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崇禎不知道災情已經嚴重到什麽地步,但是他還是照常采取了一些救災的常規措施,比如號召地方大戶賑濟災民。


    但由於沒有實質上的錢糧幫助,這些措施的效果約等於零,朝廷不救濟,地方更是沒辦法,隻能看著災情進一步惡化,畢竟地方的府庫裏空的都可以跑馬了。


    雖然朝廷沒錢賑災,百姓飽受天災折磨,但是地方的士大夫地主,還有藩王們的生活卻沒有太大的影響,該吃吃該喝喝,就天氣熱點而已。


    其實隻要他們響應崇禎的號召拿出部分餘糧,甚至用剩飯都可以救活不少饑民,但是他們就是不救,把剩菜喂狗都不給災民。


    在他們眼裏外麵那些饑民壓根就不是自己的同胞,隻是一群賤民,泥腿子,他們死活完全無法影響他們大嚼。


    當然也有小部分有良知的士紳願意救民,但是數量太少了,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了,他們的力量在這場大災前麵根本就不夠看。


    相比於士紳的冷漠,大多數地方官員是想救災的,不管是出於為官的責任,還是政績,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盡管他們知道打了大戶就能救活災民,但是他們不能,他們是朝廷命官,而且自身本來就是士大夫階級的人。


    要是他們敢打大戶,這就不是那個“士紳優待”的大明朝,別說文官不敢,就是那些手裏有兵的武官也不敢打大戶,隻能求著這些大戶資助軍資。


    大明朝建立這麽多年,也就出了一個海瑞海剛峰敢為了百姓明車明馬的得罪士紳,從他們身上割肉救濟百姓。


    所以大明亡的一點都不冤,不管它得國再正,它也是封建王朝,統治者也隻會把百姓當作家奴和私人財產,隻想奴役百姓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是把百姓當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同胞。


    相比於大明朝廷對於災情的無動於衷,遠東殖民地總督府就開始采取大動作,準備救災了。


    當然不是直接到災區去救災,畢竟山東離重災區陝甘地區還隔著大片的明占區,就算你打著救災的旗號人家也不會讓你過去。


    一個害怕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或者“假道伐虢”,打著救災的旗號發起軍事行動。


    大明和澳宋現在的關係是完全敵對,雙方毫無信任感,不管對方說什麽做什麽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防備,更別說借路給你救災了。


    二就是封建王朝的運轉邏輯和近現代政府的運轉邏輯不一樣,這些封建統治者是無法相信敵國會無條件的援助自己的子民,也不懂什麽叫“人道主義”。


    而且封建王朝為了鞏固統治講究的就是一個“恩出於上”,“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所有的救濟都是統治階級的“恩情”,也隻有最高統治者才有施恩於民的權力。


    其他人在沒有皇命的情況下敢開倉放糧賑濟災民那叫作“邀買民心,意圖不軌”。


    特別是受朝廷節製的官員,敢私下放糧可是重罪,畢竟你都表現完了,讓那個高在上的皇帝把麵子往哪裏擱?


    遇上好一點的君主為了名聲還可能給你獎賞或者“罰酒三杯”這件事就算過去了,要是遇上權力欲望大於天的君主丟官去職都是輕的。


    所以“惡意救災”這種抽象的東西真的在封建王朝存在。


    你說封建統治者在自己不允許的情況下,連自己人救災都是犯罪,更別說澳宋人了。


    就算崇禎會讀心術知道澳宋人單純想救災救人不是想偷襲,也不會讓澳宋人去救災,讓你澳宋人把人都救了,吃了你的糧這些百姓還會忠於大明忠於他崇禎嗎?


    不忠於大明和崇禎的百姓在他眼裏連家奴都不是,而是叛民,是威脅大明統治的不穩定因素。


    崇禎吊死前喊的:“勿傷我百姓一人”是指的忠於他的漢人,可不是因為饑寒交迫而起義的農民義軍或者跟著清軍的漢人。


    而且南明在清軍入關後可還跟清軍聯合起來打順軍呢,可不管什麽韃子不韃子的,異族同族的,什麽“華夷之辨”通通都不講了。


    所以在封建統治者眼裏可沒有民族的概念,隻有階級的概念。


    所以就算讓這些百姓活活餓死崇禎都不會讓他們受澳宋人的恩惠,不然以後這些人跟著澳宋人一起打大明怎麽辦?


    餓死了算統治損耗,讓澳宋人救了就算資敵,隻要是個有智商的統治者都知道怎麽選。


    至於直接打過去救災,在軍事上完全可以實現,但是在政治上行不通。


    首先那是災區,本身就非常混亂,你動用軍隊打過去是嫌災區還不夠亂,人死的不夠多要去加把火?


    其次遠東殖民地沒有治理那麽大土地的行政力量,就算普通安定省份都嫌過度擴張高,更別說是亂的不行的災區了。


    就澳宋這點人進去都不夠填的,山東遭的災算輕的了都讓那些官員忙了好一陣,更別說土地麵積更大受災更嚴重的災區,你殺了那些官員都做不到。


    當初俞化龍隻擴張三個府,不是因為打不動,而是為了先遠離內陸的“泥潭”省份,怕消化不了然後出亂子。


    所以遠東殖民地能做的隻能是在山東等災民過來再實施救濟,而且這樣是麵對一批批災民,而不是一次性麵對所有災民,降低負荷。


    當然也不是幹等,肯定要采取各種措施吸引流民往山東跑。


    劉誌偉早有布局,他早就在災區布置了大量情報人員,平時這些情報人員隻是普通的搜集情報。


    當旱災來了以後,他們就會在災民中大肆宣傳山東有很多糧食,而且澳宋人願意賑濟災民,然後形成輿論,讓這些消息流傳到大部分災民耳中。


    這些無家可歸又饑腸轆轆的災民自然會自發的往山東方向移動。


    而且考慮到路途太遠會有不少災民撐不住,所以許多由澳宋人資助的“富商”會打著“響應陛下號召,為國分憂的”的旗號在路上施粥。


    不管那些地方官員是否知道這些商人背後是澳宋人,大多數官員都不會管,因為有人救災本來就是好事。


    隻要不明明晃晃打著澳宋的旗號鬧的滿城皆知驚動崇禎,他們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災情好潤色,這種裏通外國的事就不好潤色了。


    有了飯吃至少災民不會造反了,而且以後這天下還說不定就是澳宋人來統治呢,留個人情以後好見麵。


    所以同為統治階級,皇帝和下麵的官吏,大官和小官,京官和地方官的利益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些時候甚至是敵對的。


    不過麵對海量的災民肯定無法麵麵俱到,但已經算是盡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