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27年,11月。


    今天王海勝要來參觀海軍的蒸汽船海試,他雖然卸任了海軍委員的職務,但是卸任後他成為了海軍總參謀長,而且由於他在海軍中積威甚重,現在海軍的事務仍然由他處理,至於現任海軍委員隻是海軍部推上去填位置的而已。


    其實他這次參觀的蒸汽船隻是風帆和蒸汽混合動力的帆船而已,並不是純正的蒸汽動力船,在澳宋的蒸汽機熱效率沒有巨大提升或者內燃機出現之前這種混合動力的船隻將會在澳宋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


    由於澳宋本土和遠東的移民和貨物來往數量越來越多,在蒸汽機量產以後,執委會就決定盡快讓蒸汽機上艦,加快澳宋的運輸效率。


    當然這種好東西肯定要讓軍方先用,於是海軍部就在原先擁有的5艘穿越級軍艦上加裝蒸汽機進行改造。


    海軍部也想直接造新的蒸汽船,但是穿越級一共才生產五艘而且都是目前澳宋海軍的主力艦,還沒服役幾年艦齡都很新,改改還能用,新的蒸汽船就先緩緩吧,畢竟軍費有限。


    不過海軍的下一級艦船建造計劃已經出爐,設計圖紙都有了,就叫“七星級”,動力采取蒸汽和風帆混合動力,然後再在木製船身上覆蓋上鐵甲,噸位800-1000噸,搞一個丐版的“鐵甲艦”,而且由於七星級艦船隻是海軍由木製船到鐵甲艦的過渡版本,因此他的生產計劃就隻有七艘,剛好把七星的名字給填滿。


    不是海軍偏要去花冤枉錢一級一級攀科技,不要說他們有鐵殼木船的圖紙,無畏艦的圖紙也有,甚至連阿美麗卡的衣阿華戰列艦的圖紙也從某個海船愛好者穿越眾的手裏淘出來了。


    但是有圖紙就能建造了嗎?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造船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工業門類,什麽樣的人口工業水平和規模才能造出相應的戰艦,難道幾百噸乃至上萬噸的海船難到想靠手搓?


    目前澳宋的人口和工業水平隻能支撐起海軍一步步來,雖然澳宋擁有未來科技理論知識,甚至許多高端的技術和材料已經在實驗室出現了,但是都麵臨一個問題,沒法量產。


    以現在澳宋普遍的材料和加工水平,很多東西都隻能主動或者被動的鎖在實驗室裏拿不出來,工業水平和人口素養還有人口數量暫時支撐不起這些“黑科技”,與其拿出來冒著泄露的危險,還不如在實驗室裏關著等時機成熟再拿出來。


    所以飯還是得一口一口吃,跑的快容易跌跟頭,隻有厚積才能薄發,穿越眾隻是現代人,不是超人,不能忽視客觀的條件,不然不就成“三年趕英五年超美”了嗎?


    王海勝爬上了澳宋起航號,作為澳宋第一艘專業海軍戰艦,它的蒸汽動力改造也是第一個進行的。


    改造後的澳宋起航號,單從外表看,隻是在甲板上多了一個煙囪而已,其他地方看不出有什麽變化,但這艘船的內部和水下部分已經大變樣了。


    加裝蒸汽機時,工人給船隻內部加了許多鋼結構,特別是龍骨附近用鋼鐵強化受力,水線下也加了一層表麵為銅的鋼板,這些機構可以有效增強澳宋起航號的船身強度和抗風浪能力。


    由於目前澳宋還無法大規模生產不鏽鋼,像船上的用的鐵鋼部件全部隻能刷一層防腐漆料,像水線下不容易補漆的地方就給他打上一層銅保護裏麵的鋼板裝甲。


    水下還加裝了蒸汽機帶動的螺旋槳,這些螺旋槳可以讓澳宋起航號跑出驚人的速度,原來的穿越級軍艦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也隻能跑8節,而加裝蒸汽動力後它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能跑出14節的速度。


    而現在澳宋最快的飛剪船極限速度才12節,而且蒸汽動力給澳宋起航號帶來的最大優勢並不是速度更快了,而是它的動力可以無中生有了。


    傳統風帆戰艦速度受風水影響太大了,而有蒸汽動力的澳宋起航號不管什麽時候都能有航行能力,就算逆風逆水都可以航行,隻是很慢罷了。


    但在此時全世界都是風帆時代,澳宋的風帆蒸汽混合動力船就跟魔法一樣,相信那些歐陸人見識到以後一定會給他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澳宋起航號的蒸汽動力改造試船非常順利,在新安港附近巡邏一圈以後就迴港了。


    下船後王海勝除了例行的點評和誇獎以外還給海軍眾人下了一個任務——環球航行。


    之前由於澳宋的人少船少,再加上風帆船環球航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現在澳宋既然不缺船也不缺水手,有蒸汽動力的船也搞出來了,那就要環球航行一下了。


    雖然穿越眾從後世帶來大量地理人文資料,但這些資料大多是幾百年後的了,而且是穿越眾們手機電腦中拚湊出來的,所以無法麵麵俱到,許多東西都還有空白,而且這些資料是否有錯漏也無法識別,總之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為了補全和查證這些資料,執委會早就想派人全球航行親自去了考察了,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擱置,現在時機成熟了自然要提上日程。


    除了調查各種信息以外,此次全球航行任務還會被賦予其他重要的任務,比如科學任務,學者在全球繞一圈可以帶迴對澳宋有價值的動植物或者礦石標本,它們可以用做科研、醫學、農業、工業等方麵,比如從世界各地帶迴的動植物可以豐富基因庫,雜交培育出更加優良的作物和牲畜。


    還有外交任務,比如要探查東南亞各國的現狀與其進行非正式的交往,為後麵澳宋攻略整個東南亞提供支持,再比如奧斯曼帝國一直想和澳宋人建立直接的外交關係和貿易關係,之前由於奧斯曼帝國和澳宋的距離過於遙遠兩國隻能通過中間的意帶利人對話。


    現在澳宋想借著這次環球航行的機會開辟澳宋到奧斯曼的直接航線然後與其建立外關係。


    由於奧斯曼是異教徒一直在被歐陸的基督教世界封鎖,走成熟的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線路容易被歐陸各國製裁。


    所以澳宋決定另辟蹊徑走印度洋-紅海到蘇伊士再走一段陸路再由地中海轉運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精羅落淚,綠蘿狂喜,這條線路是蘇伊士運河沒有修建時,澳宋到奧斯曼最近最經濟的航線了。


    迴應兩個問題,一個關於為什麽科技不跳級的原因,另一個關於本書是否有換皮。


    1.澳宋雖然掌握了從後世帶迴來的先進科技,但是由於澳宋工業水平和人口規模支撐不起這麽大的工業體係網,許多工業產品都是綜合性的工業產物。


    還有就是移民文化水平太低了,穿越眾文化水平高,但是廣大移民隻是堪堪會認點常用字,沒那麽高的文化水平,技術太高的玩意他們搞不懂,澳宋自己的人才隻有靠教育慢慢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最後就是澳宋的很多東西它現在量產不了,再高再先進的科技產品隻要它量產不了都沒有用,就像有人從未來帶迴殲星艦的科技目前的地球也生產不了,就像建國後有四億人,在人家都有航母了的情況下,我們還得從蒸汽機車搞著走,能跳級的技術都是從外麵來的,澳宋可沒人給送156個工業項目和海外高材生。


    作者是在寫小說不僅要兼顧邏輯還要兼顧劇情,一上就搞高科技既不現實也不利於作者長線寫作,想要無腦爽爽的要求作者沒法滿足,定位就不是無腦爽文。


    2.本書很多東西就是本書學習的是群穿前輩臨高啟明和穿越南美的方向,框架就是這兩本書的,內容劇情是自己的,因為這兩本書基本把群穿古代建國給寫盡了。


    它們就是裏程碑開創了一個流派,後來者肯定像這兩本書,這是沒辦法的,可以寫跟他們模式不像的,但是那種模式審都過不了,就這樣前兩本書都還被封了,臨高啟明才放出來。


    國內就不允許放開寫這種文,有限的選擇下就都隻能那樣寫了,沒辦法要是這樣都有人說是換皮那就沒辦法,那就是換皮吧,本來本書就是作者寫來自娛自樂的,序章和第一章的作者說裏有說過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