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我叫宋士知,是你們的學長,教授讓我帶你熟悉一下校園,我也是從大明來的,生活和學業上有什麽問題就可以跟我說。”
“能解決的我會幫你們,我解決不了的也可以幫你們聯係教授。”
“在下徐騄(徐驤),在這裏謝過宋兄。”兩兄弟異口同聲的迴複道,還向宋士知拱手致意。
“不用這麽客氣和拘束,這裏是澳宋不是大明,我雖然比你們來的早兩年,但是和你們仍然是平輩,在學院裏叫我學長就可以了,不用什麽兄啊,弟啊,在下什麽的。”
“對了,澳宋這邊不流行拱手禮那些繁文縟節,平輩之間都流行握手,向教授和上級長輩行直接問好就行了。”
然後宋士知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兩兄弟立馬心領神會的先後伸出右手和宋士知握手。
“這就是握手禮了,非常的簡潔,而且男女通用,至於問好則一般是姓+職務的形式,一般可以配合微微點頭躬身。”
“受教了。”兩兄弟繼續異口同聲的答道。
“你們跟我剛來的時候一模一樣,謹小慎微,說話文縐縐的,不過你們住久了就好了。”
“好了先不說這些了,先走吧,我帶你去宿舍。”
在向宿舍進發的途中,三人開始聊起了其他家常。
“我聽你們說話既有京中口音,又有些南方口音,你們兄弟倆是哪裏人?”
“我們籍在南直隸鬆江府,但家父中了進士後就一直留京做官,而我們兩個兄弟是京中出生,故有兩種口音。”徐騄迴答道。
“哦,原來如此,那麽方便告訴我令尊的名號嗎?”
“家父徐子先,官至內閣次輔,今年開春辭世了,臨終前囑我兄弟二人來澳宋學習,學成後濟世安民。”徐騄介紹完,兩兄弟臉上都浮現了一種叫自豪的東西。
“原來是玄扈(徐光啟的號)先生,家父一直向和玄扈先生交流一下學術,我也仰慕玄扈先生已久,《農政全書》我早就拜讀過幾遍了。”
“沒想到玄扈先生已經仙逝了,此生看來是無緣得見了,不過能見到你們兩兄弟也算是得見了玄扈先生的幾分風采。”
宋士知發覺自己因為見到徐光啟的後人有點過於興奮了,有些不妥又補了一聲“請節哀。”
“不用節哀,家父信奉天主,認為人死後會上天堂,是好事,讓我們都不用傷心,也不用給他守孝。”
“對了,還沒問學長的尊上是?”
“家父宋應星,字長庚。”
“《天工開物》我們兩兄弟也早有拜讀,家父也一直想和令尊交流心得,不過一直無緣得見。”
就這樣兩兄弟和宋士知商業互吹到了宿舍,然後宋士知又囑咐了兩兄弟一番其他的注意事項和兩兄弟分別了。
由於兩兄弟來的時間點有些尷尬,正值學期末隻能給他們安排入學,沒法給他們排課,兩兄弟隻能到處去旁聽,隻有等下學期開學後才會給他們排課。
經過在學院的幾天學習,徐騄和徐驤兩兄弟算是大開眼界,他們不僅見識到了新的知識,也結識了不少從大明來的“同學”和“校友”。
這些同學和校友基本都是有來頭的,不是官宦世家,就是書香門第,要不是就是家裏長輩著過書立過說。
反正都是有名有姓的,沒一個平民老百姓,而且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和兩兄弟一樣都是家裏的次子或者小兒子,沒一個嫡長子。
這下兩兄弟才知道自己父親叫他們來澳宋恐怕不僅是學技術那麽簡單。
曆史是非常反直覺的,網上都流行大明的士人把科學技術打為“奇技淫巧”。
其實不然,這群士大夫最聰明了,他們怎麽會不知道先進科學技術的好處,隻是出於統治階級的天性,他們害怕一切變革,害怕掌握先進生產力的老百姓推翻他們罷了。
所以對於先進的技術他們是既愛又恨,可以壟斷的先進技術就死死掌握在自己手裏絕不外傳。
以家族的形式壟斷這些知識用來製造和平民之間的信息差,就算是失傳也不對外透露,以此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對於不好壟斷的就消滅抵製,反正不讓普通人接觸。
於是就出現了吊詭的一幕,這些士大夫一邊貶低科學技術,一邊又在背地裏偷偷的學習傳承。
到了明末這種壟斷已經有些鬆動了,一方麵是資本主義萌芽導致小市民階級的崛起識字率上升,人身依附關係減弱。
同時王朝末年封建統治階級對於社會的掌控力下降,還有就是印刷技術的進步,造成了知識傳播成本的降低。
但這種情況在大清又達到了鼎盛,由於大清的統治階級是“異族”,所以他們除了防“民”還要防“漢”對於先進技術的壟斷達到了巔峰。
紫禁城裏麵的皇帝都學會了高等數學了,見識過外國的蒸汽機了,但是民間連海外還有其他國家和文明都不知道。
因為他們怕民眾掌握先進的生產力後造反,畢竟路易十六為什麽被砍頭,乾隆清楚的很,路易十六能被砍頭,乾隆也怕自己的頭或者兒子的頭被人砍下來。
所以在見識到澳宋的堅船利炮後,許多大家族紛紛偷偷的派家中的後人來澳宋學習交流,同時也有其他目的,就是兩頭下注。
大明現在什麽情況這些士大夫清楚的很,再加上明廷在山東節節失利,所以他們想給家族留後路了。
主家和大明綁定的太深就派一些邊緣人來澳宋,就算將來大廈將傾也能保得血脈不斷。
對於這些人打的算盤,穿越眾心裏清楚的很,但是送上來的高質量勞動力白用白不用,不管這些家族是真心還是假意,君子論跡不論心好吧。
當年大清倒的時候,那些大家族不也分頭下注嗎?一家人,大哥跟孫,二哥跟蔣,三哥跟紅,甚至有投日的。
所以你隻要來投靠我,願意聽我的話幫我的忙,我當然可以團結你,當然以後澳宋成功解放大明後也不會因為這些人就網開一麵。
在澳宋人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哪個人或者哪個家族的附屬品,個人幫澳宋立功不等於他的整個家族幫了澳宋。
但是隻要這些家族識相願意和平交出土地和財產,也可以稍微給他們就點浮財當香火錢。
注:
關於徐光啟後代的資料非常少,而且大多數是關於徐驥的,而且有些說法徐光啟隻有徐驥一個兒子,有些說法有徐騄和徐驤的,但也隻說了兩個名字其他事跡完全沒有。
所以徐騄和徐驤兩兄弟到底存不存在作者不確定,作者也不是曆史專業的沒法去考證,所以就當這兩兄弟是作者架空的人物吧。
還有曆史上宋應星沒有宋士知這個兒子,這個人完全是作者杜撰架空出來的,為劇情服務的。
“能解決的我會幫你們,我解決不了的也可以幫你們聯係教授。”
“在下徐騄(徐驤),在這裏謝過宋兄。”兩兄弟異口同聲的迴複道,還向宋士知拱手致意。
“不用這麽客氣和拘束,這裏是澳宋不是大明,我雖然比你們來的早兩年,但是和你們仍然是平輩,在學院裏叫我學長就可以了,不用什麽兄啊,弟啊,在下什麽的。”
“對了,澳宋這邊不流行拱手禮那些繁文縟節,平輩之間都流行握手,向教授和上級長輩行直接問好就行了。”
然後宋士知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兩兄弟立馬心領神會的先後伸出右手和宋士知握手。
“這就是握手禮了,非常的簡潔,而且男女通用,至於問好則一般是姓+職務的形式,一般可以配合微微點頭躬身。”
“受教了。”兩兄弟繼續異口同聲的答道。
“你們跟我剛來的時候一模一樣,謹小慎微,說話文縐縐的,不過你們住久了就好了。”
“好了先不說這些了,先走吧,我帶你去宿舍。”
在向宿舍進發的途中,三人開始聊起了其他家常。
“我聽你們說話既有京中口音,又有些南方口音,你們兄弟倆是哪裏人?”
“我們籍在南直隸鬆江府,但家父中了進士後就一直留京做官,而我們兩個兄弟是京中出生,故有兩種口音。”徐騄迴答道。
“哦,原來如此,那麽方便告訴我令尊的名號嗎?”
“家父徐子先,官至內閣次輔,今年開春辭世了,臨終前囑我兄弟二人來澳宋學習,學成後濟世安民。”徐騄介紹完,兩兄弟臉上都浮現了一種叫自豪的東西。
“原來是玄扈(徐光啟的號)先生,家父一直向和玄扈先生交流一下學術,我也仰慕玄扈先生已久,《農政全書》我早就拜讀過幾遍了。”
“沒想到玄扈先生已經仙逝了,此生看來是無緣得見了,不過能見到你們兩兄弟也算是得見了玄扈先生的幾分風采。”
宋士知發覺自己因為見到徐光啟的後人有點過於興奮了,有些不妥又補了一聲“請節哀。”
“不用節哀,家父信奉天主,認為人死後會上天堂,是好事,讓我們都不用傷心,也不用給他守孝。”
“對了,還沒問學長的尊上是?”
“家父宋應星,字長庚。”
“《天工開物》我們兩兄弟也早有拜讀,家父也一直想和令尊交流心得,不過一直無緣得見。”
就這樣兩兄弟和宋士知商業互吹到了宿舍,然後宋士知又囑咐了兩兄弟一番其他的注意事項和兩兄弟分別了。
由於兩兄弟來的時間點有些尷尬,正值學期末隻能給他們安排入學,沒法給他們排課,兩兄弟隻能到處去旁聽,隻有等下學期開學後才會給他們排課。
經過在學院的幾天學習,徐騄和徐驤兩兄弟算是大開眼界,他們不僅見識到了新的知識,也結識了不少從大明來的“同學”和“校友”。
這些同學和校友基本都是有來頭的,不是官宦世家,就是書香門第,要不是就是家裏長輩著過書立過說。
反正都是有名有姓的,沒一個平民老百姓,而且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和兩兄弟一樣都是家裏的次子或者小兒子,沒一個嫡長子。
這下兩兄弟才知道自己父親叫他們來澳宋恐怕不僅是學技術那麽簡單。
曆史是非常反直覺的,網上都流行大明的士人把科學技術打為“奇技淫巧”。
其實不然,這群士大夫最聰明了,他們怎麽會不知道先進科學技術的好處,隻是出於統治階級的天性,他們害怕一切變革,害怕掌握先進生產力的老百姓推翻他們罷了。
所以對於先進的技術他們是既愛又恨,可以壟斷的先進技術就死死掌握在自己手裏絕不外傳。
以家族的形式壟斷這些知識用來製造和平民之間的信息差,就算是失傳也不對外透露,以此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對於不好壟斷的就消滅抵製,反正不讓普通人接觸。
於是就出現了吊詭的一幕,這些士大夫一邊貶低科學技術,一邊又在背地裏偷偷的學習傳承。
到了明末這種壟斷已經有些鬆動了,一方麵是資本主義萌芽導致小市民階級的崛起識字率上升,人身依附關係減弱。
同時王朝末年封建統治階級對於社會的掌控力下降,還有就是印刷技術的進步,造成了知識傳播成本的降低。
但這種情況在大清又達到了鼎盛,由於大清的統治階級是“異族”,所以他們除了防“民”還要防“漢”對於先進技術的壟斷達到了巔峰。
紫禁城裏麵的皇帝都學會了高等數學了,見識過外國的蒸汽機了,但是民間連海外還有其他國家和文明都不知道。
因為他們怕民眾掌握先進的生產力後造反,畢竟路易十六為什麽被砍頭,乾隆清楚的很,路易十六能被砍頭,乾隆也怕自己的頭或者兒子的頭被人砍下來。
所以在見識到澳宋的堅船利炮後,許多大家族紛紛偷偷的派家中的後人來澳宋學習交流,同時也有其他目的,就是兩頭下注。
大明現在什麽情況這些士大夫清楚的很,再加上明廷在山東節節失利,所以他們想給家族留後路了。
主家和大明綁定的太深就派一些邊緣人來澳宋,就算將來大廈將傾也能保得血脈不斷。
對於這些人打的算盤,穿越眾心裏清楚的很,但是送上來的高質量勞動力白用白不用,不管這些家族是真心還是假意,君子論跡不論心好吧。
當年大清倒的時候,那些大家族不也分頭下注嗎?一家人,大哥跟孫,二哥跟蔣,三哥跟紅,甚至有投日的。
所以你隻要來投靠我,願意聽我的話幫我的忙,我當然可以團結你,當然以後澳宋成功解放大明後也不會因為這些人就網開一麵。
在澳宋人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哪個人或者哪個家族的附屬品,個人幫澳宋立功不等於他的整個家族幫了澳宋。
但是隻要這些家族識相願意和平交出土地和財產,也可以稍微給他們就點浮財當香火錢。
注:
關於徐光啟後代的資料非常少,而且大多數是關於徐驥的,而且有些說法徐光啟隻有徐驥一個兒子,有些說法有徐騄和徐驤的,但也隻說了兩個名字其他事跡完全沒有。
所以徐騄和徐驤兩兄弟到底存不存在作者不確定,作者也不是曆史專業的沒法去考證,所以就當這兩兄弟是作者架空的人物吧。
還有曆史上宋應星沒有宋士知這個兒子,這個人完全是作者杜撰架空出來的,為劇情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