。”劉賢隻覺得蔣琬的話和前女友離開自己時的留言特別像。
玩笑話不能掩蓋心底得澎湃。實際上,他被蔣琬說得潸然淚下,不自覺感覺肩頭似乎多了一份沉重的責任。
他本想苟全此世,享樂一生,過一把富二代的癮就好,此刻卻被蔣琬說得,想要拿起刀槍與來敵大戰一番似的。
“既然如此,留下來,親手保護你的故土,不好嗎?”
劉賢這一問,卻是將蔣琬問住。
他們都知道那個賭注,依然作數。
他愛零陵,也愛芸娘。
至少此刻,分不出高低。
二人對視得一瞬間,劉賢突然想起了一個人。
劉備,當年你放走徐庶的時候,是否也是這樣,既心有不甘,卻無可奈何。
要恨就恨自己還不夠強大。
也許就是這股恨意,激勵著織席販履之徒,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
就在蔣琬要迴絕劉賢得當口,遠處突然傳來侍衛的高聲驚唿:
“不好了!二公子被武陵蠻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