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44年,9月。
此時,北方的天氣全麵轉涼,蔡牧派兵出發直指關寧防線。
奪取山海關的部隊出發後,蔡牧接到河南的部隊發來的戰報,大意是河南藩王全部被剿滅,大軍已經在河南的邊界上即將轉戰陝甘地區,招降或者剿滅那裏的農民起義軍,剿滅藩王後,繳獲的大量戰利品也將會發往“北平”。
在新政權建立後順天正式改名為“北平”,取北方和平之意。
北平離山海關不遠,大軍隻花了十天時間就到達了關寧防線,關寧防線非常長,澳宋軍隊不可能把整個防線圍困起來,隻能擊破其中最重要的關口,以點破麵,當然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
而澳宋大軍選取的重要關口就是山海關,由於本時空崇禎實在是無人可用了,就讓吳三桂掌握了關寧防線。
吳三桂掌握關寧防線後就把整個防線的指揮部遷到了自己老巢山海關,所以澳宋人隻需要拿下山海關整條防線就都歸澳宋了。
得知澳宋大軍兵臨城下後,吳三桂那叫一個頭疼,現在的他進退不得。
當初京城被圍,崇禎發來聖旨,吳三桂選擇無視崇禎的聖旨,直接來個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沒有派一兵一卒去救援。
因為他知道澳宋人的厲害,隻要自己敢去救京城,絕對被澳宋輕鬆擊敗,隻有靠著堅固的雄關才能暫時保命。
畢竟他能當上整條防線的總指揮還多虧了澳宋把他的前輩都打沒了,有了前車之鑒,吳三桂可不願意去送命。
他可不是忠君愛國入了腦的人,崇禎死了就死了和他沒關係,他隻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不然曆史上他也不會降清。
真以為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真的?那不過是借口而已,陳圓圓背了大鍋,都爬到這個位置了,必須要為自己和家族考慮了,走錯一步都是萬劫不複,身死族滅,信衝冠一怒為紅顏,就跟信“半島第一情深”是一樣的。
不救崇禎不僅可以保存實力,還可以向澳宋人示好,何樂而不為呢,難道真要吊死在大明這棵樹上?
而且他吳三桂是個武將,手下有很多兵的,又占著關寧防線這種要害位置,統戰價值非常高,不管他想投靠哪個勢力,新老板都會給他一個合適的待遇。
所以對他來說保留實力才是第一要務,真把人拚光了,下家老板還怎麽給他想要的榮華富貴。
在崇禎上吊,澳宋人奪取了京城後,吳三桂就立馬斷定澳宋人才是這個天下最後的勝利者。
所以他第一時間發去投降申請,不過吳三桂的思維有些過時了,所以最後澳宋人拒絕了他的提議。
澳宋當然也想兵不血刃收複關寧防線,但是吳三桂要價太高,澳宋一方沒法接受軍閥的存在。
被拒絕的吳三桂立馬尬住了,其實他已經讓步很多了,像他這種占領雄關又兵強馬壯的人投靠新朝的,在曆史上哪個不是加官進爵榮華富貴的,就算不封王也封侯了。
但他知道現在時代變了,澳宋人帶著共和來了,也就意味著既沒有皇帝,也沒有貴族了。
所以他讓步了,沒有要求澳宋人封自己的爵位,隻是希望得到高官厚祿,同時繼續帶領自己的關寧軍守衛關寧防線“為國盡忠,外禦韃虜”而已。
澳宋一方直接看出了吳三桂的小心思,嘴裏說什麽“為國盡忠,外禦韃虜”,實際上就是想當一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大軍閥。
澳宋不會允許這種獨立的大軍閥和國中之國存在,這是底線。
而且本來知道後麵吳三桂所做所為的蔡牧就對他有意見,結果這老小子還拎不清想要漫天要價。
蔡牧懶得和他坐地還錢,這種“野心家”隻用武力才能讓他悔改,好好說話他是不會聽的,非要把大炮或者火槍頂在他麵前不可。
憂愁的到晚上也沒個結果的吳三桂決定去城牆巡視一下,一個正在坐著吃宵夜的哨兵看見吳三桂來了立馬行禮。
結果手裏的烤土豆一下落到了地上,看見地上的土豆吳三桂撿起來拍了拍土豆上的灰塵,然後遞迴給哨兵。
“讓你們值大夜,結果你還隻能吃這個,真是對不住了。”
說完還沒等士兵迴話吳三桂就快速離開了。
其實士兵手裏的土豆也是澳宋人的“恩情”,這玩意在遠東殖民地建立初期被當做主要糧食作物推廣。
隨著後來糧食不斷盈餘後,農戶轉而種植價格更高的小麥和水稻,土豆少量種植當做調劑,所以土豆的種植麵積不斷減少,最後不再是主要糧食作物。
自從崇禎大旱開始後,遠東殖民地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在許多地方讓農戶重新種植起了耐寒耐旱的土豆。
後來為了保證京城不鬧糧荒,澳宋通過公開的地下途徑向京城傾銷土豆才讓京城沒有產生曆史上發生多次的糧食危機,要是賣麵粉大米不知道最後能有多少落到老百姓嘴裏。
這些糧食到了京城除了被平價賣給百姓,還有部分被朝廷收購用作軍糧,發放給陝甘地區的明軍和關寧防線的明軍。
要不是儲備了大量土豆,舊明朝廷滅亡後失去補給的關寧防線早就鬧糧荒了,結果現在成了吳三桂和澳宋人繼續消耗的底氣,果然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辦法。
迴到住所後吳三桂決定要打破僵局,雖然儲備的土豆不少,但是也有限估計堅持不到過冬了,等冬天一到凍餓難忍的士兵一定會把他綁了送給澳宋人的。
“既然澳宋人如此苛待於我,那就別怪我無情了。”下定決心後,吳三桂決定投靠關外的女真人,雖然明眼人都知道女真不太可能打得過澳宋人。
但是作為一個野心家,吳三桂無法接受失去兵權,失去那種唿來喝去的權力,為了權力哪怕付出生命也心甘,死也要死在高位上。
要是吳三桂能放棄權力的話,後麵也不會在康熙削藩時起兵造反了,六十多的人不想交出權力安享晚年,反而為了權力付出身家性命,可以看出吳三桂權力欲望之強,野心之大。
但他野心又很小,別人有野心都是氣吞天下,想要當天下的統治者,而吳三桂卻隻想當個土皇帝,大軍閥。
分割線
再解釋一下領土問題,以後聯邦勢力分三層,最中間的核心層就是聯邦實控直屬領土,核心的意思就是,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澳夏聯邦”。
第二層就是各個殖民地和附庸國,雖然在此地有極大影響力,但並不是核心領土,可能會獨立的土地,就是“泛澳夏聯盟”,相當於加強版的歐盟。
第三層就是和澳宋友好或者結盟的獨立國家,他們的內政外交可以受聯邦影響,類似於北約或者五眼聯盟。
此時,北方的天氣全麵轉涼,蔡牧派兵出發直指關寧防線。
奪取山海關的部隊出發後,蔡牧接到河南的部隊發來的戰報,大意是河南藩王全部被剿滅,大軍已經在河南的邊界上即將轉戰陝甘地區,招降或者剿滅那裏的農民起義軍,剿滅藩王後,繳獲的大量戰利品也將會發往“北平”。
在新政權建立後順天正式改名為“北平”,取北方和平之意。
北平離山海關不遠,大軍隻花了十天時間就到達了關寧防線,關寧防線非常長,澳宋軍隊不可能把整個防線圍困起來,隻能擊破其中最重要的關口,以點破麵,當然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
而澳宋大軍選取的重要關口就是山海關,由於本時空崇禎實在是無人可用了,就讓吳三桂掌握了關寧防線。
吳三桂掌握關寧防線後就把整個防線的指揮部遷到了自己老巢山海關,所以澳宋人隻需要拿下山海關整條防線就都歸澳宋了。
得知澳宋大軍兵臨城下後,吳三桂那叫一個頭疼,現在的他進退不得。
當初京城被圍,崇禎發來聖旨,吳三桂選擇無視崇禎的聖旨,直接來個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沒有派一兵一卒去救援。
因為他知道澳宋人的厲害,隻要自己敢去救京城,絕對被澳宋輕鬆擊敗,隻有靠著堅固的雄關才能暫時保命。
畢竟他能當上整條防線的總指揮還多虧了澳宋把他的前輩都打沒了,有了前車之鑒,吳三桂可不願意去送命。
他可不是忠君愛國入了腦的人,崇禎死了就死了和他沒關係,他隻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不然曆史上他也不會降清。
真以為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真的?那不過是借口而已,陳圓圓背了大鍋,都爬到這個位置了,必須要為自己和家族考慮了,走錯一步都是萬劫不複,身死族滅,信衝冠一怒為紅顏,就跟信“半島第一情深”是一樣的。
不救崇禎不僅可以保存實力,還可以向澳宋人示好,何樂而不為呢,難道真要吊死在大明這棵樹上?
而且他吳三桂是個武將,手下有很多兵的,又占著關寧防線這種要害位置,統戰價值非常高,不管他想投靠哪個勢力,新老板都會給他一個合適的待遇。
所以對他來說保留實力才是第一要務,真把人拚光了,下家老板還怎麽給他想要的榮華富貴。
在崇禎上吊,澳宋人奪取了京城後,吳三桂就立馬斷定澳宋人才是這個天下最後的勝利者。
所以他第一時間發去投降申請,不過吳三桂的思維有些過時了,所以最後澳宋人拒絕了他的提議。
澳宋當然也想兵不血刃收複關寧防線,但是吳三桂要價太高,澳宋一方沒法接受軍閥的存在。
被拒絕的吳三桂立馬尬住了,其實他已經讓步很多了,像他這種占領雄關又兵強馬壯的人投靠新朝的,在曆史上哪個不是加官進爵榮華富貴的,就算不封王也封侯了。
但他知道現在時代變了,澳宋人帶著共和來了,也就意味著既沒有皇帝,也沒有貴族了。
所以他讓步了,沒有要求澳宋人封自己的爵位,隻是希望得到高官厚祿,同時繼續帶領自己的關寧軍守衛關寧防線“為國盡忠,外禦韃虜”而已。
澳宋一方直接看出了吳三桂的小心思,嘴裏說什麽“為國盡忠,外禦韃虜”,實際上就是想當一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大軍閥。
澳宋不會允許這種獨立的大軍閥和國中之國存在,這是底線。
而且本來知道後麵吳三桂所做所為的蔡牧就對他有意見,結果這老小子還拎不清想要漫天要價。
蔡牧懶得和他坐地還錢,這種“野心家”隻用武力才能讓他悔改,好好說話他是不會聽的,非要把大炮或者火槍頂在他麵前不可。
憂愁的到晚上也沒個結果的吳三桂決定去城牆巡視一下,一個正在坐著吃宵夜的哨兵看見吳三桂來了立馬行禮。
結果手裏的烤土豆一下落到了地上,看見地上的土豆吳三桂撿起來拍了拍土豆上的灰塵,然後遞迴給哨兵。
“讓你們值大夜,結果你還隻能吃這個,真是對不住了。”
說完還沒等士兵迴話吳三桂就快速離開了。
其實士兵手裏的土豆也是澳宋人的“恩情”,這玩意在遠東殖民地建立初期被當做主要糧食作物推廣。
隨著後來糧食不斷盈餘後,農戶轉而種植價格更高的小麥和水稻,土豆少量種植當做調劑,所以土豆的種植麵積不斷減少,最後不再是主要糧食作物。
自從崇禎大旱開始後,遠東殖民地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在許多地方讓農戶重新種植起了耐寒耐旱的土豆。
後來為了保證京城不鬧糧荒,澳宋通過公開的地下途徑向京城傾銷土豆才讓京城沒有產生曆史上發生多次的糧食危機,要是賣麵粉大米不知道最後能有多少落到老百姓嘴裏。
這些糧食到了京城除了被平價賣給百姓,還有部分被朝廷收購用作軍糧,發放給陝甘地區的明軍和關寧防線的明軍。
要不是儲備了大量土豆,舊明朝廷滅亡後失去補給的關寧防線早就鬧糧荒了,結果現在成了吳三桂和澳宋人繼續消耗的底氣,果然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辦法。
迴到住所後吳三桂決定要打破僵局,雖然儲備的土豆不少,但是也有限估計堅持不到過冬了,等冬天一到凍餓難忍的士兵一定會把他綁了送給澳宋人的。
“既然澳宋人如此苛待於我,那就別怪我無情了。”下定決心後,吳三桂決定投靠關外的女真人,雖然明眼人都知道女真不太可能打得過澳宋人。
但是作為一個野心家,吳三桂無法接受失去兵權,失去那種唿來喝去的權力,為了權力哪怕付出生命也心甘,死也要死在高位上。
要是吳三桂能放棄權力的話,後麵也不會在康熙削藩時起兵造反了,六十多的人不想交出權力安享晚年,反而為了權力付出身家性命,可以看出吳三桂權力欲望之強,野心之大。
但他野心又很小,別人有野心都是氣吞天下,想要當天下的統治者,而吳三桂卻隻想當個土皇帝,大軍閥。
分割線
再解釋一下領土問題,以後聯邦勢力分三層,最中間的核心層就是聯邦實控直屬領土,核心的意思就是,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澳夏聯邦”。
第二層就是各個殖民地和附庸國,雖然在此地有極大影響力,但並不是核心領土,可能會獨立的土地,就是“泛澳夏聯盟”,相當於加強版的歐盟。
第三層就是和澳宋友好或者結盟的獨立國家,他們的內政外交可以受聯邦影響,類似於北約或者五眼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