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化龍帶著人朝著盛京出發了,而盛京留守的後金高層們已經吵成了一鍋粥。
遼河入海口離盛京直線距離才200公裏左右,澳宋的船隊進入遼河後就被發現了,現在盛京裏的後金高層都知道澳宋人打過來了。
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終於發生了,澳宋這麽一個強敵待在大連早就引起了後金高層的忌憚,他們都擔心澳宋人過來進攻盛京。
他們甚至建議過讓皇太極遷都,但是皇太極拒絕了,畢竟遷都乃是軍國大事,豈能隨便遷,而且關外這白山黑水之間適合當首都的地方就那麽幾個。
皇太極實在舍不的盛京良好的區位優勢,而且要因為澳宋潛在威脅就遷都,豈不是承認女真人害怕澳宋人嗎?
這對於後金以後的發展大大的不利,也容易打擊普通女真人的自信心和士氣。
畢竟大多數底層女真人連字都認不得幾個,你讓他們去理解什麽戰略大勢,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他們隻知道自己的酋長怕澳宋人然後帶著他們遷都了,然後他們也會在內心害怕澳宋人,以後上陣還怎麽去和澳宋人拚命?
所以種種因素之下皇太極隻有學習大明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選擇和澳宋人硬剛到底,絕不後退。
而且後來澳宋人和後金實現了暫時的休戰,所以遷都派逐漸偃旗息鼓了。
不過世界上最不缺不信邪的人,也最不缺因為不信邪被懲罰的人,皇太極不信邪,覺得澳宋人不會打到盛京來。
或者他覺得在澳宋人發動對盛京的進攻之前,他已經積攢了足夠的實力可以主動進攻澳宋人了。
不過俞化龍可是後世來的,怎麽可能放任後金繼續發展壯大,就算現在沒法打死後金,也要削弱它的實力。
大玉兒看著下麵吵作一團的女真貴族們非常頭疼,現在自己的丈夫出征在外,留自己和姑姑(哲哲)這些婦道人家在這裏,現在澳宋人打過來,她都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大玉兒看了旁邊的姑姑,這次會議隻能由她的姑姑開口,上次討論澳宋人的會議隻是因為身為皇太極福晉的哲哲生病了才輪到大玉兒主持。
“諸位都別吵了,現在應該商量禦敵之策了。”
隨著哲哲開口這些大臣族老們開始偃旗息鼓,停下了甩鍋的口水戰。
雖然哲哲(孝端文皇後)是個女人,但是作為皇太極的福晉(正妻),她也是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後金又沒有不準後宮幹政的說法,而且誰頂著住枕頭風啊。
“臣建議遷都,那澳宋人火器犀利,現在盛京周圍兵力羸弱,那澳宋人來勢洶洶,恐難取勝。”
“你這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現在盛京雖兵力羸弱,但也有五千我八旗子弟,而且還幾萬漢軍,何懼那澳宋人。”
那個提議想逃跑的族老話音未落多鐸立馬跳出來反駁。
現在形勢很清楚了,女真高層就兩種想法,一種是以一些族老王公貴族主,他們主張逃跑,不和澳宋人打。
而另一派則是以多鐸為代表的少壯派軍官,他們想和澳宋人打並且打贏澳宋人。
皇太極帶兵走之前就考慮到了澳宋人可能會來偷襲,所以他特意留了幾千八旗騎兵並由多鐸帶領守家。
現在兩方相持不下,隻看哲哲的態度了。
而哲哲望向了大玉兒,大玉兒作為皇太極的側福晉自然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她和哲哲是姑侄關係,是天然的盟友,所以哲哲在一些事上還是會詢問年少聰慧的大玉兒。
“這仗必須打,要是多鐸不願意配合,我們根本走不了,隻有順從多鐸的意願和澳宋人打上一場。”
哲哲聽完大玉兒的想法後也拿定了主意,她決定支持多鐸和澳宋人對決。
其他人看到哲哲問計於大玉兒也沒有反對,畢竟現在大玉兒還是皇太極最寵幸的女人(這個點海蘭珠還沒嫁給皇太極)。
俞化龍看著視線裏的盛京無比興奮,自己的光輝戰績又要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了。
作為一個熟讀明史的皇漢,穿越前他多次做夢夢到自己帶兵踏平盛京城,活捉賊酋的場景,現在夢裏的畫麵終於實現了。
“把城給我圍好一隻蒼蠅也別給放走,等後麵的大炮運上來後就給狠狠攻城。”俞化龍說完士兵們開始行動起來。
多鐸遠遠的帶人看見了澳宋軍隊開始圍城,而他卻沒有發起進攻,而是在確定澳宋人開始圍城後就帶著部隊離開了。
多鐸又不是傻子,怎麽會去和澳宋人的步兵硬碰硬,豪格送迴來的時候,他還去數過豪格身上的槍眼呢,密密麻麻的可是嚇了他一跳。
所以他這次不會和澳宋硬碰硬,而是帶著騎兵出城,隻留部分八旗兵和城中貴族的家丁,還有漢軍守城。
然後自己則帶領騎兵主力出城埋伏起來,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騷擾澳宋人的後勤。
澳宋人打仗極度依賴後勤這個缺點大明和後金都知道,隻要有軍事常識的人見過澳宋人的戰鬥方式後都知道澳宋人極度依賴後勤。
而且澳宋人渡海從遼河而來,沿岸一定會有澳宋人的基地,多鐸決定拿下這個基地斷了澳宋人的後路和後勤。
然後等待一段時間後,自己就可以帶著八旗兒郎和城裏的守軍裏應外合去收澳宋人的人頭了。
多鐸的想法非常正確,想要在兵力無法淹沒澳宋人時,這是最正確的打法,簡直無可挑剔,但是多鐸都想的到,俞化龍也想得到。
沿河的轉運中心早就建立了防騎兵衝擊的工事,留守的澳協軍也有火槍大炮,還有大量的治安軍,就憑皇太極留下來的那點騎兵根本打不下來。
要是皇太極留太多兵力在家裏,還打個屁的草穀,明軍隻是弱又不死光了,要大明發現皇太極沒帶夠人,你看皇太極會不會被人圍毆。
沒辦法女真精銳的八旗騎兵就這麽些,這裏多點,那裏就少點。
除了後勤基地多鐸拿不下,澳宋人的後勤線他也拿不下,俞化龍為了對付八旗騎兵騷擾後勤,特別打造了一些特殊的押運馬車。
這種馬車車廂為鐵甲,廂壁上開有射擊孔,可容納六個火槍手,馬車自重近一噸加上車上人員,保證女真人的騎兵衝不動。
這種重型馬車在遠東隻有澳宋人可以生產。
而且為了支持俞化龍進攻盛京,澳宋本土給俞化龍手下的二百正規軍換裝了28式後裝槍。
於是俞化龍把這些裝備後裝槍的士兵全派去守隻有80多公裏的運輸線,後裝槍+裝甲馬車保證能把來襲擾的女真騎兵“伺候”舒服。
所以雙方的對決除了將領個人的能力以外,比拚的還有雙方的綜合國力,這是工業社會對農業社會,是先進對落後。
遼河入海口離盛京直線距離才200公裏左右,澳宋的船隊進入遼河後就被發現了,現在盛京裏的後金高層都知道澳宋人打過來了。
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終於發生了,澳宋這麽一個強敵待在大連早就引起了後金高層的忌憚,他們都擔心澳宋人過來進攻盛京。
他們甚至建議過讓皇太極遷都,但是皇太極拒絕了,畢竟遷都乃是軍國大事,豈能隨便遷,而且關外這白山黑水之間適合當首都的地方就那麽幾個。
皇太極實在舍不的盛京良好的區位優勢,而且要因為澳宋潛在威脅就遷都,豈不是承認女真人害怕澳宋人嗎?
這對於後金以後的發展大大的不利,也容易打擊普通女真人的自信心和士氣。
畢竟大多數底層女真人連字都認不得幾個,你讓他們去理解什麽戰略大勢,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他們隻知道自己的酋長怕澳宋人然後帶著他們遷都了,然後他們也會在內心害怕澳宋人,以後上陣還怎麽去和澳宋人拚命?
所以種種因素之下皇太極隻有學習大明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選擇和澳宋人硬剛到底,絕不後退。
而且後來澳宋人和後金實現了暫時的休戰,所以遷都派逐漸偃旗息鼓了。
不過世界上最不缺不信邪的人,也最不缺因為不信邪被懲罰的人,皇太極不信邪,覺得澳宋人不會打到盛京來。
或者他覺得在澳宋人發動對盛京的進攻之前,他已經積攢了足夠的實力可以主動進攻澳宋人了。
不過俞化龍可是後世來的,怎麽可能放任後金繼續發展壯大,就算現在沒法打死後金,也要削弱它的實力。
大玉兒看著下麵吵作一團的女真貴族們非常頭疼,現在自己的丈夫出征在外,留自己和姑姑(哲哲)這些婦道人家在這裏,現在澳宋人打過來,她都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大玉兒看了旁邊的姑姑,這次會議隻能由她的姑姑開口,上次討論澳宋人的會議隻是因為身為皇太極福晉的哲哲生病了才輪到大玉兒主持。
“諸位都別吵了,現在應該商量禦敵之策了。”
隨著哲哲開口這些大臣族老們開始偃旗息鼓,停下了甩鍋的口水戰。
雖然哲哲(孝端文皇後)是個女人,但是作為皇太極的福晉(正妻),她也是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後金又沒有不準後宮幹政的說法,而且誰頂著住枕頭風啊。
“臣建議遷都,那澳宋人火器犀利,現在盛京周圍兵力羸弱,那澳宋人來勢洶洶,恐難取勝。”
“你這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現在盛京雖兵力羸弱,但也有五千我八旗子弟,而且還幾萬漢軍,何懼那澳宋人。”
那個提議想逃跑的族老話音未落多鐸立馬跳出來反駁。
現在形勢很清楚了,女真高層就兩種想法,一種是以一些族老王公貴族主,他們主張逃跑,不和澳宋人打。
而另一派則是以多鐸為代表的少壯派軍官,他們想和澳宋人打並且打贏澳宋人。
皇太極帶兵走之前就考慮到了澳宋人可能會來偷襲,所以他特意留了幾千八旗騎兵並由多鐸帶領守家。
現在兩方相持不下,隻看哲哲的態度了。
而哲哲望向了大玉兒,大玉兒作為皇太極的側福晉自然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她和哲哲是姑侄關係,是天然的盟友,所以哲哲在一些事上還是會詢問年少聰慧的大玉兒。
“這仗必須打,要是多鐸不願意配合,我們根本走不了,隻有順從多鐸的意願和澳宋人打上一場。”
哲哲聽完大玉兒的想法後也拿定了主意,她決定支持多鐸和澳宋人對決。
其他人看到哲哲問計於大玉兒也沒有反對,畢竟現在大玉兒還是皇太極最寵幸的女人(這個點海蘭珠還沒嫁給皇太極)。
俞化龍看著視線裏的盛京無比興奮,自己的光輝戰績又要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了。
作為一個熟讀明史的皇漢,穿越前他多次做夢夢到自己帶兵踏平盛京城,活捉賊酋的場景,現在夢裏的畫麵終於實現了。
“把城給我圍好一隻蒼蠅也別給放走,等後麵的大炮運上來後就給狠狠攻城。”俞化龍說完士兵們開始行動起來。
多鐸遠遠的帶人看見了澳宋軍隊開始圍城,而他卻沒有發起進攻,而是在確定澳宋人開始圍城後就帶著部隊離開了。
多鐸又不是傻子,怎麽會去和澳宋人的步兵硬碰硬,豪格送迴來的時候,他還去數過豪格身上的槍眼呢,密密麻麻的可是嚇了他一跳。
所以他這次不會和澳宋硬碰硬,而是帶著騎兵出城,隻留部分八旗兵和城中貴族的家丁,還有漢軍守城。
然後自己則帶領騎兵主力出城埋伏起來,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騷擾澳宋人的後勤。
澳宋人打仗極度依賴後勤這個缺點大明和後金都知道,隻要有軍事常識的人見過澳宋人的戰鬥方式後都知道澳宋人極度依賴後勤。
而且澳宋人渡海從遼河而來,沿岸一定會有澳宋人的基地,多鐸決定拿下這個基地斷了澳宋人的後路和後勤。
然後等待一段時間後,自己就可以帶著八旗兒郎和城裏的守軍裏應外合去收澳宋人的人頭了。
多鐸的想法非常正確,想要在兵力無法淹沒澳宋人時,這是最正確的打法,簡直無可挑剔,但是多鐸都想的到,俞化龍也想得到。
沿河的轉運中心早就建立了防騎兵衝擊的工事,留守的澳協軍也有火槍大炮,還有大量的治安軍,就憑皇太極留下來的那點騎兵根本打不下來。
要是皇太極留太多兵力在家裏,還打個屁的草穀,明軍隻是弱又不死光了,要大明發現皇太極沒帶夠人,你看皇太極會不會被人圍毆。
沒辦法女真精銳的八旗騎兵就這麽些,這裏多點,那裏就少點。
除了後勤基地多鐸拿不下,澳宋人的後勤線他也拿不下,俞化龍為了對付八旗騎兵騷擾後勤,特別打造了一些特殊的押運馬車。
這種馬車車廂為鐵甲,廂壁上開有射擊孔,可容納六個火槍手,馬車自重近一噸加上車上人員,保證女真人的騎兵衝不動。
這種重型馬車在遠東隻有澳宋人可以生產。
而且為了支持俞化龍進攻盛京,澳宋本土給俞化龍手下的二百正規軍換裝了28式後裝槍。
於是俞化龍把這些裝備後裝槍的士兵全派去守隻有80多公裏的運輸線,後裝槍+裝甲馬車保證能把來襲擾的女真騎兵“伺候”舒服。
所以雙方的對決除了將領個人的能力以外,比拚的還有雙方的綜合國力,這是工業社會對農業社會,是先進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