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29年,2月。


    “首輔,陛下要裁撤驛站可如何是好。”


    “票擬批紅吧,我們內閣官員皆為陛下之臣子,既有皇命,自然遵從。”


    “可是裁撤驛站事關軍國大事…。”


    “不用再說了,陛下不會改主意了,現在朝廷虧空如此之大,不裁撤驛站哪去弄錢,我又何嚐不知裁撤驛站是飲鴆止渴。”


    說完周延儒掩麵歎息不複再言。


    身為次輔的溫體仁也不再堅持,當官能到他們這個地位的都是聰明人,誰不知道裁撤驛站是個昏招(包括崇禎)。


    周延儒和溫體仁這哥倆由於澳宋人的蝴蝶效應提前進了內閣還分別當上的首輔和次輔,曆史上他們登台表演都是崇禎二年三年的事了。


    他們倆以為進入內閣是登閣拜相,升官發財,結果是接手了一個爛攤子,一個無法填補的財政黑洞。


    縱使他們有一個想幫助崇禎中興大明的想法,但在現實的重壓下隻能不做不錯。


    他們隻得順著陛下的想法,以後出了事也是崇禎獨斷專行,不關他們這些大臣的事。


    現在大明的財政已經在崩潰的邊緣,大明又不像板牙可以向銀行和商人借錢,到時候實在還不上直接破產賴賬就是。


    大明財政是能收多少稅才能用多少錢,超出的部分全是虧空,沒法借貸來補虧空,隻有開源節流。


    開源崇禎已經做了,去年也就是崇禎元年,崇禎不僅沒有像往常新皇登基減免錢糧,反而加征賦稅。


    在以前的遼餉的基礎上加征了“澳餉”,這筆錢專門用於征討盤踞在山東的澳宋人。


    不過這些稅款征收的並不順利,大明的稅收係統已經爛透了,征稅永遠隻會去征窮人的稅,而忽略富的流油的富人。


    在大明商人和士紳偷稅漏稅已經成了常態,最後崇禎加的這些稅款全攤派去了小老百姓身上。


    本來小民們就因為土地兼並和自然災害就和大明的的財政一樣入不敷出了,現在加稅就會讓更多能交的起稅的自耕農破產。


    然後他們就會變成佃農,租種士紳的土地,土地在士紳名下官府又不敢去征收賦稅,就造成越加稅越收不上稅的怪現象。


    現在大明的財政已經成了一個死循環,財政越是虧空,就越加稅,越加稅,稅收越少,然後如此反複。


    不合理的稅收製度終有一天會摧毀大明的稅收基礎,然後財政崩潰的大明朝廷就會無法運轉,最終土崩瓦解,改朝換代。


    不依靠暴力來從上而下的打破原有的治理體係,不用暴力淨化政治生態整頓吏治,就算再厲害的經濟學家來了都救不了大明的財政。


    當澳餉收上來以後崇禎發現遠遠不夠,內閣給他算過,要是想清剿澳宋賊人,至少要真10萬大軍(輔兵加戰兵)。


    大明不缺人,但是缺錢,這些大軍的糧餉兵甲至少200萬兩白銀,還不算後期剿賊的消耗。


    聽到這個數字崇禎人都麻了,澳餉一共才收上來一百萬兩,他哪去湊這差的一百萬兩。


    現在朝廷還欠著百官幾個月的欠奉沒發,九邊的軍費也不能動,雖然九邊報告去年韃子沒有入寇,但是崇禎也不敢挪用九邊的軍費。


    開源不行,那就隻有節流了,結果新年一過,崇禎二年的第一場大朝會就有“大忠臣”跳出來為崇禎分憂。


    劉懋和毛羽建兩人一同向崇禎建議——裁撤驛站,他們向崇禎說:“驛站多有浪費,大量官員公車私用,每年光驛站就能浪費幾十萬兩白銀。”


    正缺錢缺的頭疼的崇禎自然欣然接受了兩人的建議,崇禎作為皇帝是知道驛站的重要性的。


    但沒辦法,澳宋賊人必須要剿,澳宋人已經切實的威脅到了大明的統治,山東對於的大明的重要性他個皇帝比誰都清楚。


    第一思想文化上的重要性,山東作為孔孟之鄉,對於大明這個信奉儒家,以儒治國的朝廷來說,山東相當於西方的耶路撒冷。


    要是山東全丟了,把孔子老家送給了澳宋人,這對於大明朝廷威信上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會嚴重影響大明的正統性也就是執政合法性。


    第二財政經濟上的打擊,山東作為北方的產糧大區,再加上魚鹽之利,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到明代也不例外。


    雖然明代經濟重心早就完成了南移,南方省份才是大明財政的依靠,但是山東仍然是財稅大省,特別是在財政嚴重虧空的明末。


    澳宋人這麽一鬧除了登州府脫離了大明的管轄以外,山東剩下的府縣隻能在蜂起的各路亂賊下自保,不僅不能上稅,不向朝廷要錢都算是士紳們忠君體國了。


    第三軍事政治上的打擊,山東離順天府太近了,若放任澳宋人在此經營,以後澳宋人胃口變大來個北伐怎麽辦?


    到時候跟關外的後金對大明朝廷呈兩麵包夾之勢,崇禎連跑都沒地方跑,直接被甕中捉鱉。


    所以在崇禎眼裏澳宋人才是大明真正的心腹大患,韃子尚且有九邊的天險和長城限製,這澳宋賊人可有大型海船來去自如。


    不得以崇禎隻能舍車保帥,先救命再治傷,先把澳宋賊人這個致命傷給治好,其他的事以後再說。


    崇禎的聖旨一出,各地官府開始忠實執行皇帝陛下的命令,各地的驛站裁撤的很順利,為崇禎節省下了幾十萬兩白銀。


    崇禎拿著這些白銀,再自己從內帑調撥幾十萬兩補足一百萬兩,加上之前收的一百萬兩澳餉。


    兩百萬兩征伐澳宋人的錢就夠了,至於後續的費用到時候再想辦法,先把軍隊給招募和訓練起來,不然拖太久等澳宋人成了氣候就沒辦法了。


    不過崇禎沒想到為了這麽點銀子,他放出了大明的掘墓人。


    不同於京城因為湊足軍費而沾沾自喜的崇禎,正在銀川當驛卒的李鴻基(李自成)則無比的悲傷。


    他被官府裁員了,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任何補償,就因為那皇帝的一道旨意,自己就被掃地出門了,他有些不甘,但又無可奈何。


    他本是陝西米脂人,不過是為了幾錢銀子才背井離鄉來到這銀川當驛卒,結果這麽多年錢沒賺到多少,人還被官府給開除了。


    而且官府連遣散費用都沒給,隻讓他們自謀生路,身上還有一點錢財的李鴻基決定迴老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