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幾天的航行遠東殖民地的艦隊已經到了立本外海了,俞化龍正在決定從哪裏登陸。
從哪裏登陸的問題其實在開戰前就應該確定了,但是由於德川幕府在實際上的閉關鎖國導致遠東殖民地總督府對於德川幕府的情報知之甚少。
隻能了解一些大路情報和穿越眾從後世帶來的情報,這些情報支持俞化龍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但是不能完全支持俞化龍進行一切戰術行動,所以登陸地點是艦隊到了外海才真正從前期偵察給出的備選地點裏挑出了兩個登陸地點。
由於古今行政區劃的原因,現在立本的京都還是完全的內陸地區,不像後世立本的京都府是沿海地區,想要打上京都首先要找一個離京都近又適合登陸的地方。
目前有兩個地方供俞化龍選擇,一個是丹後地區(後世劃歸京都和兵庫),一個是越前地區(後世福井)。
兩地各有好處,丹後離京都的距離更近,澳宋軍隊登陸以後可以直插京都,一路上的行軍距離和補給距離都要近許多。
這對於極其依賴後勤的澳宋軍隊來說可以說是一大優勢,除了距離以外,越前地區登陸受到的阻礙要少的多。
澳宋人在越前地區離京都最近的登陸地點遠離越前地區的繁華地帶,也沒有大型港口從這裏登陸幾乎不用擔心陸上的守軍。
當然丹後也有其優點,丹後離京都最近的登陸地點擁有大型的港口,一個成熟的港口可以大大提升澳宋人登陸和補給的轉運效率。
所以俞化龍十分的糾結,他個人是傾向於選擇丹後的,都上了立本本土了,多個幾十公裏的路程也不是什麽難以接受的事,而且丹後有現成的大型港口,省得後麵還有修臨時港口。
但他擔心的是他帶的人不夠,控製一個大型港口城市,沒有一兩千人下不來,他這次一共就帶了八千人。
本來俞化龍隻帶了六千人的,但後麵又怕不穩,就又從之前的大連之戰的戰俘裏,找了一些擁有軍事素養的戰俘進行短期訓練,然後編入澳協軍。
最後俞化龍還是決定選擇丹後,至於怎麽維持丹後港口的秩序,把港口緊緊抓在手裏。
俞化龍已經想到了辦法,遠東殖民地打下大片土地除了依靠了正規軍,澳協軍也有其功勞。
那為什麽不在立本招募仆從軍呢?讓立本人對付立本人,這個時代又沒有民族主義,隻要澳宋人一上岸展現出了強大的武力。
而且這個時代立本人口已經過剩了,大量人連飯都吃不上,給足糧餉,不怕沒有人給澳宋人當差。
而且又不依靠這些仆從軍打仗,就讓他們維護治安,去對付敢於反抗澳宋人的反澳份子就夠了,這樣省下來的兵力就可以投入戰場了。
確定好登陸地點,俞化龍下令:“目標丹後港。”
當丹後港的立本人看到海麵上一支巨大的艦隊向自己駛來時,許多立本人第一時間呆愣在了原地。
他們一直和海洋打交道,在港口駐守多年從沒見過這樣大規模的船隊,偶有“巨大的”外國商船那也是一兩艘的規模。
就在立本人發呆時,看見是陌生的日月星辰旗,港口的立本官員派了小船出去交涉,分辨一下敵友。
結果澳宋艦隊並沒有停留,而是繼續快速向港口裏闖,港口的立本指揮官一看,來者不善是敵非友。
立馬下令讓港口的“國崩”準備,等這支陌生的艦隊進入射程就開炮,結果港口上的炮還沒開火,澳宋艦隊上的火炮就開始對著港口開了炮。
還在港口上看熱鬧的立本人立馬抱頭鼠竄,澳宋艦隊的炮火覆蓋了整個港口,整個港口被澳宋人的炮彈轟的七零八落。
港口附近的立本炮台也被摧毀大半,剩下沒被摧毀的炮台也不會開炮了,炮手全跑光了。
俞化龍就隻用了幾輪炮擊就輕鬆拿下了港口,立本人那些可笑的炮台簡直弱的可以。
全是些老掉牙的青銅炮,口徑也小的可憐,還露天堆放連個掩體都沒有,就算澳宋人的艦隊不用炮轟就站著讓立本人的炮台打,它也打不動。
其他時候岸防炮台都是海軍的克星,一般來說岸防炮台火炮口徑極大,可以幾乎無限疊護甲,再加上可以提前測繪炮表靜打動。
所以岸防炮擁有極高的火力、防禦力、精準度,是艦船不可碰瓷的存在,就算是當年大清用著落後了幾代的岸防炮也讓英國人的艦隊吃足了苦頭。
但是此時立本的岸防簡直稀爛比大清都不如,對於澳宋人來說這種岸防水平約等於沒有。
後麵的登陸也十分的順利,沒有任何阻礙,港口的守軍看見對麵船堅炮利直接就溜溜球了,澳宋先頭部隊直接就把旗插上了港口。
俞化龍站在港口看著四周的滿目瘡痍,心裏十分舒暢,以前他隻敢在夢裏想象登陸立本的場景,現在這個場景終於實現了,即使它還不是後世立本的,但是俞化龍也算如願了。
“迅速占領整個丹後港,維持好秩序,今天的晚飯我要城裏吃。”
下完命令後俞化龍開始等待士兵完全控製這個港口及其附屬城市,他計劃先讓大軍在這個港口城市休整幾天,同時也把這裏經營成補給中心。
等士兵都休整好了就帶領大軍直插京都,把德川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德川秀忠和立本的後水尾天皇都給抓起來。
地圖。
從哪裏登陸的問題其實在開戰前就應該確定了,但是由於德川幕府在實際上的閉關鎖國導致遠東殖民地總督府對於德川幕府的情報知之甚少。
隻能了解一些大路情報和穿越眾從後世帶來的情報,這些情報支持俞化龍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但是不能完全支持俞化龍進行一切戰術行動,所以登陸地點是艦隊到了外海才真正從前期偵察給出的備選地點裏挑出了兩個登陸地點。
由於古今行政區劃的原因,現在立本的京都還是完全的內陸地區,不像後世立本的京都府是沿海地區,想要打上京都首先要找一個離京都近又適合登陸的地方。
目前有兩個地方供俞化龍選擇,一個是丹後地區(後世劃歸京都和兵庫),一個是越前地區(後世福井)。
兩地各有好處,丹後離京都的距離更近,澳宋軍隊登陸以後可以直插京都,一路上的行軍距離和補給距離都要近許多。
這對於極其依賴後勤的澳宋軍隊來說可以說是一大優勢,除了距離以外,越前地區登陸受到的阻礙要少的多。
澳宋人在越前地區離京都最近的登陸地點遠離越前地區的繁華地帶,也沒有大型港口從這裏登陸幾乎不用擔心陸上的守軍。
當然丹後也有其優點,丹後離京都最近的登陸地點擁有大型的港口,一個成熟的港口可以大大提升澳宋人登陸和補給的轉運效率。
所以俞化龍十分的糾結,他個人是傾向於選擇丹後的,都上了立本本土了,多個幾十公裏的路程也不是什麽難以接受的事,而且丹後有現成的大型港口,省得後麵還有修臨時港口。
但他擔心的是他帶的人不夠,控製一個大型港口城市,沒有一兩千人下不來,他這次一共就帶了八千人。
本來俞化龍隻帶了六千人的,但後麵又怕不穩,就又從之前的大連之戰的戰俘裏,找了一些擁有軍事素養的戰俘進行短期訓練,然後編入澳協軍。
最後俞化龍還是決定選擇丹後,至於怎麽維持丹後港口的秩序,把港口緊緊抓在手裏。
俞化龍已經想到了辦法,遠東殖民地打下大片土地除了依靠了正規軍,澳協軍也有其功勞。
那為什麽不在立本招募仆從軍呢?讓立本人對付立本人,這個時代又沒有民族主義,隻要澳宋人一上岸展現出了強大的武力。
而且這個時代立本人口已經過剩了,大量人連飯都吃不上,給足糧餉,不怕沒有人給澳宋人當差。
而且又不依靠這些仆從軍打仗,就讓他們維護治安,去對付敢於反抗澳宋人的反澳份子就夠了,這樣省下來的兵力就可以投入戰場了。
確定好登陸地點,俞化龍下令:“目標丹後港。”
當丹後港的立本人看到海麵上一支巨大的艦隊向自己駛來時,許多立本人第一時間呆愣在了原地。
他們一直和海洋打交道,在港口駐守多年從沒見過這樣大規模的船隊,偶有“巨大的”外國商船那也是一兩艘的規模。
就在立本人發呆時,看見是陌生的日月星辰旗,港口的立本官員派了小船出去交涉,分辨一下敵友。
結果澳宋艦隊並沒有停留,而是繼續快速向港口裏闖,港口的立本指揮官一看,來者不善是敵非友。
立馬下令讓港口的“國崩”準備,等這支陌生的艦隊進入射程就開炮,結果港口上的炮還沒開火,澳宋艦隊上的火炮就開始對著港口開了炮。
還在港口上看熱鬧的立本人立馬抱頭鼠竄,澳宋艦隊的炮火覆蓋了整個港口,整個港口被澳宋人的炮彈轟的七零八落。
港口附近的立本炮台也被摧毀大半,剩下沒被摧毀的炮台也不會開炮了,炮手全跑光了。
俞化龍就隻用了幾輪炮擊就輕鬆拿下了港口,立本人那些可笑的炮台簡直弱的可以。
全是些老掉牙的青銅炮,口徑也小的可憐,還露天堆放連個掩體都沒有,就算澳宋人的艦隊不用炮轟就站著讓立本人的炮台打,它也打不動。
其他時候岸防炮台都是海軍的克星,一般來說岸防炮台火炮口徑極大,可以幾乎無限疊護甲,再加上可以提前測繪炮表靜打動。
所以岸防炮擁有極高的火力、防禦力、精準度,是艦船不可碰瓷的存在,就算是當年大清用著落後了幾代的岸防炮也讓英國人的艦隊吃足了苦頭。
但是此時立本的岸防簡直稀爛比大清都不如,對於澳宋人來說這種岸防水平約等於沒有。
後麵的登陸也十分的順利,沒有任何阻礙,港口的守軍看見對麵船堅炮利直接就溜溜球了,澳宋先頭部隊直接就把旗插上了港口。
俞化龍站在港口看著四周的滿目瘡痍,心裏十分舒暢,以前他隻敢在夢裏想象登陸立本的場景,現在這個場景終於實現了,即使它還不是後世立本的,但是俞化龍也算如願了。
“迅速占領整個丹後港,維持好秩序,今天的晚飯我要城裏吃。”
下完命令後俞化龍開始等待士兵完全控製這個港口及其附屬城市,他計劃先讓大軍在這個港口城市休整幾天,同時也把這裏經營成補給中心。
等士兵都休整好了就帶領大軍直插京都,把德川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德川秀忠和立本的後水尾天皇都給抓起來。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