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24年,2月。


    新澳島的移民中轉站終於開始工作了,外出探索的武裝商船去大明沿海不僅收集了信息,還為新澳島帶迴來了一些大明移民,這些移民大多都是沿海的失地農民,在大明地主和官府的雙重壓榨下忍無可忍但又不敢造反,便背井離鄉成了流民。


    由於板牙人水果牙人等外國客商在拉大明移民去澳宋時為澳宋打了一波廣告,為了讓這些移民配合自己澳宋,這些外國船長用盡一生所學的美好詞匯去描述澳宋,把澳宋說的像人間最好的地方。


    就這樣關於澳宋的事在大明沿海廣泛傳播,許多走投無路的流民竟然真跟著外國船長出海想去澳宋博個好生活。


    當真正的澳宋官方勢力到達了大明沿海以後,沿海流民無不響應,畢竟大部分明人麵孔的澳宋官方更能贏的流民的信任,而且澳宋武裝商船的水手有些就是這些地方的本地人移民去澳宋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那些流民一看老鄉去澳宋能過上好日子,那我去也能過上好日子,不僅流民願意跟著澳宋人去澳宋,連有些還過的下去的沿海村莊也有人願意去澳宋闖一闖。


    但是這種大規模挖大明牆角的行為很快就被官府注意到了,對於這些大明官員來說逃民是不能忍受的,人逃了稅誰來擔?收不上來稅官老爺們就過不好。


    沒有小民交稅,難道讓那些地主士紳來擔當賦稅嗎?做你的春秋大夢吧,還敢收士紳老爺的錢,要是大明朝廷能收上來士紳的錢還至於這熊樣嗎?


    收不了士紳的錢隻能要百姓的錢,這些窮鬼跑了,為了完成稅收指標就隻有增加沒有逃跑的百姓的稅賦,等剩下的百姓也受不了這種高稅賦紛紛當了逃民,稅收指標更完不成,就成了死循環。沒有了稅收上繳,那麽當地官員的烏紗帽就得落地。


    因此,這些地方官員選擇嚴格管控百姓出海當逃民,嚴懲敢於當逃民的百姓,一人逃跑全家連坐,一家逃跑一村連坐。


    大明朝廷目前還沒徹底崩潰,社會治理體係也還沒有完全失效,所以澳宋新澳島方麵暫時還不敢與大明朝廷直接衝突便停止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但海岸線那麽長明庭也沒法完全管控,澳宋仍然零敲碎打的接走一些移民,日積月累下來也不少了。


    鏡頭轉迴新澳島,前陣子的大規模移民活動已經從大明沿海轉運了共計6000餘移民上島,而且已經用飛剪船運送了一批1000多人移民迴澳宋了,估計這會兒已經要到了吧。


    現在新澳島上現存5000多移民,這些移民來了新澳島可不是來當大爺享受的,他們將在島上進行澳宋化改造——剃發易服,學習澳宋的語言和各種規章製度,開墾荒地並給自己建造宿舍等各種雜活。


    等他們完成了基本的改造同時運力也有空閑後就可以送去澳宋了。


    這種製度有不少好處,一個好處讓澳宋本土接到人就可以用,而不用再去進行初步的教育改造,減少管理成本。另一個好處可以加快新移民融入澳宋社會,防止大量新移民由於對澳宋缺乏認知造成澳宋社會穩定度下降。


    林登萬看著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新澳島很滿意,在新老移民的共同努力下新澳島已經有了耕地6萬餘畝,可以容納接近一萬人基礎設施。


    新澳島適合耕種的沿海平地基本都被開發出來了,這些土地上除了一部分土地會種植水稻供給軍隊水手和老移民吃,其他耕地則種植產量更高的土豆番薯一類雜糧供給在新澳島中轉的新移民吃。


    雖然現在島上的移民足夠眼前交差用,但是等這批移民走了以後去那裏搞那麽多移民又不和明庭起衝突呢?


    就在林登萬為遠慮而憂時,他手下的船長向他提了一個建議,大明胡建和兩廣地區有一種人叫疍家人也許可以把他們拉過來。


    聽見手下的建議,林登萬豁然開朗,疍民可是一個好選擇,把他們弄過來,明庭根本不會管,而且他們也屬於中華文化組,是可以接受的優質移民,人數也有好幾萬可以維持中轉站運行好幾年了,等把這些疍民處理好大明已經有了新變化,到時候內地遍地流民官府巴不得澳宋把這些流民弄走,那還會阻攔。


    疍民是指在是主要分布在胡建、兩廣、海北沿海一帶的水上居民,世代以漁為生,不在陸地上置業,後世學術界較主流的觀點認為疍民是福建閩越族的後裔。


    這些世代居於水上的疍民沒有被曆代中原政權編戶齊民,簡單來說他們就是黑戶不受大明官方的保護,同時他們也被陸地上的居民歧視,多年來也不是沒有疍民上岸,但是都被陸上居民趕下海了,不準他們上岸,更有甚者連鞋都不讓他們穿,隻要疍民穿鞋上岸有些極端的陸上居民會搶走他們的鞋子。


    直到解放後他們才被允許上岸生產生活有了戶口和其他人平等共存,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低人一等。


    林登萬相信隻要自己給他們戶口和平等的待遇這些疍家人會投向自己的懷抱,而且這些疍民生於海上水性都是極好的(不好都被自然淘汰了),全是優質的後備水手,雖然澳宋從大明沿海省份運迴大量移民,可那些人大多是種地的農民,隻要把這些疍民運迴澳宋一定能緩解現在澳宋“船等人”的尷尬情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