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35年,9月。


    今年九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是澳宋的大選年,整個執委班子都要換屆了,所以空缺出來的位置非常多,所有想進步的人都在暗中奔走。


    而第六屆澳宋國家議會(穿越者大會)的正式開始將會揭曉下一個十年裏這個國家掌舵人,還有其他各級官吏的升、降、調。


    今年的換屆非常順利,沒有突然的重大議題,一切都是按照程序在走。


    首先還是執委會委員長作報告,這已經一項傳統了,老的委員長會代表整個執委班子在大會開始前要向所有議員匯報在任期內取得的成就,得到與會人員的肯定後,這一屆領導班子的執政會畫上圓滿的句號。


    文思德報告完後,整個議會裏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這無疑是議員們對於文思德為代表的執委班子在過去兩屆執政成果的肯定。


    揀重要的說,在文思德主政時期澳宋的本土人口達到了140萬之巨,而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創造財富的能力非常強。


    gdp也增長到了2億澳元,財政收入增加到了每年6000萬澳元(未統計非正式收入)。


    耕地保有量增加到了2800萬畝,其中擁有完整水利等基礎設施的高標準耕地1800萬畝,年產各類糧食340萬噸,牧場統計難度太大未統計。


    除了農業上的成就,工業上的成就也是非凡的,現在澳宋擁有各類工廠企業的數量超過了8000家,其中雇員超過100人的中大型企業超過900家。


    這些都是常規成就,而文思德的真正屬於他自己最大的成就是“鐵路”,文思德在任的八年裏投資修建了近3000公裏鐵路,基本把澳宋從北到南的縣級行政區連接了起來了,甚至有些地方修建了支線。


    文思德任期內能修這麽長的除了文思德本人重視鐵路以外,還要感謝大明、後金、德川幕府的“親情讚助”。


    還有就是修建鐵路的勞改犯們,澳宋國內現在保有勞改犯十多萬人,他們有的是土著,有的是戰俘,有的是罪犯,這些勞改犯很大一部分都參與過澳宋鐵路線的修建。


    可以說澳宋鐵路的能取得如此成就,這些勞改犯們功不可沒。


    其實澳宋現在主要的大宗貨物的運輸都是利用海運實現的,澳宋的城市基本都建立在靠近海岸,所以天然就可以大規模利用海運。


    而鐵路主要的任務是運送高價值,重量小或者保質期短的東西,在性價比上完全是比不上海運的。


    那麽文思德如此重視鐵路的原因是什麽?那就是控製力,鐵路可以顯著的增加對地方的控製力,減少地方的分裂傾向。


    所以修鐵路既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就跟修青藏鐵路還有蘭新線的目的是高度相似的。


    澳宋現在擴張太快容易出問題,而鐵路就是一個抵消快速擴張帶來負麵效果的良藥,畢竟“天高皇帝遠”在哪個國家都存在。


    扯遠了,繼續說換屆的事,這一屆的主要委員長候選人是馬逆和馬建國,他們被戲稱為“雙馬相爭”。


    他們兩個每次換屆都參與競選,但是每次都陪跑,但是這一屆不一樣,下一任委員長注定要在他們當中產生了。


    最後馬建國以小優勢戰勝了馬逆,成功當選澳宋第三任澳宋國家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一職。


    而馬逆隻能落寞收場,其實他這些年帶領計委為澳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穿越眾都對他的看法有了改觀,肯定他對於澳宋發展的功績。


    可惜他遇上了馬建國,其實就能力來說馬建國和馬逆有差距,雖然馬建國穿越前就是官員,但是穿越後在澳宋的表現隻能說一般,但已經比大多數人好了。


    而馬逆雖然穿越前隻是一個紙上談兵的鍵政人,但是表現出來的能力確實不錯,特別是組織生產的能力很強。


    但有一個缺點就是特別強勢,說一不二,容不得其他人的意見,這個缺點也讓他在選舉中吃了虧。


    不過馬建國既有前任委員長王有德的支持,又有現任委員長文思德的支持,兩波勢力一合流,馬逆能和馬建國拚成這樣都算是他有本事了。


    看著春風得意的馬建國,馬逆並沒有氣餒,這屆選不上就下下屆,下下屆選不上就下下下下屆。


    反正時間站他這一邊,他以他目前的身體狀況估計他自己活個百八十歲不成問題。


    那就熬著唄,大不了把那些能和自己競爭的人熬走,反正一個人就隻能幹十年,能和他競爭無非也就那麽幾個人。


    馬逆隻能用,好飯不怕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大器晚成等理由來安慰自己。


    換完屆以後澳宋的官場又恢複了平靜,不管是高官還是小吏,是沒升遷的還是升遷了的,都重新投入到發展澳宋的工作去了。


    書友們今天我看到了某個書友的“高見”頓時覺得“驚為天人”,我不知道該怎麽形容這個觀點了。


    就不上原文了,大致意思就是金銀對於工業化沒有幫助,隻是死東西沒用,沒錢的話印紙幣就行了。


    看到這個觀點我都頓時無語了,覺得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的還不夠好,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有問題。


    我記得金銀和貨幣的關係,貨幣與商品的關係,初中課本上就有吧?


    “金銀天然就是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現代紙幣的本質是國家信用”,應該是書上的原話吧?


    工業化一共兩端,一端是生產端,另一端是消費端,原料進來經過加工成為商品,然後再投放到市場上銷售換迴資金,通過賺取的利潤再投入到生產中,這就是工業化的擴大再生產。


    你說那個環節可以缺了貨幣的參與,沒有金銀作為貨幣參與市場交易,難道用以物易物還是計劃經濟?


    就算計劃經濟都要用錢來充當貨幣來輔助交易,澳宋作為一個既有計劃又有市場的國家能缺了金銀來交易?


    至於說印紙幣更是讓我無語了,你都知道他是紙幣了,它就是一張“紙”,本身沒有任何價值。


    澳宋真把紙幣印出來了人家為什麽要認?你拿著一張紙就想換人家的原料,人家隻會覺得你瘋了。


    紙幣想要被賦予貨幣的職能必須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掛鉤,它可以是黃金白銀,也可以是石油或者國家信譽等。


    澳宋現在有哪個東西可以和紙幣掛鉤用來保證紙幣價值的?


    是有足夠的黃金白銀還是國際公認的國家信譽?沒有足夠的黃金白銀你連紙幣都發不出來。


    不僅外國人不認,連國內的民眾都不認,澳宋國內多是大明移民,大明寶鈔了解一下,你發紙幣人家會自動代入寶鈔。


    還金銀不重要,到現在金銀都是管製不許大量出境的東西,我真的第一次看到這種言論,可能不是這位書友的問題,可能是我們國家教育的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