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48年,9月。
蘇格蘭和愛爾蘭兩地的獨立鬧的厲害,共和派和保王派打也很火熱。
在查理一世決定出重拳以後,他就帶著大軍出倫敦剿滅叛匪去了。
不過劇情沒有像查理一世想象中的那樣順利,他想象中自己帶著大軍所到之處定讓叛軍灰飛煙滅,讓克倫威爾知道什麽叫“王者之師,雷霆之怒”。
結果這段時間的征戰下來,雙方各有勝負,查理一世找克倫威爾的途中順便滅了幾支小叛軍。
而共和派則拿下了幾個城鎮,也就是現在查理一世人頭領先,而共和派的推塔數量領先。
而查理一世不滿足於一點人頭,他一直想找克倫威爾決戰,來個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但是克倫威爾像要躲著他一樣一直沒有和查理一世碰上。
克倫威爾當然要躲著查理一世了,克倫威爾又不傻,他本人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對於軍事上的得失他心中有數。
他知道自己的新模範軍雖然強,但是人數和質量還是比不過人家的正規軍。
慌慌張張的去找查理一世決戰不是找死嗎?所以克倫威爾不急著決戰,他之前一直帶著軍隊四處攻城掠地。
通過“打野怪”,也就是打地方軍隊來為他的新模範軍刷作戰經驗,同時爭取時間盡全力擴張軍隊。
克倫威爾的戰略很成功,現在不僅共和派控製的地盤不斷擴大,他手下的軍隊也快速擴充,已經有了幾萬可戰之兵。
同時克倫威爾是一個“清教徒”,平時生活作風非常好,這不僅為他贏得了大量聲望,還讓他不會因為其他外物而幹擾判斷。
他還用嚴格的紀律約束軍隊,令行禁止讓他的軍隊戰鬥力提升很快,同時也贏得了民心,所過之處民眾竭誠歡迎。
於是出現了非常奇怪的一幕,查理一世手下的正規軍論紀律居然不如他口中的叛軍。
一邊是生活作風極好,人格魅力極高,能力極強的克倫威爾,還有他手下驍勇善戰紀律嚴明的新模範軍。
一邊是隻會搜刮民財,奢侈無度,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查理一世,還有他手下那些壓迫民眾的貴族和軍隊。
你要是一個英國普通人,你也會用腳投票。
不過最後克倫威爾還是決定和查理一世決戰了,因為蘇格蘭正式獨立的消息已經傳開了,同時愛爾蘭獨立運動即將成功的消息也傳開了。
所以現在不僅是查理一世急著決戰,連克倫威爾也開始急著決戰,雖然共和派和保王派水火不容,但是他們都想英格蘭強大,能繼續統治蘇格蘭和愛爾蘭,維持大不列顛。
不過雖然兩派都不想蘇格蘭和愛爾蘭獨立,但是他們不會聯合,隻會加快戰爭進程分出一個勝者,再由這個勝者去維護國家統一,書寫這個國家以後的曆史,一個國家隻能有一種主流聲音。
終於在某天,查理一世和克倫威爾,王軍和新模範軍在一個叫納西比的小村莊相遇了,雖然很多事都變了,但是雙方的決戰地點居然沒變。
英國的共和派和保王派終究還是要在這個叫納西比的小村莊展開宿命的一戰,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和澳宋人的幹擾,這次戰役的規模會比曆史上大得多。
雙方加起來有近十萬正規軍,可以說整個英國的精銳軍隊都在這裏了,要是這些軍隊開到蘇格蘭和愛爾蘭一定掃平叛軍,維護國家統一。
但是因為兩派有根本上的利益衝突,所以這些精銳軍隊將要消耗一部分在內戰當中了。
從裝備和士兵數量來說,查理一世擁有優勢,兩方裝備的火槍都是火帽米尼槍,隻不過王軍用的是英國的國產貨,而新模範軍用的是澳宋的進口貨。
當然由於澳宋的工業更發達,澳宋貨的性能比英國貨好,但是並沒有壓倒性的性能優勢,畢竟都是同一代的槍,又沒代差。
不過王軍擁有火炮的優勢,不管是火炮數量還是口徑都比新模範軍的更多更大,沒辦法走私火炮進英格蘭的難度和槍支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對於王軍的武器優勢和數量優勢克倫威爾並沒有害怕,他相信自己一手帶出來的部隊一定比王軍強,同時他也相信自己的軍事才能遠勝於王軍那群身居高位的酒囊飯袋。
對於那些驕奢淫逸的包括國王在內的舊貴族,克倫威爾一向非常討厭,並且認為他們都是廢物,國家在這群蟲豸手裏遲早完蛋,隻有自己才能領導英國走向繁榮富強。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兩方並沒有進行什麽紳士般的開戰前交流,直接就是幹,誰打贏了再去說漂亮話。
果然一開打最能檢驗部隊的成色,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一往無前打的王軍節節敗退。
查理一世看著戰局牙都要咬碎了,明明人更多,武器也優勢,怎麽就被人家輕鬆打退了。
特別是克倫威爾本人帶著一隊騎兵不斷衝鋒,成功衝散了王軍的部分陣型,然後在裏麵左衝右突親自用馬刀砍殺了幾個王軍士兵。
看著敗局已定,查理一世決定撤軍,把人先撤迴來,再打下去部隊全丟在這裏了,到時候他這個國王就成光杆司令了。
最後查理一世帶著王軍順利撤退,克倫威爾也沒有繼續追擊,雖然此戰大勝,但是王軍數量擺在那裏了,想一戰吃光很難。
不過經過此戰後,英格蘭北部全被丟給共和派了。
相比於灰溜溜逃跑的查理一世,克倫威爾則迎來他人生的高光,他不僅打贏了王軍,還在剛才那波衝鋒中毫發無傷的迴來了。
這讓現場所有軍官和士兵都相信他是上帝賜予英國的拯救者,一時間克倫威爾的威望無與倫比。
蘇格蘭和愛爾蘭兩地的獨立鬧的厲害,共和派和保王派打也很火熱。
在查理一世決定出重拳以後,他就帶著大軍出倫敦剿滅叛匪去了。
不過劇情沒有像查理一世想象中的那樣順利,他想象中自己帶著大軍所到之處定讓叛軍灰飛煙滅,讓克倫威爾知道什麽叫“王者之師,雷霆之怒”。
結果這段時間的征戰下來,雙方各有勝負,查理一世找克倫威爾的途中順便滅了幾支小叛軍。
而共和派則拿下了幾個城鎮,也就是現在查理一世人頭領先,而共和派的推塔數量領先。
而查理一世不滿足於一點人頭,他一直想找克倫威爾決戰,來個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但是克倫威爾像要躲著他一樣一直沒有和查理一世碰上。
克倫威爾當然要躲著查理一世了,克倫威爾又不傻,他本人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對於軍事上的得失他心中有數。
他知道自己的新模範軍雖然強,但是人數和質量還是比不過人家的正規軍。
慌慌張張的去找查理一世決戰不是找死嗎?所以克倫威爾不急著決戰,他之前一直帶著軍隊四處攻城掠地。
通過“打野怪”,也就是打地方軍隊來為他的新模範軍刷作戰經驗,同時爭取時間盡全力擴張軍隊。
克倫威爾的戰略很成功,現在不僅共和派控製的地盤不斷擴大,他手下的軍隊也快速擴充,已經有了幾萬可戰之兵。
同時克倫威爾是一個“清教徒”,平時生活作風非常好,這不僅為他贏得了大量聲望,還讓他不會因為其他外物而幹擾判斷。
他還用嚴格的紀律約束軍隊,令行禁止讓他的軍隊戰鬥力提升很快,同時也贏得了民心,所過之處民眾竭誠歡迎。
於是出現了非常奇怪的一幕,查理一世手下的正規軍論紀律居然不如他口中的叛軍。
一邊是生活作風極好,人格魅力極高,能力極強的克倫威爾,還有他手下驍勇善戰紀律嚴明的新模範軍。
一邊是隻會搜刮民財,奢侈無度,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查理一世,還有他手下那些壓迫民眾的貴族和軍隊。
你要是一個英國普通人,你也會用腳投票。
不過最後克倫威爾還是決定和查理一世決戰了,因為蘇格蘭正式獨立的消息已經傳開了,同時愛爾蘭獨立運動即將成功的消息也傳開了。
所以現在不僅是查理一世急著決戰,連克倫威爾也開始急著決戰,雖然共和派和保王派水火不容,但是他們都想英格蘭強大,能繼續統治蘇格蘭和愛爾蘭,維持大不列顛。
不過雖然兩派都不想蘇格蘭和愛爾蘭獨立,但是他們不會聯合,隻會加快戰爭進程分出一個勝者,再由這個勝者去維護國家統一,書寫這個國家以後的曆史,一個國家隻能有一種主流聲音。
終於在某天,查理一世和克倫威爾,王軍和新模範軍在一個叫納西比的小村莊相遇了,雖然很多事都變了,但是雙方的決戰地點居然沒變。
英國的共和派和保王派終究還是要在這個叫納西比的小村莊展開宿命的一戰,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和澳宋人的幹擾,這次戰役的規模會比曆史上大得多。
雙方加起來有近十萬正規軍,可以說整個英國的精銳軍隊都在這裏了,要是這些軍隊開到蘇格蘭和愛爾蘭一定掃平叛軍,維護國家統一。
但是因為兩派有根本上的利益衝突,所以這些精銳軍隊將要消耗一部分在內戰當中了。
從裝備和士兵數量來說,查理一世擁有優勢,兩方裝備的火槍都是火帽米尼槍,隻不過王軍用的是英國的國產貨,而新模範軍用的是澳宋的進口貨。
當然由於澳宋的工業更發達,澳宋貨的性能比英國貨好,但是並沒有壓倒性的性能優勢,畢竟都是同一代的槍,又沒代差。
不過王軍擁有火炮的優勢,不管是火炮數量還是口徑都比新模範軍的更多更大,沒辦法走私火炮進英格蘭的難度和槍支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對於王軍的武器優勢和數量優勢克倫威爾並沒有害怕,他相信自己一手帶出來的部隊一定比王軍強,同時他也相信自己的軍事才能遠勝於王軍那群身居高位的酒囊飯袋。
對於那些驕奢淫逸的包括國王在內的舊貴族,克倫威爾一向非常討厭,並且認為他們都是廢物,國家在這群蟲豸手裏遲早完蛋,隻有自己才能領導英國走向繁榮富強。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兩方並沒有進行什麽紳士般的開戰前交流,直接就是幹,誰打贏了再去說漂亮話。
果然一開打最能檢驗部隊的成色,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一往無前打的王軍節節敗退。
查理一世看著戰局牙都要咬碎了,明明人更多,武器也優勢,怎麽就被人家輕鬆打退了。
特別是克倫威爾本人帶著一隊騎兵不斷衝鋒,成功衝散了王軍的部分陣型,然後在裏麵左衝右突親自用馬刀砍殺了幾個王軍士兵。
看著敗局已定,查理一世決定撤軍,把人先撤迴來,再打下去部隊全丟在這裏了,到時候他這個國王就成光杆司令了。
最後查理一世帶著王軍順利撤退,克倫威爾也沒有繼續追擊,雖然此戰大勝,但是王軍數量擺在那裏了,想一戰吃光很難。
不過經過此戰後,英格蘭北部全被丟給共和派了。
相比於灰溜溜逃跑的查理一世,克倫威爾則迎來他人生的高光,他不僅打贏了王軍,還在剛才那波衝鋒中毫發無傷的迴來了。
這讓現場所有軍官和士兵都相信他是上帝賜予英國的拯救者,一時間克倫威爾的威望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