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29年,6月。
張老幺把最新一期的《澳宋日報》放進麵前的信箱,然後衝著信箱後麵的人家大喊:“你家的報紙到了。”
隨著澳宋居民收入的上升和識字率上升,訂報紙了解時事已經成了一種常見的事,不僅城裏的工人喜歡這樣做,農村的農民也喜歡訂報。
說完張老幺就登上自行車前往下一家送信,送信的路上不時還有村民和他打招唿,他也一一迴複。
騎在自行車上享受著迎麵吹來的風,張老幺非常愜意,靠著自行車他很快就送完以前需要一個上午才能送完的信件。
送完信的張老幺沒有先休息,而是先對他的自行車進行了一番檢查,發現沒問題以後又用棉布沾水把車上的泥印給擦拭幹淨。
對於郵局配發給他的自行車,張老幺格外愛護,這輛車能幫他更省時省力的送信。
從前兩年開始開拓鄉的橡膠樹陸續大量成熟,澳宋的橡膠產量快速上漲,到了今年已經有多餘的橡膠拿出來生產自行車了。
雖然自行車的載重有限,但對個人來說相對於馬車,自行車的優勢是更明顯。
自行車由人力驅動,不用去養大牲口,維護成本低,而且更為輕巧便捷,也能適應更多的地形,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優秀的交通工具。
不過目前澳宋的自行車產量低價格高,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隻有各種單位大量購買用來作為生產資料配發給員工。
到現在張老幺還覺得自行車是非常神奇的東西,甚至比城裏的火車還神奇,畢竟火車還要燒煤。
而自己的自行車不用燒煤也不用喂水,隻要騎車的人用一點小小的力氣就能載著比自己還重的東西快速行走。
每想到此,張老幺就理解了同樣是幹活,為什麽那些工程師和科學家比自己的待遇要好。
擦完車他覺得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從大明來到澳宋。
張老幺的身世並沒有什麽特殊,他和許多大明移民一樣來澳宋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
他來到澳宋以後由於認字認的快跑的快,被郵局招募,成了一個郵遞員,起初他還不想去郵局,他就想踏踏實實種地而已。
然後郵局的領導告訴他進了郵局就能有編製,他知道澳宋的編製就等於在大明吃皇糧在衙門當差,他樸素的認知告訴他能跟朝廷扯上關係那就好差事。
就這樣張老幺成了一名光榮的郵遞員,轉眼間已經在澳宋送了三年的信了。
三月要開全運會,郵局的領導看他跑的快,推薦他去縣裏參加選拔,結果張老幺被選入縣隊。
代表縣裏參加了第一屆澳宋全運會,而且在1000m長跑上拿下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為縣爭光的他迴到縣裏受到了嘉獎,不僅給他發了一筆獎金,還要升了他職,他所在的鄉郵局局長決定把他調到鄉裏當小組長。
但張老幺拒絕了,領導得知張老幺的選擇很吃驚,他不理解張老幺的選擇,有的郵差為了調到鄉裏上班甚至給他行過賄。
要知道到了鄉裏上班好處多多,雖然不管在鄉裏送信還是在村裏送信工資都是一樣的。
但是勞動強度可不一樣,鄉裏住戶集中路也好走,送信要輕鬆的多,更別說待在領導旁邊更容易升遷之類的隱性好處。
而村裏的住戶分散路也沒有那麽好走,勞動強度就高不少了。
要知道沒有自行車之前澳宋基層送信可全靠郵差的兩條腿,隻有鄉級和以上行政區之間集中移交信件才會有郵車,所以郵局招人才會招跑的快體力好的人當郵差。
不過當事人不願意,領導也沒有強迫,職還是給張老幺升了,班就繼續在村裏上吧。
至於為什麽張老幺會拒絕這種好機會,當然不是他傻,隻是舍不得罷了,他在這幾個村送了幾年信了,村民基本都認熟了。
而且郵差在村裏算是一個有地位的職業,每次他送信時村民都熱情的招唿他,看著村民因為他帶來信件時的笑臉,他就覺得心裏十分的舒暢。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情緒價值拉滿,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下午張老幺迴到了鄉裏,由於現在郵差給配自行車了,通勤時間大大減少,為了方便統一管理,所有郵差晚上都要迴鄉裏住宿。
迴到郵局張老幺先去還了車,準備去吃晚飯,去村裏送信的郵差為了圖方便中午一般吃點幹糧對付一下,晚上才迴食堂吃,郵局的食堂知道這一點所以晚飯會豐盛一些。
剛一進食堂張老幺就發現今天有些不一樣,先迴食堂吃飯的郵差們都喜氣洋洋的討論著什麽。
而且聞到空氣中的各種香味,張老幺知道今天加餐了,一到窗口果然加餐了,廚子(小食堂廚子兼職打飯)也笑眯眯的給他打了不少肉。
搞的張老幺有些摸不到頭腦,心裏疑惑道:“今天不年不節的,怎麽都這麽開心還給加餐。”
張老幺拿著飯菜剛一坐下,就有相熟的郵差過來給他解惑了。
“老幺,俞化龍總督在立本打了大勝仗光銀子就從立本人手裏拿了幾百萬兩。”
“什麽,幾百萬兩?”這種天文數字對於張老幺這種小小的郵差顯然是非常有衝擊力的,除了每年澳宋公布gdp以外他還沒有從其他地方見過幾百萬兩白銀的字眼。
“不僅如此,聽說立本人還給我們澳宋割了地,連天皇以後都隻能稱王了。”
“看來這俞化龍總督真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為我澳宋立下如此大功。”張老幺歎道,雖然他不知道天皇是個啥,但是沾了皇字一定是個大人物。
張老幺等郵差對於俞化龍並不陌生,畢竟作為遠東殖民地的總督,他是報紙上的常客,而且郵差們又基本識字,對於俞化龍的事跡並不陌生。
接下來張老幺邊吃飯邊向打聽更多俞化龍征立本的信息,他不像後世那些聽見國家大事後隻會說跟我月薪三千有什麽關係的人。
他對於這種大事十分的熱衷,因為俞化龍從立本人身上攫取的利益真的能提升他的生活質量,遠的不說,至少現在給他加餐不是嗎?
不過別的郵差也不知道更多細節,他們也是依靠郵局的便利才知道個大概,更多信息隻有看明天的報紙了。
簽完條約後俞化龍派人乘坐快船迴到總督府給新安方麵去電,新安方麵得知後立馬通知了執委會,執委會又一級一級向下傳達。
所以簽訂《京都條約》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了,但普通人想知道具體細節隻有看第二天的《澳宋日報》才能了解了。
張老幺把最新一期的《澳宋日報》放進麵前的信箱,然後衝著信箱後麵的人家大喊:“你家的報紙到了。”
隨著澳宋居民收入的上升和識字率上升,訂報紙了解時事已經成了一種常見的事,不僅城裏的工人喜歡這樣做,農村的農民也喜歡訂報。
說完張老幺就登上自行車前往下一家送信,送信的路上不時還有村民和他打招唿,他也一一迴複。
騎在自行車上享受著迎麵吹來的風,張老幺非常愜意,靠著自行車他很快就送完以前需要一個上午才能送完的信件。
送完信的張老幺沒有先休息,而是先對他的自行車進行了一番檢查,發現沒問題以後又用棉布沾水把車上的泥印給擦拭幹淨。
對於郵局配發給他的自行車,張老幺格外愛護,這輛車能幫他更省時省力的送信。
從前兩年開始開拓鄉的橡膠樹陸續大量成熟,澳宋的橡膠產量快速上漲,到了今年已經有多餘的橡膠拿出來生產自行車了。
雖然自行車的載重有限,但對個人來說相對於馬車,自行車的優勢是更明顯。
自行車由人力驅動,不用去養大牲口,維護成本低,而且更為輕巧便捷,也能適應更多的地形,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優秀的交通工具。
不過目前澳宋的自行車產量低價格高,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隻有各種單位大量購買用來作為生產資料配發給員工。
到現在張老幺還覺得自行車是非常神奇的東西,甚至比城裏的火車還神奇,畢竟火車還要燒煤。
而自己的自行車不用燒煤也不用喂水,隻要騎車的人用一點小小的力氣就能載著比自己還重的東西快速行走。
每想到此,張老幺就理解了同樣是幹活,為什麽那些工程師和科學家比自己的待遇要好。
擦完車他覺得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從大明來到澳宋。
張老幺的身世並沒有什麽特殊,他和許多大明移民一樣來澳宋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
他來到澳宋以後由於認字認的快跑的快,被郵局招募,成了一個郵遞員,起初他還不想去郵局,他就想踏踏實實種地而已。
然後郵局的領導告訴他進了郵局就能有編製,他知道澳宋的編製就等於在大明吃皇糧在衙門當差,他樸素的認知告訴他能跟朝廷扯上關係那就好差事。
就這樣張老幺成了一名光榮的郵遞員,轉眼間已經在澳宋送了三年的信了。
三月要開全運會,郵局的領導看他跑的快,推薦他去縣裏參加選拔,結果張老幺被選入縣隊。
代表縣裏參加了第一屆澳宋全運會,而且在1000m長跑上拿下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為縣爭光的他迴到縣裏受到了嘉獎,不僅給他發了一筆獎金,還要升了他職,他所在的鄉郵局局長決定把他調到鄉裏當小組長。
但張老幺拒絕了,領導得知張老幺的選擇很吃驚,他不理解張老幺的選擇,有的郵差為了調到鄉裏上班甚至給他行過賄。
要知道到了鄉裏上班好處多多,雖然不管在鄉裏送信還是在村裏送信工資都是一樣的。
但是勞動強度可不一樣,鄉裏住戶集中路也好走,送信要輕鬆的多,更別說待在領導旁邊更容易升遷之類的隱性好處。
而村裏的住戶分散路也沒有那麽好走,勞動強度就高不少了。
要知道沒有自行車之前澳宋基層送信可全靠郵差的兩條腿,隻有鄉級和以上行政區之間集中移交信件才會有郵車,所以郵局招人才會招跑的快體力好的人當郵差。
不過當事人不願意,領導也沒有強迫,職還是給張老幺升了,班就繼續在村裏上吧。
至於為什麽張老幺會拒絕這種好機會,當然不是他傻,隻是舍不得罷了,他在這幾個村送了幾年信了,村民基本都認熟了。
而且郵差在村裏算是一個有地位的職業,每次他送信時村民都熱情的招唿他,看著村民因為他帶來信件時的笑臉,他就覺得心裏十分的舒暢。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情緒價值拉滿,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下午張老幺迴到了鄉裏,由於現在郵差給配自行車了,通勤時間大大減少,為了方便統一管理,所有郵差晚上都要迴鄉裏住宿。
迴到郵局張老幺先去還了車,準備去吃晚飯,去村裏送信的郵差為了圖方便中午一般吃點幹糧對付一下,晚上才迴食堂吃,郵局的食堂知道這一點所以晚飯會豐盛一些。
剛一進食堂張老幺就發現今天有些不一樣,先迴食堂吃飯的郵差們都喜氣洋洋的討論著什麽。
而且聞到空氣中的各種香味,張老幺知道今天加餐了,一到窗口果然加餐了,廚子(小食堂廚子兼職打飯)也笑眯眯的給他打了不少肉。
搞的張老幺有些摸不到頭腦,心裏疑惑道:“今天不年不節的,怎麽都這麽開心還給加餐。”
張老幺拿著飯菜剛一坐下,就有相熟的郵差過來給他解惑了。
“老幺,俞化龍總督在立本打了大勝仗光銀子就從立本人手裏拿了幾百萬兩。”
“什麽,幾百萬兩?”這種天文數字對於張老幺這種小小的郵差顯然是非常有衝擊力的,除了每年澳宋公布gdp以外他還沒有從其他地方見過幾百萬兩白銀的字眼。
“不僅如此,聽說立本人還給我們澳宋割了地,連天皇以後都隻能稱王了。”
“看來這俞化龍總督真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為我澳宋立下如此大功。”張老幺歎道,雖然他不知道天皇是個啥,但是沾了皇字一定是個大人物。
張老幺等郵差對於俞化龍並不陌生,畢竟作為遠東殖民地的總督,他是報紙上的常客,而且郵差們又基本識字,對於俞化龍的事跡並不陌生。
接下來張老幺邊吃飯邊向打聽更多俞化龍征立本的信息,他不像後世那些聽見國家大事後隻會說跟我月薪三千有什麽關係的人。
他對於這種大事十分的熱衷,因為俞化龍從立本人身上攫取的利益真的能提升他的生活質量,遠的不說,至少現在給他加餐不是嗎?
不過別的郵差也不知道更多細節,他們也是依靠郵局的便利才知道個大概,更多信息隻有看明天的報紙了。
簽完條約後俞化龍派人乘坐快船迴到總督府給新安方麵去電,新安方麵得知後立馬通知了執委會,執委會又一級一級向下傳達。
所以簽訂《京都條約》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了,但普通人想知道具體細節隻有看第二天的《澳宋日報》才能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