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了幕府軍後俞化龍帶著人一路暢通無阻的來到了京都城下,按慣例先勸降一波,勸降不成再攻城,澳宋天兵乃“仁義之師”打仗都是先禮後兵的。


    不過京都作為立本的權力中心,城中之人多為武士公卿,就算德川秀忠新敗,他們也不會因為澳宋的幾句話就投降,特別是德川秀忠還等著他的勤王之師呢。


    俞化龍見對麵不願投降,那麽就攻城吧,說實話立本人的城池修的真不行,一股子小家子氣,對於澳宋人炮擊防禦效果是真的差,一炮下去必能打下來不少城磚。


    聽著城外隆隆的炮聲,京都城裏的“大人物們”的人心開始浮動,特別是作為天皇的後水尾更是不堪。


    之前後水尾聽說德川秀忠吃了敗仗高興的不行,現在澳宋真把炮打到城牆上了,他又開始怕的不行,生怕澳宋人打進來把他給哢嚓了。


    而德川秀忠則好的多,他不像後水尾躲在皇宮裏瑟瑟發抖,為了提振士氣他還去城牆附近轉了一圈。


    不過當他看到澳宋炮擊有多麽強力時,他堅守的信心開始動搖了,作為一個久經戰陣的老將,之前在野戰時敗的太快,以至於他都沒見識到澳宋人的真正實力。


    現在澳宋打固定靶直接來了個火力全開,德川秀忠才算見識到了什麽叫真正的“國崩”。


    他心底升起一股深深的無力感,幕府軍的人肉怎麽能和澳宋人強大的鐵炮和國崩對抗呢?


    俞化龍放下望遠鏡,炮擊的效果讓他很滿意,剛才有人向他提議用縱火彈往京都城裏打,相信木製建築居多的京都就算不能燒成一片火海也能嚴重打擊守軍士氣。


    但是俞化龍拒絕了這個“省時省力”的提議,這倒不是俞化龍遵守人道主義,怕殺傷平民,何況能住在京都大多都是貴族和他們家仆,哪來那麽多平民?


    主要是萬一縱火彈真引起大火把京都燒成了一片白地怎麽辦?俞化龍還想接手一個相對完整的京都呢,而且城裏的東西以後都是澳宋人的,隻是讓立本人暫時保管而已。


    就算這次不會統治立本,但是總有一天澳宋會把整個立本納入殖民統治,成立立本總督區。


    所以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俞化龍並沒有擴大範圍搞破壞,要全打廢了,以後的立本總督會罵娘的。


    眼看澳宋人的炮擊就要把城牆轟塌了,德川秀忠開始煩躁了起來,他已經看清了澳宋人的實力了,沒了城牆的庇護幕府軍隻能是澳宋人手下待宰的羔羊罷了。


    他決定再操作一把,帶著人突圍一波,隻要自己突圍出去了,和勤王大軍一合流就還有機會戰勝澳宋人。


    不過當他表達了突圍的想法後,他的幕府大軍卻沒有熱烈的響應他,之前在城外敗的太慘,幕府軍的士氣早就低到了穀底,守城尚可,讓他們去突圍直麵澳宋人就有人不願意了。


    看到自己手下的士兵和武士居然怯戰,氣的德川秀忠大罵:“你們還是不是男人,還有沒有血性,沒有一點武士的榮譽感…(剩下罵的髒的就不寫了)。”


    發了一通脾氣後,德川秀忠突圍的想法也就此作罷,他不可能自己帶著家臣和親兵往外衝吧?那樣就不是突圍了,是送死!


    迴到二條城的德川秀忠開始反思,他發現好像是被自己的迴旋鏢給打到了。


    之前他為了削弱地方的大名和武士,不僅從物理上減少武士的數量,還從精神上對武士道精神進行了閹割。


    大搞去武士道精神,壓製立本國內的尚武精神,大搞詩酒茶等文化建設,三天兩頭就組織公卿搞詩酒茶會,主打的就是一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上行下效立竿見影,立本國內的尚武精神被壓下去了,地方上的大名和武士也更聽話了,似乎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精神武器他是雙刃劍,不可能隻影響敵人不影響自己,以為自己是尤裏啊?此舉雖然讓地方大名和武士的戰鬥力下降了,但是也讓德川家手下的軍隊戰鬥力下降了。


    在和平時期這一套還行,軍隊戰鬥力下降就下降吧,還利於德川的家的統治,沒了武力也沒那麽多人造反和“下克上”。


    但是一遇上強敵就拉了胯了,澳宋人強勢入侵,德川秀忠打七傷拳把自己打廢了,連敢和他一起上陣拚命的人都找不到太多。


    要是放在“戰國”(立本戰國)時期,不得一堆人跳出來嘴裏喊著:“為家主盡忠。”然後去送死。


    想通這些,德川秀忠絕望的閉上了眼睛,然後讓家仆筆墨伺候,用漢字寫下了一封投降書。


    “給城外的澳宋將軍送去吧。”


    說完看著去送信的家仆,德川秀忠又自語了一句:“願天照大神保佑,希望那澳宋人不是暴虐之人。”


    德川秀忠作為統治者麵上信神,在內心裏一直對這些鬼神之說不太感冒,但是在此時他希望這世界上真有神佛能護佑德川家。


    俞化龍接到了德川秀忠的投降信後下令讓炮兵停止炮擊,步兵準備好接受戰俘,雖然德川秀忠寫的是繁體字,但俞化龍並沒有閱讀障礙。


    “這老鬼子的書法還挺好,毛筆字寫的有模有樣的。”說完俞化龍把德川秀忠的投降書保存好,以後可都是可以用來吹噓的戰利品。


    果然炮火一停,德川秀忠就帶著人出城投降了,一隊隊幕府軍從澳宋軍隊麵前走過,然後把他們的武器扔到澳宋人麵前。


    德川秀忠也在十幾個家臣的陪同下走到俞化龍麵前,他們已經被搜過一次身了,身上絕對沒有熱武器。


    在澳宋大軍的注視下,德川秀忠彎下了他的腰然後把自己的佩刀向俞化龍雙手奉上。


    等幕府軍投降完了以後,俞化龍吩咐手下士兵進城,而他則先和德川秀忠留在城外,越接近勝利越要謹慎,等部隊進城徹底確認安全後,俞化龍才會進城。


    等先頭部隊迴報以後,俞化龍才進城,德川秀忠很識時務的為俞化龍牽起了馬,不過俞化龍騎著歐陸的高頭大馬,而德川秀忠則頗為矮小,他牽起馬來頗為滑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