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票員,給我來張到農豐鄉的坐票。”說完李侱遞過去四角錢,然後售票員遞給他一張從新安區站到農豐鄉站的火車票。
現在澳宋火車出行坐票價格是成年人兩分錢一公裏,未成年人半價,站票是一分錢一公裏,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還是挺貴的,現在坐火車出行的人大多都是商人和公務員,所以目前來說澳宋火車主要還是貨運作用。
不過等以後澳宋鐵路的運營成本降低,居民收入繼續上漲後,相信乘坐火車出行也能成為普通人的首選。
不過穿越眾坐車是免費的,鐵路局給每個穿越眾都發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可以不限次數不限時間不限車廂的乘坐澳宋境內所有鐵路交通,算是給穿越眾的一點小小的特權。
但是李侱就用過一次這張三不限的通行證以後就不用了,不是他厭棄特權,隻是他受不了當他拿出通行證後那些鐵路工作人員對他進行特殊對待,這讓他十分不自在,反正他又不缺這點錢,幹脆花錢買票算了。
他不喜歡當官,也不喜歡正治,他的夢想一直很純粹,隻想當一個好醫生罷了。
到時間後李侱拿著票檢票登車,開始去往農豐鄉。
李侱此君穿越前在某個著名中醫藥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他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但是天不遂人願,他的理科成績遠低於文科成績,為了能考上一個好大學他隻有選擇成為一名文科生,這輩子都與西醫無緣了,隻能考中醫。
後來他填誌願填了某知名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卻被調劑去了非醫學專業,本來入學後他準備奮發圖強轉專業,結果被告知非醫學專業不能轉到醫學專業,但他並沒有放棄醫生夢,他除了努力學習自己的本專業課程以外還自學了中醫,準備畢業後走“中醫師承”這條路成為一名醫生。
後來支援計劃他們學校也有名額,除了醫學專業他們社工也名額,麵對國家的需要他決定先支援國家建設再完成自己的醫生夢。
穿越後他真的如願以償的成為了一名醫生,主要是澳宋醫學人才急缺,雖然李侱是非醫學專業但由於他的醫術真的有用,最後他還是進了衛生部同時也成了一名澳宋執業醫師。
這次他下鄉去是為了給村民們義診,自從鐵路開通後,李侱就利用自己節假日的時間,坐著火車去沿線的鄉村去義診,實現自己救死扶傷的理想,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做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李侱看著車窗外的景色怎麽也看不厭,自從鐵路開通以來他都下鄉義診快10次了,每次都是坐的火車,但每次他都能發現窗外的景色有變化,說明澳宋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日新月異。
這次旅行差不多半個多小時就到了,新安區到農豐鄉也就20多公裏,要是放在以前走路要接近半天個白天,馬車也要兩個小時,而鐵路開通後這個時間被縮短到了半個多小時。
待車停穩後,李侱挎好他的小醫療箱下車,他先抬手看了一下手腕上的腕表。
“這趟車比上次來的時候還快了幾分鍾。”
澳宋已經可以製造小型的鍾表——懷表和腕表之類的,這得益於歐陸大量受到宗教迫害的鍾表匠移民澳宋,特別是瑞士這個後世的名表之國的不少鍾表匠因為新教加爾文宗的迫害而出逃,其中就有些跑到了澳宋躲避宗教迫害。
這些人帶來了製表手藝,而澳宋人有精度更高的製表設備和先進的製表理念,雙方一拍即合,笨重的座鍾變成了小型化的手表,當然由於加工精度影響,這些手表還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誤差。
隔三差五就得調一次,而且手表是妥妥的奢侈品,貴的一匹,一般人可買不起。
澳宋作為一個快節奏的工業化社會對於時間準確的要求是很高的,那些買不起表的工人隻能看工廠裏的鍾和街區的鍾樓報時分辨時間。
由於來過一次農豐鄉,李侱輕車熟路直接去鄉裏打了一輛出租馬車去這次要去的行政村義診,因為鐵路的經過農豐鄉顯得越發的繁華了。
到村裏,李侱先去了村辦公室通知了村長自己來義診的事,讓村長幫忙去通知村子裏有病的村民來看病。
看完李侱的證件後,村長立馬去通知村民來看病,得知有醫生不收錢白看病,村裏有病的村民全來了。
李侱診斷完隻下診斷和開藥方,他不負責發藥,藥的話還得去鄉裏的衛生所開,他的那個小藥箱裏隻有輔助診斷的醫療器械。
一通義診下來,基本沒遇上什麽大病,都是些頭疼腦熱的小病,甚至有些人的身體不適不是疾病造成的,純純是生活習慣不好而已,糾正一下生活習慣就好了。
澳宋的移民基本都正值壯年又身體健康,澳宋又搞經常在鄉村搞衛生運動,所以這些農民基本不會有什麽大毛病,老弱病殘可經不住萬裏海運來到澳宋,隻能說這是自然的選擇。
中午在村辦公室吃了飯,下午再義診一會兒,等村裏的病號都被李侱診斷完後,他沒有接受村長的留飯,要快點去火車站,不要趕不上火車了。
就這樣李侱在村民的一聲聲“神醫”中結束了自己今天的義診之旅,他自掏腰包辛苦的下鄉來不為錢不為名,就是為了這點情緒價值,而且他還真當起這神醫的稱號。
雖然李侱的中醫是自學的,但是他的醫學理論學的還是很紮實的,叫他開刀做手術可能不行,但基本的中西醫水平比鄉衛生所裏的那些醫生和在鄉村裏行醫隻懂得一些醫學常識的赤腳醫生要強的多了好吧。
現在澳宋火車出行坐票價格是成年人兩分錢一公裏,未成年人半價,站票是一分錢一公裏,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還是挺貴的,現在坐火車出行的人大多都是商人和公務員,所以目前來說澳宋火車主要還是貨運作用。
不過等以後澳宋鐵路的運營成本降低,居民收入繼續上漲後,相信乘坐火車出行也能成為普通人的首選。
不過穿越眾坐車是免費的,鐵路局給每個穿越眾都發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可以不限次數不限時間不限車廂的乘坐澳宋境內所有鐵路交通,算是給穿越眾的一點小小的特權。
但是李侱就用過一次這張三不限的通行證以後就不用了,不是他厭棄特權,隻是他受不了當他拿出通行證後那些鐵路工作人員對他進行特殊對待,這讓他十分不自在,反正他又不缺這點錢,幹脆花錢買票算了。
他不喜歡當官,也不喜歡正治,他的夢想一直很純粹,隻想當一個好醫生罷了。
到時間後李侱拿著票檢票登車,開始去往農豐鄉。
李侱此君穿越前在某個著名中醫藥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他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但是天不遂人願,他的理科成績遠低於文科成績,為了能考上一個好大學他隻有選擇成為一名文科生,這輩子都與西醫無緣了,隻能考中醫。
後來他填誌願填了某知名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卻被調劑去了非醫學專業,本來入學後他準備奮發圖強轉專業,結果被告知非醫學專業不能轉到醫學專業,但他並沒有放棄醫生夢,他除了努力學習自己的本專業課程以外還自學了中醫,準備畢業後走“中醫師承”這條路成為一名醫生。
後來支援計劃他們學校也有名額,除了醫學專業他們社工也名額,麵對國家的需要他決定先支援國家建設再完成自己的醫生夢。
穿越後他真的如願以償的成為了一名醫生,主要是澳宋醫學人才急缺,雖然李侱是非醫學專業但由於他的醫術真的有用,最後他還是進了衛生部同時也成了一名澳宋執業醫師。
這次他下鄉去是為了給村民們義診,自從鐵路開通後,李侱就利用自己節假日的時間,坐著火車去沿線的鄉村去義診,實現自己救死扶傷的理想,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做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李侱看著車窗外的景色怎麽也看不厭,自從鐵路開通以來他都下鄉義診快10次了,每次都是坐的火車,但每次他都能發現窗外的景色有變化,說明澳宋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日新月異。
這次旅行差不多半個多小時就到了,新安區到農豐鄉也就20多公裏,要是放在以前走路要接近半天個白天,馬車也要兩個小時,而鐵路開通後這個時間被縮短到了半個多小時。
待車停穩後,李侱挎好他的小醫療箱下車,他先抬手看了一下手腕上的腕表。
“這趟車比上次來的時候還快了幾分鍾。”
澳宋已經可以製造小型的鍾表——懷表和腕表之類的,這得益於歐陸大量受到宗教迫害的鍾表匠移民澳宋,特別是瑞士這個後世的名表之國的不少鍾表匠因為新教加爾文宗的迫害而出逃,其中就有些跑到了澳宋躲避宗教迫害。
這些人帶來了製表手藝,而澳宋人有精度更高的製表設備和先進的製表理念,雙方一拍即合,笨重的座鍾變成了小型化的手表,當然由於加工精度影響,這些手表還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誤差。
隔三差五就得調一次,而且手表是妥妥的奢侈品,貴的一匹,一般人可買不起。
澳宋作為一個快節奏的工業化社會對於時間準確的要求是很高的,那些買不起表的工人隻能看工廠裏的鍾和街區的鍾樓報時分辨時間。
由於來過一次農豐鄉,李侱輕車熟路直接去鄉裏打了一輛出租馬車去這次要去的行政村義診,因為鐵路的經過農豐鄉顯得越發的繁華了。
到村裏,李侱先去了村辦公室通知了村長自己來義診的事,讓村長幫忙去通知村子裏有病的村民來看病。
看完李侱的證件後,村長立馬去通知村民來看病,得知有醫生不收錢白看病,村裏有病的村民全來了。
李侱診斷完隻下診斷和開藥方,他不負責發藥,藥的話還得去鄉裏的衛生所開,他的那個小藥箱裏隻有輔助診斷的醫療器械。
一通義診下來,基本沒遇上什麽大病,都是些頭疼腦熱的小病,甚至有些人的身體不適不是疾病造成的,純純是生活習慣不好而已,糾正一下生活習慣就好了。
澳宋的移民基本都正值壯年又身體健康,澳宋又搞經常在鄉村搞衛生運動,所以這些農民基本不會有什麽大毛病,老弱病殘可經不住萬裏海運來到澳宋,隻能說這是自然的選擇。
中午在村辦公室吃了飯,下午再義診一會兒,等村裏的病號都被李侱診斷完後,他沒有接受村長的留飯,要快點去火車站,不要趕不上火車了。
就這樣李侱在村民的一聲聲“神醫”中結束了自己今天的義診之旅,他自掏腰包辛苦的下鄉來不為錢不為名,就是為了這點情緒價值,而且他還真當起這神醫的稱號。
雖然李侱的中醫是自學的,但是他的醫學理論學的還是很紮實的,叫他開刀做手術可能不行,但基本的中西醫水平比鄉衛生所裏的那些醫生和在鄉村裏行醫隻懂得一些醫學常識的赤腳醫生要強的多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