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37年,7月。
澳宋本土為了大明流民開拓的大自流盆地已經開拓好了,現在還有大量老移民在那裏建設基礎設施。
因為一旦崇禎大旱開始就會有大量大明移民湧入大自流盆地開拓,要全是一片荒地讓如此數量移民進去的話容易造成一係列問題。
所以不同以往讓移民自己建設家園,這次澳宋官方出錢在大自流盆地修建最基礎的基建設施和工業設施。
比如磚窯廠、糧倉、港口之類的,讓大量移民進來後就可以就地取材建造房屋,糧倉也可以大量儲存後方支援他們前期建設的糧食,不然大量糧食從東海岸來了以後既運不進來也沒地方安全的存放。
等這些移民站穩腳跟後,執委會的鋼鐵中心也可以開始建設了。
大自流盆地在做著接待移民的工作,而山東根據地的各地行政機構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一個是應上級要求開始準備接收移民而忙碌,一個是忙著救山東的災。
雖然山東在澳宋人的經營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初級水利設施,而且山東沿海降水也相對多一點。
但是在北方大旱的大背景下山東還是遭了災,不過受災程度比較低,糧食也沒出現大麵積的絕收,大部分隻是減產而已。
就隻是這種程度就已經讓山東的官員忙的團團轉了,不僅要處理公文還要處理很多因為災情出現的惡性事件。
比如兩個村或者兩個鄉的農民為了珍貴的水源而聚眾鬥毆,糧食減產已成定局,即使這幾年在澳宋治下大家都安居樂業,家家都有餘糧,但是作為農民誰都不想看見自家的莊稼減產甚至絕收。
而且這一看就知道是百年難遇的大旱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地裏的糧食能多收一點就多一分活下去的本錢。
所以水庫裏的水就成了各鄉村農民爭奪的對象,有些打的大人數規模已經過千了,甚至出了人命,最後這些衝突都是靠著駐軍強力鎮壓才算是平息。
劉誌偉看到下麵的匯報頭疼不已,不過他也慶幸沒繼續向內陸擴張,不然遠東殖民地下麵受災的省份變多受災程度變強,到時候管都管不過來。
但是問題是必須解決的,劉誌偉先把駐軍全部派出營區維穩,然後再讓下麵的官吏下鄉去合理分配水資源,並且派兵去監督分配,減少官吏分配的不公和有人不服分配結果鬧事。
然後再把提前準備好的糧食投向市場穩住糧價,對於想趁著災情想囤積居奇抬高糧價的商人統統從重處理。
不僅如此他還調集大量糧食堆在各級行政機構的大門口,向所有民眾展示官方儲存如山的糧食。
讓百姓知道就算真鬧了饑荒官方也有糧食救災,不會讓他們餓肚子。
劉誌偉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終於算是提振了山東根據地百姓的信心,百姓也不再為了地裏的三瓜兩棗和臨村臨鄉的人拚命了,能好好的活著誰都不想去拚命。
相對於山東的穩定,大明北方其他省份可就亂成一鍋粥了,特別是受災最嚴重的甘肅、陝西、山西等省份,已經開始出現成規模的流民。
山東的農民還有水可搶,而這些省份的農民可能連水都沒得喝了。
本來這些年氣候就在轉幹,冬天沒有大量積雪豐富土地的“墒情”,春天也沒有足夠的春雨,一到夏天直接完蛋,一滴雨都沒了。
而且由於這些年氣候的逐漸幹旱,北方幾省都爆發過規模不一的蝗災了,今年沒有雨水蝗災的規模和流行範圍一下就爆了,控都控製不住。
有經驗的老農一看就知道今年的收成完蛋了,不出去討飯連命都保不住。
而且由於這個時空為了應對後金和澳宋的威脅,崇禎的橫征暴斂比曆史上更嚴重,現在一遇上旱災,這些雷全爆了,才大旱第一年,流民的規模比曆史上要大得多。
而這些省份的受災情況已經擺在了崇禎和劉誌偉案頭,但不同的是劉誌偉得到情報非常詳細真實。
而崇禎得到報告經過層層潤色已經嚴重失真了,雖然他知道甘陝幾省受了災,但是具體到了什麽程度他已經從報告中看不出來了,而且這些地方年年報災也讓他有些耐受了,所以對於災情失去原來的敏感度。
其實有些大臣已經知道下麵遭了大災,但是卻不敢給崇禎說實話,美其名曰:“為陛下分憂,陛下心裏裝的是九州萬方。”
而真實的原因就是他們怕死,所以能瞞一段時間算一段時間,崇禎的喜怒無常在他執政的近十年裏已經展露無遺了。
雖然隻是十年,但是他換的內閣首輔和殺的朝廷大員人數比他爺爺或者太爺爺一輩子都多,而且其中不乏忠臣良將。
一言不合就殺人抄家,換內閣,充分說明了什麽叫:“伴君如伴虎。”
讓你去當他的臣子你也不敢說真話當忠臣,而且說了真話崇禎也拿不出錢糧賑濟百姓,要是被盛怒的崇禎砍了也就砍了,不會起到一點為民請命的作用。
所以大臣們隻有陪崇禎演戲了,但是戰報會說謊戰線不會說謊,事實就是大明已經要完了,地方在離心離德,百姓在揭竿而起。
你問錦衣衛去哪裏了?怎麽會讓崇禎被糊弄。
就現在的情況崇禎皇權隻能維持在北京城這一隅之地了,政令不出京城,一個是朝廷威望經過多輪打擊早就不能讓地方官員敬畏了,很多人已經看出大明不行了。
二就是崇禎發不起工資了,崇禎窮的一塊錢掰成兩半花了,怎麽去維持錦衣衛這個人數多達十萬之數的特務機構工作。
大多數錦衣衛人員都出來混飯吃養家糊口的,世受皇恩的人都在京城裏服侍皇帝呢。
地方基層錦衣衛,不發工資誰給你幹活,就憑你皇帝的身份嗎?皇帝的權力來源於他掌握的財權、軍權等權力,而不是“皇帝”這個政治身份。
沒錢沒部隊的皇帝連個縣官都不如,隻能被人歐帝三拳,當然崇禎好一點,至少北京城裏的事他還說了算話。
這種事並不是明朝特色,每個政權倒台之前都這樣,和其他末代皇帝和統治者比起來,崇禎算是情況好的了。
雖然地方開始分離,被下麵的人欺瞞,但至少他還可以殺大臣換內閣呢。
有些領袖甚至在“形勢一片大好”的錯覺下涼涼了,比如蔣校長手握軍統中統還能被前線的“大捷”欺騙,以為優勢在我,二戰日本高層還會被大本營戰報欺騙,從而做出戰略誤判。
更別說崇禎一個封建朝代末年的封建君主了。
澳宋本土為了大明流民開拓的大自流盆地已經開拓好了,現在還有大量老移民在那裏建設基礎設施。
因為一旦崇禎大旱開始就會有大量大明移民湧入大自流盆地開拓,要全是一片荒地讓如此數量移民進去的話容易造成一係列問題。
所以不同以往讓移民自己建設家園,這次澳宋官方出錢在大自流盆地修建最基礎的基建設施和工業設施。
比如磚窯廠、糧倉、港口之類的,讓大量移民進來後就可以就地取材建造房屋,糧倉也可以大量儲存後方支援他們前期建設的糧食,不然大量糧食從東海岸來了以後既運不進來也沒地方安全的存放。
等這些移民站穩腳跟後,執委會的鋼鐵中心也可以開始建設了。
大自流盆地在做著接待移民的工作,而山東根據地的各地行政機構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一個是應上級要求開始準備接收移民而忙碌,一個是忙著救山東的災。
雖然山東在澳宋人的經營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初級水利設施,而且山東沿海降水也相對多一點。
但是在北方大旱的大背景下山東還是遭了災,不過受災程度比較低,糧食也沒出現大麵積的絕收,大部分隻是減產而已。
就隻是這種程度就已經讓山東的官員忙的團團轉了,不僅要處理公文還要處理很多因為災情出現的惡性事件。
比如兩個村或者兩個鄉的農民為了珍貴的水源而聚眾鬥毆,糧食減產已成定局,即使這幾年在澳宋治下大家都安居樂業,家家都有餘糧,但是作為農民誰都不想看見自家的莊稼減產甚至絕收。
而且這一看就知道是百年難遇的大旱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地裏的糧食能多收一點就多一分活下去的本錢。
所以水庫裏的水就成了各鄉村農民爭奪的對象,有些打的大人數規模已經過千了,甚至出了人命,最後這些衝突都是靠著駐軍強力鎮壓才算是平息。
劉誌偉看到下麵的匯報頭疼不已,不過他也慶幸沒繼續向內陸擴張,不然遠東殖民地下麵受災的省份變多受災程度變強,到時候管都管不過來。
但是問題是必須解決的,劉誌偉先把駐軍全部派出營區維穩,然後再讓下麵的官吏下鄉去合理分配水資源,並且派兵去監督分配,減少官吏分配的不公和有人不服分配結果鬧事。
然後再把提前準備好的糧食投向市場穩住糧價,對於想趁著災情想囤積居奇抬高糧價的商人統統從重處理。
不僅如此他還調集大量糧食堆在各級行政機構的大門口,向所有民眾展示官方儲存如山的糧食。
讓百姓知道就算真鬧了饑荒官方也有糧食救災,不會讓他們餓肚子。
劉誌偉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終於算是提振了山東根據地百姓的信心,百姓也不再為了地裏的三瓜兩棗和臨村臨鄉的人拚命了,能好好的活著誰都不想去拚命。
相對於山東的穩定,大明北方其他省份可就亂成一鍋粥了,特別是受災最嚴重的甘肅、陝西、山西等省份,已經開始出現成規模的流民。
山東的農民還有水可搶,而這些省份的農民可能連水都沒得喝了。
本來這些年氣候就在轉幹,冬天沒有大量積雪豐富土地的“墒情”,春天也沒有足夠的春雨,一到夏天直接完蛋,一滴雨都沒了。
而且由於這些年氣候的逐漸幹旱,北方幾省都爆發過規模不一的蝗災了,今年沒有雨水蝗災的規模和流行範圍一下就爆了,控都控製不住。
有經驗的老農一看就知道今年的收成完蛋了,不出去討飯連命都保不住。
而且由於這個時空為了應對後金和澳宋的威脅,崇禎的橫征暴斂比曆史上更嚴重,現在一遇上旱災,這些雷全爆了,才大旱第一年,流民的規模比曆史上要大得多。
而這些省份的受災情況已經擺在了崇禎和劉誌偉案頭,但不同的是劉誌偉得到情報非常詳細真實。
而崇禎得到報告經過層層潤色已經嚴重失真了,雖然他知道甘陝幾省受了災,但是具體到了什麽程度他已經從報告中看不出來了,而且這些地方年年報災也讓他有些耐受了,所以對於災情失去原來的敏感度。
其實有些大臣已經知道下麵遭了大災,但是卻不敢給崇禎說實話,美其名曰:“為陛下分憂,陛下心裏裝的是九州萬方。”
而真實的原因就是他們怕死,所以能瞞一段時間算一段時間,崇禎的喜怒無常在他執政的近十年裏已經展露無遺了。
雖然隻是十年,但是他換的內閣首輔和殺的朝廷大員人數比他爺爺或者太爺爺一輩子都多,而且其中不乏忠臣良將。
一言不合就殺人抄家,換內閣,充分說明了什麽叫:“伴君如伴虎。”
讓你去當他的臣子你也不敢說真話當忠臣,而且說了真話崇禎也拿不出錢糧賑濟百姓,要是被盛怒的崇禎砍了也就砍了,不會起到一點為民請命的作用。
所以大臣們隻有陪崇禎演戲了,但是戰報會說謊戰線不會說謊,事實就是大明已經要完了,地方在離心離德,百姓在揭竿而起。
你問錦衣衛去哪裏了?怎麽會讓崇禎被糊弄。
就現在的情況崇禎皇權隻能維持在北京城這一隅之地了,政令不出京城,一個是朝廷威望經過多輪打擊早就不能讓地方官員敬畏了,很多人已經看出大明不行了。
二就是崇禎發不起工資了,崇禎窮的一塊錢掰成兩半花了,怎麽去維持錦衣衛這個人數多達十萬之數的特務機構工作。
大多數錦衣衛人員都出來混飯吃養家糊口的,世受皇恩的人都在京城裏服侍皇帝呢。
地方基層錦衣衛,不發工資誰給你幹活,就憑你皇帝的身份嗎?皇帝的權力來源於他掌握的財權、軍權等權力,而不是“皇帝”這個政治身份。
沒錢沒部隊的皇帝連個縣官都不如,隻能被人歐帝三拳,當然崇禎好一點,至少北京城裏的事他還說了算話。
這種事並不是明朝特色,每個政權倒台之前都這樣,和其他末代皇帝和統治者比起來,崇禎算是情況好的了。
雖然地方開始分離,被下麵的人欺瞞,但至少他還可以殺大臣換內閣呢。
有些領袖甚至在“形勢一片大好”的錯覺下涼涼了,比如蔣校長手握軍統中統還能被前線的“大捷”欺騙,以為優勢在我,二戰日本高層還會被大本營戰報欺騙,從而做出戰略誤判。
更別說崇禎一個封建朝代末年的封建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